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4 21: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帝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籓,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宋太祖为何宁愿任用‘贪浊儒臣’,也不愿信任武将?这一选择会给宋朝带来什么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九课
以“剧本杀”打开两宋政治军事
赵匡胤、王安石、岳飞各自带着不同的“任务卡”登场~
赵匡胤
我的江山,绝不允许再有人‘黄袍加瘾’!
人设:创业公司CEO,
靠兵变上位,
但怕员工效仿,
疯狂搞“防员工手册”。
是否挥师一统中原


如果是你,你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呢?
“先南后北”
一统中原,结束五代以来分裂的局面
自打唐朝末年那阵子起啊,这天下可就没安生过!短短几十年里,坐龙椅的换了八个姓,你方唱罢我登场,刀光剑影就没停过,老百姓遭的罪就别提了 , 简直是活在泥坑里啊!咱咋能稳定咱们老赵家的江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呢?


定策老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匡胤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爱卿所言极是!
赵匡胤
怎么具体实施老普所说的策略呢?
地方权力过大→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行政
财政
军事
更戍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架空
节度使
收权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防员工手册”
地方权力过大→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行政
财政
军事
更戍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架空
节度使
收权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防员工手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落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128《本朝二 法制》
“防员工妙计一”: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防员工手册”
加强监察
设四个平行路级机构监控各府州军监,而四监司互不统属,又有所交叉,彼此制衡。
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同时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相互牵制。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只是这样,朕还是不放心啊!
权力分化太细,官员增多,
官僚机构膨胀
冗官
“防员工手册”
“防员工妙计二”: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杯酒释兵权
罢免宿将兵权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两宋卷》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防员工手册”
时代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进士)
宋 320 130 正奏名60000+ 340
(进士 诸科)
特奏名50000+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进士)
明 277 93 24624 89(进士)
清 268 144 26888 100(进士)
宋朝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基本上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负责的……宋朝对士大夫的礼遇是无与伦比的,自立国之初,宋太祖便制定了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一般而言,文官如不犯错误,三年升官一次,而武官需五年才行。宋代文官待遇高,特权多。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天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曹尔;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防员工妙计三”: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防员工手册”
“防员工手册”(完整版)
地方权力过大
收权于中央
加强监察
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 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于中央
分权制衡
根治问题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防范内患
——防弊之政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朕真棒!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咨尔臣僚,宜体朕心。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核心
是否达到解决内患的目的了呢?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咨尔臣僚,宜体朕心。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制度过于僵化
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是否留有隐患呢?
朕的子孙后代还是很听话的,继承了朕的“防员工秘诀”,但是没想到,朕如此完美的策略竟然为我们老赵家江山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在后代统治之中已经初显端倪。
宋VS辽 北宋建立前
北宋统一后
1005年 澶渊之盟
宋真宗 赵恒
维持了宋辽边境近120年和平,双方互使达380次,辽朝饥荒时宋朝还提供赈济 。 北宋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但避免了战争消耗;辽朝则获得稳定岁币,巩固了草原政权。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岁贡),以白沟河为界 。
弊端渐显之边防压力
宋VS夏
1044年 庆历和议
宋仁宗 赵祯
维持了约20年的边境稳定,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 北宋的"岁赐"加剧财政负担,被后世视为"花钱买和平"的典型 。西夏仍保留实际独立地位,后因内政动荡与北宋再起冲突 。
北宋与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西夏取消帝号,由北宋册封为“夏国主”,名义上恢复藩属关系 。重开边境榷场贸易(如保安军、高平寨),恢复经济往来 。北宋每年向西夏提供“岁赐”: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部分记载为银72万两、绢153万匹 )。西夏允许青白盐等商品进入北宋市场。
弊端渐显之边防压力
经济负担:岁币支出随时间累积,成沉重财政负担,不利经济可持续发展。
军事与安全:未根本解决边境安全,致军事建设滞后、战斗力弱,外敌增强时被动妥协,难保长治久安(如金崛起后难抵御 )。
国家尊严与民族精神:花钱买和平是示弱,损害尊严威望,影响民族精神,形成用钱摆平思维,缺进取精神,不利长远发展。
宋朝以钱财买和平的举措是否可取?
