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17:26:4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借北归的大雁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曹操《观沧海》中的“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以大海吞吐日月的雄浑景象,表达自己开阔的胸襟。
(2)“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借月色营造出清朗秀美的意境;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因月色触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cháo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pò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cháo( 嘲 )笑   轻蔑( miè )   pò( 迫 )害   气闷( mèn )
(2)“马褂”是一种特殊的衣服,下列各诗句中没有写到衣服的一句是( D )(3分)
A.细草如泥簇蝶裙 B.扬眉转袖若雪飞
C.风吹仙袂飘飖举 D.万紫千红总是春
(3)语段的作者是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2分)
(4)语段中的“他”是范爱农,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他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向往革命的爱国者。
3.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学校举行“走进缤纷四季”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围绕活动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示例:同学们好,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奏着各自的生命交响曲,有百花争艳的春,绿草如茵的夏,硕果累累的秋,银装素裹的冬。让我们驻足在大自然的舞台,品味春夏秋冬,感悟四季各异的美。
(2)某位同学想写一幅书法作品,装点一下活动现场,可是他不知道该选择下列哪一种形式的作品。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楷书   篆书
示例一:选楷书,因为楷书端正,容易辨认。 示例二:选篆书,因为篆书高雅,富有金石之气。
(3)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完本次活动之后,写的一篇赞美四季的文章片段,请你帮他修改。(4分)
【甲】夏天的性格总是尽收眼底,夏天的美也总是变化多端。时而像天的蓝,奔放自由;时而像草的绿,清新宜人;时而像鸟的歌,悦耳动听;时而又像花的色,绚丽夺目。【乙】夏是一个过渡的季节,热情的夏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有多烦躁,都要静下心来去考虑每一件事,做一个办事有条理、从容不迫的人。
①【甲】处画线句有两个词语位置需要互换,它们分别是“ 性格 ”和“ 美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把句中的分号改为逗号。
(4)下面是活动中两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充完整。(2分)
小语:我喜欢春季,同时我也喜欢① 示例:描写春天的诗句 ,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文:你说错了,② 这句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
小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小文:每年的六月至八月,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这时候正好是夏季呀!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六安九中期中改编)【一】(23分)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
黄 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儿女。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忙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粿,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福建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要像张爱玲那样陶冶情趣,自然引出下文对乡村景物的描写。
B.文章通过写“我”在平和的一个叫半径的小村庄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半径优美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半径给“我”的兴奋与激动。
D.文章叙事性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解析】D.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叙事性不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5.文中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哪些图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答出4点,意对即可)
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惊愕”“蜷缩”“逃离”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动物们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莽汉”的惊慌和害怕,写出了它们具有极高的警戒心理,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表现了“我”内心的愧疚。
(2)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儿人格化,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
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我”对半径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4分)
思想感情:文中的半径美景令人陶醉、愉悦,表达了“我”对半径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原因:“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8.研读第⑦段中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链接材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选自朱自清《春》)
同:都采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
异:本文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宁平和的特点;而《春》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绥化中考改编)【二】(16分)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故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作出即兴发挥。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虽处一盘,却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
9.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
B.中国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西方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C.中国和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与两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材料中使用了很多对称句,两两相映,引人注意,很有情趣。
【解析】B.由材料二可知,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中国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10.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表填写完整。(4分)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 ① 重味道  ② 重灵活  重和合
西方 重营养 ③ 重规范  ④ 重分别 
1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
不可以删去。“一贯”是“向来”的意思,起强调作用,说明中国人向来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从未改变过。“一贯”语言平实,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中国的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都有关系,不妨各举出一例进行说明。(6分)
文化: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来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
艺术:我妈妈喜欢烹饪,在做菜时,她既兼顾味道之美,均衡营养,又讲究菜的颜色搭配及摆盘给家人带来的视觉享受。
中医:我在感冒发烧不思饮食时,妈妈会给我熬上一锅大米粥,米汤能清热补津液,还有助于退热。有时她还会煎几片焦黄的馍片,焦味入脾,养护脾胃,可见饮食与中医养生有密切联系。
【三】(1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 听说 
(2)过是溪 过: 路过 
(3)逢老媪方磨铁杵 逢: 遇到 
(4)欲作针 欲: 想要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16.结合内容分析李白对老媪与王昌龄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4分)
李白被老媪的毅力所感染,明白了做事应该持之以恒的道理,因此李白对老媪充满了感激之情;诗中的李白在暮春时节送被贬的王昌龄,对王昌龄充满着同情与不舍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亮我们的眼睛,愉悦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触动我们的心灵……它能传达给我们很多东西,令我们陶醉。
请以“大自然令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借北归的大雁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曹操《观沧海》中的“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以大海吞吐日月的雄浑景象,表达自己开阔的胸襟。
(2)“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借月色营造出清朗秀美的意境;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因月色触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cháo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pò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cháo( 嘲 )笑   轻蔑( miè )   pò( 迫 )害   气闷( mèn )
(2)“马褂”是一种特殊的衣服,下列各诗句中没有写到衣服的一句是( D )(3分)
A.细草如泥簇蝶裙 B.扬眉转袖若雪飞
C.风吹仙袂飘飖举 D.万紫千红总是春
(3)语段的作者是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2分)
(4)语段中的“他”是范爱农,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他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向往革命的爱国者。
3.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学校举行“走进缤纷四季”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围绕活动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示例:同学们好,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奏着各自的生命交响曲,有百花争艳的春,绿草如茵的夏,硕果累累的秋,银装素裹的冬。让我们驻足在大自然的舞台,品味春夏秋冬,感悟四季各异的美。
(2)某位同学想写一幅书法作品,装点一下活动现场,可是他不知道该选择下列哪一种形式的作品。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楷书   篆书
示例一:选楷书,因为楷书端正,容易辨认。 示例二:选篆书,因为篆书高雅,富有金石之气。
(3)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完本次活动之后,写的一篇赞美四季的文章片段,请你帮他修改。(4分)
【甲】夏天的性格总是尽收眼底,夏天的美也总是变化多端。时而像天的蓝,奔放自由;时而像草的绿,清新宜人;时而像鸟的歌,悦耳动听;时而又像花的色,绚丽夺目。【乙】夏是一个过渡的季节,热情的夏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有多烦躁,都要静下心来去考虑每一件事,做一个办事有条理、从容不迫的人。
