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金秋时节,踏足山间,漫步小路,浅听秋声,细品秋语,金黄橙红的秋日美景令人陶醉,让我们一起走进金秋画卷,记录别样秋景,在金秋图文展中争当最佳创作者!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参加金秋图文展,争当“最佳创作者”
任务一
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任务二
走秋路,看秋景,
展示“秋味”树叶画
任务三
赏秋雨,品秋色,
描绘“秋雨印记”
任务四
听秋声,诵秋韵,
定格秋之美
任务六
学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任务五
秋风秋雨触秋情,书写独特美景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4 古诗三首
任务一: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活动一:走进《山行》,体悟学之法。
活动二:依法学习《望洞庭》,感受秋之美。
活动三:拓展阅读《秋词二首(其一)》,领略诗之意。
活动四:迁移学习《夜书所见》,细品诗中念。
活动五:拓展阅读《题君山》《秋夕》,品味诗之情。
活动六:妙笔丹青,创作诗画笺。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山行》,体悟学之法
1.请你谈谈对诗人杜牧的了解和诗题的理解。
——杜牧,字牧之,是唐代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在山中行走。
活动一:走进《山行》,体悟学之法
2.古诗要读出节奏才好听呢,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云生出的地方
深秋时节的山
弯弯曲曲的小路
3.诗中写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呢?请把相关词语圈画出来,试着说出它们的意思,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经霜变红的枫叶
锦囊二:借助课文插图
锦囊一:借助注释
锦囊三:联系生活实际
总结:怎样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生出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因为太喜爱这晚秋的枫林,停下车,坐下来慢慢欣赏。这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艳。
4.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背诵下来吧。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我们来说一说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读诗句
明诗意
悟诗情
词语认一认
洞庭湖
tíng
未来
wèi
磨灭
mó
斜阳
xié
萧条
xiāo
挑战
tiǎo
促织
cù
多音字
多音字
磨
mó
mò
磨盘
磨刀
磨镜
石磨
爸爸正在磨( )盘的旁边磨( )刀。
mò
mó
多音字辨一辨
挑
tiāo
tiǎo
挑战
挑灯
挑选
挑剔
从一车苹果中挑( )选出同样大小的苹果,对我来说是一种挑( )战。
tiāo
tiǎo
径
庭
相
未
斜
枫
霜
挑
深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生字写一写
独体结构
半包围结构
寒
落
上中下结构
左边是“彳”。
右边上部点位于横撇下侧,相连不出头。
结构:左右
部首:彳
笔画:八
组词:石径 山径
jìng
xié
结构:左右
部首:斗
笔画:十一
组词:歪斜 倾斜
“余”第二笔变为点。
竖长且直。
活动二:依法学习《望洞庭》,感受秋之美
1.用学到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望洞庭》,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活动二:依法学习《望洞庭》,感受秋之美
(1)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和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望洞庭》是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刘禹锡仕途不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间。洞庭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以其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刘禹锡在游览洞庭湖时,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2)自己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打磨光滑。
远看。
湖水表面。
互相映衬,很和谐。
(3)交流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洞庭湖中的君山
青绿色的螺
古诗大意: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看洞庭,山青水绿,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背诵积累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活动三:拓展阅读《秋词二首(其一)》,领略诗之意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诗:《秋词二首(其一)》,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活动三:拓展阅读《秋词二首(其一)》,领略诗之意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冷清萧条
引发
推开,分开
蓝天
诗人没有感叹秋天的萧条,而是表达了对秋天的_________,我体会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怀。
不被世俗情绪左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昂扬豪迈
热爱和歌颂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这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朗诵给家人听,并默写《山行》。
《山行》
《望洞庭》
《秋词二首(其一)》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锦囊一:借助注释
锦囊二:借助文中插图
锦囊三:联系生活实际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还记得理解难懂词语的锦囊妙计吗?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知诗人
解诗题
读诗句
明诗意
悟诗情
《山行》
《望洞庭》
《秋词二首(其一)》
3.诵读上节课学过的三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活动四:迁移学习《夜书所见》,
细品诗中念
1.用学到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夜书所见》,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活动四:迁移学习《夜书所见》,细品诗中念
(1)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和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叶绍翁,南宋诗人。《夜书所见》创作于南宋中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叶绍翁作为江湖诗派代表,长期漂泊,仕途失意,客居异乡。诗人于秋夜独居,闻梧叶萧萧、江风瑟瑟,触景生情,又见篱落灯火下儿童捉蟋蟀的场景,遂提笔写下此诗。书,写。夜书所见,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2)自己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蟋蟀
篱笆
梧桐树
(3)交流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背诵积累吧。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活动五:拓展阅读《题君山》《秋夕》,品味诗之情
拓展阅读主题丛书上的《题君山》《秋夕》两首古诗,运用学过的方法赏美景,品诗情。
活动五:拓展阅读《题君山》《秋夕》,品味诗之情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水仙”“青黛”让我联想到美丽的仙女,体会到诗人对湖光山色的 。
指水波苍茫的洞庭湖湖面
青翠的颜色,指君山的颜色
水中女神
喜爱赞美之情
古代女子青黑色的发髻
湖水的颜色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个“冷”字让我想象到秋日的寒冷,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扑打飞舞的萤火虫
孤寂和对封建宫廷
冷清
宫殿的台阶
生活的无奈与哀愁
活动六:妙笔丹青,创作诗画笺
1.我们已经学习了六首关于秋天的古诗了,哪首古诗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你呢?快来选一选,画一画,创作属于自己的诗画笺吧!
