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13:32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2.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3.如图是刻在卡纳克神庙石墙上的古埃及日历。这可以用来说明古埃及(  )
A.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B.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美
4.《氾胜之书》记载:“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
A.轮作养田 B.因地制宜
C.动力先进 D.精耕细作
5.如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6.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7.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  )
A.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8.玉米原产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9.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  )
A.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B.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D.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10.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产作物的传入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自然环境的变迁11.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2.据下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13.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14.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的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
A.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15.如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6.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作为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先后经过三次修订,关联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这些举措旨在(  )
A.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
C.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 D.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等《中国农民史论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18.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材料二 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
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6分)
19.[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贷资金建设仓储设施。这种新式农仓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中国、新华等银行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储粮设备。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
——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
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B 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说明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B项;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原始人口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B 材料说明该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述及农田管理和经营的主导者,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该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铁犁牛耕出现之后,排除D项。
3.B 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这可以用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君权神授指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的学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与“发现美”无关,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氾胜之书》记载了耕田的基本原则,如要选择最佳的耕作时间,注意土壤的保湿、施肥、适时耕种、间苗、除草等,这样能使土地变成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与“轮作养田”无关,A项错误;“因地制宜”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动力先进”,C项错误。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符合材料“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D项正确;橄榄并非古希腊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主要用于商业交换,排除B项;种植橄榄的地力较为贫瘠,排除C项。
6.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可知当时的亚洲与欧洲通过不同的方式已经存在了物种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D两项;物种交流的途径具有多样性,贸易往来只是其中之一,且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的传播,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而不是“源于”,排除C项。
9.D 材料提及欧洲人称马铃薯为“魔鬼的苹果”“便利食品”到“未来食物”,可知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中欧洲人对马铃薯的认识相悖,排除;材料只提及了马铃薯的传入,不涉及其他物种,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欧洲,“世界各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0.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而这两种作物抗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种植方法简单,能够在瘠薄土壤种植,并且产量也较高,这样随着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移民出现“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现象,故选A项;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涉及种植区域的扩大,未体现区域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政府并没有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移民,但是这不是明清时期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D 据材料“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可知,该品种在美国传播,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独立战争时期”只是作为时间背景,“奠定美国发展基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黑奴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没有涉及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生态功能逐渐被发现,进而促进了大豆在美洲地区的普及,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大豆品种的适应性无关,排除B项;人口快速增长只是外在的客观原因,排除C项。
13.A 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
1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采用农业机械化,使粮食产量增加,说明现代农业模式得到发展,D项正确;农业科技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B项错在“完全普及”,排除;材料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无关,排除C项。
15.D 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的稻谷等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产数量较大,反映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2017年的世界粮食平均产量,不能体现增长,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
16.A 依据材料可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旨在用法律保证食品安全,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建设,而非经济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中国食品的出口,不能体现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排除C项;完善法律,说明以前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不能说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排除D项。
17.(1)品质: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注重自我完善。
(2)原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可归纳出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根据材料一“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可归纳出具有经验理性;从经验总结来看,注重自我完善。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可归纳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归纳出高产作物的引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环境稳定、政府政策支持及对土地资源的重视也是重要因素。
18.(1)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调整;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技术进步改变了烹饪方法;现代文明的冲击;思想观念的变化。
(2)《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有一定变化;据材料一“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可知,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也会影响饮食的变化;据材料“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油炒的解脱”可知,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烹饪方法;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明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社会生活和饮食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第(2)问,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书由北魏贾思勰所著,本身属于文献史料;据材料二“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可知,该书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据材料二“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可知,该书也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据材料二“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可知,该书还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齐民要术》的影响;据材料一“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可知,《齐民要术》还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19.(1)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国民政府推进现代农仓建设,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带动了金融、工商等行业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2)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阶段性;形成体系;与改革开放相适应;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影响: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可得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据材料一“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贷资金建设仓储设施”可得由政府主导进行;据材料一“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得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据材料一“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可得金融、工商等行业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据材料一“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可得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据材料一“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可得有利于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生产和发展;据材料一“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可得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据材料一“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可得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可得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阶段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得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20.示例一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原因: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原因: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可知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分析过程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5 / 5(共63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
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
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 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 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 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侧
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说明了新生产方式的推
广,故选B项;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大约1万年
前,原始农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原始人口的相关信
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
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
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
当时该地区(  )
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说明该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
要的经济活动,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述及农田管理和经营的主导
者,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该时期国家尚未
形成,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铁犁牛耕出现之
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如图是刻在卡纳克神庙石墙上的古埃及日历。这可以用来说明古埃
及(  )
A. 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B. 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 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 劳动人民善于发现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
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
太阳历,这可以用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君权神
授指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的学说,与材料无关,排除A
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
C项;材料与“发现美”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氾胜之书》记载:“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
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
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 轮作养田 B. 因地制宜
C. 动力先进 D. 精耕细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氾胜之书》记载了耕田的基本原则,如
要选择最佳的耕作时间,注意土壤的保湿、施肥、适时耕种、间
苗、除草等,这样能使土地变成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结合所学
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与
“轮作养田”无关,A项错误;“因地制宜”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
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动力先进”,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如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
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 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 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 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 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
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符合材料“瓶上
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D项正确;橄榄并非古希腊
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主要用于商业交
换,排除B项;种植橄榄的地力较为贫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
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
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阶级出
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
现—国家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出现,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
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
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
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
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
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
A. 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 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 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通过丝绸
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可
知当时的亚洲与欧洲通过不同的方式已经存在了物种交流,B项正
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
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D两项;物种交
流的途径具有多样性,贸易往来只是其中之一,且材料无法体现
“开始”,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玉米原产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
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
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
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 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 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的传
播,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
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
产关系变革,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而不是
“源于”,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
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
“未来食物”。这说明(  )
A. 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B. 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 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D. 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提及欧洲人称马铃薯为“魔鬼的苹果”“便利食
品”到“未来食物”,可知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故选D项;A
项与材料中欧洲人对马铃薯的认识相悖,排除;材料只提及了马铃
薯的传入,不涉及其他物种,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欧洲,“世界
各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
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
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
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  )
