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2.据史书记载,“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这反映出当时( )
A.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
D.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
3.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位于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4.清朝时期,广东地区种植甘蔗的现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等”。合浦人陈大恒,开设糖坊,榨蔗制糖,一次就卖给一个糖商五万斤,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广东番禺、东莞、增城等地的蔗糖甚至远销海外,“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今泰国)、吕宋”。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发达
C.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主流
5.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7.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8.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代表国家垄断了铜币的制造权,发行的铜币上都刻印了“SC”(元老院批准)的币文标识。元老院使用越来越少的铜材,制造出越来越多的铜币。尽管铜币重量越来越小,百姓仍可以按照其名义价值向国家缴纳税赋。这说明罗马( )
A.封建商品经济繁荣
B.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C.币制逐步走向了统一
D.货币信用功能逐渐增强
9.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10.宋代开始以茶引、盐引、钱引、交子(它很快演变为信用货币)、便钱和现钱公据等为代表的大量信用票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些经济现象说明宋朝( )
A.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
B.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C.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
D.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11.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兑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 )
A.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
B.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
C.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12.《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记载,从东汉到明朝的39件买地券中,使用了如“以为析(律)令”“有私约者当律令”“民有私约,如律令”等20种套语。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经济生活受契约精神影响
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契约的地位高于法律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笔下的
古代希腊商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1.A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私营工商业发展,不少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说明工商食官(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理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格局逐渐被冲破,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C 王公贵族很多都买田置地,同时经营商业,并且不以从事商业为耻,说明传统社会观念有所变化,故选C项;材料涉及王侯买田置地,但没有体现这些土地是通过兼并自耕农土地而得,不能反映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排除A项;秦汉时期,商人社会地位较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侯经营的商业在整体商业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得出“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的结论,排除D项。
3.A 永兴场的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盛,永兴场街上形成了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反映了商帮群体的活跃,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
4.C 清朝时期,广东地区种植经济作物甘蔗较多,生产的糖数量较多,且远销海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糖的生产都是为了出售,体现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选C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旧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农村种植经济作物,产品远销海外,体现的海外贸易,排除B项;根据材料“蔗田几与禾田等”可知当时依然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而是流入皇宫,这说明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故选A项;“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说明这是官方贸易,而不是民间贸易,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丝路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贸易的特点,而不是范围,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可知,多处遗址发现大量唐代瓷器,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B 材料表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商贸往来,说明当时跨区域商品贸易较为繁荣,故选B项;世界贸易体系初步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1世纪世界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新航路开辟之后才逐渐建立起全球的经济联系,排除C项;意大利和印度的贸易为间接贸易,排除D项。
8.D 铜币重量的减轻并未影响百姓对罗马铜币的使用和流通,说明当时罗马铜币的信用功能逐渐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百姓使用罗马铜币用于交税,而不是民间的商品贸易,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元老院具有货币发行权,不能说明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罗马百姓一直在使用重量减轻的铜币,未对其他货币币制进行统一,排除C项。
9.C 古巴比伦由于因借贷而发生的商业活动十分常见,所以将借贷契约写在泥板上,这种契约文书有利于规范商业交易,推动工商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借贷契约写在泥板上,并无“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无国家对于契约的认可程度的信息,排除B项;契约存在的本身就是诚信精神的体现,排除D项。
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大量信用票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故选A项;商人的经营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代大量信用票据登上历史舞台,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并未落实”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票据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便于异地结算,D项正确;货币信贷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B项“完成了”表述绝对化,排除;票据有利于商业资本的扩张,排除C项。
12.A 东汉到明朝时期,契约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且民间私人约定也可以当律令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契约的重视,侧面反映了古代经济生活受契约精神影响,故选A项;根据材料看不出社会矛盾被激化,排除B项;材料“民有私约,如律令”等表明民间私约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政府对此的态度并未在材料中进行说明,排除C项;材料“有私约者当律令”表明契约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法律,但说其地位高于法律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
13.经商范围广、规模大;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商业交易有固定的场所;城邦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
解析:据材料“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可得出,经商范围广、规模大;据材料“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可得出,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据材料“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可得出,商业交易有固定的场所;据材料“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可得出,城邦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
