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17:50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总人口(万人) 约1 800 约3 600 约5 900 约2 300
农村人口(%) 48 75 93 87
城市人口(%) 52 25 7 13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2.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交通的发展(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3.下表为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其中1600年城市人口数为33.5万人(伦敦22万),1851年城市人口数为936万人(伦敦230万,其中10万以上城市有10个)。由此可知,英国的城市化(  )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1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2.00 32.00 54.00
A.推动工业革命成果在全球推广
B.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水平高,治理能力全球领先
D.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C.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D.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5.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6.据估计,1925年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1%,1960年达35.3%,1970年为36.6%,1980年增至41.3%,1985年达44.5%,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  )
A.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
B.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C.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D.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 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强大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8.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专设局厂”,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中山认为广州如果“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
B.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
C.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
D.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9.1920年以后,中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 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与材料所示现象相关的是(  )
A.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通商口岸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
C.战乱阻碍进口大米在国内流通
D.中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
10.下表为1939年和1945年成都、重庆人口的数量。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城市 年份     成都 重庆
1939年 30.9万 27万
1945年 71万 100万
A.政局变化 B.经济发展
C.农民破产 D.西部开发
11.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千米)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年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年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布局
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12.如图是1949—1978年辽宁城市化率与全国比较图。据图分析可知,辽宁城市化(  )
A.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
B.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
C.受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D.与工业化进程不一致
13.近代以来,法国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体现在修路铺桥、大兴土木等硬件建设上,还注重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城市文化品牌。由此可见,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
A.重点改善国计民生 B.注重内涵式发展
C.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4.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年到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15.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地下的管道系统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下管道系统设计(  )
A.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D.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16.下表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结果,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此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交通技术的改善 B.城市工业的发展
C.基础设施的完善 D.居住条件的优越
17.“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了(  )
A.天津市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
B.城市往往沿线路呈对称发展
C.天津市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18.上海是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城”的美誉。1865年,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  )
A.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成果
B.体现城市建设便利了市民生活
C.代表着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D.反映出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19.下表为天津城市建设大事记,这体现了当时天津(  )
时间 大事记
1892年 自来水公司建成
1896年 大清邮政设立办公楼
1900年 平安公园完工,以绿化为主,园内设景物
1906年 外商在天津开办电车电灯公司
A.城市建设规模宏大   B.城市基础设施完备
C.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0.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21.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22.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曾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23.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年 《河道 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年 《公共 卫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并规定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1855年 《消除污 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24.19世纪,把公园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5.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可知(  )
A.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二、非选择题
26.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
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上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 765万人增加到9 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
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
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农业人口,也远超了其他国家,故选D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比的差异无法体现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俄国和德国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可知,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
3.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10万人以上城市有10个,说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进程,A项强调工业革命成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反映治理能力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加快,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而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可知,当时传统制造业的收缩,有利于将资金、人才和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故选B项;制造业的萎缩在当时有利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带来新的动力,排除A项;传统制造业的萎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英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导致曼彻斯特传统制造业萎缩的根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D项。
5.D 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某地区有非常著名的大学进而升格为城市,说明文教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因教育的发展而以大学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市,并无城市类型多样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殖民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功能,排除C项。
6.B 1925—1985年,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增加迅速,说明世界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故选B项;各国具体情况不可知,无法判断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平衡与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就已到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国际大都市,排除D项。
7.A 在1917—1982年之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强大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十月革命之后,苏俄(联)经历了二战和冷战等不稳定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苏联自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历任统治者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其效果并不明显,排除D项。
8.D 材料“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反映出机器化生产能促使广州成为制造业中心,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些观念表明机器生产推动了城市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城乡差距”无关,排除A项;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人口的增长,排除C项。
9.B 1920年以后,我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洋米进口量增加,这与通商口岸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有关,故选B项;1920—1927年我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20年以后中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洋米进口量增加,与战乱阻碍进口大米在国内流通无关,排除C项;洋米进口量增加说明中国米粮不能满足需求,与中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有关,排除D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9年到1945年成都和重庆人口增加主要和抗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人口内迁有关,A项正确。
11.A 1957年相比于1949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都有所发展,但是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城市差距也在缩小,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整体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城市体系等级序列,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49年到1952年,排除C项;“一五”计划期间并没有工业内迁,排除D项。