A. 高产作物的传入 B. 区域分工的出现
C. 人口政策的调整 D. 自然环境的变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
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而这两种作物抗干旱、耐贫瘠、
适应性强、种植方法简单,能够在瘠薄土壤种植,并且产量也较
高,这样随着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移民出现“从人口稠密的大
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现象,故选
A项;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涉及种植区域的扩大,未体现区域分工
的出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政府并没
有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移民,但
是这不是明清时期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
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
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
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 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 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 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 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
到美国东南地区等”可知,该品种在美国传播,推动了美国农业
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独立战争时期”只是作为时间背
景,“奠定美国发展基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
及黑奴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没有涉及对
饮食习惯的影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据下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 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大豆的营养价值和
生态功能逐渐被发现,进而促进了大豆在美洲地区的普及,D项
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大豆品种的适应性无关,排除B项;
人口快速增长只是外在的客观原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
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
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 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 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 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
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
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
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
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
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
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的英国
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 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 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 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
影响,采用农业机械化,使粮食产量增加,说明现代农业模式得
到发展,D项正确;农业科技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
除A项;B项错在“完全普及”,排除;材料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
进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如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
表明(  )
A. 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 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 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 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的稻谷等谷物的单位面积产
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产数量较大,反映中国的粮食安
全具有较充分保障,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2017年的世界粮
食平均产量,不能体现增长,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
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
同,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作
为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先后经
过三次修订,关联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这些举措旨在
(  )
A. 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B.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
C. 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市场
D. 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
完善,旨在用法律保证食品安全,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
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建设,而非经济改革,排除B
项;材料未说明中国食品的出口,不能体现扩大中国食品的世界
市场,排除C项;完善法律,说明以前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不能
说使食品生产与销售开始规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
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
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
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
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
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
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
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等《中国农民史论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
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
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
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
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1741—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
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
迹”。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优良品质。(6分)
答案: 品质: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
注重自我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一“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
惮劳苦”可归纳出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根据材料一“农
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
可归纳出具有经验理性;从经验总结来看,注重自我完善。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
要原因。(6分)
答案:原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可归纳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归纳出高产作物的引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环境稳定、政府政策支持及对土地资源的重视也是重要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
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
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
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调
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
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
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人
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
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在现代,《齐民要术》
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
术》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
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
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
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
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
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
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的原因。(6分)
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调整;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技术进步改变了烹饪方法;现代文明的冲击;思想观念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
各种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
围的交流传播;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
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有一定变化;据材料一“英
国汉学家魏根深”可知,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也会影响饮食的变
化;据材料“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油炒的解脱”可知,
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烹饪方法;据所学知识可
知,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明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社会生
活和饮食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6分)
答案: 《齐民要术》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
的发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
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及
《齐民要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书由北魏贾思勰所著,本身
属于文献史料;据材料二“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
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可知,该书可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发
展,补充现代辞书的不足;据材料二“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
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可知,该书也可用于研究中国农业技术
的发展,借鉴传统农业技术的经验;据材料二“历史学家则通
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
代、版本流传等情况”可知,该书还可用于研究贾思勰的生平
及《齐民要术》的影响;据材料一“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可知,《齐民要术》还可用于研究中国的饮食发展历史,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习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
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
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
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贷资金建设仓
储设施。这种新式农仓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
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
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中国、新华等银行均在各地设立
了仓库。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
活跃农村之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
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
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
了较快发展。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
发挥了作用。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
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
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
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
研究和讨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
出。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
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
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
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
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国务院决定
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
储粮设备。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
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
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
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
——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
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依据材料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6分)
答案: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国民政府推进现代农
仓建设,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带动了金融、工商等行业
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有
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
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时
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
农业金融制度”可得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据材料一
“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
出利用信贷资金建设仓储设施”可得由政府主导进行;据材料
一“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
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得
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据材料一“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
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可得金融、工
商等行业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一“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
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可得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据材料一
“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
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可得有利于农业等相
关领域的生产和发展;据材料一“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
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可得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
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一“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
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
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可得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
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
其影响。(10分)
答案: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
阶段性;形成体系;与改革开放相适应;逐步建立多元化、多
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影响: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
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
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
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
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可得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阶段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
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
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
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
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结合所学从
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得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
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
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
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
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
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
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
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
速减少
16世纪 欧
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
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
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
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
了第一部《食品安全
法》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
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
一部联邦食品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二战
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
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
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
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
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
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
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
《食品通用法》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
现代、后现代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
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一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原因: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
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
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原因: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
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
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
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
情况,可知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
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
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分析过程
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
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
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
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
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
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