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14:44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农业与食物的生产历程
1.原始农业: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早期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过着迁徙生活。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原始农牧业产生,由迁徙转变为定居生活,逐步产生国家。商周时期,石质、木质耒耜是主要工具,主要作物是粟和水稻,形成了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耜耕已经十分普遍。
2.传统农业
(1)战国到秦汉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战国时期,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发展,中国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的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粟、樱桃、杏传入西亚,并经西亚传入罗马。
(2)东晋到宋元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移,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耕作方式发展不大,轮作制有所发展。隋唐到宋元时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南方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垦,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伴随着民族交融,游牧民族开始定居农耕生活,汉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得以改变。经济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越南占城稻在宋朝时传入中国,棉花和水稻经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
(3)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剩余粮食投放市场成为商品,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口的激增造成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
3.现代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出现使大型农场出现,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出现。但由于国情因素影响,个体农户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而大型农场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科技育种、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专题二 世界物种交流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
1.内容
(1)美洲外传的物种主要是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如玉米、番薯、番茄和辣椒等;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的作物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等,品种繁多,如小麦、大麦、苹果、黄瓜、甘蔗等。
(2)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羊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2.特点
(1)新航路开辟前
①范围: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虽然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但跨洲交流较少。
②过程:交流过程缓慢,时间跨度长,虽然也有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但单向交流特征明显。
③表现: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传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西亚的葡萄、苜蓿、核桃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粟传入西亚波斯。中国宋朝时期,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
(2)新航路开辟后
①范围: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特别是新旧大陆之间交流明显。
②过程: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欧亚作物和畜禽等传入美洲。物种交流频繁、规模大,双向交流特征突出。
③表现: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物种,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并经欧洲人传入亚洲和非洲。大麦、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黄瓜、豌豆等蔬菜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由欧洲人传入美洲。马、牛、羊、猪和鸡等禽畜也由欧洲移民带入美洲。
3.意义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2)缓解饥荒,促进社会稳定;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4)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为欧洲工业革命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促进各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6)过度的垦荒造田,滥伐森林,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
专题三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政府的重视:自战国商鞅变法始,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对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水利工程修建与灌溉工具发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发明,提高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4.科技与天文知识的进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天文学首先得到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产经验总结性的农书不断出现并得到推广,推动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5.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与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也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专题四 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的双重作用
1.积极作用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劳动力的生产强度,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不断进步,推动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涌现,人类加强了粮食储备能力,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3)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保证粮食供应和安全食品供给,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4)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变化。伴随着科技发展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2.消极作用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导致非农产业就业压力增大。
(2)集约化农业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一定程度上会加大资源的消费和浪费,同时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影响政府公信力。
1.(2023·湖南高考1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2023·河北高考5题)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3.(2023·浙江6月选考19题)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4.(2023·海南高考11题)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5.(2023·湖南高考16题)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6.(2023·福建高考10题)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 总动力 (万马力) 机械耕 种面积 (万公顷) 机电灌 溉面积 (万公顷) 化肥施 用量 (万吨) 农业用 电量 (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7.(2023·北京高考20题)[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8.(2023·湖南高考1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
《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由材料可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且出土了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选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排除A项。虽然城头山古城遗址存在古稻田,但这并不能说明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城头山古城遗址出现了阶级分化,不能说其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
2.A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都属于提高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仅凭图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仅凭图片无法得知“物种日渐增多”,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模式,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人口在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C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排除A项;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机械投入使用量和化学品的投入使用量与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趋势密切相关,表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机械投入增加和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在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落,排除D项。
6.D 据表中数据信息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7.(1)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生产中心”得出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出现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士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第(2)问,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用于改良品种”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并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并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8.(1)史料一选自《吉尔伽美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但是口述史料流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失真。由其中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
史料二选自《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根据描述无法判断此处的酒是否与葡萄酒有关。由其描述可以推断,这一时期,法律对普通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
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分析,属于第二手史料。科学家对土陶罐的化学分析,可丰富人们对葡萄酒起源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总体而言,在古代西亚较早出现了关于葡萄酒饮用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当地较早饮用葡萄酒这一历史信息,但葡萄酒起源地确切结论的得出,还需要相关考古与文献资料的佐证。
