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06:40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其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主要体现出(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2.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作用,这与教会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动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3.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  )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4.有学者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与近代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5.清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某一新传入物种有这么一段描述:“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下列有关这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B.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
C.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胡椒”
D.西班牙人将其引入再传到英国等国
6.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苞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7.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8.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愈发不平衡:江南、华南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总面积更大的北方诸省总人口只有江南、华南各省的三分之一。但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却很少从平原广布的北方调入粮食。这得益于(  )
A.元朝调整运河走向,全国物流顺畅
B.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南方相对安定
C.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南方推广较早
D.国家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增长迅速
9.“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10.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已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普鲁士、匈牙利以及俄罗斯均大规模推广马铃薯的种植。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A.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11.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B.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C.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D.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12.1500年到1800年间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来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这些变化(  )
A.源自欧美洲的对外殖民扩张
B.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
C.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
D.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二、非选择题
13.某历史研究小组以“番薯在中国的传播”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传入中国。……
——摘自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冈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壬午夏,乃抵家焉……掘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摘自《凤冈陈氏族谱》
材料二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自《福州府志》
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关于番薯传播的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繁荣起来。他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 535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
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C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甘蔗传播到美洲,并被广泛种植,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甘蔗的传播和甘蔗产量的提高,不能通过甘蔗产量的提高得出世界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实力上升和势力的扩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甘蔗成为欧洲日常消费品,不能体现消费品的趋同,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可知,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述及的是宗教对新物种传播的影响,排除D项。
3.B 美洲的小麦在欧洲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可知,在欧洲广泛种植的小麦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排除D项。
4.D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的域外引种作物有不同的称呼,说明作物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进行输出,并非单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以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5.D 据材料可知该物种是辣椒,原产于秘鲁、墨西哥等美洲国家,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故选D项;辣椒原产自美洲国家,排除A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B项;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政府禁止民众种植玉米,这些做法说明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关注这一现象,故选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出“官员有效遏制玉米种植的危害”的结论,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等地区种植水稻,体现了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C 由材料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更加不平衡,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人口数倍于北方地区,却很少从平原广布的北方调入粮食,这是因为明代中后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南方地区并得到推广种植,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元朝调整大运河走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游牧民族并没有频繁南下,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国家政治中心在北方,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美洲作物的传播能够丰富亚欧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从而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可知,自17世纪以来,马铃薯在欧洲大量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这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选D项;近代欧洲是工业经济为主导,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表述绝对,排除B项;马铃薯的种植并不能避免欧洲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开始青睐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等,以前用胡椒来区分贵族与平民,后来用蔗糖、巧克力等区分,说明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贵族身份,未体现贵族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价格革命的影响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下降,排除D项。
12.C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物种交流的规模和内容逐渐扩大,密切了以新旧大陆和各旧大陆之间的全球联系,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历史进程,故选C项;洲际物种交流既包括了暴力的殖民扩张,也包括了和平的商贸往来和人口迁徙,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B项;洲际物种交流之风主要从世界市场、商品贸易和资本积累等角度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排除D项。
13.结论: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