12.C 据图可知,受“一五”计划的影响,1953—1957年辽宁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受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1958—1965年辽宁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受“文化大革命”和三线建设的影响,1966—1978年辽宁城市化率先下降后缓慢发展,即辽宁城市化受经济政策影响明显,故选C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据图可知,辽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排除B项;辽宁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一五”计划)基本一致,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知,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既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注重内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注重营造多元的城市文化,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总体方向,而不是重点改善国计民生,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法国城市化过程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城市的人文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反映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B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了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公用设施,而将上述管线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管道系统,故选B项;上述地下管道系统设计是服务于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而不是应对城市化的弊病,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众的卫生意识,排除C项;当时广泛使用的仍然是传统能源,排除D项。
16.B 寻求就业机会是1948年前人们迁居上海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城市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B项正确;交通技术的改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上海基础设施尚未达到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时上海的居住条件,排除D项。
17.D 材料“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体现的是交通发展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据材料无法得出对称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8.B 煤气灯的出现,反映了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进步,而煤气灯有利于照明,便利了市民生活,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上海煤气灯的出现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1912年民国建立,排除C项;煤气灯是引进外国的新事物,不属于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排除D项。
19.D 根据表格信息,自来水公司、邮政、公园和绿化设施、电车电灯公司可知都属于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反映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城市建设规模宏大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排除A项;“完备”说法绝对,排除B项;除了电车电灯公司是外商设立,其他设施并未说明由列强设立,无法体现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C项。
20.A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企业向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的兴起,这种情况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中心城区并未衰落,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解决了”一词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市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21.D 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纽约、伦敦等欧美大城市的交通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故选D项;城市治理能力不仅仅包含交通,单凭交通发展不能说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交通工具创新与城市规模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22.B 根据材料“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贫民窟犯罪和暴力增多,说明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贫富差距加大,不是失业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23.B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议会以立法的形式为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反映了当时水源污染问题严重,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水网建设是否先进,排除A项;材料从政府立法的角度说明卫生防疫的措施,但不能说明英国卫生防疫制度的健全,排除C项;立法程序严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4.C 由材料“公园……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可见由于人们饱受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之苦,社会环保意识增强,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社会环保意识增强,而非突出工业革命的成效,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交通阻塞和人口增长的信息,B、D两项不符合题意。
25.C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因“不拥挤、无污染”理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也将首都北京人口进行转移,说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拥挤的问题受到重视,故选C项;北京只是将人口迁到雄安,并不是迁都,排除A项;材料并无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试图解决首都北京拥堵的问题并未借鉴外国经验,材料中巴西采用迁都的方式,排除D项。
26.(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材料二“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可知,出现高层建筑;据材料二“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据材料一“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材料二“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知,房屋建筑更加坚固;据材料一“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趋向宽敞明亮。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计理念的进步;据材料二“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第(2)问,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并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27.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商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从材料中的工业化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关于解读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助推城市化进程、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如配置资源、推动工业化等)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8.(1)有利因素: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
不利因素: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的局限。
(2)不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启示: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第一个黄金时期”“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可知其影响因素分有利、不利两方面。有利因素,从1949—1957年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大事,以及从国家、农村两个方面来回答。不利因素,据材料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行”并结合所学得出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据材料一“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得出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据材料一“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得出现代户籍制度的局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得出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据材料一“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并结合所学得出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据材料二“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得出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据材料一“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不利于城市化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据材料二中美国城市化出现了“过度郊区化……问题”并结合所学,从城市基础设施、中美城市化的不足分析得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7 / 7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探究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的便利。 2.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辩证认识城市化的作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    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
①到1851年,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口岸的开放,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    的进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1949— 1960年 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
续表
1978年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21世纪 以来 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原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等)
概念阐释
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向乡村扩展的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指标。
思维点拨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性质,催生了现代城市
(1)政治、军事中心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
(2)经济居于城市生活的主导地位。
(3)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改变。
(4)城市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人口集中,规模庞大。
(5)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1)影响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因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交通运输的发展等。
(2)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①西方的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了推动作用。
②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③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3)影响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建筑技术的革新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    。电梯在楼房住宅中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      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    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更便捷、丰富
(1)城市中的     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有利于通过社区调节矛盾冲突,提高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2)仓储式商场、超市、      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构图解史