14.(1)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解析:第(1)问,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覆盖了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阿拉伯地区和东亚地区,覆盖范围广;除了通过贡赐关系建立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为了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开始专门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反映了海外贸易收益较高;同时,海外贸易的货物以丝绸、瓷器为主。第(2)问第一小问,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而明清时期统治者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第二小问,明清时期正是近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时期,明清朝贡贸易的发展,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朝贡贸易“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3 / 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1.认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在不同时期发展的表现,梳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商贸活动的史实,探究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认识古代商贸活动的重要通道,掌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和影响。 3.认识古代商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4.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商业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 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2.古代中国国内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官府垄断经营工商业,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的格局被突破。
(3)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4)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 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5)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 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1)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受地理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5)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 ,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政府重视;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 沿岸地区。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2)朝贡贸易
①地位: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②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体现)代理。
5.商业贸易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拓展延伸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海外诸国与古代中国政府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种贸易本质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商帮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自发形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兴起是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代表有晋商和徽商。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37图片“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思考徽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37历史纵横“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商业发展的特点。
我的思考:
3.读教材P38图片“《群神宴》”:思考这一图片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 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 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意义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 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的雏形。
(2)古代中国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纸币由民间到官方)。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
3.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契约形式多样,广泛适用于土地买卖、借贷、租赁和合伙等)。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概念阐释
(1)信贷:广义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
(2)商业契约:指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3)柜坊: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异地兑换的凭证,相当于汇票。
【教材开发】
1.解读教材P39“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40图片“庄票”及文字介绍: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古代契约的特点
(1)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
(2)国家以刑罚手段调整契约法律关系。
(3)契约类型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主题一 汇通天下——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视角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史料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
概貌和特点》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阿拉伯商业的发展
史料 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3 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
史料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我的思考: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商朝 兴起 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工商 食官”
春秋战国 繁荣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
秦汉 艰难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 重农抑商
魏晋南北朝 缓慢发展 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隋唐 较快发展 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 重农抑商 政策松动, 国家鼓励 海外贸易
宋元 空前繁荣 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
明清 继续繁荣 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 强化重农 抑商,从 海禁到闭 关自守
2.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的特点
历史悠久 在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出现,商业贸易在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产生,分布广泛,各具特色,遍及各大陆地区
经商范围 不局限于国内商业,与邻近国家及更远地区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特别是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国家政策 各国政府或地区城邦都重视商业发展,通过法律保障贸易秩序,以增加政府收入
商业意识 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既有国内同一行业商人之间的竞争,也有不同国家之间商业上的竞争
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双向影响 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
3.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并存。朝贡贸易指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市舶贸易指中外商人的商业交换,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如市舶司。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1.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区域经济发展呈专业化趋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D.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2.公元前4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坐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暴晒。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贵族穿着轻薄柔软的丝绸以显示华贵的身份。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反映( )
A.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
B.服装成为身份的象征
C.对外交往促使民主制度完善
D.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加强
主题二 信用保障——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视角1 中国古代的金融业
史料 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除“飞钱”外,唐朝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质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期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汇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
“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
我的思考:
视角2 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合约
史料 二分之一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谟拉比第42年。
——李海峰《人民间契约看<汉谟拉比
法典>的性质》
探究 根据史料,描述古巴比伦人是如何签订借贷合约的,契约对商业活动有什么作用?
