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二、理解目标:
1.本单元所谓的“提高阅读速度”,切记是学生和自己比,不必提高到一个夸张的程度,只要比之前的自己快就可以;
2.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目标指向依旧是“方法”,一定要掌握“方法”,方法多了,才有策略。学方法后,遇到题目,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就是策略;
3.本单元所教的策略非常直截了当,直接到教学生“一目十行”地读,所以本单元教学,教师可以教得不太细,因为读书有各种姿态,不细读也是阅读的方法;
环节一:阅读计时,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本课字数在738个字,限定时间在2分钟;
(注:本单元所有的课文阅读形式都是“默读”,且都要计时,原则按照《新课标》中每分钟300字的规定,再稍微提高要求)
2.发现规律:每个自然段,只讲一个“事物”的速度;
(分别是: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3.尝试每段只读关键句,看一看能否把握全文?用时会不会更短?
(1)再次阅读计时,要求只阅读关键句,并汇报;
(原先老师给大家的限时是2分钟,现在却变成了20~30秒,学生的成就感就马上有了,学习发生了)
(2)这样读能否把握文章内容?
(肯定能把握的)
「本课上到这里,其实教科书赋予的学习要求已经抵达,可以说教学其实已经结束,但是还远远不够的是,学生学会的是这篇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个方法什么时候可以运用?有没有缺点?他们都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更深入教学。」
环节二:真相到底是什么?
1.印证学习效果,完成课后第二习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学习效果,一般来说,没有难度可言)
2.既然不错,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测试?
(1)人奋力奔跑时,最大时速是多少?44km/h
(2)鸵鸟的最大时速是多少?72km/h
(3)猎豹的速度是多少?110km/h
(4)游隼的俯冲速度比高速的汽车快几倍?2-3倍
(5)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1050km/h
(6)火箭的最大速度是多少?40000km/h
(7)流星体究竟是什么?较小的天体
(8)光是我们身边运动最快的物质吗?是
(此时学生会不停地翻书,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种阅读方法,会遗漏细节,不仅如此,因为翻书,最快发现答案,孩子非常骄傲的)
3.梳理:真相是,如果只读关键句,我们我们获取的是“信息碎片”,但是忽略的是优秀的“细节”。
(注:本课的学习,其实指向的是现代信息的主要特征,即是“碎片化”,也就是在教学生怎么看“现代数码产品推送的信息”)
环节三:“关键句”阅读法的适用性
1.首先适合于本篇课文;
(1)本课文章分段写,每段独立;
(2)各段结构相近;
(3)通篇只讲一个主题,且上下文有所关联;
(4)语言干净,废话少;
2.梳理:这种特点的文章,是现代快餐式信息的主流;
3.出示几个现代快餐式信息的文章,学生快速阅读:
(1)方法1:耳朵长茧子。既然用眼睛读感觉累,不舒服,不习惯。那么就用耳朵听书吧。无论如何,耳朵都在听,而且喜欢听。特别是一些书本演绎的音频,声音很动听,故事很精彩,还有配乐。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故事。因为喜欢故事,随之去寻找写着故事的书本,经历一段时间,就从“耳朵听读”到“眼睛视读”,再到“入心入脑”。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法——耳入心通。当然,也许有学生依然无法用眼睛阅读,那么,多听无疑是有益的补充。
(2)方法2:关注书店公众号让学生关注本地新华书店,或是大型的文艺综合书店的公众号。如果父母能关注,效果更好。关注后,获取书店中的趣味活动信息,积极参与。例如,哪位作家来签售啦,哪些新书首发式召开了?哪些图书展览开幕啦?父母带子女,老师带学生,去现场追星,感受热烈的阅读氛围,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仅仅是兴趣,不是阅读兴趣。但这一兴趣的价值巨大,让其感受到——原来读书能成就一个人啊。关注公众号,建立全新的认识。顺便在书店活动时买几本好玩、好看的书,这就是这一方法隐藏的“附加值”。
(3)方法3:制作特殊的公告,既然那样不爱读书,不妨就顺其心意,邀请学生撰写一份特殊的公告:停止无趣阅读公告。请学生罗列出几本自认为最无趣的书,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出来,请大家都来停止阅读。为了公告的有效性,前期让学生更多获取这一份公告中涉及书本的信息。至少要了解书的大概内容、书的创作背景、书的相关评价等,即便是网络资料收集也行。总之,倒逼去读书,去整合素材。
(4)方法4:秘密行动。教师或者父母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为抵达目的,在完成过程中需要涉及阅读。例如,假期安排旅行,可以借助“了解行程”为目的,让学生策划行踪,并承诺:只要策划合理,一切听其安排。学生为了策划成功,获得主导权,就要去了解目的地,人在家中坐,了解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相关的书籍,检索网络信息。任何形式的阅读,都会对“三不”的学生产生治愈的效果。