①【甲】处画线句有两个词语位置需要互换,它们分别是“ 性格 ”和“ 美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把句中的分号改为逗号。
(4)下面是活动中两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充完整。(2分)
小语:我喜欢春季,同时我也喜欢① 示例:描写春天的诗句 ,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文:你说错了,② 这句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
小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小文:每年的六月至八月,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这时候正好是夏季呀!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六安九中期中改编)【一】(23分)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
黄 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儿女。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忙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粿,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福建日报》,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要像张爱玲那样陶冶情趣,自然引出下文对乡村景物的描写。
B.文章通过写“我”在平和的一个叫半径的小村庄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半径优美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半径给“我”的兴奋与激动。
D.文章叙事性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解析】D.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叙事性不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5.文中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哪些图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答出4点,意对即可)
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惊愕”“蜷缩”“逃离”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动物们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莽汉”的惊慌和害怕,写出了它们具有极高的警戒心理,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表现了“我”内心的愧疚。
(2)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儿人格化,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
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我”对半径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4分)
思想感情:文中的半径美景令人陶醉、愉悦,表达了“我”对半径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原因:“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8.研读第⑦段中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链接材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选自朱自清《春》)
同:都采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
异:本文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宁平和的特点;而《春》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绥化中考改编)【二】(16分)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故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作出即兴发挥。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虽处一盘,却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
9.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
B.中国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西方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C.中国和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与两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材料中使用了很多对称句,两两相映,引人注意,很有情趣。
【解析】B.由材料二可知,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中国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10.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表填写完整。(4分)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 ① 重味道  ② 重灵活  重和合
西方 重营养 ③ 重规范  ④ 重分别 
1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
不可以删去。“一贯”是“向来”的意思,起强调作用,说明中国人向来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从未改变过。“一贯”语言平实,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中国的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都有关系,不妨各举出一例进行说明。(6分)
文化: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来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
艺术:我妈妈喜欢烹饪,在做菜时,她既兼顾味道之美,均衡营养,又讲究菜的颜色搭配及摆盘给家人带来的视觉享受。
中医:我在感冒发烧不思饮食时,妈妈会给我熬上一锅大米粥,米汤能清热补津液,还有助于退热。有时她还会煎几片焦黄的馍片,焦味入脾,养护脾胃,可见饮食与中医养生有密切联系。
【三】(1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 听说 
(2)过是溪 过: 路过 
(3)逢老媪方磨铁杵 逢: 遇到 
(4)欲作针 欲: 想要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16.结合内容分析李白对老媪与王昌龄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4分)
李白被老媪的毅力所感染,明白了做事应该持之以恒的道理,因此李白对老媪充满了感激之情;诗中的李白在暮春时节送被贬的王昌龄,对王昌龄充满着同情与不舍之情。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亮我们的眼睛,愉悦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触动我们的心灵……它能传达给我们很多东西,令我们陶醉。
请以“大自然令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1单元质量评价01
范围:第1单元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安徽等地适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10分)
(1)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 ”借北归的大雁寄托作者的思乡之
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曹操《观沧
海》中的“ , ”以大海吞吐日月的雄浑景象,
表达自己开阔的胸襟。
(2)“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
, ”借月色营造出清朗秀美的意境;李益《夜上
受降城闻笛》中的“ , ”因月色
触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峨眉山月半轮
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cháo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
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
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pò害,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
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cháo( 嘲 )笑   轻蔑.( miè )
pò( 迫 )害   气闷.( mèn )

miè

mèn
(2)“马褂”是一种特殊的衣服,下列各诗句中没有写到衣服的一句是
( D )(3分)
A. 细草如泥簇蝶裙 B. 扬眉转袖若雪飞
C. 风吹仙袂飘飖举 D. 万紫千红总是春
(3)语段的作者是 ,原名 。(2分)
(4)语段中的“他”是范爱农,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他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向往革命的爱国者。
D
鲁迅 
周树人 
3. 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学校举行“走进缤纷四季”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
中。(13分)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围绕活动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3分)
示例:同学们好,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奏着各自的生
命交响曲,有百花争艳的春,绿草如茵的夏,硕果累累的秋,银装素裹的
冬。让我们驻足在大自然的舞台,品味春夏秋冬,感悟四季各异的美。
(2)某位同学想写一幅书法作品,装点一下活动现场,可是他不知道该选择下
列哪一种形式的作品。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楷书
篆书
示例一:选楷书,因为楷书端正,容易辨认。 示例二:选篆书,因为篆
书高雅,富有金石之气。
(3)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完本次活动之后,写的一篇赞美四季的文章片段,请
你帮他修改。(4分)
【甲】夏天的性格总是尽收眼底,夏天的美也总是变化多端。时而像
天的蓝,奔放自由;时而像草的绿,清新宜人;时而像鸟的歌,悦耳动
听;时而又像花的色,绚丽夺目。【乙】夏是一个过渡的季节,热情的夏
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有多烦躁,都要静下心来去考虑每
一件事,做一个办事有条理、从容不迫的人。
①【甲】处画线句有两个词语位置需要互换,它们分别是“ ”和
“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性格 
美 
把句中的分号改为逗号。
(4)下面是活动中两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充完整。(2分)
小语:我喜欢春季,同时我也喜欢① ,比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文:你说错了,② 。
小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小文:每年的六月至八月,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这时候正好是夏季呀!
示例:描写春天的诗句 
这句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六安九中期中改编)【一】(23分)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
黄 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
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
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
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
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
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
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
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
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
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