我的思考:
古代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产生的影响
1.货币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3)货币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之一,货币的调整有利于稳定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
2.借贷
(1)借贷在维持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缓解了官方融资的压力。
(2)货币借贷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利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由于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容易产生借贷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利息的借贷,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破坏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商业契约
(1)商业契约有利于调节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契约制度反映着一国民事活动的基本情况、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对于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形态有着强烈的反向作用。
(3)契约制度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有助于契约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个体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观念的形成。
3.关于中国古代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以下关于“信贷”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的借贷记录出现于《周礼》
B.春秋时期货币信贷已比较普遍
C.汉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D.宋朝出现可代替现金流通的庄票
4.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的商人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10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9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儒商精神
材料 随着唐宋新儒家思想的入世转向和商人自我意识的形成,明清时期的“士”“商”互动形成了以“徽商”为代表的儒商群体。他们秉持儒学思想作为经商价值指引,在经商成功后又热心于文化事业,推动儒学向社会底层发展,为儒学与商业的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过程中,儒商形成了“和合”“良知”“义利”三方面理念:“和合”连接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良知”连接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人生观;“义利”连接着传统文化“义以生利”的价值观。
——孙洪钧《儒商精神与现代中国企业家
精神建构》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儒商精神与儒学思想息息相关,“和合”“良知”“义利”经营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是儒商经营理念与特定历史时期商业实践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传承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中国优秀儒家文化基因基础上对中外优秀经济伦理思想兼收并蓄和转换发展,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古代 中国 的商业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注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立足于封建社会下政治经济的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从中外交流的角度认识丝绸之路
古代 世界 的商业 (1)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注重: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方面认识不同地区的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征;从社会生活与文明交流的角度认识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影响
货币、信 贷、商业 契约 (1)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2)注重:从微观角度理解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体现的世界经济的多样性;结合史料认识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2.《宋会要》记载:“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织户,达于吉(指吉州)之属邑,各有驵侩(经纪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这一记载可用于印证,宋代(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发展较快
C.商业资本较为活跃
D.商业领域恶性竞争日益严重
3.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4.安徽歙县棠樾牌坊之一的乐善好施坊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下也多记载徽商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徽州商人趋名逐利
B.家谱方志隐恶扬善
C.徽州商人贾而好儒
D.清朝皇帝重商思想
5.新亚述时期(前986—前612年),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依法订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金融资本积累加快
C.商业违约行为频发
D.法律更偏向债权人
6.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私有制
2.(1)商人 (4)坊市分区 (5)商品化
4.(1)①北非 ②红海 ③市舶司 (2)②公行
教材开发
1.提示: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东南市镇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公益、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彰显了诚信、节俭、勤奋、乐善好施的儒商文化。
2.提示:特点:商业繁荣;国家、神庙与私人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并重。
3.提示:油画本身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代表作;该画作反映了中国的青花瓷传入欧洲,体现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商业贸易与交流。画家把瓷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反映了古代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和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还可以佐证随着茶叶的传入,饮茶习惯在欧洲大陆上传播并兴盛,中国茶具也大放异彩。
知识点二
1.(1)①贝 ②铜块
2.(1)①社会救济 ③汇票 (2)③飞钱 ⑥庄票
3.(1)②契约
教材开发
1.提示:史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且货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同时,史料也抨击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风气,揭示出货币力量对传统的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2.提示:庄票出现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第一次: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占据主导;交易数量大;交易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第三次: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许多专业性的商业市镇。
视角2 提示:贸易范围广泛,规模较大;航海贸易发达;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从事中介贸易;贸易货物种类繁多。
视角3 提示:
特点:主要集中在海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
原因:宋朝时陆路交通受阻;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活学活用
1.A 唐朝中期以后巴蜀地方特色草市大量涌现,说明商业活动较多,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A项;一个区域以某一优势部门为主体发展经济称为区域经济专业化,而材料强调的特色草市,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草市大量涌现不等于其是地方商业中心,排除D项。
2.D 据材料“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可知,中国的丝绸大量出现在罗马,说明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而非民主制,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视角2 提示:明确借贷双方;写明借贷内容、借款日期、还款时间及本息数目;证人姓名并盖章。
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了商业活动,保证了商业活动有序进行。
活学活用
3.A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A项正确;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排除C项;清朝出现可以代替现金流通的庄票,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在很早之前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A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商人使用信贷工具,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是否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材料提及邸店主要提供给往来客商储货和住处,从事抽取佣金的“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可知邸店为长途商业、商人服务,说明当时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松动”不符合时空,排除A项;唐代城市的功能仍以政治、军事为主,排除C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2.C 材料显示陈泰通过贩布起家后每年出钱放贷给一些织户,然后定期从中获利,反映出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陈泰通过贩布起家后每年出钱放贷给一些织户,然后定期从中获利,这种商业形式不属于手工工场生产,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商业领域的恶性竞争展开论述,排除D项。
3.D 材料所述为朝贡贸易和闭关自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边患危机的加深和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故A项不正确;闭关自守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故B项不正确;朝贡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优势,故C项不正确。
4.C 据材料“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经商中的各种义行”“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可知,受儒家思想影响,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即贾而好儒,故选C项;“趋名逐利”指自私自利,只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隐恶扬善”指宽厚得不谈人的坏处,仅宣扬人的好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说明清朝皇帝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而非重商,排除D项。
5.A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亚述时期的西亚银钱借贷活动更加规范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银钱借贷活动的频繁并不能说明金融资本积累加快,排除B项;借贷活动在借据和抵押品上有了更多的规范并不能得出商业违约行为频发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新亚述时期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有了更多的规范,与法律的偏向情况无关,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可知,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比较明显,故选B项;材料没有述及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古埃及的商业管理体系,排除D项。
