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走月亮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二、拓展资源
丛书:《月光启蒙》《望月》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导入:
(回顾单元学习任务)新学期开学,班级要汇编一本“美景采集册”,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美之旅吧,为制作“美景采集册”积累素材。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任务二:忆月夜之美
(出示课文及本课活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走月亮》,我们将通过下面几个活动完成本课任务。
任务二:忆月夜之美
回顾旧知
结合之前预习课上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走月亮?
——在月光下散步。
——以前江浙一带的一种风俗。
(2)《走月亮》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讲了“我”和阿妈在月色下走到溪边、村道上、果园里及庄稼地里的所见、所闻、所感。
回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途径的地点。
——洒满月光的小路——溪边——村道——果园——稻田——田埂
活动一:抓住关键词句,调动多种感官,想象月夜美景。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章中有几个月下场景?哪个场景令你印象最深刻?
——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亮牵星
指导学生交流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并说明理由。
方法点拨,补充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回顾《观潮》所学的方法。
——抓住样子、声音想象画面。样子是看到的,声音是听到的。
关注课文中的泡泡语。
——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这是闻到的气味。
总结: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认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画出“我”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想到的画面,仿照示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和小组成员交流你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按照句式进行汇报。
结合小组探究内容,讲解课文中的四幅画面。
月夜美景之月升洱海。
引导学生着重关注标蓝的文字,尝试借助关键词概括如月盘明亮、月光柔和、月照苍山等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景物的位置,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一幅“月亮升起”图。
月夜美景之月下溪边。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引导学生交流本段中看到的、闻到的以及作者想到的文字,并借助关键词进行概括。
着重体会划横线的语句,引导学生表达从本段中想象的画面。
——从两个含有“流着”的句子,仿佛看到了溪水,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鲜花的香味,从而想象出了溪水、花草的香与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的“溪水流香”画面。
月夜美景之月下田园。
引导学生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起名字,运用下面的支架交流想象的画面。
月夜美景之月亮牵星
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活动,借助关键词概括“我”看到的,借助支架交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
出示表格答案示例,再次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结合表格内容,选择最喜欢的画面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抄写。
活动二:聚焦重点句段,入情入境,感受月夜亲情。
自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交流预设如下: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在全文出现了几次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全文出现了四次,不仅让画面有了流动感,而且流露着“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愉悦、兴奋和幸福以及“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情意。
(2)品读第8自然段。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文段中的四个“走过”,表现了“我”和阿妈的亲密、依赖的关系。
——“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既在写天上的月亮、星星,也在写地上的阿妈和“我”,阿妈就如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月亮牵着星星,阿妈牵着“我”,多么温馨、多么甜蜜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受着画面的美好,亲情的温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结合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景之美——情之浓
月升洱海、月下溪边、 反复出现的词句
月下田园、月亮牵星 月亮牵星的比喻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想象画面的方法?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在《走月亮》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月夜的柔和静谧、淳朴的乡村风俗图景、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挑战背诵
想象着这些画面,借助提示试着有感情地背一背文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和作家吴然一起来到洱海边,感受到了“我”与“阿妈”走月亮时的温馨甜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体会月色下的温情。
活动三:聚焦重点句段,入情入境,感受月夜亲情。
指导学生进行自读任务。
自读文章《月光启蒙》,用不同记号圈画出“我”看到、听到、想到的句子,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理脉络:找出母亲和“我”做的事情,仿照例子概括场景;
◎想画面:写出令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及对应的关键语句;
◎悟情感:借助批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共读文章《月光启蒙》,解决自读任务。
理一理: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母亲和童年的“我”做了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借助提示“母亲在哪做了什么事”进行概括。
——母亲月下唱民谣、母亲月下讲神话、母亲月下唱童谣、母亲月下说谜语。
想一想:在这四幅画面中,哪一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你想象到的画面。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或抓住景物和人的特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想象,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说妈妈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对“我”既有文学启蒙,又有情感启蒙,使“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引导学生表达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三个方面描述了妈妈为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三个难忘而温馨的画面,从中体会到母亲给予作者的浓浓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童年的“我”依偎在母亲旁,除静静地听,还会想些什么呢?
活动四:由读到写,抒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情景。
观察图片,想一想你经历过这样的月下情景吗?
学习文章《走月亮》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引导学生关注课件上标记不同颜色的语句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的,有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
结合课后小练笔的题目,引导学生对所见所想有更宽泛的理解理解。
——所见: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的写法,根据参考的示意图从多角度写一个你回忆中月下的某个情景吧。
——“中秋赏月”示例: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吃过晚饭,来到小区的院子里,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一边观赏美丽的月亮。我看见月亮慢慢地往上爬,像一个胆小的小姑娘,悄悄地探出头来。她望望四周,过了一会儿,胆子也好像大了起来,“嗖”的一下,就完全跳了上来。夜静悄悄的,我仿佛听见了嫦娥与玉兔在说悄悄话。漆黑的夜空上,月亮好似一个美丽的大圆盘,它把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好像披上了柔柔的轻纱。中秋月夜真美呀!