(2)论题: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阐述: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因而葡萄酒的消费群体较小。同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封建贵族具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与工商业阶层壮大,消费能力增强,因此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成为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近代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所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从少数的贵族与富裕阶层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促进了葡萄酒消费水平的提高与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传播。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吉尔伽美什》”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价值以及关于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依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结合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当时对普通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依据材料一“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可得出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学者的研究分析,属于二手史料。最后,综合三则史料进行总结。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论题,然后就提出的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提炼出“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葡萄酒见证了世界物种传播的途径”“葡萄酒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见证”等观点,阐述时可以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及工业革命开展等方面说明葡萄酒消费群体的变化等。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6 / 6(共45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农业与食物的生产历程
1. 原始农业: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早期人类以采集、
渔猎为生,过着迁徙生活。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
高,原始农牧业产生,由迁徙转变为定居生活,逐步产生国家。商
周时期,石质、木质耒耜是主要工具,主要作物是粟和水稻,形成
了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耜耕已经十分普遍。
2. 传统农业
(1)战国到秦汉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农业
生产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战国时期,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
发展,中国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伴随着丝绸
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的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国,中国的
粟、樱桃、杏传入西亚,并经西亚传入罗马。
(2)东晋到宋元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
人口南移,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耕作方
式发展不大,轮作制有所发展。隋唐到宋元时期,农业耕
作技术发展,南方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垦,经济重心转移到
南方。伴随着民族交融,游牧民族开始定居农耕生活,汉
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得以改变。经济发展促进了物种交
流,越南占城稻在宋朝时传入中国,棉花和水稻经印度传
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
(3)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传入中国,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剩余粮食投放市场成为商
品,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口的激增造成了过度
的垦荒造田,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
3. 现代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土地流转的出现使大型农场出现,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的
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出现。但由于国情因素影响,个体农户农业机
械以小型为主,而大型农场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科技育种、农
药、化肥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专题二 世界物种交流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
1. 内容
(1)美洲外传的物种主要是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如玉米、番
薯、番茄和辣椒等;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的作物包括粮食、水
果、蔬菜、经济作物等,品种繁多,如小麦、大麦、苹果、
黄瓜、甘蔗等。
(2)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羊等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
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2. 特点
(1)新航路开辟前
①范围: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虽然也
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但跨洲交流较少。
②过程:交流过程缓慢,时间跨度长,虽然也有彼此之间的
互相交流,但单向交流特征明显。
③表现: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传入欧
洲。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西亚的葡萄、苜蓿、核
桃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粟传入西亚波斯。中国宋朝时期,越
南占城稻传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
地区。
(2)新航路开辟后
①范围: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特别是新旧大陆之间交
流明显。
②过程: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欧亚作物和畜禽等传入美
洲。物种交流频繁、规模大,双向交流特征突出。
③表现: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
物种,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并经欧洲人传入亚
洲和非洲。大麦、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黄瓜、豌豆等蔬
菜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由欧洲人传入美洲。马、牛、羊、猪
和鸡等禽畜也由欧洲移民带入美洲。
3. 意义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
口的激增。
(2)缓解饥荒,促进社会稳定;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物
质生活。
(4)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为欧
洲工业革命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促进各地区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6)过度的垦荒造田,滥伐森林,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水土
流失。
专题三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技术的推广使
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政府的重视:自战国商鞅变法始,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对保护小农经
济、促进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水利工程修建与灌溉工具发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在靠天吃
饭的古代社会,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发明,提高了抗击自
然灾害的能力。
4. 科技与天文知识的进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农业密切相
关的天文学首先得到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
时,生产经验总结性的农书不断出现并得到推广,推动了农业
技术水平的提高。
5. 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与地形
等自然地理条件,也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专题四 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的双重作用
1. 积极作用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减少了劳动力的生产强度,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
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不断进步,推动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涌现,
人类加强了粮食储备能力,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
断增强。
(3)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保证粮食供应和
安全食品供给,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4)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变化。伴随着科技发展与农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2. 消极作用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大量
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导致非农产业就业压力增大。
(2)集约化农业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
业机械,一定程度上会加大资源的消费和浪费,同时可能产
生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破坏经济、
社会生活秩序,影响政府公信力。
1. (2023·湖南高考1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
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
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
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解析: 由材料可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
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且出土了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
田,这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选B项。从材
料中无法判断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排除A项。虽然城
头山古城遗址存在古稻田,但这并不能说明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
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城头山古城遗址出现
了阶级分化,不能说其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
2. (2023·河北高考5题)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
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
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 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 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 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解析: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
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都属于提高生
产工具(生产力)、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仅凭图
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仅凭图片无法得知“物
种日渐增多”,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