10 / 10(共105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
的起源和古代的
商贸活动与贸易
通道。 2.知道货币、信
贷、商业契约等
在日常生活中的
角色 1.认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在不同时期发展的表现,梳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商贸活动的史实,探究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认识古代商贸活动的重要通道,掌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和影响。
3.认识古代商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4.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商业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 的产
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产生的根源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私有制
(1)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商业贸易遍及商
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官府垄断经营工
商业,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的格局
被突破。
(3)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
流通。
商人
2. 古代中国国内商业的发展
(5)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
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 程度不断加深,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
帮兴盛。
(4)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 制
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坊市分区
商品化
3. 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1)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
跃(受地理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
航线四通八达。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
贸易。
(5)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
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的桥梁)。
4.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
亚、欧洲和 ,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
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政府重视;造船技术和航海技
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
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 沿岸
地区。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北非
红海
市舶司
(2)朝贡贸易
①地位: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②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
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
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是
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体现)代理。
公
行
5. 商业贸易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
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
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拓展延伸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
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
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
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海外诸国与古代中国政府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
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
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种贸易
本质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商帮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
旨,自发形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兴起是封建社会
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
迁。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代表有晋商和
徽商。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37图片“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思考徽商对社会发
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东南市镇的发展;推动
了社会公益、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彰显了诚信、节俭、勤奋、乐
善好施的儒商文化。
2. 读教材P37历史纵横“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概括古代两河流域
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商业繁荣;国家、神庙与私人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商
业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并重。
3. 读教材P38图片“《群神宴》”:思考这一图片有怎样的历史
价值?
提示:油画本身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代表作;该画作反映了
中国的青花瓷传入欧洲,体现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商业贸易与交
流。画家把瓷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反映了古代手工业的高超技
艺和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还可以佐证随着茶叶的传入,饮
茶习惯在欧洲大陆上传播并兴盛,中国茶具也大放异彩。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1. 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 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 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贝
铜块
(2)意义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 信贷
(1)古代世界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
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
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 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
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
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的雏形。
社会救济
汇票
(2)古代中国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
信贷。
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
票的“ ”。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
务(纸币由民间到官方)。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
了本票性质的 。
飞钱
庄票
3. 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契约形式多
样,广泛适用于土地买卖、借贷、租赁和合伙等)。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 。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契约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
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
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概念阐释
(1)信贷:广义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
(2)商业契约:指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3)柜坊: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是我国最早
的银行雏形。
(4)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异地兑换的凭
证,相当于汇票。
【教材开发】
1. 解读教材P39“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且货
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时代针对
性。同时,史料也抨击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风气,揭示出货币力
量对传统的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2. 读教材P40图片“庄票”及文字介绍: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提示:庄票出现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
贸易交换的需要,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思维点拨
古代契约的特点
(1)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
(2)国家以刑罚手段调整契约法律关系。
(3)契约类型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汇通天下——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视角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史料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高潮期。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记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况,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辔弓箭、书画古玩、土产香药等。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
概貌和特点》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三个高潮期
的特点。
提示:
第一次: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占据主
导;交易数量大;交易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第三次:农产品商
业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许多专业性的商业市镇。
视角2 阿拉伯商业的发展
史料 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
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
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
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
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
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
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
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贸易范围广泛,规模较大;航海贸易发达;从沿海岸贸易发展
到远洋贸易;从事中介贸易;贸易货物种类繁多。
视角3 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
