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 光和眼睛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 光和眼睛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4 21:06:05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光和眼睛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
1、(2025内蒙古)楼间距过小会影响采光。如图,楼房上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 光沿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反射
C. 光发生了折射 D. 光发生了色散
【答案】A
【解析】
【详解】楼房上的影子是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楼房阻挡后,在后方形成了影子,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2025辽宁)某同学在某湿地公园看到了美丽的水鸟。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  )
A. 是虚像 B. 是实像
C. 比水鸟大 D. 比水鸟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特点是成等大的虚像,虚像与水鸟一样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唐朝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诗中有“云生结海楼”的写景名句,其中“海楼”指海市蜃楼,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孔成像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凹面镜成像
【答案】B
【解析】
【详解】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5天津)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七里海湿地觅食,平静的水面映出它的身姿。图中能正确表示人看到白鹭倒影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B.白鹭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人看到白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折射现象,图中是光的折射光路图,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 矫正远视眼佩戴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D. 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控制电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故A错误;
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物距等于一倍焦距,不成像;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任何情况都不能成正立的实像,故B错误;
C.远视眼成因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佩戴用凸透镜制作的镜片矫正,故C正确;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红外线控制电视,故D错误。
故选C。
6、(2025·南充)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调节方法正确的是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将照相机远离人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只需将投影仪向前移动
C.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
D.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小,更容易解锁成功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变大,物距变小,所以应将照相机靠近人,故A错误;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即减小像的大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像距,增大物距,所以应将投影仪向前移动,同时将投影片远离镜头,故B错误;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故C正确;
D.人脸识别系统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大,更容易解锁成功,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AB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
C.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小,物远像远大。
7. 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 蜡烛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在a处时,物距是50.0cm-10.0cm=40.0cm>2f=30cm,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A正确;
B.蜡烛在b处时,物距是50.0cm-20.0cm=30.0cm=2f,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
C.蜡烛在c处时,物距是50.0cm-25.0cm=25.0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可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C错误;
D.蜡烛在d处时,物距是50.0cm-40.0cm=10.0cm故选C。
8、 (2025四川乐山)每年5-6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 “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 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太阳光照射到景物上后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被游客看到,“转转花”反射的是太阳的光,不是自行发光的物体,因此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转转花”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景物上后被阻挡形成的,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B正确;
C.手机镜头拍摄“转转花”时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拍摄照相时,物距应大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即“转转花”应该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D错误。
故选B。
9、(2025四川成都)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 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 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 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C.由题意可知,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由于人眼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似,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物体在成像面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C正确;
B.机器人“眼睛”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相似,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成像,所以机器人“眼睛”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D.机器人“眼睛”与照相机的镜头相似,能接收光源发出的光,也能接收物体反射的光,所以不仅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也能看到反射光的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 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 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 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物距u = 30.0cm,像距v=15.0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一致,故A正确;
B.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烛焰发出的光仍能通过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只是像会变暗一些,但像仍然是完整的,故C错误;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像距应减小,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故D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我们在平静的湖边常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其中看到的水中“云”是因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而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答案】 反射 折射
【详解】[1]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2]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12、(2025四川宜宾) 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实施以来,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在一段清澈的江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看见岸上的“人”会比实际的人更___________(填“高大”或“矮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
【答案】 ①. 高大 ②. 折射
【解析】
【详解】[1][2]岸上的“人”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鱼儿的眼睛逆着光线看来,折射光线好像在A′点射出的,A′点就是A点的像,所以鱼儿看到岸上的人比实际的要高(如下图)。
13、(2025·南充)研学活动中,左图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______形成的;右图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答案】反射;色散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 (1)玻璃橱窗可视为平面镜,图1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图2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1)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4、 (2025广东)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为________度;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________;将纸板NOF沿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答案】 ①. 40 ②. 增大 ③. 不能
【解析】
【详解】[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40°。
[2]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当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会增大。
[3]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将纸板NOF沿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15、 (2025四川达州)汽车仪表台上方不能放老花镜,是因为老花镜对光具有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易引发火灾;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
【答案】 ①. 会聚 ②. 凹
【解析】
【详解】[1]老花镜是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如果将老花镜放在汽车仪表台上方,在阳光照射下,会聚的光线可能会使局部温度升高,易引发火灾。
[2]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此时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眼。为了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6、 (2025河南)如图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保持水凸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请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______。
【答案】 ①. 缩小 ②. 将光屏向左移动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变大,则像距会变小,所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即左边移动。
17、 (2025陕西A卷)(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打破众多影史纪录,成为我国电影的一张新名片。观影时,电影银幕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放映机成的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答案】 ①. 不是 ②. 漫 ③. 放大
