《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课时教案+作业设计(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课时教案+作业设计(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17: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课时教案
学科 化学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实验活动部分,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教材通过设计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以及氯、溴、碘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该实验不仅巩固了元素周期律的核心概念,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在整个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排布规律,并初步了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性质递变”仍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直观体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尤其在控制变量、观察记录、安全规范等方面经验不足。加之实验过程中易出现气泡干扰判断、试剂污染等现象,可能影响结论得出。因此,需通过情境驱动、小组合作与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探究意识,提升实证思维。
课时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1. 能通过实验事实理解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的递变规律。
2. 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深化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
科学思维
1. 能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形成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2. 能将实验现象转化为化学语言,归纳总结元素性质变化趋势,并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走向。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能独立完成金属与水/酸反应、卤素单质置换反应等基本实验操作,正确使用试管、胶头滴管等仪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2. 能准确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如气体产生速率、颜色变化),填写实验报告,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求实、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异常现象,乐于合作交流。
2. 认识化学实验的安全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妥善处理废液,体现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 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
1. 准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尤其是反应速率的细微差异。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排除干扰因素,形成可靠的实验证据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讲授引导法
教具准备
钠、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溶液、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试管若干、烧杯、镊子、滤纸、胶头滴管、火柴、砂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元素王国的“家族会议”
【5分钟】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召开一场特殊的“元素家族大会”。在这个王国里,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和性格。比如钠,它活泼好动,见水就“炸”;而铝呢,表面沉默寡言,其实内心也很有能量。现在,周期表上的邻居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谁更‘强’?谁更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谁又更能抢夺别人的电子?”这个问题关乎他们在化学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说话,让它们自己“表演”一番?
(2)、提出驱动性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靠猜,也不能只看课本背结论,该如何设计一个公平的比赛,来评判同周期元素(如Na、Mg、Al)谁的金属性更强?同样地,Cl、Br、I这三位卤族兄弟,谁的非金属性更胜一筹?你们愿意做这场“元素争霸赛”的裁判吗?让我们走进实验室,用眼睛去发现真相!
(3)、回顾已有知识:
在开始之前,请大家快速回忆:什么是金属性?通常用哪些方式判断?(提示: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呢?(与氢气化合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很好,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抽象的标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1. 倾听故事,进入学习情境。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
3. 回忆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4. 明确实验探究的目标与意义。
评价任务 参与度:☆☆☆
问题理解:☆☆☆
知识回忆:☆☆☆
设计意图 以拟人化的“元素家族会议”为主线故事贯穿全课,赋予冷冰冰的元素以生命与性格,极大提升学生兴趣。通过设置“谁更强”的挑战任务,激发探究欲望。同时自然引出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性质递变,实现由旧知向新探的平稳过渡。
任务一:金属性大比拼——同周期三兄弟的“反应速度战”
【15分钟】 一、明确任务,分组实验 (1)、布置实验任务: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场比赛——“金属性速度战”。参赛选手是第三周期的三位金属元素代表:钠(Na)、镁(Mg)、铝(Al)。比赛规则如下:分别让它们与冷水、热水、稀盐酸接触,观察反应剧烈程度。反应越剧烈,说明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就越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手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特别是取用钠时要用镊子,滤纸吸干煤油,切绿豆大小即可,剩余钠放回原瓶。
(2)、演示关键操作:
我先为大家示范钠与水的反应。看,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放在滤纸上吸干表面煤油,用小刀切割成黄豆大小,迅速投入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注意观察:是否熔化成小球?是否四处游动?是否有“嘶嘶”声?溶液是否变红?这些现象说明什么?(生成氢气推动小球移动,放热使其熔化,产物为碱性物质使酚酞变红)接下来,请各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
① Na + 冷水(加酚酞)
② Mg + 冷水(加酚酞)
③ Mg + 沸水(加酚酞)
④ Al + 沸水(加酚酞)
⑤ Na + 稀盐酸
⑥ Mg + 稀盐酸
⑦ Al + 稀盐酸
请认真记录每种组合的现象,特别关注是否有气泡、气泡产生的快慢、是否发热、是否燃烧或爆炸、溶液颜色变化等细节。
二、巡视指导,纠正偏差 (1)、现场观察与点拨:
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过程,重点关注:
- 是否正确使用镊子和小刀处理钠,避免用手直接接触;
- 镁条和铝片是否提前用砂纸打磨去除氧化膜,否则会影响反应速率判断;
- 加热沸水时是否使用试管夹,防止烫伤;
- 滴加试剂是否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当发现某组将未打磨的铝片放入水中无明显现象时,及时提醒:“你们有没有考虑铝表面可能存在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它会不会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反应?要不要试试打磨后再做?”引导学生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2)、引导现象分析:
待大部分小组完成实验后,组织汇报:
“第一组,你们看到钠与冷水反应有什么现象?”