会农业的基本模式,排除D项。
3. (2023·浙江6月选考19题)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
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
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
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
要因素是(  )
A. 黄热病的肆虐
B. 工业企业的增加
C. 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 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人口在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
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地
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
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
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
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 (2023·海南高考11题)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
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
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
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
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
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
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
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
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排
除A项;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可可豆
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5. (2023·湖南高考16题)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机械投入使用量和化学品的投入使
用量与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趋势密切相关,表明农业技术变迁呈
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机械投入增加
和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确实对生态
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在农业机械化的背
景下,劳动力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落,排除D项。
6. (2023·福建高考10题)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
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
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
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
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
量(万吨) 农业用电
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解析: 据表中数据信息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
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
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
基础,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
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
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项;1978年,
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
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
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
物,排除C项。
7. (2023·北京高考20题)[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
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
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
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
“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
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
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
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
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
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
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
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
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
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
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
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
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答案: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
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
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解析: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生产中心”得出
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专
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出现专门贩运柑橘的商
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
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士
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
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
传播的影响。
答案: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
化;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
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传播了中国农
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
响力。
解析: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
美洲重要品种”“用于改良品种”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柑橘
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
的甜橙传入欧洲……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
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
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
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
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
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并结合
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并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8. (2023·湖南高考1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
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
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
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
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
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
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
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
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
《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
并做出合理推断。
答案:史料一选自《吉尔伽美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但是口述史料流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失真。由其中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
史料二选自《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根据描述无法判断此处的酒是否与葡萄
酒有关。由其描述可以推断,这一时期,法律对普通人饮酒有
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
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分析,属于第二手
史料。科学家对土陶罐的化学分析,可丰富人们对葡萄酒起源
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总体而言,在古代西亚较早出现了关于葡萄酒饮用的相关记
载,反映出当地较早饮用葡萄酒这一历史信息,但葡萄酒起源
地确切结论的得出,还需要相关考古与文献资料的佐证。
解析:依据材料一“《吉尔伽美什》”和所学知识可知,
史料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吉尔伽美
什》的史诗价值以及关于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
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依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和所
学知识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
结合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当时对普通
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依据材料一“科学家对高加
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
分析”可得出史料三选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学者的研究分
析,属于二手史料。最后,综合三则史料进行总结。第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
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阐述: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因而葡萄酒的消费群体较小。同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封建贵族具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与工商业阶层壮大,消费能力增强,因此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成为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近代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所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从少数的贵族与富裕阶层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促进了葡萄酒消费水平的提高与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传播。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论题,然后就提出的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提炼出“葡萄酒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葡萄酒见证了世界物种传播的途径”“葡萄酒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见证”等观点,阐述时可以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及工业革命开展等方面说明葡萄酒消费群体的变化等。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