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英国( )
A.纺织行业出现技术革新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 )
A.分散的手工作坊消失 B.工厂制度的兴起
C.集中的手工工厂发展 D.工人阶级的崛起
3.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中,制作工序被分割开来,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由此可见,工厂制度下( )
A.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B.劳动强度增大
C.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D.劳动分工增强
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5.有学者认为:“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宣传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该学者意在说明工厂制度的形成( )
A.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推动了经济转型
6.1892年,“钢铁大王”卡耐基把卡耐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卡耐基钢铁公司,至此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的65%,钢铁价格也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导致钢铁价格大降的主要因素是( )
A.家族公司的组建
B.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
C.重化工业的崛起
D.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
7.学者陈旭麓曾说过:“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这说明( )
A.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B.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
C.开明官员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维新派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认为:“做首领的人,不着重运用头脑,促进全局,而运用手脚,料理日常公事,效能必不会提高。”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
A.推动了工厂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代表人物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
D.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9.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中国置办物品前来参展的仅有湖南、湖北等六省,且展品多为古董,如“鄂品有汉瓦当、唐经幢”等,张謇对此颇为不满,“复至博览会观(日本)工业馆,织业最良,制箴最精,箴即华人所谓蔻”。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中国启动工业化迫在眉睫
B.民族工业春天即将到来
C.中日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
D.中国政府不谙熟博览会
10.下表为英国近代人口结构变化简表(局部)。
年代 1700年 1801年 1851年
总人口(万人) 506 866 2 780
城市人口(万人) 85 238 1 396
城市率 16.8% 27.5% 50.2%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B.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C.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
D.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
11.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2 780 49.8 50.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2.在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与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成为工厂工人;而作坊中的师傅,有的苦苦支撑着家庭作坊,有的沦为工厂工人,另有极少数资金及实力雄厚者演变为早期的工厂主。这说明工厂制( )
A.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迁移
B.推动了工业技术的传承
C.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D.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14.格林尼治时间是由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的,在1840年以前影响力有限。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1884年,英、法、美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英国在当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B.世界各国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必然要求
D.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15.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16.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拓展了妇女的生活空间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7.维多利亚晚期(1870—1914年),英国女性的服饰不再以突出纤细的腰身为主要特点,运动休闲套装逐渐流行开来。如家庭教师、商店店员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工作之便,都会选择简约大方的休闲套装。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纺织技术的进步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审美意识的提高
18.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9.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B.福利国家的建立
C.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D.初等教育的产生
20.16世纪中期,英国休闲旅游兴起,但参与者主要为贵族阶层。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休闲旅游的参与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占比最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产业革命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福利制度的出现
21.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到1900年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
B.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
C.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
D.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22.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 )
类别/年份 1781—1796年 1796—1805年 1805—1820年
成年男性 100 41 36
成年女性 100 25 25
儿童 100 30 30
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
C.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
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23.1811年,英国兴起卢德运动,工人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并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这些“恶行累累”的雇主的工厂里砸毁机器。1812年,议会通过了严惩砸毁机器者的议案,次年2月14日,该议案正式成为法令。卢德运动( )
A.显示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反映了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
C.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D.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24.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 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25.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9世纪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二、非选择题
26.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儿童境遇”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拉斐尔(1483—1520年)创作的《圣母与圣子》
乙:下图摘选自英国作家狄更斯1838年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奥利弗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在孤儿院长大。
丙:19世纪前期英国《工厂法》部分内容简表。
立法时间 主要内容规定
1825年 该法适用于棉纺织工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周六最高不超过6小时
1833年 该法适用于所有纺织工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3岁儿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3—18岁儿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
结论: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境遇是悲惨与进步并存。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丙并结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的插图反映了英国一家纺织厂的内部环境……画面上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显然都很贫穷。在画面后方,站着严厉的资产阶级雇主,他正与另一个资本家谈论着什么。该图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几个主要元素。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工业革命的几个“元素”予以阐释。
28.[福特生产流水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诞生在福特汽车公司。1903年,福特与人合伙创办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一种最新型的T型车,因价格低,引起一般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关注。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取流水作业法大量生产。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首先使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1914年,福特安装了第一条自动传送带,也是工业企业第一条自动线。其生产方式是在实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一战后,全球汽车有一半是T型车。性价比高的T型车把汽车从富人们的娱乐工具中独立出来,也改善了人们行路难的问题。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产组装一辆车,生产效率提高4 488倍。到1927年止,T型车共生产出1 500多万辆,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神奇的流水线,从汽车工业推而广之,改变了整个世界。这种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办法不仅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而且把工人变成了“快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低,《福布斯》杂志载文说,持续运作的传送带,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惫不堪,常常瘫倒在公共汽车或街道上。
——摘编自尹淑凡《汽车大王和神奇的流水线》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福特生产流水线的认识。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A 19世纪初,英国手纺车多半闲置,这是因为机器取代人力,纺织行业出现技术革新,故选A项;材料“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说明妇女劳动强度增加,排除B项;材料显示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机器取代手工,传统手织机多半闲置,属于动力变化,排除C项;“不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D项。
2.B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生产组织形式发生质的变化,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D 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下工序被分割,工人分工合作增强,故选D项;“生产关系”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生产工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强度,排除B项;“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未体现企业耗费的资本,排除C项。
4.D 据材料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5.C 据材料“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需要和文明进步的趋势,说明工厂制度的形成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普遍”说法绝对,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耐基钢铁公司的垄断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致使钢铁价格大降,故选D项;“家族公司的组建”和“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均对钢铁价格无影响,排除B项;重化工业的崛起会导致钢铁价格逐步回升,排除C项。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主体是开明地主阶级,不是知识分子,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开明官员仍属于封建势力,不能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洋务派,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旭东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故选D项;西方的工厂制度在晚清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范旭东出生于1883年,排除B项;材料与“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无关,排除C项。