总结评价:美景和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美景,处处洋溢着亲情。
指导学生根据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评价。
作业:
读丛书中的《望月》一文,用这节课学的想象画面的方法,想画面,感悟美。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孙友田的文字,沐浴着月光,走进了一段温情时光,我们不仅听到了母亲在月下唱的童谣、讲的神话,还感受到了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原来最美的月光不在天上,而在相依相伴的亲情里,在用心观察的眼睛里。
板书设计:(共36张PPT)
新学期开学,班级要汇编一本“美景采集册”,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观钱塘江大潮、游洱海、赏斜阳归鸟、听花牛牧歌、看繁星点点……并向采编组投稿,推荐一个你游览过的好地方。
任务一:
赏大潮之奇
任务二:
忆月夜之美
任务四:
叹星月辉映
任务三:
观自然之趣
汇编“美景采集册”
任务五:
寻独特佳景
任务六:
推荐好地方
2 走月亮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精读引领课 2课时
任务二:忆月夜之美
◎活动一:抓住关键词句,调动多种感官,想象月夜美景。
◎活动二:聚焦重点句段,入情入境,感受月夜亲情。
◎活动三:拓展阅读《月光启蒙》,回忆月下温情。
◎活动四:由读到写,抒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情景。
第一课时
回顾旧知
1.什么是走月亮?
2.《走月亮》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讲了“我”和阿妈在月色下走到溪边、村道上、果园里及庄稼地里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月光下散步。
以前江浙一带的一种风俗。
洒满月光的小路
溪边
村道
果园
田埂
活动一:抓住关键词句,调动多种感官,想象月夜美景。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中有几个月下场景?哪个场景令你印象最深刻?
月
亮
升
起
月
下溪边
月
下田园
月
亮
牵星
哪一个月下场景令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
看到的
样子
听到的
声音
闻到的
气味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
1.认真读课文,用 画出“我”看到的画面,用 圈出我听到的声音,用 画出“我”闻到的气味,用 画出“我”想到的画面,仿照示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和小组成员交流你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按照句式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探究:
乡村夜景 眼睛所见 耳朵所听 鼻子所闻 所想
(由现实情景引发的联想)
月下溪边 石满河床 水塘抱月 —
月下田园
月亮牵星 —
我从 ,想象到
,感受到 。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一幅“月亮升起”图。
月夜美景之月升洱海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石满河床
溪水流香
水塘抱月
洗衣做船
月夜美景之月下溪边
借助关键字词概括
——从两个含有“流着”的句子,仿佛看到了溪水,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鲜花的香味,从而想象出了溪水、花草的香与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的“溪水流香”画面。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月夜美景之月下田园
果园飘香
修补村道
种菜
栽稻
虫唱鱼跃
中秋放假
我从 ,想象到 ,感受到 。
月夜美景之月亮牵星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我在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在天上走着,走着……
月下溪岸
月下石桥
月下田园
月亮牵星
我从 ,想象到
,感受到 。
乡村夜景 眼睛所见 耳朵所听 鼻子所闻 所想
(由现实情景引发的联想)
月下溪边 石满河床 水塘抱月 —
月下田园
月亮牵星 —
溪水流香
修补村道
种菜栽稻
虫唱鱼跃
果园飘香
中秋放假
阿爸将归
月下溪岸
月下石桥
月下田园
听妈妈讲故事
月亮牵星
洗衣做船
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抄写吧!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活动二:聚焦重点句段,入情入境,感受月夜亲情。
自读要求:
作者描绘了这么多美好、温馨的画面,都是为了表达对浓浓的亲情的怀念。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反复出现
表达“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愉悦、兴奋和幸福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文段中的四个“走过”,表现了“我”和阿妈的亲密、依赖的关系。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阿妈
“我”
画面温馨、甜蜜
感受着画面的美好,一起再来朗读吧!
朗读小贴士:
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朗读流畅、有节奏和韵律;
自然大方、既抒发真情又富有感染力
我会读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抓住关键词句,精简概括,完成表格。
能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
能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一比,评一评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想象画面的方法?
2.在《走月亮》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月夜的柔和静谧、淳朴的乡村风俗图景、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挑战背诵
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 ),每个小水塘,都(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 ),运载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 ),看看( ),看看( )。
想象着这些画面,试着有感情地背一背吧!
活动三:聚焦重点句段,入情入境,感受月夜亲情。
自读文章《月光启蒙》,用不同记号圈画出“我”看到、听到、想到的句子,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理脉络:找出母亲和“我”做的事情,仿照例子概括场景;
◎想画面:写出令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及对应的关键语句;
◎悟情感:借助批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理一理: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母亲和童年的“我”做了些什么呢?
理脉络
母亲月下唱民谣
母亲月下讲神话
母亲月下唱童谣
母亲月下说谜语
试着用“母亲在哪做了什么事”的方式概括吧!
想画面
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
抓住景物和人的特点,想象画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lào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童年的“我”依偎在母亲旁,除静静地听,还会想些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
为什么说妈妈是“我”的启蒙老师?
悟情感
母亲对“我”既有文学启蒙,又有情感启蒙,使“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活动四:由读到写,抒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情景。
荷塘夜色
乡村小道
海边风景
中秋赏月
观察图片,想一想你经历过这样的月下情景吗?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想到的
所见: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
所想: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的写法,根据参考的示意图从多角度写一个你回忆中月下的某个情景吧。
“中秋赏月”示例: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吃过晚饭,来到小区的院子里,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一边观赏美丽的月亮。我看见月亮慢慢地往上爬,像一个胆小的小姑娘,悄悄地探出头来。她望望四周,过了一会儿,胆子也好像大了起来,“嗖”的一下,就完全跳了上来。夜静悄悄的,我仿佛听见了嫦娥与玉兔在说悄悄话。漆黑的夜空上,月亮好似一个美丽的大圆盘,它把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好像披上了柔柔的轻纱。中秋月夜真美呀!
美景和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美景,处处洋溢着亲情。
我会写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仿照示例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能边读边想象,积极交流表达文章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能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生活,仿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情景,流露真情实感。
比一比,评一评
读丛书中的《望月》一文,用这节课学的想象画面的方法,想画面,感悟美。
作业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让我们怀揣着对亲情的感恩,用实际行动去传递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