城市社区的功能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      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    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    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    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
①近代中国
特点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     
表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   
②现代中国
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表现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    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思维点拨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经历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多样、从低级向高级、从微观向宏观、从临时性向永久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客观动因。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5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概括你对此现象有何认识?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电报、电话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地铁、电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2)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      造成严重污染。
(3)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      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66图片“19世纪中叶烟囱林立的英国伍尔弗汉普顿”:思考这幅图可以说明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66“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考:                                            
                                            
主题一 现代文明的缩影——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及影响因素
视角1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
史料 世界城镇化趋势
探究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要将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为缓慢发展、迅猛发展和继续较快发展等三个阶段的话,你认为可以按怎样的时间段进行划分?并说明理由。
我的思考:                      
                      
                      
                      
                      
                      
视角2 中国近代城市化
史料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其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
透视和现实思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
史料 中国城市化进程
探究 上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分别指出AB、BC、CD三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我的思考:                      
                      
                      
                      
                      
1.世界城市化的演进
阶段 原因 表现 共同推动因素
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低水平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自身的居住、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等
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 城市化的速度提高、规模扩大、范围变广,进入全面兴盛的加速期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 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被动性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出现,打上了列强侵略和外资掠夺的烙印
曲折性 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在艰难中发展
落后性 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
不平 衡性 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枢纽、工贸中心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部分区域发展较快
不充 分性 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达,致使真正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人口数量较少
不稳 定性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政局时有变动,社会动荡,城市人口可能回流到农村
1.如图为1953—1963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引起这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的兴起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三线建设的开始
2.下面是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各国城市化率的比较表(根据居民人口超万人城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地区 年份    英格兰 西北欧 欧洲大陆
1650年 10.8% 10.7% 9.3%
1750年 17.5% 13.8% 9.9%
1800年 24% 14.7% 10.6%
A.英国的城市化相比于欧洲各国起步最早
B.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高产作物的引进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D.英国人口过万城镇数超过欧洲各国总和
主题二 现代文明的反思——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影响
视角1 18—19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史料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6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
《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的思考:                      
                      
                      
                      
视角2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问题及治理
史料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
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我的思考:                      
                      
                      
                      
城市化的利与弊
(1)利
人口 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 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农业 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供给带动农业发展
科技 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 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弊
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④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3.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达成了一项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综合性规划。这项行动规划经参与会议的132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具体化为64条建议,涵盖六个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这项规划(  )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B.有利于世界各国居住环境的改善
C.说明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关注
D.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4.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并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英国的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提交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报告书》中指出:“在我国的某些城镇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致清洁卫生方面之糟,几乎和一个野营的游牧民族或一支无纪律的军队不相上下。”他意在说明英国(  )
A.城市化降低了人们生活水平 B.清洁卫生是城市治理的重心
C.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 D.军队政治纪律意识非常淡薄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材料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顺应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
——新华网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提高城市治理的效度。
(3)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
(4)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
(5)落实法制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城市化 的演进 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②注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中国近 现代的 城市化 ①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②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从政治和经济建设的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
居住条 件和生 活环境 的改善 及问题 ①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在改善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②注重: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查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1.下表为197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城市化(%) 17.9 19.4 26.4 36.2 49.7 63.9
A.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
B.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城市社区自治发展迅速
2.下面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
A.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B.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
D.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3.厦门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对环境卫生状况深感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  )
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4.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5.19世纪60年代,伦敦市区在铺设的轨道上运营马车,从而大大提高了马车的运输速度与运输量,路面轨道交通的雏形随之产生。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B.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C.运输动力革命的推动 D.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6.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这一问题,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政府的干预、健全民主制约机制以及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城市服务属性的增强
C.城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反对政府过度的干预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1)劳动力 (2)设施与服务
3.(1)①英国 ②城市化 (2)①近代化 城市化
教材开发
 提示:史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蒸汽机使工厂逐渐向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服务设施发展,如商店、街道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分区居住。
知识点二
1.(1)电梯 (2)钢筋混凝土 (3)供暖
2.(1)社区 (2)购物中心
知识点三
1.基础设施
2.(1)②电灯 ④伦敦 ⑤立体化 (2)①通商口岸 不平衡 ②标准化
教材开发
 提示:中国近代城市开启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之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而且水平有限,发展也不平衡。