9.D 在20世纪世界工业化潮流的背景下,中国参加博览会展品多为古董,说明中国政府不熟悉博览会,故选D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工业化,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B 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1.A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英国、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法国开展,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故A项正确。
12.D 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师傅中有的也沦为工厂工人,也有极少数成为早期的工厂主,说明工厂制兴起后,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作坊中的帮工、学徒与师傅的流向问题,与城市人口的迁移和工业技术的传承无关,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排除C项。
13.D 当时工人的生活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故选D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生活也仅仅维持在温饱,B项说法错误,排除;面包、牛奶、肉类等食物是欧洲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改变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
1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格林尼治时间的制定和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英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而进行的,它适应了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是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必然要求,格林尼治时间的确立和推广与“世界各国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无关,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15.D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中法国政府做法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适应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D项正确;法国政府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与工人阶级的斗争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技工学校的建立不能直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C项。
16.A 工业革命使女性走出家门,成为社会劳动力,社会角色增加,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前后女性生活空间的变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虽然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但材料没有体现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排除C项;女性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地位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7.B 据材料“家庭教师、商店店员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工作之便,都会选择简约大方的休闲套装”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原因改变了着装的选择,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与纺织技术和审美意识无关,排除A、D两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排除C项。
18.C 欧洲图书馆的兴建,流行书籍和报纸的增加,工人家庭中存在一定数量有阅读习惯的妇女等都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这都是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阅读,不能说明教育的完善,排除A项;B、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19.A 据材料“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英国逐渐提高义务教育的年龄,故选A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在二战后逐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情况与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初等教育在这一时期是发展而不是产生,排除D项。
20.B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且他们的收入增加才更有能力休闲旅游,故选B项;“工人运动的兴起”与休闲旅游无关,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下,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与休闲旅游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休闲旅游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
2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工厂出现大量童工,工人实际收入下降到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厂开始需要越来越多工作技术含量高的工人,故选C项;“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是变化的表现,排除A项;工人运动的斗争只是工人待遇改善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
22.D 据表格数据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生产一匹绒面呢所需的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劳动力的数量均在下降,且成年男性下降最多,说明机器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更多人面临失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工人运动时有发生,说明工厂制度的实行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材料是工厂制度下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排除C项。
23.B 据材料可知,卢德运动主要反对广泛被使用的、造成众多有技术的纺织业者失业的自动织机,这些织机可以由廉价的、没有技术的劳工操作,这反映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B项正确;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A项说法错误,排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于1848年2月,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
24.A 19世纪末很多工人家庭患肺结核,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底层工人生活环境恶劣有关,故选A项;材料强调肺结核主要来源于工人家庭,主要是工厂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劣,排除B项;近代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进步,排除C项;“贫富差距的扩大”与肺结核没有必然联系,工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恶劣,排除D项。
25.C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改变,为改善生活,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展开斗争,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缓和阶级矛盾,故选C项。
26.(1)材料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美术作品,侧面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兴起。研究材料甲能够为探讨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形象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材料丙。
理由:材料丙是当时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真实(或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应注意法律规定与现实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材料乙是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但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雾都孤儿》的事例属于个案,需要有其他史料的印证。
(3)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厂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劳动力,儿童遭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悲惨。为了缓和矛盾,改善儿童的生存状况,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儿童工作的年龄、时间、劳动强度和种类进行严格限制,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母与圣子》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兴起,这与课题名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儿童境遇”密切相关,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之所以搜集、研究材料甲,其主要理由如下:《圣母与圣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美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兴起;它能够为探讨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形象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第(2)问,第一小问,优先选择材料丙。第二小问,材料丙是当时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在应用时,要注意法律规定与现实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材料乙是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但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雾都孤儿》的事例属于个案,还需要有其他史料的印证。第(3)问,根据材料丙的内容可知,在该时期,英国工厂允许雇佣9到18岁的儿童,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厂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劳动力;根据材料中9到18岁儿童每天和每周所工作的时间,可知儿童遭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悲惨;但同时英国政府在19世纪前期也通过了两次立法,缓和矛盾,改善儿童的生存状况,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儿童工作的年龄、时间、劳动强度和种类进行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7.图片中的机器设备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机器生产,这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纺织厂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贫穷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以及严厉的雇主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改善,促使工人运动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机器设备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机器生产,这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纺织厂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贫穷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以及严厉的雇主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改善,促使工人运动兴起。
28.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的劳动效率,增加了汽车产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交通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加强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职业病和社会问题。
解析:据材料“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取流水作业法大量生产”“一战后,全球汽车有一半是T型车”“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产组装一辆车,生产效率提高4 488倍”可得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的劳动效率,增加了汽车产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据材料“因价格低,引起一般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关注”可得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据材料“性价比高的T型车把汽车从富人们的娱乐工具中独立出来,也改善了人们行路难的问题”可得推动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据材料“神奇的流水线,从汽车工业推而广之,改变了整个世界”“这种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办法不仅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可得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据材料“把工人变成了‘快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可得加强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据材料“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低”可得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据材料“持续运作的传送带,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惫不堪,常常瘫倒在公共汽车或街道上”可得造成严重的职业病和社会问题。