理由:材料一认为是陈振龙从越南引入广东,材料二认为是金学曾从海外引入福建,两则材料记载的引种者和地点均不相同,无法得出结论;地方志和族谱带有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要不同史料相互印证。
解析:结论:根据材料一“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岗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和材料二“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可得,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理由:根据材料一“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冈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和材料二“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一认为是陈振龙从越南引入广东,材料二认为是金学曾从海外引入福建,两则材料记载的引种者和地点均不相同,无法得出结论;地方志和族谱带有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要不同史料相互印证。
14.信息: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巧克力风靡全球。
解释: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先民对可可的利用已经较为充分,制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流,可可以及相应的制作技术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而蔗糖、胡椒等物种进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为人们所熟悉;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贸易得到发展,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进一步推动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
总之,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不同物种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风靡全球。
解析:根据材料“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以及巧克力传播的时间可以提取出信息: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巧克力风靡全球。根据材料,从巧克力的传播过程、技术演变以及传播历程和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展开解释。
4 / 4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概括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等食物物种的传播途径,归纳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 2.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理解物种交流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3.认识世界物种交流、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原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等)
1.外传概况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优点: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气候适应性强,耗工少)、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3)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具体表现
项目 欧洲 亚洲
玉米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    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    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小农经济模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阻碍了外来高产作物的快速推广)
甘薯 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   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拓展延伸
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8图片“《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和P9图片“《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思考这两类物种出现在中国的差别。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9“学思之窗”。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动物、植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是双向的、互补的)
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类:黄瓜、豌豆。
(4)经济类:甘蔗等。
2.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面食种类繁多,小麦产业随之兴盛。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    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畜的传入(推动了独特的美洲文化的形成,如感恩节文化、西部牛仔文化等)
(1)传入: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教材开发】
 读教材P10图片“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思考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殖民色彩下的咖啡传播
  从生长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被发现,到阿拉伯人开始广泛种植和饮用,再到西欧国家将其移植到世界各大洲。咖啡这一带有殖民色彩的经济作物给殖民地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见证了殖民地的苦难历史。
构图解史
世界物种的交流
结论:新航路开辟导致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和疾病传播。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和茶叶流行)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    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促进了    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到来)
(1)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       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概念阐释
“餐桌革命”
  明朝末年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些现象被称作“餐桌革命”。
思维点拨
美洲物种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缓解农民地租负担;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12“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主题一 双向流通——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
视角1 16世纪以来的物种交换
史料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玉米、甘薯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
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我的思考: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欧洲具有 主导性 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的
内容具有 丰富性 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范围具有 全球性 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结果具有 两重性 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文化交流,也给生态环境等带来了灾难
时间具有 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个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过程具有 渐进性 美洲物种传入亚洲和欧洲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认识逐步深刻,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
(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1.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2.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主题二 全球共生——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视角1 食物物种交流与世界市场
史料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
历史作用》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甘薯与玉米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概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
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探究 结合史料,分析甘薯与玉米的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我的思考:                      
                      