预设回答:“剧烈反应,熔成小球,快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第二组,镁与冷水呢?”
预设:“几乎看不到气泡,无明显变化。”
“那换成沸水呢?”
预设:“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溶液微微变粉。”
“铝与沸水呢?”
预设:“即使加热也几乎没有反应。”
再对比与稀盐酸反应:
Na:剧烈反应,可能轻微爆炸;
Mg:较快产生大量气泡;
Al:开始较慢,随后稳定释放气泡(因氧化膜被破坏)。
由此可得:Na极易与水反应,Mg需加热才能与水反应,Al则难以与水反应;三者与酸反应均能生成氢气,但剧烈程度依次降低。因此,金属性:Na > Mg > Al,符合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的规律。 1. 分组领取器材,按步骤进行实验。
2. 观察并记录钠、镁、铝与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3. 打磨镁条和铝片,排除氧化膜干扰。
4. 小组讨论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现象记录:☆☆☆
结论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速度战”这一生动比喻,将抽象的金属性强弱转化为可观测的反应速率差异。采用分层实验设计(冷水→沸水→酸),体现反应条件的影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意识。教师适时介入,纠正操作误区,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膜等干扰因素,提升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任务二:非金属性擂台赛——卤族三兄弟的“颜色争夺战”
【15分钟】 一、引入新挑战 (1)、承接上文:
刚才我们见证了金属世界的“强者为王”,现在轮到非金属家族登场了。Cl 、Br 、I ,这三位来自第VIIA族的兄弟,也都想证明自己是最强的“电子捕手”。他们的比赛方式很特别——“颜色争夺战”:谁能从别人手中夺取电子,把自己还原出来,谁就是胜利者!我们知道,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可以把不活泼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Cl 能把Br 氧化为Br ,自身被还原为Cl 。这个过程中,溶液颜色会发生变化,甚至可以用有机溶剂萃取显色,一目了然。
(2)、布置实验任务:
请各小组完成以下三个置换实验:
① 向盛有1mL KBr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水,振荡,再加入1mL CCl ,振荡静置,观察CCl 层颜色;
② 向盛有1mL 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水,振荡,再加入1mL CCl ,振荡静置,观察CCl 层颜色;
③ 向盛有1mL 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溴水,振荡,再加入1mL CCl ,振荡静置,观察CCl 层颜色。
注意:CCl 密度大于水,位于下层;Br 在CCl 中呈橙红色,I 呈紫红色。
二、指导实验与现象解析 (1)、强调安全与技巧:
提醒学生氯水、溴水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应在通风条件下小心取用,避免吸入蒸气。滴加时不要过量,防止颜色过深难以分辨。加入CCl 后要充分振荡,使萃取完全,然后静置分层后再观察。
(2)、组织现象汇报:
“第三组,你们第一个实验看到了什么?”
预设:“加入氯水后溶液变黄,加CCl 振荡后下层变为橙红色。”
“说明生成了什么?”“Br !”
“所以Cl 把Br 变成了Br ,说明谁的非金属性更强?”“Cl > Br!”
“第二个实验呢?”
预设:“加氯水后溶液变棕,加CCl 后下层呈紫红色。”→ 生成I → Cl 置换出I → Cl > I
“第三个实验?”