6 / 7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探究工厂制度的特点,理解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2.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实,认识19世纪工业文明的扩展,理解中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不同历史特点。 3.理解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力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手工工场→工厂)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 的巨大变革。
(3)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带来劳作方式和 的深刻变革。
②工厂出现,产业工人被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工厂制度
(1)形成:随着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2)特点
①工人实行 。
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影响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 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生产流水线”“泰勒制”),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自强”“求富”,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近代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易错辨析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
手工工场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是指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概念阐释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25导语并观察图片“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思考该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特点?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26图片“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城市逐步取代乡村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 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中人工运河、 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 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 ,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尖锐)。
(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 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构图解史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
【教材开发】
1.解读教材P27“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28“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癸卯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由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布于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学制主要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学堂三段七级,共25—26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书,正式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
主题一 从工场到工厂——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视角1 工厂制度的建立
史料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动力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
——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
模式的转换及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洋务企业
史料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探究 史料中的“它们”是指什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思考:
1.近代工厂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形成规模化生产,雇用工人集中劳动,机器大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
②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并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③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④生产和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
⑤企业主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影响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彻底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最终确立了以工资形式支付报酬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度。
②推动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④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人口聚集,加速城市化进程。
⑤弊端:加重了人们劳动的负担,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2.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1)相似点: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近代化。
(2)不同点
中国 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被动产生的,割断了与传统手工业的联系,内动力不足;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 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资本积累、技术改造、市场拓展的完整过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近代化
1.据统计,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所产呢绒有十六分之一产自资本家的大工厂,其余大约43万匹呢绒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1831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人。这一现象表明( )
A.新的生产方式确立需经历较长的过程
B.部分行业机器生产无法取代手工劳动
C.工业革命中地域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D.手工劳动比工厂制生产更具有竞争力
2.1872年11月,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在1872年至1895年这段时间内,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燃料原料、交通运输、电报通讯、机器纺织等近代民用企业。由此可知( )
A.洋务运动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B.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制度层面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主题二 从传统到现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视角1 英国城市化
史料 工业革命还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和涝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化加速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19世纪世界的变化
史料 下面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其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内在联系。
我的思考:
1.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②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联系加强,社会流动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⑤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⑥改变了家庭结构,家庭的规模缩小;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2.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经济 打开了国门,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 文化 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思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 生活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4.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机器时代”人类社会的巨变
材料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社会面貌变化之大,可谓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当然,工业文明实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它还带来人类在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全方位巨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工业革命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加快了拉丁美洲和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落后。
(2)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新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工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机器生产 与工厂制 度 (1)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注重:①新式机器的出现,如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化,如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泰勒制等
中国近代 工业的发 展 (1)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注重:①洋务企业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等
工业革命 后生活方 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化,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2)注重:①从不同角度具体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影响;②整体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③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1.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2.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3.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丛怨尤”。这反映出( )
A.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
B.清朝面临人才匮乏窘境
C.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
D.中体西用思想遭到抵制
4.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共识,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个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勤奋工作就不会出现贫困,市场会自动调节一切社会关系至最佳状态。反对政府的济贫,即使救济,也必须建立在自助基础上。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A.基本摆脱贫困问题
B.奉行自由主义经济
C.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D.形成勤劳刻苦风气
5.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佣“敲门人”来叫醒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6.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兴办城市学院运动,一批由地方工业家和当地民众捐资的新大学陆续设立。这些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灵活的走读制度。英国兴办城市学院运动( )
A.推动现代教育体制建立
B.加速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C.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生产专业化 (2)机器大生产 (3)①生产关系
2.(2)①倒班制 (3)①管理形式
3.(2)管理经验
教材开发
1.提示: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提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
1.(1)城市规划
2.(1)铁路运输
3.(1)大农场
4.(1)准时准点
5.(2)①初等教育 ②癸卯学制
6.(2)马克思主义
教材开发
1.提示:
现象: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但城市人口的猛增导致了交通、居住环境拥堵等社会问题。
2.提示:史料体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理性思考了工业革命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冲击,代表了工业革命中当事人的深刻反思。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厂的广泛建立。
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视角2 提示:“它们”是指洋务企业。
作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活学活用