【解析】
【详解】[1]观影时,电影银幕反射放映机发出的光,所以电影银幕自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
[2]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朝向各个方向。
[3]放映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8.(2025四川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_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答案】 ①. 照相机 ②. 凹透镜
【解析】
【详解】[1]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提前会聚。为了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9、(2025四川遂宁)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______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 ①. 会聚 ②. 远视眼
【解析】
【详解】[1]把冰制成透镜,举以向日能取火,是因为这种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能将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使该点温度升高达到艾的着火点从而取火,这种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用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0、小丽身高1.6m,距离平面镜2.4m,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当她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1.6
不变
【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小丽身高1.6m,则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1.6m。
[2]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当她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21题7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25题3分,共29分)
2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次序
1
2
3
… … …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______于镜面;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两侧的和,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______;
(3)纸板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让光逆着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方向射出。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5)根据探究结论,小明用激光笔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水面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静,当反射光的光斑从点向左移动到点时,说明水面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1)垂直 (2) ①. 等于 ②. 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 ①. 不能 ②. 在
(4)可逆 (5)上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与镜面垂直,可以看作法线。
【小问2详解】
[1][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且大小保持一致,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本实验是探究类实验,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小问3详解】
[1][2]如图乙所示,把纸板向后折,左右两侧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小问4详解】
让光逆着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方向射出,光的传播路径与之前完全相反。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小问5详解】
水面变化时,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反射光的光斑从点向左移动到点,说明反射点左移,则说明水面上升了。
22、(2025山东威海)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一侧,将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另一侧,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这两个像___________(选填“都是A实像”“都是虚像”“1个实像、1个虚像”)。
(3)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A一侧倾斜15°,像的位置会___________(选填“降低”“不变”“升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___________(选填“变长”“不变”“变短”)。
(5)将光屏放在像A'的位置,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为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写出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1个应用: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都是虚像 (3)升高
(4)不变 (5) ①. 放大 ②. 投影仪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器材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侧的蜡烛B。
【小问2详解】
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看到“点燃的蜡烛”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所以两个像都是虚像。
【小问3详解】
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A一侧倾斜15°,根据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可知像的位置会升高。
【小问4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等大,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则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不变。
【小问5详解】
[1][2]将光屏放在像A'的位置,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23、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则入射角是∠ (选填“∠DOF”或“∠COE”)。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后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若让光线沿1′、2'…和4'入射,发现折射光线恰好与其对应的入射光线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在折射现象中, 。
【答案】(1)在同一平面内
(2)∠COE
(3) 增大 小于 等于
(4)光路可逆
【详解】(1)将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折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折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这说明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CD为法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COE,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折射角是∠DOF。
(3)[1][2][3]由图丙可以看出,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入射角等于0度,折射角等于0度,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重合,可知光路是可逆的。
24、(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答案】(1)同一高度
(2) ①. 变大 ②. 倒立
(3)丁 (4) ①. 15.0 ②. 23.0
(5)见解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F形光源、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小问2详解】
[1][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变大,且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
【小问3详解】
由题意知,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此时的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应观察物距小于像距时的成像情况,此时像与物同侧,所以应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故丁符合题意。
【小问4详解】
[1][2]由小丽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为15.0cm时,像高为8.0cm,当物距为23.0cm时,像高为3.0cm,因此与物体等高的像4.0cm应当是物距在15.0cm~23.0cm,所以小丽应调整物距在15.0cm和23.0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小问5详解】
由两组实验数据可知,物高均为4.0cm,当物距均为15.0cm时,小丽组实验时的像高为8.0cm,而小红组实验时的像高为2.0cm,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5、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这个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最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色光。
【答案】(1) 色散 多种色光
(2)紫
【详解】(1)[1]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光屏自上而下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光屏上A为红色光,B为紫色光。
四、阅读与简答题(26题6分,27题4分,共8分)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实现三大转变:从机械产品向电子智能化产品转变;从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人类第三空间转变;从单一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新能源智能汽车融合汽车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如图甲所示是一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顶覆盖薄膜式太阳能电池板;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照度之比),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车辆启动时车载雷达启动,发出 波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汽车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经测算车外光照度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透明度为50%时,车内光照度为 Lx;当车外光照度为250Lx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 %。
【答案】(1)超声
(2) 虚像 斜上方
(3)内
(4) 60 24
【详解】(1)车载雷达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发出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而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挡风玻璃倾斜安装,使车内乘客或物体所成的像位于挡风玻璃的斜上方,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平面镜成像而使车内景物的像成在车的正前方,影响司机视线。
(3)冬天车内温度比车外高,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侧。所以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内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1][2]由题意可知,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图乙的图像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即车外光照度与玻璃透明度的乘积等于车内光照度。当车外光照度为300Lx时,玻璃透明度为20%,则300Lx×20%=60Lx
即车内光照度保持60Lx不变,所以当玻璃透明度为50%时,车内光照度为60Lx。
当车外光照度为250Lx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应为。
雨后晴朗的夜晚,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如何不踩到积水,师生们进行了讨论。
27、小明说:“地上暗处是水”,小红反驳说:“地上亮处是水”。而老师说:“你们两人说的都可能是对的”。请你根据上述情境的描述,解答下列问题:
(1)月光在土地表面和平静水面的反射有何不同?