知识点四
1.(2)饮用水源
3.交通拥堵
教材开发
1.提示:城市中的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恶化。
2.提示:
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工人住房拥挤,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第一阶段:1800—1850年,缓慢发展,处于世界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走在世界城市化前列的是英国,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阶段:1850—1950年,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第三阶段:1950—2015年,继续较快发展。二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视角2 提示:
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原因:传统农耕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
视角3 提示:
AB段: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跃进”,大办厂矿企业。
BC段: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
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CD段:城市化快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活学活用
1.B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60—1963年城镇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和“八字方针”的提出有关,调整国民经济比重,压缩城镇人口,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排除A项;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1960—1963年城镇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实施,排除D项。
2.C 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英格兰、西北欧、欧洲大陆的城市化率在1650—1800年整体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C项正确;由材料能看出英格兰的城市化率持续增长,但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工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过万城镇的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住房、水电暖等一应俱全;交通、通信改善,配套绿化、排水系统优良;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改善;社区发展及众多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等。
视角2 提示:
进步性: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提高了城市依法治理意识;涉及面广,呈现出系统治理趋势;初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活学活用
3.C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之下,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同时也受到世界关注,C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各国,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城市问题,排除D项。
4.C 19世纪前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问题凸显,市政管理缺乏,说明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并非只是降低了人们生活水平,排除A项;清洁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但不是重心,排除B项;查德威克只是用军队的纪律来比喻城市管理,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2020年的城市化水平,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未反映世界其他国家的,因此不能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未体现区域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因此看不出是否平衡,排除B项;城市化水平和社区自治无关,排除D项。
2.D 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设“镇”数量在增加,而传统的“乡”则减少,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乡镇的变化,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项。
3.C 厦门英租界效仿西方进行城市管理,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故选C项;材料没有明确社会民众的态度,故“成为市民共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卫生环境的改善,没有明确具体的商贸交流情况,故“促进商贸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仅是对于传染病的防治,D项表述相对片面,排除。
4.D 近代上海引进了西方的交通信号灯,促进了交通的有序化,但道路上依然存在人力车,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新旧交织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仅是上海一座城市,无法体现其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平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救亡图存,排除C项。
5.B 在19世纪60年代,伦敦市区铺设轨道运营马车,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为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快速高效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口密集区域的出行需求,故选B项;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与马车运输速度和运输量的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运输动力革命,排除C项;工业化水平并不是马车运输速度和运输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6.C 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的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反映出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而加强城市管理专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减少政府干预,未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美国开展城市政治改革运动不能说明城市服务属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减少政府的干预,而不是反对政府过度干预,排除D项。
10 / 10(共144张PPT)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探究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的便利。
2.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辩证认识城市化的作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 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
乡村走向城市(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 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 
设施与服务 
3. 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
①到1851年,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
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
化步伐。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
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
水平的重要标志。
英国 
城市化 
(2)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口岸
的开放,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性质的工商业城
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
了近代中国 的进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近代化 
城市化 
1949— 1960年 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
1978年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21世纪 以来 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原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等)
概念阐释
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包
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
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向
乡村扩展的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
低的一个基本指标。
思维点拨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性质,催生了现代城市
(1)政治、军事中心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
(2)经济居于城市生活的主导地位。
(3)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改变。
(4)城市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人口集中,规模庞大。
(5)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蒸汽机使工厂
逐渐向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服务设施发展,如商店、
街道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分区居住。
拓展延伸
(1)影响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因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交通运输
的发展等。
(2)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①西方的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了推动作用。
②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③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3)影响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 建筑技术的革新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 。电梯在楼房住宅中
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
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 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
快速普及。
电梯 
钢筋混凝
土 
供暖 
2. 生活服务更便捷、丰富
(1)城市中的 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
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有利于
通过社区调节矛盾冲突,提高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2)仓储式商场、超市、 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
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
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
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
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社区 
购物中心 
构图解史
城市社区的功能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
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 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
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础设施 
电灯 
④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 问世,柏林、纽
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
现多样化、 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伦敦 
立体化 
(2)中国
①近代中国

点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
市,尤其是

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
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
通商口岸 
不平衡 
②现代中国

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
发展

现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
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
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准化 
思维点拨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经历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向多样、从低级向高级、从微观向
宏观、从临时性向永久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客观动因。
【教材开发】
 读教材P65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概括你对此现象有
何认识?