1.A 根据材料可知,从1803年到1831年传统的手工作坊在生产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这说明机器生产的确立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故选A项;机器生产并非无法取代手工劳动,只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英国约克郡以外地区的工业生产情况,没有比较,无法体现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排除C项;工厂制生产管理更加科学,生产效率更高,在工业生产中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从“自强”到“求富”的变化,开始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制度层面发生于戊戌变法时期,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发生于民国建立后至一战时期,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工业革命使得人口集中,形成新的城市工业中心;工厂收入相对更高,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的医疗和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提升。
视角2 提示:
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马克思主义。
活学活用
3.B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机船矿路”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故选B项;近代民族工业占主导的是轻工业,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其经济性质,不能判断是否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童工比例不断降低,学校教育得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对工人社会地位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劳动日益复杂化”,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由工场制到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再到大企业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2.C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这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完善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不具备预防社会犯罪的功能,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列强的竞争与破坏及资金、技术困难和顽固派的百般阻挠,洋务运动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对办洋务望而却步,这反映出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A项正确;沈保靖不去天津赴任是因为办企业的艰难,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洋务派正在实践着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共识,认为政府不应该对贫困进行救济,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解决贫困,即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这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反映,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依然存在贫困,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体系是否完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B 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和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之后,准时准点成为生活的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钟表就已发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个英格兰社会的时间观念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D 19世纪中期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适应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强调“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未反映对现代教育体制的作用,排除A项;仅凭开设技术教育课程不能加速电气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
9 / 9(共136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近代以来大机
器生产、工厂制度等
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
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
意义。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
史的推动作用,充分
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
有的革命性意义 1.探究工厂制度的特点,理解工业革命
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2.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的发展史实,认识19世纪工业文
明的扩展,理解中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不
同历史特点。
3.理解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对
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力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
革:手工工场→工厂)
1. 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
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
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 的巨大变革。
生产专业化
机器大生产
(3)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带来劳作方式和 的深刻变革。
②工厂出现,产业工人被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
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生产关系
2. 工厂制度
(1)形成:随着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
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
形成。
(2)特点
①工人实行 。
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
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
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倒班制
(3)影响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 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生产
流水线”“泰勒制”),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形式
3. 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1)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
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自强”“求富”,开
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
生产。
(2)民族工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
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 ,中国民族工业
初步发展起来。
管理经验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近代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制工业。
易错辨析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
手工工场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
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是指
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
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概念阐释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
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
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
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
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25导语并观察图片“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思考
该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特点?
提示: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
2. 解读教材P26图片“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
提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
国的社会转型等。
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
清朝的封建统治;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
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城市逐步取代乡村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中心)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
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
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
2.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中人工运河、 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
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 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 ,农业
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
开阔了。
铁路运输
大农场
4. 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
守时, 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
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自然科学的
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
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时准点
①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 ,并加大政府对教育
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以来,中国出现
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初等教育
癸卯学制
(2)表现
6.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
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
扩大,阶级矛盾尖锐)。
(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三大工人
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
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马克思主义
构图解史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
【教材开发】
1. 解读教材P27“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提示:
现象: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促进了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但城市人口的猛增导致了交通、
居住环境拥堵等社会问题。
2. 解读教材P28“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体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巨
大发展,同时也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
活的贫困,理性思考了工业革命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冲击,代表了
工业革命中当事人的深刻反思。
概念阐释
癸卯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由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布于农
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学制主要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大学堂三段七级,共25—26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
书,正式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从工场到工厂——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视角1 工厂制度的建立
史料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动力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
——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
模式的转换及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原因,并
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厂
的广泛建立。
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
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视角2 洋务企业
史料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
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
新兴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
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
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探究 史料中的“它们”是指什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
的作用?