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 在农业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和总产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在商品经济方面,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社会 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是中国人口在明清两代得以大幅增长的重要条件
政治 提高了中国民众抵御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甘薯传入后,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福建巡抚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渡过饥荒
(2)消极影响:烟草的泛滥导致吸烟人数逐年增多,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
C.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4.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和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相继开设了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推广到了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这一发展历程体现出(  )
A.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物种交流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C.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
D.各大洲的饮食结构趋于同化
食物物种交流与近代文明的发展
材料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胶树胶(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剂,为喜爱它们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发挥着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橡胶可以制成汽车、飞机的轮胎,或者作为电器的绝缘材料,要是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植物的话,可以断定,我们的文明、饮食文化会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状态,而那样的社会绝不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日]酒井伸雄《改变近代
文明的六种植物》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新航路的开辟使食物物种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物种传播的过程也是世界由分散、孤立状态走向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全球食物物种交流中,外来物种入侵、疾病的传播等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危害,我们要具备国际视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关注当今食物物种交流中存在的现实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社会 生活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2)注重:物种交流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玉米和马铃薯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美洲面食种类繁多;肉蛋奶等成为重要食物,香料成为普遍调味品,茶、咖啡成为重要饮品等
经济 发展 (1)食物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注重:①世界贸易:食物物种作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②区域经济: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欧洲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③生态环境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等
文化 交流 (1)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注重:①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咖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食物物种交流对原有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观念的冲击
殖民 扩张 (1)近代世界的物种交流是伴随着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而进行的,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利益密切相关。 (2)注重: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奴隶贸易等
1.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据此(  )
A.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
B.外来物种引进适应了生态环境
C.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
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3.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4.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B.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D.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5.18世纪之前,欧洲市场上的大米主要来自意大利,18世纪后,美国、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产地
B.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物种传播促使农业布局变化
6.据清代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苞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当地人多用生猪与鄂西北的平原地区交易烟草、姜黄及其他生活常备药材。这些记载可印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
A.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破坏了山区的生态平衡
C.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丰富了人们的食品选择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粮食 菲律宾 食用蔬菜
教材开发
1.提示:葡萄和苜蓿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葡萄主要用来酿酒,苜蓿则作为马的饲料使用;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辗转其他地区传入中国的,后成为种植遍布全国的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
2.提示:以上材料展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即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此后得以种植推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新航路开辟之后,甘薯先从美洲传入欧洲,此后传入亚洲等地,通过民间的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知识点二
2.(2)水稻
教材开发
 提示:欧亚大陆的物种传入美洲之后,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知识点三
1.(2)甘薯
2.(2)畜牧业
3.(2)商品经济
4.(1)地表植被
教材开发
 提示:建始县山地多、可耕地少;为解决人口增加的生存压力,在贫瘠的山区引种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视角2 提示: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
活学活用
1.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无论称为“六谷”还是称为“陆谷”均有一定道理,称“六谷”意为“五谷之外又一种”,称“陆谷”是因为“此种多产于山”,这表明人们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两种认识均符合史实,基本不需要其他实物史料的支持,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方言丰富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材料没有显示出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对其称呼的影响,排除D项。
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美洲作物并未遭到欧洲各国排斥,排除B项;宗教信仰会影响饮食文化,“决定”表述绝对,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增强;客观上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视角2 提示:明清时期新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粮食结构,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活学活用
3.D 据材料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度急速加快,故选D项;工业革命从176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的增长,与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国际劳动分工,排除C项。
4.B 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C项;D项“趋于同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根据材料可知,外来物种破坏了引入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说明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D项正确,排除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C 据材料表格可知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对人口增长不能起决定作用,A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等地,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影响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而“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因此,该作者认为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D 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质的茶园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D项;茶园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用于身体放松和享乐,排除A项;饮茶风气和茶园的兴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排除B项;茶园和茶馆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排除C项。
5.D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把水稻引种到美洲,在美洲发展农业种植经济,为世界市场供给大量稻米,反映了物种传播促使全球农业布局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水稻的原产地是东亚地区,排除A项;对欧洲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是18世纪以后的工业革命,排除B项;18世纪以前,欧洲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明显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不明显,排除C项。
6.C 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苞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而煮出来的酒和养好的生猪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所以说美洲农作物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C项;玉米在巴山老林是用来煮酒和喂猪的,未体现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是讲玉米在巴山老林的用途,未体现破坏山区的生态平衡,排除B项;玉米种植是作为煮酒和喂猪的材料来用,排除D项。
9 / 9(共101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新航
路开辟后
食物物种
交流及其
历史影响 1.概括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等食物物种的
传播途径,归纳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
物种交流的表现,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
征。
2.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
影响,理解物种交流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3.认识世界物种交流、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重要动力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
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原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早
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自身
的优势等)
1. 外传概况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优点:产量高,生长快,对
土、肥、水要求低,气候适应性强,耗工少)、番茄、辣椒
和南瓜等。
(3)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
非洲等其他洲。
2. 具体表现

