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中国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专题二 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集体劳 作与井 田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工具仍然是石器、木器等,基本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产品归统治者。 ②或者分成小块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私田),生产物归耕作者,土地是国有的
小农经 济与精 耕细作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维持生存,农民往往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采取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
庄园经 济与租 佃关系 ①西汉初期,伴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庄园不断壮大。 ②东汉时期,发展为豪强庄园,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坞堡等。 ③在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要么将土地交给依附劳动力集体耕种,要么交给佃农租种,以收取地租
官营手 工业与 民间手 工业 ①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秦汉之后,官营手工业部门由专职官员进行管理,明代中期以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剥削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②春秋中后期,独立经营的民间工商业者大量涌现,明代中期之后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自给自足为目的,稳定了小农经济;但规模小,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专题三 全面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至今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电力、内燃机取代蒸汽动力 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影响 工厂制度形成;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蒸汽时代到来 促进生产力再次飞跃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推动生产力巨大飞跃和劳作方式转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一种新的制度要得到巩固和确立,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2023·浙江1月选考2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2023·全国乙卷24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3.(2023·海南高考1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4.(2023·北京高考10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22·河北高考3题)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坊市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6.(2022·广东高考13题)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7.(2022·湖南高考7题)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8.(2023·广东高考20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
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根据“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故选C项。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
2.C 由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只要顺应农时,百姓就可以有充足的粮食,安居乐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时期,此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百姓顺应农时耕作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初,排除A项;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故选B项;军事理论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4.D 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等原则,故①错误;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故②正确;“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说明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故③正确;“e-考据”指的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5.C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制作的玉能够非常容易的被辨认出来,体现出官私手工业技术有较大差异,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工匠到市场买了一块玉修补玉带,不能反映坊市制是否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损坏皇帝玉带的工匠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不能反映法律运行是否合理,排除D项。
6.B 在工厂生产中,由于机器费用昂贵,生产成本增加,工厂主便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导致了材料中工作方式的变化,由此推知,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故选B项;工业结构的变动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大生产,排除C项;机器费用昂贵,主要是由于其产量有限,排除D项。
7.D 根据题意可知,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生纱厂,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棉纺织业与新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互动,说明个体手工业可以纳入新的经济体系,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破产是机器大生产导致的,排除A项;个体手工业并不一定阻碍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8.示例
身份: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手工业主。
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多为地主、买办、商人等,其中地主占比最大。
评述:赞成该学者的观点。
理由: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民主的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民主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工匠和手工业者创办工厂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官僚地主、买办与政府关系密切,势力较大,更利于创办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匠和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经济实力不足。
综上,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可知英国早期工厂的创办者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或者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手工业主;据材料二“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可知中国近代早期工厂的创办者以地主、买办和商人居多,同时还有少量华侨,其中地主占比最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存在差异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赞成该学者的观点,从整体的社会性质来看,18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而且宽松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于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再加上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4 / 4(共33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
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
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
新部门。
2. 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
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
步的。
3.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
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
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
业。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中国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促进了中国古
代科技的发展。
专题二 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集体
劳作
与井
田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工具仍然是石器、
木器等,基本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产品归统治者。
②或者分成小块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私田),生产物归耕作
者,土地是国有的
小农
经济与精 耕细
作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以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出现并逐渐占据主
导地位。为维持生存,农民往往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
术的提高,采取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
庄园
经济与租 佃关
系 ①西汉初期,伴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占有大量土地的封
建庄园不断壮大。
②东汉时期,发展为豪强庄园,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坞堡等。
③在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要么将土地交给依附劳动力集体耕
种,要么交给佃农租种,以收取地租
官营
手工
业与
民间 手工
业 ①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秦汉之后,官营手工业部
门由专职官员进行管理,明代中期以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官
营手工业对工匠的剥削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
性。
②春秋中后期,独立经营的民间工商业者大量涌现,明代中期
之后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
芽。
③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自给自足为目的,稳定了小农
经济;但规模小,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专题三 全面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
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至今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
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
能、航天、海洋、原子
能、生物、新材料技术
的迅速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
工劳动 电力、内燃机取代
蒸汽动力 智能化、自动化、信息
化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科技革命
影响 工厂制度形成;
推动城市化和工
业化的进程;资
本主义制度最终
确立;蒸汽时代
到来 促进生产力再次飞
跃发展;资本主义
发展到垄断阶段;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推动生产力巨大飞跃和
劳作方式转型,现代企
业制度建立;垄断资本
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人
类进入信息时代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一种新的制度
要得到巩固和确立,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要大力
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 (2023·浙江1月选考2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
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
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 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 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 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 根据“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
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故选
C项。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
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
2. (2023·全国乙卷24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
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 由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只要顺应农时,百姓就可以有充
足的粮食,安居乐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时
期,此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
技术的发展为百姓顺应农时耕作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休养生息
政策是在汉初,排除A项;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
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 (2023·海南高考1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
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
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
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故选B项;军事理论对战争规模的影
响有限,排除A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
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
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4. (2023·北京高考10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
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
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
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
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没有
改变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实事求是等原则,故①错误;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
相继建立”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丰富了
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故②正确;“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
性变革”说明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
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故③正
确;“e-考据”指的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
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5. (2022·河北高考3题)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
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
‘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
“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 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 坊市制被打破
C. 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 法律运行合理
解析: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制作的玉能够非常容易的被辨
认出来,体现出官私手工业技术有较大差异,故选C项;材料中没
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工匠到市场买了
一块玉修补玉带,不能反映坊市制是否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
涉及对损坏皇帝玉带的工匠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不能反
映法律运行是否合理,排除D项。
6. (2022·广东高考13题)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
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
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 在工厂生产中,由于机器费用昂贵,生产成本增加,工
厂主便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导致了材料中工作方式的变
化,由此推知,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故选B
项;工业结构的变动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
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大生产,
排除C项;机器费用昂贵,主要是由于其产量有限,排除D项。
7. (2022·湖南高考7题)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
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
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
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 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 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 “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 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
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生纱
厂,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棉纺织业与新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互
动,说明个体手工业可以纳入新的经济体系,故选D项;材料无法
体现小农经济的破产是机器大生产导致的,排除A项;个体手工业
并不一定阻碍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织”“耕”分离是
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8. (2023·广东高考20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
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
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
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
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
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
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
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
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
%、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
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
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
由。)
答案:示例
身份: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手工业主。
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多为地主、买办、商人等,其中地主占比
最大。
评述:赞成该学者的观点。
理由: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民主的政治
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民主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知识产
权保护制度,为工匠和手工业者创办工厂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最早与西方侵略
者打交道,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官僚地主、买办与政府关系密
切,势力较大,更利于创办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匠和手
工业者地位低下,经济实力不足。
综上,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
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可知英国早期工厂的创办者大多是拥有专业技
术的工匠或者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手工业主;据材料二“地主占
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可知中国近代
早期工厂的创办者以地主、买办和商人居多,同时还有少量华侨,其
中地主占比最高。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存在差异性,这是当时社
会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赞成该学者的观点,从整体的社会性质
来看,18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
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而且宽松的社会
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都得
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
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
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
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
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
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于扶植
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再加上封建官僚、
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
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