提示:“它们”是指洋务企业。
作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1. 近代工厂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形成规模化生产,雇用工人集中劳
动,机器大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动。
②推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并以罚
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③各生产部门协同劳作,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分工细致,
协作高效。
④生产和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
⑤企业主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影响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彻底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最终确立了以工资形式支付报酬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度。
②推动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④随着工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人口聚集,加速城市化进程。
⑤弊端:加重了人们劳动的负担,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2. 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1)相似点: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推动经济近代化。
(2)不同点
中
国 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
制度被动产生的,割断了与传统手工业的联系,内动力不足;生
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
方 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
了资本积累、技术改造、市场拓展的完整过程;并通过殖民扩
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了世界
的近代化
1. 据统计,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所产呢绒有十六分之一产自资本
家的大工厂,其余大约43万匹呢绒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
的;1831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
人。这一现象表明( )
A. 新的生产方式确立需经历较长的过程
B. 部分行业机器生产无法取代手工劳动
C. 工业革命中地域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D. 手工劳动比工厂制生产更具有竞争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803年到1831年传统的手工作坊在生
产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这说明机器生产的确立需经历一个漫长
的过程,故选A项;机器生产并非无法取代手工劳动,只是需要经
过一定的时间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英国约克郡以外地
区的工业生产情况,没有比较,无法体现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排
除C项;工厂制生产管理更加科学,生产效率更高,在工业生产中
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2. 1872年11月,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民用企业上
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在1872年至1895年这段时间内,洋务派
创办了大量的燃料原料、交通运输、电报通讯、机器纺织等近代民
用企业。由此可知( )
A. 洋务运动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B. 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制度层面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经济政策出
现了从“自强”到“求富”的变化,开始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
确;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化到制度层面发生于戊戌变法时期,排除B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C
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发生于民国建立后至一战时
期,排除D项。
主题二 从传统到现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视角1 英国城市化
史料 工业革命还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以往城市的规模
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
分布于流域地区和涝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
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
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
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化加速的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使得人口集中,形成新的城市工业中心;工厂收入相
对更高,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的医疗和技术水平提高,
城市居住舒适度提升。
视角2 19世纪世界的变化
史料 下面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
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
《世界:一部历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其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它们的
内在联系。
提示:
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
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
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
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
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马克思主义。
1.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
量的提高。
②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
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联系加强,社会流动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
增强。
⑤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促进了科学
社会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⑥改变了家庭结构,家庭的规模缩小;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
就业机会,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2. 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经济 打开了国门,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
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
发展
政治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民救亡
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 文化 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思潮,促进了
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 生活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呈现出
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
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
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
A. 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 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 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
“机船矿路”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中
国的近代化发展,故选B项;近代民族工业占主导的是轻工业,排
除A项;材料未明确其经济性质,不能判断是否为民族资本主义工
业,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 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
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
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
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 )
A. 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 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 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
期英国童工比例不断降低,学校教育得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工业
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
对工人社会地位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
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
项;材料不能体现“劳动日益复杂化”,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机器时代”人类社会的巨变
材料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
切领域……社会面貌变化之大,可谓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工业文明实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变
化,它还带来人类在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全
方位巨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提高。工业革命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
密的同时,加快了拉丁美洲和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的殖
民地和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落后。
(2)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
分工格局重塑的新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工业发展
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创新对工
业发展的作用,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
济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促进
社会共同富裕。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机器生
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注重:①新式机器的出现,如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化,如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标
准化、流水线生产,泰勒制等
角度 内容
中国近
代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
了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
步。
(2)注重:①洋务企业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②中
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等
角度 内容
工业革
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化,给民
众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2)注重:①从不同角度具体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和
人类的生活影响;②整体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
响;③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1. 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
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
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
制,根本原因是( )
A. 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 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 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解析: 由工场制到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再到大企
业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
结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2.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
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
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 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 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 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 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解析: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
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