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
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
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
的儿女。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
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
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
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
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
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
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
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
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
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
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
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
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
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
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忙疏花。大姐家有三千
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
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
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
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粿,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
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
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福建日报》,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文章开头写自己要像张爱玲那样陶冶情趣,自然引出下文对乡村景物的描
写。
B. 文章通过写“我”在平和的一个叫半径的小村庄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
者对半径优美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 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半径给“我”的兴奋
与激动。
D. 文章叙事性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
深刻。
【解析】D.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叙事性不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
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D
5. 文中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哪些图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
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答出4点,意对即可)
6.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
(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惊愕”“蜷缩”“逃离”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动物
们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莽汉”的惊慌和害怕,写出了它们具有极高
的警戒心理,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表现了“我”内心的愧疚。
(2)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
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
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儿人格化,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
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
7.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我”对半径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4分)
思想感情:文中的半径美景令人陶醉、愉悦,表达了“我”对半径美景的喜爱与
赞美之情。
原因:“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
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8. 研读第⑦段中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6分)
链接材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
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选自朱自清《春》)
同:都采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
异:本文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宁平和的特点;而《春》从视觉、听
觉、味觉等感官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绥化中考改编)【二】(16分)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
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
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
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故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
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
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
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
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
“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
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
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
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
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
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
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
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
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
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
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
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作出
即兴发挥。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
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
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
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
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
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
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
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
制。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虽处一盘,却各自
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
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
哲学思想的体现。
9.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
B. 中国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西方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
况,做出调整。
C. 中国和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与两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 材料中使用了很多对称句,两两相映,引人注意,很有情趣。
【解析】B. 由材料二可知,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中国
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
B
10.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表填写完整。(4分)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 ① ② 重和合
西方 重营养 ③ ④
1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
不可以删去。“一贯”是“向来”的意思,起强调作用,说明中国人向来把烹
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从未改变过。“一贯”语言
平实,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重味道 
重灵活 
重规范 
重分别 
12. 中国的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都有关系,不妨各举出一例进行说明。
(6分)
文化: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在端午节要吃粽子,来传达一定的
文化意义。
艺术:我妈妈喜欢烹饪,在做菜时,她既兼顾味道之美,均衡营养,又讲究菜
的颜色搭配及摆盘给家人带来的视觉享受。
中医:我在感冒发烧不思饮食时,妈妈会给我熬上一锅大米粥,米汤能清热补
津液,还有助于退热。有时她还会煎几片焦黄的馍片,焦味入脾,养护脾胃,
可见饮食与中医养生有密切联系。
【三】(1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
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
武氏岩。
(选自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
(2)过.是溪 过:
(3)逢.老媪方磨铁杵 逢:
(4)欲.作针 欲: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听说 
路过 
遇到 
想要 
/
/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16. 结合内容分析李白对老媪与王昌龄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4分)
李白被老媪的毅力所感染,明白了做事应该持之以恒的道理,因此李白对老媪
充满了感激之情;诗中的李白在暮春时节送被贬的王昌龄,对王昌龄充满着同
情与不舍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
(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
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
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
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亮我们的眼睛,愉悦我们
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触动我们的心灵……它能传达给我们很多东西,令
我们陶醉。
请以“大自然令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
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