(5)方法5:同病相怜找同伴。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三不”同伴,为其公开推荐“最容易读”的书,以解同伴的燃眉之急。当然,也可以写信,进行点对点的“私聊”。例如,检索后发现有几部书,题目就非常“符合胃口”。例如,题目就叫《我不喜欢书了》《我讨厌书》。好好读一读,之后向同伴推荐,让大家找到“三不”的合法理由。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时刻在发生,在传播。
(6)方法6:闹市好读书。和“三不”学生约定,进行一个“到热闹的地方去阅读”的活动。读什么都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漫画,甚至是读一张纸片……总之,在闹市中去体验阅读,证明自己“其实很厉害”。环境那么吵,我心依然宁静。这种反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读书高手,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超于常人的阅读能力。其实,环境越是嘈杂,越容易集中注意力,试试就知道。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三不”伙伴间的挑战赛,看谁读得多,可以提供“名人闹市读书”的故事,发出向名人、向历史大挑战的号召。将活动做足,做出效果,将活动中产生的自信迁移到对其他书籍的阅读上。
(7)方法7:晒靓照。晒出自己和书本的照片,证明自己并非都不读,仅仅是“你根本不知道我是个读者”。将自己家中所能获取的,只要是翻过的就算是读过的书,集合起来,让自己和书一起拍照。当然,照片是要做批注的,所以,为这张照片中的某些书做批注:这本书内容是什么?那本书好看在哪里?一本书的封面有啥讲究?照片拍好后,在班级群里分享,还可以定期更换。每次更换,书本需要变化。
(8)方法8:捏一捏软柿子。降低阅读的准入门槛,鼓励读薄薄的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薄的书,例如绘本书、故事书、可以玩的书等,不管内容,先读起来再说。例如举办一周读七部绘本的活动,积累阅读量。又比如读《爆笑作文》,这一套书有12本,每一本讲述一个写作知识,每一本都很薄,读了就能获取知识,就能用。共读这套书,分享阅读心得。针对“三不”,所有的读书活动都要降维,都要改变。改变读书方式,改变对读书的认识,改变对阅读的期待……
(9)方法9:最佳代言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做代言。例如之前说到的《我讨厌书》,代言人需要介绍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说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讨厌书?如何拯救阅读绝症?代言的同时,就是更为深入的阅读。再比如为《爆笑作文》代言,可以通过写一篇短小的百字作文,来证明自己读得很有效果。读和写融合,效果更佳。
4.看完后,询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法,再挑感兴趣的进行阅读;
5.梳理:原来这种阅读方法,非常适合在现代使用手机,快速刷屏时阅读,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只会关注标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出示另外一篇例文:
什么比蜈蚣更快 (改写)
《秋水篇》中,庄子说了个关于“谁更快”的寓言故事。
大家都看过蜈蚣吧 蜈蚣的脚很多,叫做百足虫。单独看蜈蚣,会觉得它爬得很快,毕竟那么多脚一起爬,一定很快。
可是,蜈蚣碰到蛇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就变化了。蛇行动起来比蜈蚣更快。而且,蛇没有一只脚,根本不用爬。有脚的输给没有脚的,蜈蚣很泄气。
蛇也有烦恼。蛇说:我有什么用 看那个风,我还有形,还需要在地上滑行。而风一阵过去,比我还快。无形比有形,实在高明太多。
风刚刚骄傲了一会,转念一想,说:我有什么快 你看人手一指,就有了一个方向。作为风,我还有使劲儿吹,才能吹出个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人,只要手一指就够了。
手听了感到惭愧,说:光会指有什么用 人的心才是最快的。人心说变就变,连指都不用指。天底下,变化最快的就是人心。
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比人心变得更快的
7.出示考题:
(1)庄子在《秋水》篇中最先认为最快的是什么?蜈蚣
(2)蜈蚣碰到什么感到自愧不如?蛇
(3)蛇认为什么东西比它还快?风
(4)比风更快的是什么?手指
(5)比手指还快的是什么?人心
(我们会发现,这样上课,锻炼学生思维,课堂是非常活跃的)
环节四:总结
1.对比第三单元的故事阅读,我们发现,本课的阅读方法,不适用了。所以这种阅读方法只适合于“新时代信息阅读”,也就是手机等数码产品的阅读,碎片信息的阅读,所以单读手机,是成不了专家的,因为你看似什么都知道,但都只知道个表面。
2.还有就是大量的图文信息,比如商业街,地铁上的广告,它只会告诉你最重要的信息。
3.这种方法不是坏,而是目的和文章文体不同,所用的方法也有不同,导致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4.所以,老师要根据《新课标》对孩子进行阅读推荐:报刊、小科普文、小论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任务一:请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你读到了几个小故事?