成,这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完善的工厂
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
除B项;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不具备预防社会犯
罪的功能,排除D项。
3. 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
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
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丛
怨尤”。这反映出( )
A. 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
B. 清朝面临人才匮乏窘境
C. 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
D. 中体西用思想遭到抵制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面临列强的竞争与破坏及资金、技术困难和顽固派的百
般阻挠,洋务运动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对办洋务望
而却步,这反映出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A项正确;沈保靖不去
天津赴任是因为办企业的艰难,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排除;当时洋务派正在实践着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4.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共识,认为贫困的根源
在于个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勤奋工作就不会出现贫
困,市场会自动调节一切社会关系至最佳状态。反对政府的济贫,
即使救济,也必须建立在自助基础上。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
A. 基本摆脱贫困问题 B. 奉行自由主义经济
C. 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D. 形成勤劳刻苦风气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
题形成共识,认为政府不应该对贫困进行救济,认为通过个人努
力可以解决贫困,即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这是自由主义经济思
想的反映,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依然存在贫困,排
除;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体系是否完善,排除C项;D项与材料
主旨无关,排除。
5.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佣“敲门人”来叫醒
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
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 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 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 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 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解析: 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和
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之后,准时准点成为生活的准则,人们的
时间观念加强,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钟表就已发明,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整个英格兰社会的时间观念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兴办城市学院运动,一批由地方工业家和当
地民众捐资的新大学陆续设立。这些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
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灵活的走读制度。英国兴
办城市学院运动( )
A. 推动现代教育体制建立
B. 加速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C. 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解析: 19世纪中期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
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适应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
材料中强调“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未反映对现代教
育体制的作用,排除A项;仅凭开设技术教育课程不能加速电气时
代的到来,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排除C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
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
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英国( )
A. 纺织行业出现技术革新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手纺车多半闲置,这是因为机器取代人
力,纺织行业出现技术革新,故选A项;材料“妇女和女孩们曾从
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说明妇女劳动强度
增加,排除B项;材料显示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机器取代手工,传
统手织机多半闲置,属于动力变化,排除C项;“不复存在”说法
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 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
与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
现在( )
A. 分散的手工作坊消失 B. 工厂制度的兴起
C. 集中的手工工厂发展 D. 工人阶级的崛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工厂
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
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生
产组织形式发生质的变化,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 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
而在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中,制作工序被分割开来,整个工厂分为
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
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由此可见,工厂制度
下( )
A. 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B. 劳动强度增大
C. 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D. 劳动分工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下工序被分割,工人分工合作增
强,故选D项;“生产关系”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生产工
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强度,排除B项;“生产资本高度
集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未体现企业耗费的资
本,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
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
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
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
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
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 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 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
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
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
除;B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5.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
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宣传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
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该学者意在说明工厂制度的形成
( )
A. 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B. 提高了生产效率
C.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 推动了经济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为未来的完全
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需要和文明进步的趋势,说明
工厂制度的形成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普遍”说法绝
对,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1892年,“钢铁大王”卡耐基把卡耐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
并,组成了卡耐基钢铁公司,至此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的65%,钢
铁价格也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导致
钢铁价格大降的主要因素是( )
A. 家族公司的组建
B. 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
C. 重化工业的崛起
D. 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耐基钢铁公司的垄断推
动了社会化大生产,致使钢铁价格大降,故选D项;“家族公司的
组建”和“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均对钢铁价格无影响,排除B
项;重化工业的崛起会导致钢铁价格逐步回升,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7. 学者陈旭麓曾说过:“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
为人接受和仿效的。……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
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这说明
( )
A. 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B. 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开明官员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 维新派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
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主体是开明地主阶
级,不是知识分子,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
治,开明官员仍属于封建势力,不能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
向,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洋务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8. 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认为:“做首领的人,不着
重运用头脑,促进全局,而运用手脚,料理日常公事,效能必不会
提高。”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
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 )
A. 推动了工厂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代表人物
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
D. 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
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范旭东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故选D项;
西方的工厂制度在晚清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民族工业兴起
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范旭东出生于1883年,排除B项;材料与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9. 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中国置办物品前来参展的仅有湖
南、湖北等六省,且展品多为古董,如“鄂品有汉瓦当、唐经幢”
等,张謇对此颇为不满,“复至博览会观(日本)工业馆,织业最
良,制箴最精,箴即华人所谓蔻”。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 中国启动工业化迫在眉睫
B. 民族工业春天即将到来
C. 中日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
D. 中国政府不谙熟博览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在20世纪世界工业化潮流的背景下,中国参加博览会展
品多为古董,说明中国政府不熟悉博览会,故选D项;19世纪60年
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工业化,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
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0. 下表为英国近代人口结构变化简表(局部)。
年代 1700年 1801年 1851年
总人口(万人) 506 866 2 780
城市人口(万人) 85 238 1 396
城市率 16.8% 27.5% 50.2%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B. 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C. 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 D. 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
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故