目 欧洲 亚洲

米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 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
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
传入西南地区,从 传
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
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
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粮食 
菲律宾 
项目 欧洲 亚洲
马铃
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小农经济模式的自给自足和封
闭性阻碍了外来高产作物的快速
推广)
甘薯 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
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
种植

用蔬菜 
项目 欧洲 亚洲

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拓展延伸
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
物种交流。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8图片“《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和P9图片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思考这两类物种出现在中国
的差别。
提示:葡萄和苜蓿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葡萄主要用
来酿酒,苜蓿则作为马的饲料使用;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
辗转其他地区传入中国的,后成为种植遍布全国的主要粮食和饲料
作物。
2. 解读教材P9“学思之窗”。
提示:以上材料展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即从菲律宾、越
南传入中国,此后得以种植推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新航路开辟之后,甘薯先从美洲传入欧洲,此后传入亚洲等地,通
过民间的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概念阐释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
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
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动物、植物、人种、传
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是双向的、
互补的)
1.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
活影响最大)。
(2)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类:黄瓜、豌豆。
(4)经济类:甘蔗等。
2.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
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面食种类繁多,小麦产
业随之兴盛。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 成为北
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水稻 
3. 禽畜的传入(推动了独特的美洲文化的形成,如感恩节文化、西部
牛仔文化等)
(1)传入: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
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教材开发】
 读教材P10图片“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思考其他
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提示:欧亚大陆的物种传入美洲之后,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
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拓展延伸
殖民色彩下的咖啡传播
  从生长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被发现,到阿拉伯人开始广泛种
植和饮用,再到西欧国家将其移植到世界各大洲。咖啡这一带有
殖民色彩的经济作物给殖民地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见证了殖
民地的苦难历史。
构图解史
世界物种的交流
结论:新航路开辟导致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
和疾病传播。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和茶叶流
行)
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
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 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甘薯 
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促进了 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
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推动欧洲商业革
命的到来)
(1)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
入市场出售,促进了 的发展。
畜牧业 
商品经济 
4.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
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
洲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得以前
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
积,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地表植被 
概念阐释
“餐桌革命”
  明朝末年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
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
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些现象被称作
“餐桌革命”。
思维点拨
美洲物种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改变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饥荒,促进人口增
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缓解农民地租负担;改变农业生产结
构;促进畜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12“史料阅读”。
提示:建始县山地多、可耕地少;为解决人口增加的生存压力,在贫
瘠的山区引种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容
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双向流通——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
视角1 16世纪以来的物种交换
史料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
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
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
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
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提示: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
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视角2 玉米、甘薯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
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
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
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
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
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
“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
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
开创的世界史》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
播的原因。
提示: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
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欧洲具有 主导性 是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的
内容具有 丰富性 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范围具有 全球性 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结果具有 两重性 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文化交流,也给生态环
境等带来了灾难
时间具有 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个半球
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过程具有 渐进性 美洲物种传入亚洲和欧洲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
后来认识逐步深刻,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
(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
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1.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
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
“《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
‘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
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 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 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无论称为“六谷”还是称为
“陆谷”均有一定道理,称“六谷”意为“五谷之外又一种”,称
“陆谷”是因为“此种多产于山”,这表明人们对玉米这一新作物
的认识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两种认识均符合史实,基本不需要
其他实物史料的支持,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方言丰富了
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材料没有显示
出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对其称呼的影响,排除D项。
2. 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
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
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
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 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 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 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 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
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的饮食结
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美洲作物并未遭到欧洲各国排斥,排除B
项;宗教信仰会影响饮食文化,“决定”表述绝对,排除C项。
主题二 全球共生——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视角1 食物物种交流与世界市场
史料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
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
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
提示: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
济联系增强;客观上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视角2 甘薯与玉米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
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
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
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
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
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
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概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
转折与开展》
探究 结合史料,分析甘薯与玉米的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提示:明清时期新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粮食结构,缓解
了中国的人地矛盾,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济 在农业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
和总产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在商品经济方
面,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而
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繁荣

会 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是中国人口在明清两代得以大幅增长的重要条件

治 提高了中国民众抵御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甘薯传入
后,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福建巡抚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
得以渡过饥荒
(2)消极影响:烟草的泛滥导致吸烟人数逐年增多,对人体健康和
空气质量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
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 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
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
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
状况(  )
A. 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 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
C. 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
D. 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
速,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
人口的增长速度急速加快,故选D项;工业革命从1765年开
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的增长,
与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
的国际劳动分工,排除C项。
4. 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
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和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相继开设了咖啡
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推广到了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
城。这一发展历程体现出(  )
A. 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 物种交流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C.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
D. 各大洲的饮食结构趋于同化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B项正确;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C项;D
项“趋于同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食物物种交流与近代文明的发展
材料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胶树胶(口香糖的原材料)等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剂,为喜爱它们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发
挥着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橡胶可以制成汽车、飞机的轮胎,或者
作为电器的绝缘材料,要是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
准。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植物的话,可以断定,我们的文明、饮食文化
会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状态,而那样的社会绝不会比现在的
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日]酒井伸雄《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新航路的开辟使食物物种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物种传播的过
程也是世界由分散、孤立状态走向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食物物种
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全球食物物种交流中,外来物种入侵、疾病的传播等也对人
类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危害,我们要具备国际视野,培养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意识,关注当今食物物种交流中存在的现实的问题,加
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命题价值