(2)请你结合光学知识,说明在何种情形下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详解】(1)月光在土地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因为土地表面粗糙,平行的月光照射到土地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 。月光在平静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行的月光照射到水面,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2)当人背着月光走时,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此时月光从人的身后射向水面和土地。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向前方射出,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起来是暗的;而土地表面发生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起来比水面亮。因此,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五、作图题(28题2分,29题2分,30题2分,31题2分,32题3分,共11分)
28、(2025四川宜宾)一束阳光斜射入房中,小明在A点用平面镜把该光竖直反射向房顶,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反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
【详解】反射光线竖直射向房顶,即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可以画出法线,平面镜在A点与法线垂直,如图所示
29、 (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大致位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再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30、(2025四川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射出,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如图所示:
31、(2025黑龙江绥化)如图,小宇看到水中有一条鱼,A、B两点中有一点是鱼的实际位置,另一点是像的位置,请在图中画出他看到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
【详解】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虚像A在实际位置B上方)。连接眼睛与A点,与水面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B与O为入射光线,O与眼睛连线为折射光线,标注箭头(入射光线箭头指向O,折射光线箭头指向眼睛)。如图所示:
32、(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过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后排座椅上A点的像,连接与平面镜交于点O即为反射点,连接AO作出入射光线,连接OC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三章 光和眼睛
(时间 8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025内蒙古)楼间距过小会影响采光。如图,楼房上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 光沿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反射
C. 光发生了折射 D. 光发生了色散
1题图
2、 (2025 辽宁)某同学在某湿地公园看到了美丽的水鸟。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
( )
A. 是虚像 B. 是实像 C. 比水鸟大 D. 比水鸟小
3、(20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唐朝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诗中有“云生结海楼”的写景名句,其中“海楼”指海
市蜃楼,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孔成像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凹面镜成像
4、(2025天津)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七里海湿地觅食,平静的水面映出它的身姿。图中能正确表示人看到白鹭
倒影的光路是( )