提示:中国近代城市开启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
之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而且水平有限,发展也不平衡。
拓展延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了新
的城市生活方式,电报、电话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地
铁、电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 环境污染
(1)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
中。
(2)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
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 造成严重污染。
(3)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饮用水源 
2. 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19世
纪,城市中的工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 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 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
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交通拥堵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66图片“19世纪中叶烟囱林立的英国伍尔弗汉普顿”:思
考这幅图可以说明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城市中的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恶化。
2. 读教材P66“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提示:
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工人住房拥挤,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
活设施。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
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现代文明的缩影——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及影响因素
视角1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
史料 世界城镇化趋势
探究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
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
况。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要将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为缓慢
发展、迅猛发展和继续较快发展等三个阶段的话,你认为可以按怎样
的时间段进行划分?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阶段:1800—1850年,缓慢发展,处于世界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走在世界城市化前列的是英国,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阶段:1850—1950年,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
促进了经济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第三阶段:1950—2015年,继续较快发展。二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兴起,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速度加快。
视角2 中国近代城市化
史料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
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
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其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
“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
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
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
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
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
透视和现实思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不足及
其原因。
提示:
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在地域空
间上分布不均衡,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原因:传统农耕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
视角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
史料 中国城市化进程
探究 上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分
别指出AB、BC、CD三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提示:
AB段: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大跃进”,大办厂矿企业。
BC段: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
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
济建设陷入停滞。
CD段:城市化快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
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 世界城市化的演进
阶段 原因 表现
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生产力水平低,非农
产业不发达 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
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低水
平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
的不断推进 城市化的速度提高、规模扩
大、范围变广,进入全面兴
盛的加速期
阶段 原因 表现
第三阶段:20
世纪以来,尤
其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 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
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
口比重迅速上升
共同推动因素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二战后新
兴民族国家的独立;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城市自身的居住、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等
2.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被动性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出现,打上了列强侵略
和外资掠夺的烙印
曲折性 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在艰难中发展
落后性 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
不平 衡性 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枢纽、工
贸中心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部分区域发展较快
特点 表现
不充 分性 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
达,致使真正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人口数量较少
不稳 定性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政局时有变动,社会动荡,城市人口可
能回流到农村
1. 如图为1953—1963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引起这种情况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民公社的兴起 B. 国民经济的调整
C. 自然灾害的发生 D. 三线建设的开始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60—1963年城镇化率呈现下降的
趋势,这主要和“八字方针”的提出有关,调整国民经济比重,压
缩城镇人口,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排除A
项;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1960—1963年城镇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排除C项;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实施,排除D项。
2. 下面是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各国城市化率的比较表(根据居民人口超
万人城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地区 年份    英格兰 西北欧 欧洲大陆
1650年 10.8% 10.7% 9.3%
1750年 17.5% 13.8% 9.9%
1800年 24% 14.7% 10.6%
A. 英国的城市化相比于欧洲各国起步最早
B. 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高产作物的引进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D. 英国人口过万城镇数超过欧洲各国总和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英格兰、西北欧、欧洲大陆
的城市化率在1650—1800年整体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
动,C项正确;由材料能看出英格兰的城市化率持续增长,但无法
得出A项结论,排除;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工业革命,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过万城镇的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主题二 现代文明的反思——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影响
视角1 18—19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史料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
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
下的印象。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
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
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6倍,其精致优雅前
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
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
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
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
《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
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提示:住房、水电暖等一应俱全;交通、通信改善,配套绿化、排水
系统优良;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改善;社区发展及众多公共服务设施
的发展等。
视角2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问题及治理
史料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
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
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1870年通
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
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
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
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
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
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
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
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
问题及初步治理》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
局限性。
提示:
进步性: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提高了
城市依法治理意识;涉及面广,呈现出系统治理趋势;初步缓和了社
会矛盾,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利与弊
(1)利
人口 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 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农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供给带动农业发展
科技 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
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 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
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④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社会
治安问题等。
(2)弊
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 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达成了一项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综合性规
划。这项行动规划经参与会议的132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具体
化为64条建议,涵盖六个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
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这项
规划(  )
A.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B. 有利于世界各国居住环境的改善
C. 说明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关注
D. 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之下,城市环境问题
突出,同时也受到世界关注,C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没有
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各国,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
城市问题,排除D项。
4.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并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英
国的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提交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
报告书》中指出:“在我国的某些城镇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