史料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
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
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
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
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
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
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提示:
特点:主要集中在海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外贸税收
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
原因:宋朝时陆路交通受阻;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
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
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商朝 兴起 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工商
食官”
春秋战国 繁荣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
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 秦汉 艰难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
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
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 重农抑
商
魏晋南北朝 缓慢发展 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隋唐 较快发展 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
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 重农抑商
政策松
动,
国家鼓励
海外贸易
宋元 空前繁荣 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
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
市普遍 明清 继续繁荣 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
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
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
经济占主导 强化重农
抑商,从
海禁到闭
关自守
2. 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的特点
历史 悠久 在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出
现,商业贸易在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产生,分布广泛,各具
特色,遍及各大陆地区
经商 范围 不局限于国内商业,与邻近国家及更远地区的国家进行贸易
往来,特别是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国家 政策 各国政府或地区城邦都重视商业发展,通过法律保障贸易秩
序,以增加政府收入
商业 意识 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既有国内同一行业商人之间的竞争,
也有不同国家之间商业上的竞争
贸易 通道 丝绸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双向 影响 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
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
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
3.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
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
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并存。朝贡贸易指政府垄断对外贸易,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市舶贸易指中外商人的商业交换,
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如市舶司。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
也相继西传。
1. 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
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 区域经济发展呈专业化趋势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D.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解析: 唐朝中期以后巴蜀地方特色草市大量涌现,说明商业活
动较多,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A项;一个区域以某一优势部门
为主体发展经济称为区域经济专业化,而材料强调的特色草市,排
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
除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草市大量涌现不等于其是地方商业
中心,排除D项。
2. 公元前4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坐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
暴晒。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贵族穿着轻薄柔软的丝绸
以显示华贵的身份。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
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反映( )
A. 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
B. 服装成为身份的象征
C. 对外交往促使民主制度完善
D. 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 据材料“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
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可知,中国的丝绸大量出现在罗马,说明罗
马与中国经济交流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罗马帝国重视对
外商品贸易,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罗马帝国实
行元首制,而非民主制,排除C项。
主题二 信用保障——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视角1 中国古代的金融业
史料 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飞
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
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除
“飞钱”外,唐朝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质的信用票据。宋朝出
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期后,商
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
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
清算的汇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
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
特征。
提示: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
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视角2 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合约
史料 二分之一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
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
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
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谟拉比第42年。
——李海峰《人民间契约看<汉谟拉比法典>的性质》
探究 根据史料,描述古巴比伦人是如何签订借贷合约的,契约对商
业活动有什么作用?
提示:明确借贷双方;写明借贷内容、借款日期、还款时间及本息数
目;证人姓名并盖章。
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了商业活动,保证了商业
活动有序进行。
古代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产生的影响
1. 货币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成为推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3)货币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之一,货币的调整有利于
稳定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
2. 借贷
(1)借贷在维持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抵御自然灾害等方
面,缓解了官方融资的压力。
(2)货币借贷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3)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利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由于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容易产生借贷纠纷等一系列社
会问题;高利息的借贷,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破坏社
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 商业契约
(1)商业契约有利于调节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缓和社会
矛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契约制度反映着一国民事活动的基本情况、国家的经济制度
和经济发达程度,对于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形态有着强烈的反
向作用。
(3)契约制度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有助于契约精神、证据意
识、财产观念、个体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观念的形成。
3. 关于中国古代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
“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
大。以下关于“信贷”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早的借贷记录出现于《周礼》
B. 春秋时期货币信贷已比较普遍
C. 汉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D. 宋朝出现可代替现金流通的庄票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
的记载,A项正确;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
现了货币信贷,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排除C项;清朝出现可以代替现金流通的庄票,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
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的商人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
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10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
早在9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 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 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 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很早之前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
家、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A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商人使
用信贷工具,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是否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排除
B项;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儒商精神
材料 随着唐宋新儒家思想的入世转向和商人自我意识的形成,明清