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段讲一个“物种”的速度。
D1:人
D2:鸵鸟
D3:猎豹
D4:游隼
D5:喷气式飞机
D6:火箭
D7:流星体
D8:光
任务一:请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你读到了几个小故事?
任务二:尝试每段只读关键句,看一看,能否把握全文内容?看一看用时会不会更短?(记下时间)
速度快了吗?
这样读能否把握文章内容?
不看内容,完成课后第二题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游隼—猎豹——鸵鸟—人类
挑战:回答下列问题
1.人奋力奔跑时,最大时速是多少?
44km/h
2.鸵鸟的最大时速是多少?
3.猎豹的速度是多少?
4.游隼的俯冲速度比高速的汽车快几倍?
72km/h
110km/h
2-3倍
挑战:回答下列问题
5.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1050km/h
6.火箭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7.流星体究竟是什么?
8.光是我们身边运动最快的物质吗?
40000km/h
较小的天体
是
梳理:真相是——
只读关键句,20s读完课文只是一个假象。
只读关键句——信息(碎片)
忽略的是——细节(优秀而可贵)
任务三:“关键句”速读适用于哪些文章?
1.适合于“此篇”
a.分段写,每段独立。(不要不分段,也不要乱分段)
b.各段结构相近。
c.通篇只讲一个主题。
d.语言干净,废话少。
现代快餐式信息
九种阅读方法,带你的孩子“开始看,认真看,看得有兴趣。”
方法1:耳朵长茧子
既然用眼睛读感觉累,不舒服,不习惯。那么就用耳朵听书吧。无论如何,耳朵都在听,而且喜欢听。特别是一些书本演绎的音频,声音很动听,故事很精彩,还有配乐。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故事。因为喜欢故事,随之去寻找写着故事的书本,经历一段时间,就从“耳朵听读”到“眼睛视读”,再到“入心入脑”。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法——耳入心通。
当然,也许有学生依然无法用眼睛阅读,那么,多听无疑是有益的补充。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2:关注书店公众号
让学生关注本地新华书店,或是大型的文艺综合书店的公众号。如果父母能关注,效果更好。关注后,获取书店中的趣味活动信息,积极参与。例如,哪位作家来签售啦,哪些新书首发式召开了?哪些图书展览开幕啦?父母带子女,老师带学生,去现场追星,感受热烈的阅读氛围,这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仅仅是兴趣,不是阅读兴趣。但这一兴趣的价值巨大,让其感受到——原来读书能成就一个人啊。
关注公众号,建立全新的认识。顺便在书店活动时买几本好玩、好看的书,这就是这一方法隐藏的“附加值”。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3:制作特殊的公告
既然那样不爱读书,不妨就顺其心意,邀请学生撰写一份特殊的公告:停止无趣阅读公告。
请学生罗列出几本自认为最无趣的书,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出来,请大家都来停止阅读。为了公告的有效性,前期让学生更多获取这一份公告中涉及书本的信息。至少要了解书的大概内容、书的创作背景、书的相关评价等,即便是网络资料收集也行。总之,倒逼去读书,去整合素材。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4:秘密行动
教师或者父母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为抵达目的,在完成过程中需要涉及阅读。
例如,假期安排旅行,可以借助“了解行程”为目的,让学生策划行踪,并承诺:只要策划合理,一切听其安排。学生为了策划成功,获得主导权,就要去了解目的地,人在家中坐,了解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相关的书籍,检索网络信息。任何形式的阅读,都会对“三不”的学生产生治愈的效果。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5:同病相怜找同伴
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三不”同伴,为其公开推荐“最容易读”的书,以解同伴的燃眉之急。当然,也可以写信,进行点对点的“私聊”。
例如,检索后发现有几部书,题目就非常“符合胃口”。例如,题目就叫《我不喜欢书了》《我讨厌书》。好好读一读,之后向同伴推荐,让大家找到“三不”的合法理由。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时刻在发生,在传播。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6:闹市好读书
和“三不”学生约定,进行一个“到热闹的地方去阅读”的活动。读什么都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漫画,甚至是读一张纸片……总之,在闹市中去体验阅读,证明自己“其实很厉害”。环境那么吵,我心依然宁静。
这种反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读书高手,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超于常人的阅读能力。其实,环境越是嘈杂,越容易集中注意力,试试就知道。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三不”伙伴间的挑战赛,看谁读得多,可以提供“名人闹市读书”的故事,发出向名人、向历史大挑战的号召。将活动做足,做出效果,将活动中产生的自信迁移到对其他书籍的阅读上。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7:晒靓照
晒出自己和书本的照片,证明自己并非都不读,仅仅是“你根本不知道我是个读者”。
将自己家中所能获取的,只要是翻过的就算是读过的书,集合起来,让自己和书一起拍照。当然,照片是要做批注的,所以,为这张照片中的某些书做批注:这本书内容是什么?那本书好看在哪里?一本书的封面有啥讲究?
