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23:11: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观潮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4.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二、拓展资源
丛书:《浙江潮》《钱塘江的夜潮(节选)》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入:
(出示单元导读页)回顾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本单元文章篇目。
人文主题: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发布单元学习任务)新学期开学,班级要汇编一本“美景采集册”,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观钱塘江大潮、游洱海、赏斜阳归鸟、听花牛牧歌、看繁星点点……并向采编组投稿,推荐一个你游览过的好地方。
(出示本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跟随作家的脚步完成下面六个任务。(学生齐读)
——任务一:赏大潮之奇,任务二:忆月夜之美,任务三:观自然之趣,
任务四:叹星月辉映,任务五:寻独特佳景;任务六:推荐好地方
(出示本课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本单元的一个任务——赏大潮之奇,并通过下面几个活动完成本课任务吧!
任务一:赏大潮之奇
回顾旧知
结合之前预习课上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哪句话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观特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情景?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活动一:结合关键语句,想象画面,赏大潮奇观。
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部分最能体现出“天下奇观”的特点?同桌交流,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汇报预设如下: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写潮来时的样子、声音和人群的热烈反应。(相机补充出示“闷雷滚动”的声音)想象“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到“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的情景,体会大潮的不凡气势。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以及侧面烘托写大潮,像我们这样读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着画面,就可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或出示的图片想象大潮奔涌而来的画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大潮翻滚的样子。
引导学生联系过去的经验想象大潮来时的声音。
小结: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从远到近,来写大潮的样子和变化。(相机补充出示相关图片)想象“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的画面,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相机补充出示相关视频)想象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的画面,感受潮来时的气势非凡。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气泡提示语,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请你结合文章中的气泡提示语说一说吧!
——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尝试用所给的支架进行表达。
读了这些话,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感受到了 。
小组合作探究,抓住景物、样子和声音想象潮来前和潮去后的景象。
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从视觉来写看到的几幅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等等,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
(2)结合关键词语想象画面并点拨方法。
——抓住描写景物和人的词语,想象着含有这些景物和人的画面,也是一种想象画面的好方法。
(3)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相机出示图片)
(4)出示答案,总结方法,借助支架再次进行表达。
活动二:诵读古诗佳句,再叹大潮奇观。
朗读《浪淘沙(其七)》,从《观潮》中找出与此诗内容相对应的句子吧!
结合古诗想象画面,谈一谈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着这些画面,再来读一读《观潮》的三、四自然段,读出自己想象的大潮的声音或气势。
指导学生结合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吧!
活动三:方法回顾与迁移,对比阅读《浙江潮》。
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想象画面的方法。
——抓住描写的声音和样子想象画面;抓住描写景物和人的特点的词语想象画面。
2.说一说钱塘江大潮所具有的特点。
——潮势汹涌、雄伟壮观、奇特、磅礴……
借助多种形式背诵文章的主要段落。
阅读《浙江潮》,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叶圣陶笔下大潮奇特壮观的场面,完成下面的表格并交流你想象到的画面。
关注《浙江潮》第1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关注《浙江潮》第4自然段,关注潮来时的声音。
——从听觉来写浙江潮的声音巨大,从“屏住呼吸不敢作声”“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等词句,能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逼人。
关注《浙江潮》第5自然段,想象东南两潮冲撞奔腾的画面。
关注、点拨这段文字中出现的动词,并关注本段着重描写的大潮的样子。
出示表格答案,结合答案再次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样子。
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这两篇文章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的异同,并完成表格。
组织、指导学生结合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评价。
活动四:揭秘大潮形成的原因。
阅读《观潮》课后的资料袋,圈画大潮形成原因的关键语句,思考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原因在于当地特殊地形。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且江底有沙坎自东往西渐高,涨潮时潮水受渐狭江面和沙坎影响,潮位越来越高,形成壮观涌潮。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朗读文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
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钱塘江的夜潮(节选)》,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的风景真是气势磅礴,我们虽未置身于现场,但是借助想象的翅膀,我们仿佛眼见波涛的汹涌,耳闻大潮的巨响。而钱塘江的夜潮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后请你来读一读《钱塘江的夜潮(节选)》,继续欣赏大潮之奇。
板书设计:
观潮
边读边想象画面
视觉——看到的样子
听觉——听到的声音(共36张PPT)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新学期开学,班级要汇编一本“美景采集册”,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观钱塘江大潮、游洱海、赏斜阳归鸟、听花牛牧歌、看繁星点点……并向采编组投稿,推荐一个你游览过的好地方。
任务一:
赏大潮之奇
任务二:
忆月夜之美
任务四:
叹星月辉映
任务三:
观自然之趣
汇编“美景采集册”
任务五:
寻独特佳景
任务六:
推荐好地方
1 观潮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精读引领课 2课时
任务一:赏大潮之奇
◎活动一:结合关键语句,想象画面,赏大潮奇观。
◎活动二:诵读古诗佳句,再叹大潮奇观。
◎活动三:方法回顾与迁移,对比阅读《浙江潮》。
◎活动四:揭秘大潮形成的原因。
第一课时
回顾旧知
1.文章哪句话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观特点?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情景?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去后
活动一:结合关键语句,想象画面,赏大潮奇观。
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部分最能体现出“天下奇观”的特点?同桌交流,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写潮来时的样子、声音和人群的热烈反应。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想一想生活中的墙是怎样的?“两丈”大概是两层楼房那么高。从“水墙”一词中,我想到……
借助课文插图或者下面的图片,从千万匹白色战马,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生活中你听到过“山崩地裂”的声音吗?此时你感受到潮水怎样?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从远到近写大潮的样子和变化,写出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写出了潮来时的气势非凡。