度 内容

会 生
活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物种陆续传
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
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2)注重:物种交流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玉米和马铃薯
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美洲面食种类繁多;肉蛋奶等成为重要食
物,香料成为普遍调味品,茶、咖啡成为重要饮品等

度 内容

济 发
展 (1)食物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
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注重:①世界贸易:食物物种作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
动,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②区域经济:美洲种植园
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手工业与商业的
发展;欧洲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③生态环境破坏与可持续
发展等
角度 内容
文化 交流 (1)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注重:①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咖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食物物种交流对原有思想观念和
文化习俗观念的冲击
殖民 扩张 (1)近代世界的物种交流是伴随着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步
伐而进行的,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利益密切相关。
(2)注重: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奴
隶贸易等
1. 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
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
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据此(  )
A. 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
B. 外来物种引进适应了生态环境
C. 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 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外来物种破坏了引入地生态环境,产生
了不良的影响,说明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D项正确,排
除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
(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
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
洲广大地区
A. 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 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 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 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 据材料表格可知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
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对人口增长不能起决定作用,
A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
涉及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3. 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
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
米是上帝的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
洲等地,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影响了当地的
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而“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种植园经济和使
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
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因此,该作者认为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
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
4. 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
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
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
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 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B.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 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D.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解析: 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质的茶园兴
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D项;茶园的休闲娱乐活
动主要用于身体放松和享乐,排除A项;饮茶风气和茶园的兴盛只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排除B项;茶园和茶馆只
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
格,排除C项。
5. 18世纪之前,欧洲市场上的大米主要来自意大利,18世纪后,美
国、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这反映了(  )
A. 意大利是水稻的原产地
B. 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 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 物种传播促使农业布局变化
解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把水稻引种到美洲,在美洲
发展农业种植经济,为世界市场供给大量稻米,反映了物种传播促
使全球农业布局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水稻的原产地是东亚地
区,排除A项;对欧洲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是18世纪以后的工业革
命,排除B项;18世纪以前,欧洲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明显的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不明显,排除C项。
6. 据清代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苞谷”,并将
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当地人多用生猪与鄂西北的平原地区交
易烟草、姜黄及其他生活常备药材。这些记载可印证,美洲农作物
在中国的传播(  )
A. 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平衡
C. 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 丰富了人们的食品选择
解析: 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苞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
猪的材料,而煮出来的酒和养好的生猪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所以说美洲农作物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
C项;玉米在巴山老林是用来煮酒和喂猪的,未体现与人口增长的
关系,排除A项;题干是讲玉米在巴山老林的用途,未体现破坏山
区的生态平衡,排除B项;玉米种植是作为煮酒和喂猪的材料来
用,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其仅作为宫廷烹饪的
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
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
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主要体现
出(  )
A. 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 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甘蔗传播到美洲,并被广泛种植,
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甘
蔗的传播和甘蔗产量的提高,不能通过甘蔗产量的提高得出世界经
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实力上升和势力的扩展,排
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甘蔗成为欧洲日常消费品,不能体现消费品
的趋同,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
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作用,这与教会禁欲精神有
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
激动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
饮料。这说明(  )
A. 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 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 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 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
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
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
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
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可知,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
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述及的是宗教对新物种传播的影响,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
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
的象征。这说明(  )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美洲的小麦在欧洲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
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可知,
在欧洲广泛种植的小麦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有学者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
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
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
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
“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
与近代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 呈单向交流模式 B. 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 以美洲作物为主 D.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的域外引种作物有不同的称呼,
说明作物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进行输
出,并非单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
“以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清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某一新传入物种有这么一段
描述:“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下列
有关这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B. 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
C. 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胡椒”
D. 西班牙人将其引入再传到英国等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物种是辣椒,原产于秘鲁、墨西哥等美洲
国家,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故选D
项;辣椒原产自美洲国家,排除A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
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B项;明朝时,辣椒传入
中国,被称为“番椒”,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
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
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
植苞米”。这些做法表明(  )
A. 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 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 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 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政府