预设:“加溴水后溶液变黄褐,加CCl 后下层呈紫红色。”→ Br 置换出I → Br > I
综上所述:Cl > Br > I,即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深化结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递变?引导学生回到原子结构: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得电子能力下降,故非金属性减弱。 1. 安全取用氯水、溴水等试剂。
2. 完成卤素单质置换实验。
3. 正确使用CCl 进行萃取操作。
4. 根据颜色变化判断反应发生及强弱关系。
评价任务 安全操作:☆☆☆
现象判断:☆☆☆
规律提炼:☆☆☆
设计意图 延续“元素争霸赛”主线,将非金属性竞争形象化为“颜色争夺战”,利用颜色变化这一鲜明视觉信号增强认知印象。通过层层递进的置换实验,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条。强调萃取技术的应用,拓展学生实验技能,同时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深层逻辑。
总结升华:从实验到哲思
【8分钟】 一、系统归纳规律 (1)、整合两大赛事结果:
今天我们通过两场精彩的比赛,揭开了元素性质递变的秘密。第一场“速度战”告诉我们: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第二场“颜色战”揭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这些规律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无数实验观察的基础之上。
(2)、回归周期表定位: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的元素周期表。沿着第三周期从Na到Cl画一条线,可以看到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的趋势;再沿着第VIIA族从F到At向下看,非金属性明显减弱。这种有序的变化,正是元素周期律的魅力所在。
二、升华科学精神 (1)、引用名言激励:
居里夫人曾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像蜜蜂一样勤奋采集,像侦探一样敏锐观察,像哲学家一样深入思考。”今天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科学家——你们亲手点燃了钠的小火球,见证了镁的缓慢苏醒,捕捉到了碘的紫色光芒。每一个气泡、每一抹颜色,都是大自然写给我们的密码。
(2)、情感升华结语: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主动告诉你答案,但它总会留下线索。就像门捷列夫当年在梦中看见蛇咬住尾巴形成圆环,从而悟出周期律的雏形一样,科学的发现往往始于好奇心,成于坚持与实证。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份探索的热情,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敢于提问,勤于动手。因为真正的知识,不在纸上,而在你手中的试管里,在你眼中的现象中,在你心中的思考里。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旅程中,始终做一名勇敢的“元素猎人”,用实验揭开世界的奥秘! 1. 跟随教师梳理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 在周期表上标注趋势方向。
3. 理解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4. 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价值。
评价任务 规律掌握:☆☆☆
图表应用:☆☆☆
情感认同:☆☆☆
设计意图 采用“升华式总结+激励性总结”双模式收尾。既系统回顾知识点,又借助名人名言与诗意语言,将实验探究上升为科学精神的熏陶。通过“元素猎人”的比喻,赋予学生角色使命感,激发持久学习动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填空与判断
1.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原子________电子的能力,通常可用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________来衡量。非金属性是指原子________电子的能力,可通过单质间的________反应来比较。
2. 第三周期元素Na、Mg、Al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为________。
3. 卤族元素F、Cl、Br、I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能将KI溶液中的I 置换出来的有________(填化学式)。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钾比钠更易与水反应,说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
(2)砹(At)是有色固体,其氢化物很稳定。( )
(3)铝与冷水反应缓慢,说明其金属性弱于镁。( )
二、能力提升:实验分析题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步骤:
①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② 同时向两支试管中投入大小相近的镁条和铝片(均已打磨);
③ 观察并比较气泡产生的速率。
实验现象:镁条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快于铝片。
结论:镁的金属性强于铝。
问题:
(1)该实验是否合理?为什么?
(2)若要改进实验,使其更加严谨,应补充什么对照实验?
(3)结合原子结构解释镁的金属性为何强于铝?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失去;剧烈程度;得到;置换
2. Na > Mg > Al;NaOH > Mg(OH) > Al(OH)
3. F;HI;Cl 、Br
4. (1)√ (2)× (3)√
二、能力提升
(1)基本合理。通过控制变量(相同酸浓度、同时投入、大小相近、已打磨),比较反应速率,可以推断金属性强弱。
(2)可补充实验:将镁条和铝片分别与冷水、沸水反应,观察现象差异,进一步佐证。
(3)镁原子和铝原子均位于第三周期,镁的核电荷数较小,原子半径较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较弱,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金属性更强。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元素争霸赛

任务一:金属性大比拼
Na Mg Al │
┌─┬─┬─┐ │
│●│○│○│ ← 与冷水反应
└─┴─┴─┘ │
●:剧烈 ○:缓慢/无 │
结论:Na > Mg > Al │
同周期→金属性减弱 │

任务二:非金属性擂台赛
Cl + 2KBr → 2KCl + Br
橙红(CCl 层) │
Cl + 2KI → 2KCl + I
紫红(CCl 层)
Br + 2KI → 2KBr + I
紫红(CCl 层)
结论:Cl > Br > I
同主族↓非金属性减弱

核心规律总结
同周期:左→右 金属性↓ 非金属性↑
同主族:上→下 金属性↑ 非金属性↓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元素家族争霸赛”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情境生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课堂参与度高。
2. 实验设计层次分明,既有金属反应的速度对比,又有卤素置换的颜色变化,现象直观,证据链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实证思维。
3. 注重科学精神的渗透,结尾引用居里夫人名言并进行诗意升华,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使用CCl 萃取时振荡不够充分,导致分层不清晰,影响颜色判断,今后需加强操作示范与练习。
2. 对于铝与酸反应初期较慢的现象,个别小组未能及时联想到氧化膜的存在,说明预判能力有待提高,可在课前增设微课视频提示。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总结环节稍显仓促,下次可适当压缩实验操作时间,留足深度反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