选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与史实不符,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1. 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
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2 780 49.8 50.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 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 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
于英国、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
法国开展,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
明,故A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2. 在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与学徒绝大
多数进入工厂,成为工厂工人;而作坊中的师傅,有的苦苦支撑
着家庭作坊,有的沦为工厂工人,另有极少数资金及实力雄厚者
演变为早期的工厂主。这说明工厂制( )
A. 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迁移
B. 推动了工业技术的传承
C.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D.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学徒绝大
多数进入工厂,师傅中有的也沦为工厂工人,也有极少数成为早
期的工厂主,说明工厂制兴起后,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故选
D项;材料强调的是作坊中的帮工、学徒与师傅的流向问题,与
城市人口的迁移和工业技术的传承无关,排除A、B两项;材料信
息不足以说明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3. 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
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
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
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
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 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 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 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 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当时工人的生活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说明工业革命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故选D项;价格革命是
16—17世纪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与材料无关,
排除A项;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生活也仅仅维持在温
饱,B项说法错误,排除;面包、牛奶、肉类等食物是欧洲人的传
统饮食习惯,“改变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4. 格林尼治时间是由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的,在
1840年以前影响力有限。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1884年,英、法、美等25国在华
盛顿召开会议,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导致这一变
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英国在当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B. 世界各国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必然要求
D. 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格林尼治时间的制定和确
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英国的国际影响
力的扩大而进行的,它适应了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是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必然要求,格林尼治时间的确立和推广与
“世界各国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无关,B项符合题意,排除A、
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5.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
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
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 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期,材料中法国政府做法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适应工业革命
对技术工人的需求,D项正确;法国政府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
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与工人阶级的斗争无关,排除A
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技工学校的建
立不能直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6. 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
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
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
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 拓展了妇女的生活空间
C. 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工业革命使女性走出家门,成为社会劳动力,社会角色
增加,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故选A
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前后女性生活空间的变化,排除B项;
工业革命虽然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但材料没有体现对女性的态度
和观念,排除C项;女性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地位提高没有直接关
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7. 维多利亚晚期(1870—1914年),英国女性的服饰不再以突出纤
细的腰身为主要特点,运动休闲套装逐渐流行开来。如家庭教
师、商店店员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工作之便,都会选择简约大方的
休闲套装。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纺织技术的进步 B. 工业革命的发展
C. 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审美意识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家庭教师、商店店员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工作
之便,都会选择简约大方的休闲套装”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
命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思想
观念的变化等原因改变了着装的选择,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
展,故选B项;材料与纺织技术和审美意识无关,排除A、D两
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8. 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
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
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 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 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 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欧洲图书馆的兴建,流行书籍和报纸的增加,工人家庭
中存在一定数量有阅读习惯的妇女等都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
了变化,这都是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只
是强调阅读,不能说明教育的完善,排除A项;B、D两项说法绝
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 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
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 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D. 初等教育的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
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
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到15岁”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
英国逐渐提高义务教育的年龄,故选A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在
二战后逐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代
议制民主的发展情况与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初等教育
在这一时期是发展而不是产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 16世纪中期,英国休闲旅游兴起,但参与者主要为贵族阶层。19
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休闲旅游的参与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中
产阶级、工人阶级占比最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 )
A. 工人运动的兴起 B. 产业革命的影响
C. 议会改革的推动 D. 福利制度的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产阶级、工
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且他们的收入增加才更有能力休闲
旅游,故选B项;“工人运动的兴起”与休闲旅游无关,排除A
项;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下,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与休闲旅游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休闲旅游与福利制度无关,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1. 工业化前期,由于纺纱、织布等技能逐渐被机器弱化,催生了大
量童工,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1840年之
后,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到1900年
涨幅达到了123%。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进步使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
B. 工人运动不断争取权益
C. 生产力发展使工作技术含量提高
D. 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工厂出现大量童工,工人
实际收入下降到童工数量逐渐减少,工人的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
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
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厂开始需要越来越多工作技术含量高的工
人,故选C项;“工人的实际收入提高”是变化的表现,排除A
项;工人运动的斗争只是工人待遇改善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
主要原因,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2. 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
量变化表。据表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 )
类别/年份 1781—1796年 1796—1805年 1805—1820年
成年男性 100 41 36
成年女性 100 25 25
儿童 100 30 30
A.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 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
C. 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
D. 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生产一匹
绒面呢所需的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劳动力的数量均在下
降,且成年男性下降最多,说明机器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
更多人面临失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工人运动时有发生,说明
工厂制度的实行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材料是工厂
制度下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工业革
命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17世纪初英国颁布
济贫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3. 1811年,英国兴起卢德运动,工人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
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并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这些“恶行累
累”的雇主的工厂里砸毁机器。1812年,议会通过了严惩砸毁机
器者的议案,次年2月14日,该议案正式成为法令。卢德运动
( )
A. 显示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反映了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
C. 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D. 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卢德运动主要反对广泛被使用的、造成