时期的“士”“商”互动形成了以“徽商”为代表的儒商群体。他们
秉持儒学思想作为经商价值指引,在经商成功后又热心于文化事业,
推动儒学向社会底层发展,为儒学与商业的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
此过程中,儒商形成了“和合”“良知”“义利”三方面理念:“和
合”连接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良知”连接
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人生观;“义利”连接着传统文化“义以
生利”的价值观。
——孙洪钧《儒商精神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建构》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儒商精神与儒学思想息息相关,“和合”“良知”“义利”经营理
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是儒商经营理念
与特定历史时期商业实践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传承的
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中国优秀儒家
文化基因基础上对中外优秀经济伦理思想兼收并蓄和转换发展,具
有新的时代意义。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古代 中国 的商
业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
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
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注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的
发展;立足于封建社会下政治经济的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
贸易;从中外交流的角度认识丝绸之路
角度 内容
古代 世界 的商
业 (1)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
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
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注重: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方面认识不同地区的商
业发展的表现及特征;从社会生活与文明交流的角度认识古代
世界商业贸易的影响
角度 内容
货
币、
信
贷、
商业 契约 (1)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
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2)注重:从微观角度理解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体现
的世界经济的多样性;结合史料认识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对
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
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
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 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解析: 材料提及邸店主要提供给往来客商储货和住处,从事抽
取佣金的“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可知邸店为长途商业、商人服
务,说明当时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松动”不符合
时空,排除A项;唐代城市的功能仍以政治、军事为主,排除C
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2. 《宋会要》记载:“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
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织户,达于吉(指吉州)之属邑,各有驵侩
(经纪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
矣。”这一记载可用于印证,宋代( )
A.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发展较快
C. 商业资本较为活跃
D. 商业领域恶性竞争日益严重
解析: 材料显示陈泰通过贩布起家后每年出钱放贷给一些织
户,然后定期从中获利,反映出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故选C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陈泰通过贩布起家
后每年出钱放贷给一些织户,然后定期从中获利,这种商业形式不
属于手工工场生产,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商业领域的恶性竞争展
开论述,排除D项。
3.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
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
A. 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 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解析: 材料所述为朝贡贸易和闭关自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边患危机的加深和
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
故A项不正确;闭关自守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故B项不正
确;朝贡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优势,故C项不正确。
4. 安徽歙县棠樾牌坊之一的乐善好施坊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
贫、广行善举而立;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下也多记载徽商
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从
侧面反映了( )
A. 徽州商人趋名逐利 B. 家谱方志隐恶扬善
C.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 D. 清朝皇帝重商思想
解析: 据材料“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经商中的各
种义行”“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可知,受儒家
思想影响,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即贾而好儒,故选C项;
“趋名逐利”指自私自利,只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与材料不
符,排除A项;“隐恶扬善”指宽厚得不谈人的坏处,仅宣扬人的
好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
广行善举而立”说明清朝皇帝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而非重商,排除
D项。
5. 新亚述时期(前986—前612年),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
有了明显的不同:依法订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
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
A.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 金融资本积累加快
C. 商业违约行为频发 D. 法律更偏向债权人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亚述时期的西亚银钱借贷活动更加
规范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银钱借贷活动的频
繁并不能说明金融资本积累加快,排除B项;借贷活动在借据和抵
押品上有了更多的规范并不能得出商业违约行为频发的结论,排除
C项;材料强调新亚述时期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有了更多的规范,
与法律的偏向情况无关,排除D项。
6.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
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
权。这表明,古埃及( )
A. 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 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 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 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
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
权”可知,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比较明显,故选B项;材料没
有述及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生产
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古埃及的商业管理体
系,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
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
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 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 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 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私营工商业发展,不少工商业
主聚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说明工商食官(当时的手工业者
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理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
生产和贸易)格局逐渐被冲破,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指重视农
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据史书记载,“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
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这反映出当时
( )
A.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 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 D. 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王公贵族很多都买田置地,同时经营商业,并且不以从
事商业为耻,说明传统社会观念有所变化,故选C项;材料涉及王
侯买田置地,但没有体现这些土地是通过兼并自耕农土地而得,不
能反映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排除A项;秦汉时期,商人社会地位
较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侯经营的商业在整体商业中所占
的比例,不能得出“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位于湖南湘
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
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
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 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
B. 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 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永兴场的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江南工
商业市镇的兴盛,永兴场街上形成了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
为主的八大商号,反映了商帮群体的活跃,可用于说明明清时
期商帮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
商品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清朝时期,广东地区种植甘蔗的现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
等”。合浦人陈大恒,开设糖坊,榨蔗制糖,一次就卖给一个糖商
五万斤,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广东番禺、东莞、增城等地的蔗糖甚
至远销海外,“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
球、暹罗斛(今泰国)、吕宋”。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发达
C. 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主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清朝时期,广东地区种植经济作物甘蔗较多,生产的糖
数量较多,且远销海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糖的生产都是为了出
售,体现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选C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旧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农村种植经济作物,产品远销海