A. B. C. D.
5、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 矫正远视眼佩戴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D. 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控制电视
6、(2025·南充)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调节方法正确的是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将照相机远离人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只需将投影仪向前移动
C.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
D.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小,更容易解锁成功
7. 用焦距为 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 a、b、c、d四个位置,如
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 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 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 a处时大
C. 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 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
7题图

8、 (2025四川乐山)每年 5-6 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
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 “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8题图
D. 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9、(2025四川成都)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
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
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 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 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 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
9题图
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 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
的像
C. 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
不完整 10题图
D. 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2分)
11、我们在平静的湖边常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其中看到的水中“云”是因光的 而形成的虚
像;而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12、(2025四川宜宾) 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实施以来,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在一段清澈的江水中游来游去的
鱼儿,看见岸上的“人”会比实际的人更___________(填“高大”或“矮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_____
现象。
13、(2025·南充)研学活动中,左图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
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______形成的;右图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
这是光的 现象。
13题图
14、 (2025广东)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为________度;增
大入射角,则反射角________;将纸板 NOF沿 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15、 (2025 14题图四川达州)汽车仪表台上方不能放老花镜,是因为老花镜对光具有
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易引发火灾;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
16、 (2025河南)如图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进
行实验探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或
“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
保持水凸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
清晰的像,请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______。 16题图
17、 (2025陕西 A卷)(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打破众多影史纪录,成为我国电影的一张新名片。观影时,
电影银幕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
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放映机成的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
像。
18.(2025四川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
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
以用_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
清远处的物体。 18题图
19、(2025 四川遂宁)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
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______作用来取火。
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0、小丽身高 1.6m,距离平面镜 2.4m,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当她向平面镜
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题图
三、实验探究题(21题 7分,22题 6分,23题 6分,24题 7分,25题 3分,共 29分)
2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次序 i r
1 30o 30o
2 45 45
3 60o 60o
… … …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______于镜面;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
器测量ON两侧的 i和 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选填“小
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______;
(3)纸板 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后折,在纸板 NOF 上______(选填“能”
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
在”)同一平面内;
(4)让光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
的;
(5)根据探究结论,小明用激光笔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水面在
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静,当反射光的光斑从 B点向左移动到 B 点时,说明水面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了。
22、(2025山东威海)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一侧,将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另一侧,
在蜡烛 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这两个像
___________(选填“都是 A实像”“都是虚像”“1个实像、1个虚像”)。
(3)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 A一侧倾斜 15°,像的位置会___________(选填“降
22题图
低”“不变”“升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___________(选填“变长”“不
变”“变短”)。
(5)将光屏放在像 A'的位置,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 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蜡
烛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为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写出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 1个应用:___________。
23、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 O点,则入射角是∠ (选填“∠DOF”或“∠COE”)。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其中 1和 1′、2和 2'…4和 4'分别表示各次
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
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后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若让光线沿 1′、2'…和 4'入射,发现折射光线恰好与其对应的入射光线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在折射现象
中, 。
24、(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
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
系。
(1)小丽将 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
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 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
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 1
序号 物高 h/cm 物距 x/cm 像高 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30.0 2.0 倒立 实像
- 4.0
26.0 2.5 倒立 实像
3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4.0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
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 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
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 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0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
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
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25、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
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这个
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光屏上 A、B是彩色光带最边缘的色光,其中 B为 色光。
四、阅读与简答题(26题 6分,27题 4分,共 8分)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实现三大转变:从机械产品向电子智能化产品转变;从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人类第三空间转
变;从单一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新能源智能汽车融合汽车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如图甲所示是一款新能源智能汽车,
车顶覆盖薄膜式太阳能电池板;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
照度之比),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
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车辆启动时车载雷达启动,发出 波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汽车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