众多有技术的纺织业者失业的自动织机,这些织机可以由廉价
的、没有技术的劳工操作,这反映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B
项正确;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A项说法错误,排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于
1848年2月,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
善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4. 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
%,英国伦敦医院对1 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
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
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 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 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 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 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世纪末很多工人家庭患肺结核,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
史实可知,这与底层工人生活环境恶劣有关,故选A项;材料强调
肺结核主要来源于工人家庭,主要是工厂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
恶劣,排除B项;近代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进步,排除C项;“贫
富差距的扩大”与肺结核没有必然联系,工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
生活环境恶劣,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5. 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9世纪60年代相关立
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
因是( )
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 工人斗争的压力 D.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随着社会财
富的增加而改变,为改善生活,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展开斗
争,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
缓和阶级矛盾,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二、非选择题
26.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儿童境遇”为课题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拉斐尔(1483—1520年)创
作的《圣母与圣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乙:下图摘选自英国作家狄更斯1838年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
儿》。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奥利弗的身世及遭
遇,主人公在孤儿院长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丙:19世纪前期英国《工厂法》部分内容简表。
立法
时间 主要内容规定
1825
年 该法适用于棉纺织工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
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周六最高不超过6小
时
1833
年 该法适用于所有纺织工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3岁儿
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48小时;13—18岁儿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每
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结论: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境遇是悲惨与进步并存。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答案:材料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美术作品,侧面反映
了人文主义的兴起。研究材料甲能够为探讨工业革命时期的儿
童形象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母与圣子》是文艺复兴时
期拉斐尔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兴起,这与课题名
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儿童境遇”密切相关,据此可
知,该兴趣小组之所以搜集、研究材料甲,其主要理由如下:
《圣母与圣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美术作品,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兴起;它能够为探讨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形
象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
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材料丙。
理由:材料丙是当时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真实(或一手史
料),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应注意法律规定与现实执行状况之
间的差异。材料乙是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
期的英国社会现实,但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雾都孤
儿》的事例属于个案,需要有其他史料的印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第一小问,优先选择材料丙。第二小问,材料丙
是当时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在应
用时,要注意法律规定与现实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材料乙是
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
但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雾都孤儿》的事例属于个
案,还需要有其他史料的印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根据材料丙并结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
阐述。
答案: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厂数量不
断增加,急需劳动力,儿童遭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悲
惨。为了缓和矛盾,改善儿童的生存状况,政府通过立法手
段,对儿童工作的年龄、时间、劳动强度和种类进行严格限
制,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根据材料丙的内容可知,在该时期,英国工厂允许雇佣9到18岁的儿童,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厂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劳动力;根据材料中9到18岁儿童每天和每周所工作的时间,可知儿童遭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悲惨;但同时英国政府在19世纪前期也通过了两次立法,缓和矛盾,改善儿童的生存状况,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儿童工作的年龄、时间、劳动强度和种类进行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的插图反映了英国一家纺织厂的内部环境……画面上
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显然都很贫穷。在画面后
方,站着严厉的资产阶级雇主,他正与另一个资本家谈论着什
么。该图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几个主要元素。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工业革命的几个“元素”予以
阐释。
答案:图片中的机器设备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机器生产,这
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
动,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纺织厂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
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贫穷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以及严厉的雇主等描述,反
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工人阶级受到资
本家的残酷剥削,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
改善,促使工人运动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机器设备反映了
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机器生产,这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
刻变革,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
高;纺织厂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工厂制度带来生产
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贫穷
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以及严厉的雇主等描述,反映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
的残酷剥削,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改
善,促使工人运动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福特生产流水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诞生在福特汽车公司。1903
年,福特与人合伙创办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一
种最新型的T型车,因价格低,引起一般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关
注。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取流水作业
法大量生产。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首先使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
方式。1914年,福特安装了第一条自动传送带,也是工业企业第
一条自动线。其生产方式是在实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高
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一战后,全球汽车有
一半是T型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性价比高的T型车把汽车从富人们的娱乐工具中独立出来,也改善了
人们行路难的问题。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产组装一辆车,生
产效率提高4 488倍。到1927年止,T型车共生产出1 500多万辆,创下
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神奇的流水线,从汽车工业推而广之,改变了整
个世界。这种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办法不仅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而且把工人变成了“快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工作变得单调
乏味,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低,《福布斯》杂志载文说,持续运作的
传送带,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惫不堪,常常瘫倒在公共汽车或街道上。
——摘编自尹淑凡《汽车大王和神奇的流水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福特生产流水线的认识。
答案: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的劳动效率,增加了汽
车产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推动了工
业生产、交通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加
强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职业
病和社会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据材料“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
取流水作业法大量生产”“一战后,全球汽车有一半是T型
车”“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产组装一辆车,生产效率提
高4 488倍”可得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的劳动效率,
增加了汽车产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据材料“因价格低,
引起一般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关注”可得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据材料“性价比高的T型车把汽车从富人们的娱乐工具中独立出
来,也改善了人们行路难的问题”可得推动了工业生产、交通运
输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据材料“神奇的流水线,从汽车工业推而广之,改变了整个世界”“这种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办法不仅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可得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据材料“把工人变成了‘快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可得加强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据材料“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低”可得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据材料“持续运作的传送带,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惫不堪,常常瘫倒在公共汽车或街道上”可得造成严重的职业病和社会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