可取
不可取
经济:短期看,岁币占比低,结束战争消耗,转化战争风险;和平促边境贸易,榷场贸易顺差超岁币支出,滋养经济。
社会:长期和平营造稳定环境,利于人口、经济恢复,农业增产;也为文化繁荣奠基,科技文化达高峰。
外交:开创以经济换和平模式,为外交提供借鉴,使宋与辽、西夏等维持较长和平,维护地区稳定。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三冗两积: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弊端渐显之财政危机
改革
守旧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三冗两积: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改革势在必行!
弊端渐显之财政危机
王安石
人设:变法达人,
财务总监,
发现公司快破产,
连夜写《变法PPT》
我要拯救大宋KPI!……但队友却在拖后腿!
一曰明點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答手诏条陈十事》
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庆历新政因触动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仅一年多便宣告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其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的理念也对宋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变法前辈
范仲淹
失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1.背景:
①“三冗二积”的社会现状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疆危机,使民族矛盾尖锐;
③“庆历新政”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④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忧国忧民;⑤宋神宗的支持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领域: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4.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5.目的:富国强兵
王安石
变法—ing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货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货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物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积极: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钱来,钱来,
钱从四面八方来!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强兵 实行 “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材料:元丰四年、五年,宋夏之间两次大战,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今介甫为政,尽变史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kū)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南书》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局限: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发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我怎么会败?
材料:今介甫为政,尽变史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kū)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南书》
材料: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 …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失败原因:
①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急功近利;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
④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变法—ed
岳飞
人设:战神爱豆,
南宋集团销售冠军,
业绩(抗金)碾压对手,
但老板怕他功高震主。。
直捣黄龙!……老板却让我‘下班’?
中兴四将
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绍兴和议 背景
(1)军事形势 :1140年,宋军在顺昌、郾城等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岳飞率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金军被迫后撤。然而,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出于对武将专权的恐惧及对金国的畏惧,决定乘胜求和 。
(2)政治决策 :宋高宗以“自保”为核心诉求,认为北伐可能威胁自身统治,尤其担心迎回徽钦二帝后会动摇其帝位。秦桧主动迎合高宗心理,主导和议谈判 。
绍兴和议 内容
影响
(1)政治条款 :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两国疆界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南宋割让唐州、邓州及商州、秦州大部 。
(2)经济条款 :南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岁贡),成为长期财政负担 。
(3)岳飞之死 :金方以“必杀岳飞”为和谈条件,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岳飞于1142年初被处决。此举被视为南宋自毁长城的标志性事件 。
(1)和议结束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为南宋赢得发展经济的稳定环境,但也导致主战派势力被彻底打压 。
(2)屈辱性条款激化国内矛盾,太学生张伯麟曾讽刺高宗忘父仇,被流放 。金国于1161年撕毁和约南侵,暴露其脆弱性 。
岳飞之死
1140年
1141年
1142年
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岳飞被削夺兵权,投入大理寺狱
除夕夜遇害,岳云、张宪同日被害
岳飞因何而死?
迎回二帝的冲突
皇权隐患
秦桧的推手
金国压力
死于祖宗之法


大宋一家亲(199)
@王安石 我设计的制度,你怎么改崩了?
赵匡胤
老大,您的“防武将套餐”太狠,好多文官在拖后腿啊!
王安石
二位,所以我死得冤不冤??
岳飞
赵构已退出该群聊
南宋——老板防员工×2→岳飞凉凉
北宋——老板防员工→制度僵化→王安石改不动
最终成就:古代中国富但怂的朝代
游戏结束,
谢谢大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是( )
李悝变法
B. 商鞅变法
C. 吴起变法
D. 管仲改革
B
答题复活
答题复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交融的关键措施是( )
迁都长安
颁布均田令
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话)
实行郡县制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