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经测算车外光照度
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透明度为 50%时,车内光照度为 Lx;当车外光照度为 250Lx
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 %。
27、小明说:“地上暗处是水”,小红反驳说:“地上亮处是水”。而老师说:“你们两人说的都可能是对的”。请你根
据上述情境的描述,解答下列问题:
(1)月光在土地表面和平静水面的反射有何不同?
(2)请你结合光学知识,说明在何种情形下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五、作图题(28题 2分,29题 2分,30题 2分,31题 2分,32题 3分,共 11分)
28、(2025四川宜宾)一束阳光斜射入房中,小明在 A点用平面镜把该光竖直反射向房顶,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的位置和反射光线。
29、 (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0、(2025四川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31、(2025 黑龙江绥化)如图,小宇看到水中有一条鱼,A、B两点中有一点是鱼的实际位置,另一点是像的位置,
请在图中画出他看到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32、(2025 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 C通过后视镜 MN看见后排座椅上 A点的
光路图。第三章 光和眼睛
(时间 8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2025内蒙古)楼间距过小会影响采光。如图,楼房上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 光沿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反射
C. 光发生了折射 D. 光发生了色散
【答案】A
【解析】
【详解】楼房上的影子是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楼房阻挡后,在后方形成了影子,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 (2025辽宁)某同学在某湿地公园看到了美丽的水鸟。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 )
A. 是虚像 B. 是实像
C. 比水鸟大 D. 比水鸟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特点是成等大的虚像,虚像与水
鸟一样大,故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20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唐朝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诗中有“云生结海楼”的写景名句,其中“海楼”指海
市蜃楼,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孔成像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凹面镜成像
【答案】B
【解析】
【详解】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的折射现象,故 B符合题意;
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 A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 C不符合题意;
D.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2025天津)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七里海湿地觅食,平静的水面映出它的身姿。图中能正确表示人看到白鹭
倒影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B.白鹭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故 A
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人看到白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折射现象,图中是光的折射光路图,故 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 矫正远视眼佩戴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D. 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控制电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故 A错误;
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
像;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物距等于一倍焦距,不成像;若物距小于一倍焦
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任何情况都不能成正立的实像,故 B错误;
C.远视眼成因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佩戴用凸透镜制作的镜片矫正,故 C正
确;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红外线控制电视,故 D错误。
故选 C。
6、(2025·南充)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调节方法正确的是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将照相机远离人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只需将投影仪向前移动
C.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
D.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小,更容易解锁成功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像变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
时像距变大,物距变小,所以应将照相机靠近人,故 A错误;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即减小像的大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像距,增大物距,
所以应将投影仪向前移动,同时将投影片远离镜头,故 B错误;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故 C正
确;
D.人脸识别系统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大,更容易解锁成功,故
D错误。
故选 C。
【分析】 AB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
C.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小,物远像远大。
7. 用焦距为 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 a、b、c、d四个位置,如
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 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 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 a处时大
C. 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 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在 a处时,物距是 50.0cm-10.0cm=40.0cm>2f=30cm,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 A正确;
B.蜡烛在 b处时,物距是 50.0cm-20.0cm=30.0cm=2f,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 a处时
大,故 B正确;
C.蜡烛在 c处时,物距是 50.0cm-25.0cm=25.0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可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 C错误;
D.蜡烛在 d处时,物距是 50.0cm-40.0cm=10.0cm正确。
故选 C。
8、 (2025四川乐山)每年 5-6 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
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 “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 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太阳光照射到景物上后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被游客看到,“转转花”反射的是太阳的光,不是
自行发光的物体,因此不是光源,故 A错误;
B.“转转花”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景物上后被阻挡形成的,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 B正确;
C.手机镜头拍摄“转转花”时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 C错误;
D.拍摄照相时,物距应大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即“转转花”应该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 D错误。
故选 B。
9、(2025四川成都)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
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
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 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 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 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C.由题意可知,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由于人眼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
似,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物体在成像面上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故 A错误,C正确;
B.机器人“眼睛”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相似,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成像,所以机器人“眼睛”的镜头相当于凸
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 B错误;
D.机器人“眼睛”与照相机的镜头相似,能接收光源发出的光,也能接收物体反射的光,所以不仅能“看见”自
身正在发光的物体,也能看到反射光的物体,故 D错误。
故选 C。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
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 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 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 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物距 u = 30.0cm,像距 v=15.0cm,此时u 2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其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一致,故 A正确;
B.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B正
确;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烛焰发出的光仍能通过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只是像会变暗一些,但像仍然是完
整的,故 C错误;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像距应减小,要接收到
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故 D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2分)
11、我们在平静的湖边常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其中看到的水中“云”是因光的 而形成的虚
像;而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答案】 反射 折射
【详解】[1]云在天上,所以“白云”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
体等大的虚像。
[2]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
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12、(2025四川宜宾) 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实施以来,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在一段清澈的江水中游来游去的
鱼儿,看见岸上的“人”会比实际的人更___________(填“高大”或“矮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_____