活动六:妙笔丹青,创作诗画笺
2.借助评价小助手,同桌互相评一评吧。
“诗画笺”评价标准 星级
古诗书写正确、工整。
图画体现了古诗内容。
整体美观。
我获得了_____颗星。
参加金秋图文展,争当“最佳创作者”
任务一
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任务二
走秋路,看秋景,
展示“秋味”树叶画
任务三
赏秋雨,品秋色,
描绘“秋雨印记”
任务四
听秋声,诵秋韵,
定格秋之美
任务六
学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任务五
秋风秋雨触秋情,书写独特美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章。默写《山行》。
2.引导学生判断古诗所写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拓展资源】
丛书:《古诗三首》[《题君山》《秋词二首(其一)》《秋夕》]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金秋时节,踏足山间,漫步小路,浅听秋声,细品秋语,金黄橙红的秋日美景令人陶醉,让我们一起走进金秋画卷,记录别样秋景,在金秋图文展中争当最佳创作者!
在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前,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本单元呢,我们需要完成六个任务:
任务一: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任务二:走秋路,看秋景,展示秋味树叶画
任务三:赏秋雨,品秋色,描绘“秋雨印记”
任务四:听秋声,诵秋韵,定格秋之美
任务五:秋风秋雨触秋情,书写独特美景
任务六:学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今天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任务一: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活动一:走进《山行》,体悟学之法
1.请你谈谈对诗题的理解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
——杜牧,字牧之,是唐代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在山中行走。
2.古诗要读出节奏才好听呢,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诗中写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呢?请把相关词语圈画出来,试着说出它们的意思,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弯弯曲曲的小路。白云生处:白云生出的地方。霜叶:指经霜变红的枫叶。
古诗大意: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生出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因为太喜爱这晚秋的枫林,停下车,坐下来慢慢欣赏。这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艳。
小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4.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背诵下来吧。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可以读得稍慢些,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要读得语调高昂,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我们来说一说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学会认字,知道多音字
学会写字,重点指导“径”“斜”
活动二:依法学习《望洞庭》,感受秋之美
1.用学到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望洞庭》,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和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望洞庭》是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刘禹锡仕途不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间。洞庭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以其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刘禹锡在游览洞庭湖时,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2)自己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交流诗中的景物,并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景物:洞庭湖 秋月 君山
——相和:相互映衬,很和谐;潭面:湖水表面;磨:打磨光滑;遥望:远看;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出示洞庭湖中的君山、青螺等帮助理解。)
——古诗大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看洞庭,山青水绿,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背诵积累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边读边想象画面。首句和次句要读出宁静、和谐之感,第三句要读出向往和赞叹之情,末句则要读出惊喜和愉悦之感。
活动三:拓展阅读《秋词二首(其一)》,领略诗之意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诗:《秋词二首(其一)》,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大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从《望洞庭》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刘禹锡虽仕途不顺,但并不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这首《秋词二首(其一)》中也体现了同样的风格。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歌颂,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被世俗情绪左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昂扬豪迈的情怀。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理解古诗中词语的方法,分别是:借助注释、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美好,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怀。
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这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朗诵给家人听,并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诵秋诗,阅秋意,创作“秋韵”诗画笺。
回顾旧知:
1.理解古诗中难懂词语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2.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3.诵读上节课学过的三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秋词二首(其一)》。
活动四:迁移学习《夜书所见》,细品诗中念
1.用学到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夜书所见》,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和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叶绍翁,南宋诗人。《夜书所见》创作于南宋中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叶绍翁作为江湖诗派代表,长期漂泊,仕途失意,客居异乡。诗人于秋夜独居,闻梧叶萧萧、江风瑟瑟,触景生情,又见篱落灯火下儿童捉蟋蟀的场景,遂提笔写下此诗。书,写。夜书所见,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2)自己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交流诗中的景物,并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景物: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促织:蟋蟀;篱落:篱笆。(出示篱笆图片帮助理解。)
——古诗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客游在外的我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4)反复诵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感。
——秋风送寒,感到寒冷;梧桐叶落,感到孤苦;江面冷清,感到寂寞;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思念故园的思想感情。
2.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背诵积累吧。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边读边想象画面。“萧萧”语调低沉,“送寒声” 语速放缓,加重 “寒” 字,渲染秋夜寒意;“动客情” 语气稍缓,“客情” 尾音略带惆怅。“知有儿童挑促织”,语调上扬,“儿童”“挑促织” 重读,凸显童真趣味;“一灯明” 语调轻柔,尾音渐弱,营造静谧温馨的画面感。
活动五:拓展阅读《题君山》《秋夕》,品味诗之情
拓展阅读主题丛书上的《题君山》《秋夕》两首古诗,运用学过的方法赏美景,品诗情。
2.交流《题君山》。
古诗大意:湖面烟雾笼罩,君山的影子沉沉地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这时湖面颜色由浅绿变成了深深的翠绿。我猜这里可能是水中仙女梳洗的地方;不信你看,君山就像仙女青黑色的发髻一样映在镜面般的湖水中呢。
3.交流《秋夕》。
古诗大意: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水;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活动六:妙笔丹青,创作诗画笺
1.我们已经学习了六首关于秋天的古诗了,哪首古诗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你呢?快来选一选,画一画,创作属于自己的诗画笺吧!
2.借助评价小助手,同桌互相评一评吧。
“诗画笺”评价标准 星级
古诗书写正确、工整。
图画体现了古诗内容。
整体美观。
我获得了_____颗星。
课堂小结:
每个人心中的秋天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因为它充满了绚烂,充满了美丽;有人愁,因为它残叶飘落,萧瑟无比。同学们课下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再读一读其他写秋的诗篇,去感受不一样的情韵。
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任务二——走秋路,看秋景,展示“秋味”树叶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