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
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
请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尝试用下面的提示进行表达。
读了这些话,我仿佛看到了 ,
听到了 ,
感受到了

1.默读课文,画出写大潮来前和过后的情景的句子,完成右侧的练习。
2.再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展开想象,小组交流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的。
小组合作探究:
潮来前
样子:江面很平静
景物:
潮去后
样子:
声音: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从视觉来写看到的几幅静态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等等,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抓住描写景物和人的词语,想象着含有这些景物和人的画面,也是一种想象画面的好方法。
结合这些标红的词语,说说你想象到了什么?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潮头奔腾西去
余波涌来,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江水高涨
潮来前
样子:江面很平静
景物:
潮去后
样子:
声音:

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小山。
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平静
抓住描写景物和人的特点的词语想象画面
抓住描写的声音和样子
想象画面
运用方法,再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吧!
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或听到了) ,
感受到了 。
朗读《浪淘沙(其七)》,从《观潮》中找出与此诗内容相对应的句子吧!
活动二:诵读古诗佳句,再叹大潮奇观。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结合古诗,你又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对钱塘江大潮有了哪些感受?
请你一边想象着这些画面,再来读一读《观潮》的三、四自然段,读出自己想象的大潮的声音或气势。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运用所学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和同学积极交流,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能在朗读和想象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潮的壮美。
比一比,评一评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想象画面的方法?
2.钱塘江大潮具有哪些特点?
抓住描写的声音和样子想象画面
抓住描写景物和人的特点的词语想象画面
潮势汹涌、雄伟壮观、奇特、磅礴……
活动三:方法回顾与迁移,对比阅读《浙江潮》。
请大家借助填空的形式背一背。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第 3 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请大家借助提取的关键词背一背。
我会背
方法提示:
◎找一找:从“声音、样子、景物、人物”不同角度出发,找出描写潮水的词语和句子。
如果潮水样子变化的词语太多,可以从每句里选择关键的词语来填写。
请你阅读《浙江潮》,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叶圣陶笔下大潮奇特壮观的场面,完成下面的表格并交流你想象到的画面。
我们从杭州乘汽车出发,行驶一个半钟头,经过海宁城,到了八堡;这段路程共五十四公里。时间正是十二点三十分, 潮还没有来。江岸上看潮的人却已经聚得很多,男女老少都有;各种色彩、各种式样的服装,在晴明的阳光中显得鲜艳悦目。前面是缓缓流动的一江水。
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浙江潮》第1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感受《浙江潮》之美
十二点四十五分,忽然听得隆隆的声音,好像很远的地方有个工厂正开动着机器。“来了!来了!”塘上的人一齐伸长了脖子向远望。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江水却还是缓缓地流动。然而 一转眼间,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强大,轰轰地布满空间,使人屏住呼吸不敢作声。潮头已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仿佛兵士排着队,穿着雪白的服装,滚滚地直向石塘扑来。这是南潮,潮头四五公尺(米)高。 同时东面又突起一个潮头,像一大纵队的兵士急奔直进,和南潮正交,成“丁”字 形。互相冲激的结果,潮头涌起得更高了;声音也更大,好像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到来似的。