现象。
【答案】 ①. 高大 ②. 折射
【解析】
【详解】[1][2]岸上的“人”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鱼儿的眼睛逆着光线看来,折射
光线好像在 A′点射出的,A′点就是 A点的像,所以鱼儿看到岸上的人比实际的要高(如下图)。
13、(2025·南充)研学活动中,左图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______形成的;右图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答案】反射;色散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 (1)玻璃橱窗可视为平面镜,图 1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
子,这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图 2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1)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
色散现象。
14、 (2025广东)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为________度;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________;将
纸板 NOF沿 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答案】 ①. 40 ②. 增大 ③. 不能
【解析】
【详解】[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 40°。
[2]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当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会增大。
[3]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将纸板 NOF沿 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
射光。
15、(2025四川达州)汽车仪表台上方不能放老花镜,是因为老花镜对光具有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易引发火灾;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
【答案】 ①. 会聚 ②. 凹
【解析】
【详解】[1]老花镜是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如果将老花镜放在汽车仪表台上
方,在阳光照射下,会聚的光线可能会使局部温度升高,易引发火灾。
[2]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此时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眼。为了矫
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6、 (2025河南)如图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
出),该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保持水凸透镜、蜡
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请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______。
【答案】 ①. 缩小 ②. 将光屏向左移动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变大,则像距会变小,所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
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即左边移动。
17、 (2025陕西 A卷)(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打破众多影史纪录,成为我国电影的一张新名片。观影时,
电影银幕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
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放映机成的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
像。
【答案】 ①. 不是 ②. 漫 ③. 放大
【解析】
【详解】[1]观影时,电影银幕反射放映机发出的光,所以电影银幕自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
[2]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朝向各个方向。
[3]放映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8.(2025四川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_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
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答案】 ①. 照相机 ②. 凹透镜
【解析】
【详解】[1]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
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导致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提
前会聚。为了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从而使像
成在视网膜上。
19、(2025 四川遂宁)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______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______(选填“近
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 ①. 会聚 ②. 远视眼
【解析】
【详解】[1]把冰制成透镜,举以向日能取火,是因为这种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能将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使该
点温度升高达到艾的着火点从而取火,这种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用对光有
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0、小丽身高 1.6m,距离平面镜 2.4m,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当她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
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1.6
不变
【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小丽身高 1.6m,则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1.6m。
[2]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当她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
大小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21题 7分,22题 6分,23题 6分,24题 7分,25题 3分,共 29分)
2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次
i r

1 30o 30o
2 45 45
3 60o 60o
… … …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______于镜面;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
器测量ON两侧的 i和 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选填“小
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______;
(3)纸板 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后折,在纸板 NOF 上______(选填“能”
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
在”)同一平面内;
(4)让光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
的;
(5)根据探究结论,小明用激光笔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水面在
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静,当反射光的光斑从 B点向左移动到 B 点时,说明水面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了。
【答案】(1)垂直 (2) ①. 等于 ②. 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 ①. 不能 ②. 在
(4)可逆 (5)上升
【解析】
【小问 1详解】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与镜面垂直,可以看
作法线。
【小问 2详解】
[1][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且大小保持一致,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实验是探究类实验,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小问 3详解】
[1][2]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NOF 向后折,左右两侧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在纸板 NO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
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小问 4详解】
让光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光的传播路径与之前完全相反。此现象表明:在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小问 5详解】
水面变化时,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反射光的光斑从 B点向左移动到 B 点,说明反射点左移,则说明水面上
升了。
22、(2025山东威海)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一侧,将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另一侧,在蜡烛 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
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这两个像___________(选填“都是 A实像”“都是虚像”“1个实像、1
个虚像”)。
(3)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 A一侧倾斜 15°,像的位置会___________(选填“降低”“不变”“升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___________(选填“变长”“不
变”“变短”)。
(5)将光屏放在像 A'的位置,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 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蜡
烛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为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写出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 1个应用: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都是虚像 (3)升高
(4)不变 (5) ①. 放大 ②. 投影仪
【解析】
【小问 1详解】
实验器材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
光,既能看到蜡烛 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侧的蜡烛 B。
【小问 2详解】
在蜡烛 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看到“点燃的蜡烛”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
像,所以两个像都是虚像。
【小问 3详解】
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 A一侧倾斜 15°,根据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可知像的位置会升高。
【小问 4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等大,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则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
度不变。
【小问 5详解】
[1][2]将光屏放在像 A'的位置,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 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此时物距小于像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23、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 O点,则入射角是∠ (选填“∠DOF”或“∠COE”)。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其中 1和 1′、2和 2'…4和 4'分别表示各次