外,体现的海外贸易,排除B项;根据材料“蔗田几与禾田等”可
知当时依然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
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
据此可知,当时( )
A. 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 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 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 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并
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而是流入皇宫,这说明丝路贸易具有官方
性质,故选A项;“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说明这是官方贸易,
而不是民间贸易,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
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
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丝路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贸
易的特点,而不是范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
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
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 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
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可知,多处遗址发现大量唐代瓷器,表明唐
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
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
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
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
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 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 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 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 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表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商贸
往来,说明当时跨区域商品贸易较为繁荣,故选B项;世界贸易体
系初步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1世纪世界尚处于相
对封闭的状态,新航路开辟之后才逐渐建立起全球的经济联系,排
除C项;意大利和印度的贸易为间接贸易,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代表国家垄断了铜币的制造权,发行的铜
币上都刻印了“SC”(元老院批准)的币文标识。元老院使用越
来越少的铜材,制造出越来越多的铜币。尽管铜币重量越来越小,
百姓仍可以按照其名义价值向国家缴纳税赋。这说明罗马( )
A. 封建商品经济繁荣
B. 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C. 币制逐步走向了统一
D. 货币信用功能逐渐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铜币重量的减轻并未影响百姓对罗马铜币的使用和流
通,说明当时罗马铜币的信用功能逐渐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百
姓使用罗马铜币用于交税,而不是民间的商品贸易,排除A项;材
料只能反映当时元老院具有货币发行权,不能说明元老院是最高权
力机关,排除B项;罗马百姓一直在使用重量减轻的铜币,未对其
他货币币制进行统一,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
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
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
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
比伦( )
A. 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 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 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 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古巴比伦由于因借贷而发生的商业活动十分常见,所
以将借贷契约写在泥板上,这种契约文书有利于规范商业交
易,推动工商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借贷契约写在泥板
上,并无“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无国家对于契
约的认可程度的信息,排除B项;契约存在的本身就是诚信精神
的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宋代开始以茶引、盐引、钱引、交子(它很快演变为信用货
币)、便钱和现钱公据等为代表的大量信用票据开始登上历史舞
台。这些经济现象说明宋朝( )
A. 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
B. 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C. 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
D. 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大量信用票据开始登上历史舞
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故选A
项;商人的经营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代大
量信用票据登上历史舞台,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并
未落实”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
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兑
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
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
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 )
A. 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
B. 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
C. 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 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票据出现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便于异地结
算,D项正确;货币信贷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B
项“完成了”表述绝对化,排除;票据有利于商业资本的扩
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记载,从东汉到明朝的39件买地券
中,使用了如“以为析(律)令”“有私约者当律令”“民有私
约,如律令”等20种套语。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经济生活受契约精神影响
B. 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 契约的地位高于法律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东汉到明朝时期,契约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且
民间私人约定也可以当律令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契约的
重视,侧面反映了古代经济生活受契约精神影响,故选A项;根
据材料看不出社会矛盾被激化,排除B项;材料“民有私约,如
律令”等表明民间私约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政府对此的态度并
未在材料中进行说明,排除C项;材料“有私约者当律令”表明
契约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法律,但说其地位高于法律不符合材料
和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
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
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
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
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
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
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
笔下的古代希腊商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经商范围广、规模大;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商业交
易有固定的场所;城邦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
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可得出,经商范围广、规
模大;据材料“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
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可得出,参与
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据材料“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
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可得出,商业交易有固
定的场所;据材料“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
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可得出,城邦重视对
商业贸易的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
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
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
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
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
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
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
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
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
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
“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
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
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
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答案: 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覆盖了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阿拉伯地区和东亚地区,覆盖范围广;除了通过贡赐关系建立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为了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开始专门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反映了海外贸易收益较高;同时,海外贸易的货物以丝绸、瓷器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
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
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
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而明清时期统治者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第二小问,明清时期正是近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时期,明清朝贡贸易的发展,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朝贡贸易“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