关注《浙江潮》第4自然段,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从听觉来写浙江潮的声音巨大,从“屏住呼吸不敢作声”“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等词句,能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逼人。
南潮先到岸,用巨大的力量横拍石塘;浪花直溅,像积着雪的树,像美丽的小冰山。江面完全皱了,颜色转暗,白泡沫急速地跳荡着。东潮紧跟在南潮的后头,高达七八公尺,忽起忽落,像千万骑兵冲锋奔来,斜掠着塘角。东南两潮 这样地冲撞着,攻击塘岸,共有十多次,才一齐向上游涌去。明明就是这一江水,然而和先前大不相同了,它奔腾,它呼号,气势可以吞没一切,谁还记得它缓缓流动的旧面目!
关注《浙江潮》第5自然段,想象东南两潮冲撞奔腾的画面。
——从视觉来写大潮的样子,从“浪花直溅”“高达七八公尺”“千万骑兵冲锋奔来”等画面,能感受到大潮的气势恢宏。
我发现作者使用了很多关于潮水变化的动词来描写,让我更加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
发现 样子 声音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了
一转眼间
攻击塘岸
江岸上看潮的人却已经聚得很多,男女老少都有;各种色彩、各种式样的服装,在晴明的阳光中显得鲜艳悦目。前面是缓缓流动的一江水。

人声鼎沸,江面很平静
水天相接的地方涌起一条白线,江水却还是缓缓地流动。

潮头已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仿佛兵士排着队,穿着雪白的服装,滚滚地直石塘扑来。

浪花直溅,像积着雪的树,像美丽的小冰山。江面完全皱了,颜色转暗,白泡沫急速地跳荡着。
隆隆的声音,好像很远的地方有个工厂正开动着机器。

那声音就变得非常强大,轰轰地布满空间,使人屏住呼吸不敢作声。

声音也更大,好像地球上立刻会有什么大变动到来似的。
活动三:方法回顾与迁移,对比阅读《浙江潮》。
请你结合表格,再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吧!
小组合作探究:
寻找这两篇文章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的异同,并完成表格。
都是以水天相接的白线的样貌出现,都会卷起白浪,声音都很大。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一道潮,潮最高两丈多。
以由远及近的视角描写了南潮和东潮,交汇形成“丁”字形,高度可达七八公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东面又突起一个潮头,像一大纵队的兵士急奔直进,和南潮正交,成“丁”字形。
活动三:方法回顾与迁移,对比阅读《浙江潮》。
方法提示:
◎找一找: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语句;
◎比一比:从“写作顺序、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使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对比文章;
◎填一填:用精简恰当的语言完成填空。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准确找出描写大潮样子、声音的关键词句,完成表格填写。
能运用所学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能从不同的角度品析文章,找到两篇文章中的相同与异同。
能在小组探究中积极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分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比一比,评一评
活动四:揭秘大潮形成的原因。
阅读《观潮》课后的资料袋,圈画大潮形成原因的关键语句,思考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原因在于当地特殊地形。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且江底有沙坎自东往西渐高,涨潮时潮水受渐狭江面和沙坎影响,潮位越来越高,形成壮观涌潮。
我们来交流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吧!
在《观潮》与《浙江潮》的学习中,我们边读边想象,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去欣赏了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两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段令你印象深刻呢?请你再找出这些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吧!
我会读
阅读丛书中的《钱塘江的夜潮(节选)》,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作业
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更多的山川河流,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