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开学摸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开学摸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4 18:2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开学摸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河姆渡遗址生动地反映了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通过对河姆渡遗址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由稻谷、稻叶、稻壳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半米左右厚度的稻类遗存堆积层,所有的炊具都是由夹炭黑陶制成的。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家初具雏形 B. 已有农耕定居生活 C. 灌溉农业发达 D. 农业采用精耕细作
2.西汉昭帝时期实行“施刑”制度,大量发配刑徒参与西域屯田事业,并作为边军“长罗侯军”的主体参与战事。朝廷对他们实行“作一日当二日”的减刑优待和“作日备,免为庶人”的出路设计。由此可知,该制度的实施(  )
A. 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与巩固 B. 体现了汉律的礼法合一
C. 确保了汉朝统治长治久安 D. 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3.据《唐关市令复原清本》,唐朝政府要求商人在外贸过程中要申领通行证,并要求相关互市官员认真查验,禁止违禁物品出关,没收走私货物等。这表明唐朝(  )
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依令执行抑商政策 C. 注重规范外贸管理 D. 司法程序规范严密
4.起居注是古代由近侍臣工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档册,名义上连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阅。康熙帝曾要求起居注官给自己保留一点私人空间,后直接裁撤起居注衙门。这反映当时(  )
A. 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B.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君主忽视治史传统 D. 君臣之间矛盾尖锐
5.据研究,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人口锐减,手工业与商业也面临崩溃。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苏州府人口从1851年的约654万锐减至1865年的229万,损失近三分之二。《湖州市志》中也有“桑田尽毁、机户逃亡”的记载。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B.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 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6.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
A. 建立代议制机构 B. 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 裁撤旧官僚机构 D. 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7.1929年,国民党三大通过上海特别市党部提案,要求训政时期把一切违反三民主义的人都归为“反革命分子”,只要经省(或特别市)党委书面证明,就以反革命罪处置。此后,任意逮捕、拷打、监禁政治异己的现象俯拾皆是。这折射出“训政”(  )
A. 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 推进了民国宪政的落实
C. 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D. 造成了政治格局的混乱
8.晋绥抗日根据地是延安和华北各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枢纽。1937—1945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共对敌作战2.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俘2万余人,牺牲近12.8万人,边区财政70%以上用于支前。由此可知,晋绥抗日根据地(  )
A. 是日军“囚笼”围困的重点 B. 对保卫战略后方贡献突出
C. 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优异 D. 未全面贯彻游击战的策略
9.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得益于新中国(  )
A. 积极推行一边倒的方针 B. 找到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C.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 D. 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0.下图是1978~201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总值增长示意图,该图反映了中国(  )
A. 产业结构的持续改善 B.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C. 市场化改革成效凸显 D.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1.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 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 B. 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
C. 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 D. 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12.如图为古罗马图拉真浴场的平面图。图中洗浴区位于中央,而其周围的房间曾被用于会议厅、演讲厅以及收藏希腊拉丁卷轴的图书馆,市民在这里可以阅读,也可以听演讲、参加讨论等。这反映出古罗马(  )
A. 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文化发展
B. 成为后世西方城市建设典范
C. 城市管道系统发展趋于完备
D. 公共卫生意识获得普遍提升
13.有学者认为“美国的建国者们从罗马学到了共和,并在罗马的城邦共和的基础上,在美国建立了复合共和,从而避开了城邦共和短命的覆辙。”该学者意在论证美国长久稳定的原因是(  )
A. 权力在地域间和体制内部的平衡 B. 地方和中央政府权力的合理分配
C. 政府机构内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D.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有效结合
14.恩格斯指出:(工人)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由此可见,他认为工业革命(  )
A. 促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 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提出要求
C. 挖掘出了工人的劳动潜质 D. 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
15.一战的爆发、进展及惨烈的场景,给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的心灵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促使他深深地思考西方文化和历史的命运。他在1918年推出的惊世之作《西方的没落》,正是战后欧洲这种普遍悲观失望情绪的集中反映。这体现出一战(  )
A. 加剧了欧洲人的精神危机 B. 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C. 导致了欧美国家走向衰落 D. 推动世界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16.20世纪年90年代,丹麦政府社会救济法案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享用公共津贴,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社会服务享用条件也更严格,认为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反映了(  )