致清洁卫生方面之糟,几乎和一个野营的游牧民族或一支无纪律的
军队不相上下。”他意在说明英国(  )
A. 城市化降低了人们生活水平
B. 清洁卫生是城市治理的重心
C. 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
D. 军队政治纪律意识非常淡薄
解析: 19世纪前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问
题凸显,市政管理缺乏,说明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故选
C项;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并非只是降低了人
们生活水平,排除A项;清洁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但不
是重心,排除B项;查德威克只是用军队的纪律来比喻城市管
理,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材料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
际,顺应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大数据发展
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而做出的重大决
策部署,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
——新华网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提高城市治理的效度。
(3)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
(4)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
(5)落实法制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城市化 的演进 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工业化推
动了城市化进程。
②注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考查城市化发展的
影响因素;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中国近 现代的 城市化 ①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②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从政
治和经济建设的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
角度 内容
居住条 件和生 活环境 的改善 及问题 ①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在改善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②注重: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查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1. 下表为197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城市化(%) 17.9 19.4 26.4 36.2 49.7 63.9
A. 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
B. 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
C. 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 城市社区自治发展迅速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2020年的城市
化水平,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化的水平不
断提高,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未反映世界
其他国家的,因此不能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未体现区域之间的城市
化水平的比较,因此看不出是否平衡,排除B项;城市化水平和社
区自治无关,排除D项。
2. 下面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  )
A. 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B. 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 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
D.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解析: 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设“镇”数量在增加,而传
统的“乡”则减少,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D项正
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乡镇的变化,而不是农
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项。
3. 厦门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对环境卫生状况深感不满。1852年
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
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
厦门英租界(  )
A. 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 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 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 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解析: 厦门英租界效仿西方进行城市管理,有利于城市环境改
善,故选C项;材料没有明确社会民众的态度,故“成为市民共
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卫生环境的改善,没有明
确具体的商贸交流情况,故“促进商贸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B
项;材料不仅是对于传染病的防治,D项表述相对片面,排除。
4. 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
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
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
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
D. 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解析: 近代上海引进了西方的交通信号灯,促进了交通的有序
化,但道路上依然存在人力车,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新
旧交织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
用,排除A项;材料仅是上海一座城市,无法体现其基础设施建设
是否平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救亡图存,排除C项。
5. 19世纪60年代,伦敦市区在铺设的轨道上运营马车,从而大大提高
了马车的运输速度与运输量,路面轨道交通的雏形随之产生。上述
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B.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C. 运输动力革命的推动 D.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解析: 在19世纪60年代,伦敦市区铺设轨道运营马车,这一现
象主要得益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为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快速高
效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口密集区域的出行需求,故选B项;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与马车运输速度和运输量的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运输动力革命,排除C项;工业化水平并不是马车运输速度和运输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6. 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
对这一问题,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
政府的干预、健全民主制约机制以及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
映出(  )
A. 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 城市服务属性的增强
C. 城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 反对政府过度的干预
解析: 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的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反映出减少
政府行政管理而加强城市管理专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
是减少政府干预,未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美国开展城市政治
改革运动不能说明城市服务属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
减少政府的干预,而不是反对政府过度干预,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总人口(万人) 约1 800 约3 600 约5 900 约2 300
农村人口(%) 48 75 93 87
城市人口(%) 52 25 7 13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
革命,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农业人口,也远超
了其他国家,故选D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比的差异无法体
现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
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排除B项;19世纪中
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俄国和德国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
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
了近代交通的发展(  )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解析: 根据材料“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
稠密的人群之中”可知,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
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
除;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 下表为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其中1600年
城市人口数为33.5万人(伦敦22万),1851年城市人口数为936万
人(伦敦230万,其中10万以上城市有10个)。由此可知,英国的
城市化(  )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1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2.00 32.00 54.00
A. 推动工业革命成果在全球推广
B. 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 水平高,治理能力全球领先
D.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
开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10万人以上城市有10个,
说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进程,A
项强调工业革命成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不能反映治理能力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加快,许多问题也逐渐暴
露出来,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
距拉大,而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
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
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
A. 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 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C. 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D. 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
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可知,当时传统制造业的收缩,有
利于将资金、人才和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发
展,故选B项;制造业的萎缩在当时有利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
发展,为城市化带来新的动力,排除A项;传统制造业的萎缩和新
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英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排除C
项;导致曼彻斯特传统制造业萎缩的根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促使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5. 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
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
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
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 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 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 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 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某地区有非常著名的大学进而升
格为城市,说明文教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
是因教育的发展而以大学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市,并无城市类型多样
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殖民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城市功能,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据估计,1925年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1
%,1960年达35.3%,1970年为36.6%,1980年增至41.3%,1985
年达44.5%,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
(  )
A. 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
B.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C. 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D. 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25—1985年,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
比例增加迅速,说明世界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故选B项;各国具
体情况不可知,无法判断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平衡与否,排除A项;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就已到来,排除C项;材