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
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后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若让光线沿 1′、2'…和 4'入射,发现折射光线恰好与其对应的入射光线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在折射现象
中, 。
【答案】(1)在同一平面内
(2)∠COE
(3) 增大 小于 等于
(4)光路可逆
【详解】(1)将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折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折
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这说明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 O点,CD为法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
COE,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折射角是∠DOF。
(3)[1][2][3]由图丙可以看出,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
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
时入射角等于 0度,折射角等于 0度,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重合,可知光路是可逆的。
24、(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
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
系。
(1)小丽将 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
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 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
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 1
序号 物高 h/cm 物距 x/cm 像高 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30.0 2.0 倒立 实像
- 4.0
26.0 2.5 倒立 实像
3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4.0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
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 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
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 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0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
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
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答案】(1)同一高度
(2) ①. 变大 ②. 倒立
(3)丁 (4) ①. 15.0 ②. 23.0
(5)见解析
【解析】
【小问 1详解】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 F形光源、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
一高度。
【小问 2详解】
[1][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变大,且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
【小问 3详解】
由题意知,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此时的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应观察
物距小于像距时的成像情况,此时像与物同侧,所以应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故丁符合题意。
【小问 4详解】
[1][2]由小丽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为 15.0cm时,像高为 8.0cm,当物距为 23.0cm时,像高为 3.0cm,因此与物
体等高的像 4.0cm应当是物距在 15.0cm~23.0cm,所以小丽应调整物距在 15.0cm和 23.0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小问 5详解】
由两组实验数据可知,物高均为 4.0cm,当物距均为 15.0cm时,小丽组实验时的像高为 8.0cm,而小红组实验时的
像高为 2.0cm,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5、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
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这个
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光屏上 A、B是彩色光带最边缘的色光,其中 B为 色光。
【答案】(1) 色散 多种色光
(2)紫
【详解】(1)[1]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
光的色散现象。
[2]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光屏自上而下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光屏上 A为红色光,B为紫色
光。
四、阅读与简答题(26题 6分,27题 4分,共 8分)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实现三大转变:从机械产品向电子智能化产品转变;从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人类第三空间转
变;从单一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新能源智能汽车融合汽车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如图甲所示是一款新能源智能汽车,
车顶覆盖薄膜式太阳能电池板;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
照度之比),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
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车辆启动时车载雷达启动,发出 波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汽车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
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经测算车外光照度
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透明度为 50%时,车内光照度为 Lx;当车外光照度为 250Lx
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 %。
【答案】(1)超声
(2) 虚像 斜上方
(3)内
(4) 60 24
【详解】(1)车载雷达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发出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可判断车与
障碍物的距离。
(2)[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而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挡风玻璃倾斜安装,使车内乘客或物体所成的像位于挡风玻璃的斜上方,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平面镜成像而使车内景物的像成在车的正前方,影响司机视线。
(3)冬天车内温度比车外高,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侧。所以冬天行车时,汽车
挡风玻璃的内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1][2]由题意可知,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图乙的图像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即车外光照度与玻
璃透明度的乘积等于车内光照度。当车外光照度为 300Lx时,玻璃透明度为 20%,则 300Lx×20%=60Lx
即车内光照度保持 60Lx不变,所以当玻璃透明度为 50%时,车内光照度为 60Lx。
60Lx
当车外光照度为 250Lx 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应为 24%。
250Lx
雨后晴朗的夜晚,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如何不踩到积水,师生们进行了讨论。
27、小明说:“地上暗处是水”,小红反驳说:“地上亮处是水”。而老师说:“你们两人说的都可能是对的”。请你根
据上述情境的描述,解答下列问题:
(1)月光在土地表面和平静水面的反射有何不同?
(2)请你结合光学知识,说明在何种情形下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详解】(1)月光在土地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因为土地表面粗糙,平行的月光照射到土地上,反射光线会射向
各个方向 。月光在平静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行的月光照射到水面,反射光线仍
然平行。
(2)当人背着月光走时,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此时月光从人的身后射向水面和土地。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反射
光线向前方射出,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起来是暗的;而土地表面发生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
射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起来比水面亮。因此,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五、作图题(28题 2分,29题 2分,30题 2分,31题 2分,32题 3分,共 11分)
28、(2025四川宜宾)一束阳光斜射入房中,小明在 A点用平面镜把该光竖直反射向房顶,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的位置和反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
【详解】反射光线竖直射向房顶,即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可以画出法线,平面镜在 A点与法线垂直,如图所

29、 (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大
致位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再
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30、(2025四川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射出,其折
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如图所示:
31、(2025 黑龙江绥化)如图,小宇看到水中有一条鱼,A、B两点中有一点是鱼的实际位置,另一点是像的位置,
请在图中画出他看到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
【详解】鱼的实际位置在 B点(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虚像 A在实际位
置 B上方)。连接眼睛与 A点,与水面交点为入射点 O;连接 B与 O为入射光线,O与眼睛连线为折射光线,标
注箭头(入射光线箭头指向 O,折射光线箭头指向眼睛)。如图所示:
32、(2025 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 C通过后视镜 MN看见后排座椅上 A点的
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过 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即为后排座椅上 A点的像,连接 A'C与
平面镜交于点 O即为反射点,连接 AO作出入射光线,连接 OC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第三章 光和眼睛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5内蒙古)楼间距过小会影响采光。如图,楼房上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 光沿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反射
C. 光发生了折射 D. 光发生了色散
2、 (2025辽宁)某同学在某湿地公园看到了美丽的水鸟。水鸟在平静的水中形成的倒影(  )
A. 是虚像 B. 是实像 C. 比水鸟大 D. 比水鸟小
3、(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唐朝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诗中有“云生结海楼”的写景名句,其中“海楼”指海市蜃楼,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孔成像 B. 光的折射 C. 平面镜成像 D. 凹面镜成像
4、(2025天津)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在七里海湿地觅食,平静的水面映出它的身姿。图中能正确表示人看到白鹭倒影的光路是(  )