照片拍好后,在班级群里分享,还可以定期更换。每次更换,书本需要变化。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8:捏一捏软柿子
降低阅读的准入门槛,鼓励读薄薄的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薄的书,例如绘本书、故事书、可以玩的书等,不管内容,先读起来再说。
例如举办一周读七部绘本的活动,积累阅读量。又比如读《爆笑作文》,这一套书有12本,每一本讲述一个写作知识,每一本都很薄,读了就能获取知识,就能用。共读这套书,分享阅读心得。
针对“三不”,所有的读书活动都要降维,都要改变。改变读书方式,改变对读书的认识,改变对阅读的期待……
现代快餐式信息
方法9:最佳代言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做代言。
例如之前说到的《我讨厌书》,代言人需要介绍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说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讨厌书?如何拯救阅读绝症?代言的同时,就是更为深入的阅读。再比如为《爆笑作文》代言,可以通过写一篇短小的百字作文,来证明自己读得很有效果。读和写融合,效果更佳。
现代快餐式信息
什么比蜈蚣更快
《秋水篇》中,庄子说了个关于“谁更快”的寓言故事。
大家都看过蜈蚣吧 蜈蚣的脚很多,叫做百足虫。单独看蜈蚣,会觉得它爬得很快,毕竟那么多脚一起爬,一定很快。
可是,蜈蚣碰到蛇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就变化了。蛇行动起来比蜈蚣更快。而且,蛇没有一只脚,根本不用爬。有脚的输给没有脚的,蜈蚣很泄气。
蛇也有烦恼。蛇说:我有什么用 看那个风,我还有形,还需要在地上滑行。而风一阵过去,比我还快。无形比有形,实在高明太多。
风刚刚骄傲了一会,转念一想,说:我有什么快 你看人手一指,就有了一个方向。作为风,我还有使劲儿吹,才能吹出个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人,只要手一指就够了。
手听了感到惭愧,说:光会指有什么用 人的心才是最快的。人心说变就变,连指都不用指。天底下,变化最快的就是人心。
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比人心变得更快的
例文1
挑战: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在《秋水》篇中最先认为最快的是什么?
蜈蚣
2.蜈蚣碰到什么自愧不如?
3.蛇认为什么东西比它还快?
4.比风更快的是什么?
蛇
风
手指
5.比手指还快的是什么?
人心
作文中的数字
知道吗,在作文中写好数字,能为你的表达起到很大的帮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大致可以分为“实数”和“虚数”。
先说“实数”吧,举些例子就明白。一篇写《长城》的文章中,例举数字的地方很多: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6000多公里;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这些数字的使用,使得长城的雄伟壮丽一下子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数字,都是实数。再比如《鲸》一课中,为说明鲸体重、身长说例举的数字:《太阳》一课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以及温度的叙述,有了数字的帮助后就明确多了。
使用实数,能让表达相对准确,读者能根据它们进行联想、比较后对所描写对象有较为明确的感知,借助“实数”来表达,很准确,很真实,很可信。
再看看“虚数”。在古诗中这样的表达手法屡见不鲜:《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干尺”……这里的“万条”、“百尺”、“千尺”都是“虚数”。作者并非经过测量,也未曾做过近似的估计,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借助这些虚指的、夸张的数据,将自己所要表的情感张显出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虚数”为表达服务时,第一,要注意夸张的度,不要不切实际过渡夸张;第二要注意“用在刀刃上”为自己想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不要随意无限制地滥用。
挑战:回答下列问题
1.作文中的数字有两类,分别是什么?
实数和虚数
2.用实数表达有三大特点,分别是什么??
3.作文中的虚数大概是什么意思?
4作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应注意哪两个方面?
真实 可信 准确
夸张手法
夸张有度,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