禁止民众种植玉米,这些做法说明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
响,政府关注这一现象,故选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
项;材料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出
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出“官员有效遏制玉米种植的危
害”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
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
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
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
知(  )
A. 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 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 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 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
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等地区种植水稻,体现
了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愈发不平衡:江南、华南数省人口占
全国一半以上,总面积更大的北方诸省总人口只有江南、华南各省
的三分之一。但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却很少从平原广布的
北方调入粮食。这得益于(  )
A. 元朝调整运河走向,全国物流顺畅
B. 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南方相对安定
C. 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南方推广较早
D. 国家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增长迅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更加不平
衡,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人口数倍于北方地区,却很少从平
原广布的北方调入粮食,这是因为明代中后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
物传入南方地区并得到推广种植,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元朝调整
大运河走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游牧民族并没有
频繁南下,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国家政治中心在北方,并没有南
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
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
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 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洲作物的传播能够丰富亚欧地区人们
的饮食结构,从而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
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
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
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已几乎成为(爱
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普鲁士、匈牙利以及俄罗斯均大规模
推广马铃薯的种植。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A. 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 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 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 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17世纪以来,马铃薯在欧洲大量种植,
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这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选D项;近代
欧洲是工业经济为主导,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表述绝对,排
除B项;马铃薯的种植并不能避免欧洲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
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
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
A.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B.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C.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D. 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
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开始青睐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
等,以前用胡椒来区分贵族与平民,后来用蔗糖、巧克力等区
分,说明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B项正确;A项说法
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贵族身份,
未体现贵族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价格革命的影响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下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1500年到1800年间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
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
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
那些从来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
地的政治关系。这些变化(  )
A. 源自欧美洲的对外殖民扩张
B. 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
C. 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
D. 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物种交流的规模和内容逐渐扩
大,密切了以新旧大陆和各旧大陆之间的全球联系,推动了世界
整体化的历史进程,故选C项;洲际物种交流既包括了暴力的殖
民扩张,也包括了和平的商贸往来和人口迁徙,排除A项;新航
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B
项;洲际物种交流之风主要从世界市场、商品贸易和资本积累等
角度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某历史研究小组以“番薯在中国的传播”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
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
得藤苗及栽种之法传入中国。……
——摘自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
东莞凤冈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
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壬午夏,乃
抵家焉……掘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摘自《凤冈陈氏族谱》
材料二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
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
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自《福州府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关于番薯传播的什么结论?请说明
理由。
答案:结论: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
理由:材料一认为是陈振龙从越南引入广东,材料二认为是金学
曾从海外引入福建,两则材料记载的引种者和地点均不相同,无
法得出结论;地方志和族谱带有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使用时需要不同史料相互印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结论:根据材料一“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
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岗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
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
获之”和材料二“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
外番丐种归”可得,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理
由:根据材料一“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
东东莞凤冈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
产曰薯者,味甘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和材料二“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
外番丐种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一认为是陈振龙从越南引入
广东,材料二认为是金学曾从海外引入福建,两则材料记载的引种者
和地点均不相同,无法得出结论;地方志和族谱带有地域色彩,具有
一定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要不同史料相互印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
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
前1200年前后繁荣起来。他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
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
咸味的饮料。13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
下,并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
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
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
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在可
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
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
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
产品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
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世纪中期,
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了可可的
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
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
生。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
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
具19 535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
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
晰。)
答案:信息: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巧克力风靡
全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释: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
开辟之前,美洲先民对可可的利用已经较为充分,制成了独具特
色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流,可可以及相
应的制作技术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而蔗糖、胡椒等物种进一步
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为人们所熟悉;随着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贸易得到发展,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
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印尼和非洲等地,
进一步推动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贸
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总之,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不同物种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风靡全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
最基本原料”以及巧克力传播的时间可以提取出信息:新航路开
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巧克力风靡全球。根据材料,从巧克
力的传播过程、技术演变以及传播历程和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
发展之间的关联展开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