A. B. C. D.
5、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 矫正远视眼佩戴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D. 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控制电视
6、(2025·南充)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调节方法正确的是
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将照相机远离人
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只需将投影仪向前移动
C.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
D.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小,更容易解锁成功
7. 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 蜡烛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8、 (2025四川乐山)每年5-6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 “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 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9、(2025四川成都)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 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 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 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 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 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 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我们在平静的湖边常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美景,其中看到的水中“云”是因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而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12、(2025四川宜宾) 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实施以来,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在一段清澈的江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看见岸上的“人”会比实际的人更___________(填“高大”或“矮小”),这是因为光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
13、(2025·南充)研学活动中,左图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______形成的;右图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14、 (2025广东)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为________度;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________;将纸板NOF沿ON向后翻折,在纸板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15、 (2025四川达州)汽车仪表台上方不能放老花镜,是因为老花镜对光具有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易引发火灾;青少年不良用眼易引起晶状体变厚,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
16、 (2025河南)如图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保持水凸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请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______。
17、 (2025陕西A卷)(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打破众多影史纪录,成为我国电影的一张新名片。观影时,电影银幕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观众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放映机成的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18.(2025四川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_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19、(2025四川遂宁)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______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0、小丽身高1.6m,距离平面镜2.4m,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当她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21题7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25题3分,共29分)
21、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次序
1
2
3
… … …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______于镜面;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两侧的和,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实验过程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的目的是______;
(3)纸板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让光逆着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方向射出。此现象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5)根据探究结论,小明用激光笔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水面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静,当反射光的光斑从点向左移动到点时,说明水面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22、(2025山东威海)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一侧,将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另一侧,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这两个像___________(选填“都是A实像”“都是虚像”“1个实像、1个虚像”)。
(3)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A一侧倾斜15°,像的位置会___________(选填“降低”“不变”“升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___________(选填“变长”“不变”“变短”)。
(5)将光屏放在像A'的位置,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为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写出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1个应用:___________。
23、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则入射角是∠ (选填“∠DOF”或“∠COE”)。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后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若让光线沿1′、2'…和4'入射,发现折射光线恰好与其对应的入射光线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在折射现象中, 。
24、(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25、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这个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最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色光。
四、阅读与简答题(26题6分,27题4分,共8分)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新能源智能汽车实现三大转变:从机械产品向电子智能化产品转变;从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人类第三空间转变;从单一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新能源智能汽车融合汽车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如图甲所示是一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顶覆盖薄膜式太阳能电池板;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照度之比),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车辆启动时车载雷达启动,发出 波信号,经过周边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汽车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层白雾;
(4)“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经测算车外光照度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透明度为50%时,车内光照度为 Lx;当车外光照度为250Lx时,天窗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 %。
27、小明说:“地上暗处是水”,小红反驳说:“地上亮处是水”。而老师说:“你们两人说的都可能是对的”。请你根据上述情境的描述,解答下列问题:
(1)月光在土地表面和平静水面的反射有何不同?
(2)请你结合光学知识,说明在何种情形下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五、作图题(28题2分,29题2分,30题2分,31题2分,32题3分,共11分)
28、(2025四川宜宾)一束阳光斜射入房中,小明在A点用平面镜把该光竖直反射向房顶,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反射光线。
29、 (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0、(2025四川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31、(2025黑龙江绥化)如图,小宇看到水中有一条鱼,A、B两点中有一点是鱼的实际位置,另一点是像的位置,请在图中画出他看到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32、(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
1题图
7题图
8题图
9题图
10题图
13题图
14题图
16题图
18题图
19题图
18题图
22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