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国际大都市,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7. 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
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 238座新城市,平均每
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 国家有强大的组织调动能力
B. 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 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 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在1917—1982年之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
速,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强大的国家组织
建设能力,故选A项;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表
现,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
十月革命之后,苏俄(联)经历了二战和冷战等不稳定的国际环
境,排除C项;苏联自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历任统治者的改革都没
有突破苏联模式,其效果并不明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8. 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专设局厂”,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
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
中山认为广州如果“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
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
B. 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
C. 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
D. 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
繁盛都会矣”反映出机器化生产能促使广州成为制造业中心,
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些观念表明机器生产推动了城市化,故选D
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城乡差距”无关,
排除A项;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人口
的增长,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9. 1920年以后,中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增加,年均进
口量为1 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突破500万担,成为
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
到110万担。与材料所示现象相关的是(  )
A. 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 通商口岸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
C. 战乱阻碍进口大米在国内流通
D. 中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20年以后,我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洋米进口量增
加,这与通商口岸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
增加有关,故选B项;1920—1927年我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1920年以后中国米粮主产区长江流域洋米进口
量增加,与战乱阻碍进口大米在国内流通无关,排除C项;洋米进
口量增加说明中国米粮不能满足需求,与中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
加有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0. 下表为1939年和1945年成都、重庆人口的数量。造成这一时期人
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城市 年份     成都 重庆
1939年 30.9万 27万
1945年 71万 100万
A. 政局变化 B. 经济发展
C. 农民破产 D. 西部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9年到1945年成都和重庆人
口增加主要和抗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人口内迁有关,A项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1. 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
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千米)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年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年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 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布局
B. 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 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 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1957年相比于1949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
都有所发展,但是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城
市差距也在缩小,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
化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
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整体发展情
况,没有体现城市体系等级序列,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时
间是1949年到1952年,排除C项;“一五”计划期间并没有工业
内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2. 如图是1949—1978年辽宁城市化率与全国比较图。据图分析可
知,辽宁城市化(  )
A. 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
B. 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
C. 受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D. 与工业化进程不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图可知,受“一五”计划的影响,1953—1957年辽
宁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受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1958—1965
年辽宁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受“文化大革命”和三线建设的影
响,1966—1978年辽宁城市化率先下降后缓慢发展,即辽宁城市
化受经济政策影响明显,故选C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据图
可知,辽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排除B项;辽宁城市化
与工业化进程(“一五”计划)基本一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3. 近代以来,法国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体现在修路铺桥、大兴土木等
硬件建设上,还注重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培
育城市文化品牌。由此可见,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
A. 重点改善国计民生 B. 注重内涵式发展
C.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D.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既重视硬件基础设
施建设,也注重内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注重营造多元的城市文
化,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总体方
向,而不是重点改善国计民生,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法国城
市化过程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法国城
市的人文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4.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
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年到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
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
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 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 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 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
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反映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
务职能,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9世纪自由
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5. 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地下的管道系统供水管、
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
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
下管道系统设计(  )
A. 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 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 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D. 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了供水
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公用设施,而将上述管线集中在一起就
形成了地下管道系统,故选B项;上述地下管道系统设计是服务于
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而不是应对城市化的弊病,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提及民众的卫生意识,排除C项;当时广泛使用的仍然是
传统能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6. 下表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结果,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
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此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  )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 交通技术的改善 B. 城市工业的发展
C. 基础设施的完善 D. 居住条件的优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寻求就业机会是1948年前人们迁居上海的主要原因,
这说明城市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B项正
确;交通技术的改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上海
基础设施尚未达到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时上海的
居住条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7. “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
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了
(  )
A. 天津市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
B. 城市往往沿线路呈对称发展
C. 天津市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D. 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材料“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体现的是
交通发展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
除;据材料无法得出对称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8. 上海是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城”的
美誉。1865年,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
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这种新生
事物的出现(  )
A. 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成果
B. 体现城市建设便利了市民生活
C. 代表着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D. 反映出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煤气灯的出现,反映了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中国
城市建设的进步,而煤气灯有利于照明,便利了市民生活,故选
B项;材料并未反映上海煤气灯的出现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联,
排除A项;1912年民国建立,排除C项;煤气灯是引进外国的新事
物,不属于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 下表为天津城市建设大事记,这体现了当时天津(  )
时间 大事记
1892年 自来水公司建成
1896年 大清邮政设立办公楼
1900年 平安公园完工,以绿化为主,园内设景物
1906年 外商在天津开办电车电灯公司
A. 城市建设规模宏大 B. 城市基础设施完备
C. 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自来水公司、邮政、公园和绿化设
施、电车电灯公司可知都属于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反映了近代城
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城市建设规模
宏大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排除A项;
“完备”说法绝对,排除B项;除了电车电灯公司是外商设立,
其他设施并未说明由列强设立,无法体现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
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
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
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 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 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 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 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
中心,推动企业向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的兴起,这种情况