A. 国家基层治理能力增强 B. 北欧福利国家彻底破产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政府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太祖开宝九年至神宗元丰六年这 107年里,尽管人口以16.2%的速度增长,而土地仅以4.1%的速度增加。宋代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为地主阶级控制。这些人只占宋代人口的15%左右,而主户中的四五等户及客户,占总人口的85%,客户与四五等户的平均家庭粮食收入小于家庭平均消费量。这样,粮食市场上作为购买者身份出现的,不仅有工商业者,而且还有小农。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贫瘠带沙,人户不重视粮食生产,即所谓“重于粪桑,轻于壅田”“以至半岁所食,悉仰客贩”。神宗元丰年间,北方诸路,除陕西路大体上能保证粮食自给外,其他诸路缺粮程度达23.9%至37.9%。荆湖一带,“江湖连接,地无不通,……民计每岁种食以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展转贩粜,以规厚利”。《癸辛杂识》说:“杭城除有米之家,仰来而食者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
——摘编自周龙华《试论宋代的粮食贸易》
(1) 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粮食贸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粮食贸易的成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东北实现了贯通东北南北部、连接东北东西部、打通东北与关内的铁路网络,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密度最高、网络最完整的区域。这一网状铁路系统使沿线城镇快速发展起来。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西起满洲里,东达绥芬河,由哈尔滨南下直至大连,形成了纵贯东北的丁字形铁路干线。中东铁路“斜贯黑省的西南部,吉省的东北”,加之吉长、吉敦等铁路的建成,使哈尔滨、长春、四平、绥芬河等铁路沿线的东北中北部城镇得以发展,一改传统时期南北阻滞的局面。
——摘编自刘莉《近代交通发展与社会生态变迁》
材料二陇海铁路(兰州一连云港)原名陇秦豫海铁路,始建于 1904年,1909年开封至洛阳段竣工。随着时间推移,至20世纪30年代,陆续建成潼关至西安段、西安至宝鸡段,成为连接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和商业贸易发展,带动了郑州、洛阳、西安等城市的繁荣。然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陇海铁路东段,为破坏中国经济和军事运输能力,对铁路进行破坏,导致运输能力大幅下降。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又因战事成为各方争夺焦点,许多桥梁、车站受损,运营陷入混乱。
——摘编自《陇海铁路的历史,这些你知道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东北地区铁路网络形成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陇海铁路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劳工带薪休假福利日渐普及,93%的劳动协议中包含带薪休假条款。1947年,美国政府认为刺激美国公民赴欧旅行,有助于西欧解决其美元荒问题,不久后,美国在经济合作署中设立了旅游发展处,为旅游公司的营销活动、国际航运及旅行团的组织等方面提供各类服务。对此西欧各国纷纷响应,如意大利政府出资300万美元,为天主教圣年庆祝活动建造了新的酒店,提高了接待国际游客的能力。奥地利则在马歇尔计划资助下重建现代化酒店、水疗中心、缆车、街道和交通设施。除了经济上的考量,美国对西欧的旅游援助还迎合了美国政府出于冷战目的拉拢西欧盟国的外交考量。1949年,美国国务院弗朗西斯 W.克尔称,美国媒体在宣传美欧游客互访的旅行事项时,用19种语言介绍美国的电影、国家庆典、度假胜地及节日等“旅游信息”,目的是向在“铁幕”后面的苏联人和东欧人介绍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美国国会参议员J.威廉 富布赖特也在1950年直言不讳地说道:“打破我们与盟友间无知、偏见和障碍的有效措施,就是发展经常被忽视的旅游业。”
——摘编自张玉婷、梁茂信《马歇尔计划中美国对西欧旅游援助的双重面相》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50年代美国赴欧旅行的有利条件。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赴欧旅游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可能重塑各个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进而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大国博弈正日益向着太空、极地、深海海底乃至网络空间扩展。……在新科技革命形势下,如果科技成果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必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历史上科技成果被错误利用的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今后谁也不能保证科技成果不再被错误利用。
——摘编自冯昭奎《论新科技革命对国际竞争关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以“科技革命”为主题,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特点:南粮北运突出;粮食贸易参与者众多;范围广,规模大。
【小题2】成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南方逐步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粮食产量大;城市的扩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超越土地开垦数量;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答出三点即可)
18.【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区域交流。
【小题2】变化:线路建设不断延伸,后期因战争,铁路线路及设施遭到破坏;建成初期运输能力强,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运输能力下降。原因:政府出于经济发展考虑,推动铁路建设;西方先进铁路技术的传入,为线路延伸提供技术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蓄意破坏;解放战争时期,铁路成为战略要地,各方争夺影响铁路运输
19.【答案】【小题1】条件:美国劳资关系的调整,工人获得休假福利;美国政府的支持;马歇尔计划的推动;西欧各国的积极响应。
【小题2】影响:对欧洲:有利于获取外汇,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欧洲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对美国:输出了美国的意识形态,扩大了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范围;加强了美国与西欧的经济、文化联系。
20.【答案】观点: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实力对比。
论述:历史证明,每一次大国的崛起都与当时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密不可分。英国首先发起和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贸易格局。美国和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大力发展以电力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兴产业,工业实力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法国等展开竞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大力发展空间技术、计算机、原子能等新兴科技,展开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为两极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积极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军力增强,相对实力地位提高,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导致整个国际关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