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中
心城区并未衰落,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解决了”一词表
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市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
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1. 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
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
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 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 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 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 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纽约、伦敦等欧美大城市的
交通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故选D项;城市治理能力不仅仅包含交
通,单凭交通发展不能说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
交通工具创新与城市规模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解决
了”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2.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曾在77国集团
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
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
当代的城市发展(  )
A. 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 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 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根据材料“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
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
差距进一步扩大,贫民窟犯罪和暴力增多,说明存在着社会危机
隐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贫富差距加大,不是失业率
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非
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
水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3. 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年 《公共卫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并规定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1855年 《消除污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 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 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 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 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议会以立法的形式为水污染
问题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反映了当时水源污染问题严重,故选
B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水网建设是否先进,排除A项;材料从政府
立法的角度说明卫生防疫的措施,但不能说明英国卫生防疫制度
的健全,排除C项;立法程序严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4. 19世纪,把公园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
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
时英国(  )
A.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 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由材料“公园……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
处”,可见由于人们饱受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之苦,社会环保
意识增强,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社会环保意识增
强,而非突出工业革命的成效,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交通
阻塞和人口增长的信息,B、D两项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5. 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
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
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
可知(  )
A. 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 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 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 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因“不拥挤、无污染”理念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也将首都北京人口进行转移,说明城
市化过程中人口拥挤的问题受到重视,故选C项;北京只是将人
口迁到雄安,并不是迁都,排除A项;材料并无居住环境明显改
善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试图解决首都北京拥堵的问题并未借
鉴外国经验,材料中巴西采用迁都的方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二、非选择题
26. 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
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
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
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
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
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
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
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
生活环境考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
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
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
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
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
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
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
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
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
的变化,并概述原因。
答案: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
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
城市化进程加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材料二“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可知,出现高层建筑;据材料二“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据材料一“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材料二“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知,房屋建筑更加坚固;据材料一“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趋向宽敞明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这是第
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设计理念的进步;据材料二“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
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
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
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
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并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
识对该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
晰。)
答案: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
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
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商业
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
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
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
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从材料中的工业化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工业化推动
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关于解读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
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助推城市化进
程、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如配
置资源、推动工业化等)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
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
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 765万
人增加到9 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
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行导
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
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
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
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
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
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
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
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
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
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
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
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
因素。
答案:有利因素: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
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
不利因素: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
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
的局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据材料一“第一个黄金时期”“城市化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可知其影响因素分有利、不利两方面。有利因
素,从1949—1957年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大事,以及从国
家、农村两个方面来回答。不利因素,据材料一“重工业优
先发展战略的实行”并结合所学得出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
据材料一“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得出计划经济
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
落后;据材料一“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得出
现代户籍制度的局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
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
的启示。
答案:不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
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启示: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
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
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
化道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
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得出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
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据材料一“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
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初期的城市
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是
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并结合所学得出培养城镇主导产
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据材料二“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
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得出实施城市组
群发展战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据材料一“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并结合所学得出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
制;据材料二中美国城市化出现了“过度郊区化……问题”并结合所
学,从城市基础设施、中美城市化的不足分析得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