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娲补天》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女娲补天》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22:51:3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15《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远古中华女性先祖英勇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
语言运用:认识“洪、措”等生字,体会课文夸张语言的用法,感受故事的神奇。能根据已学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丰富语言经验。
思维能力: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勇敢、善良、有担当)。
审美创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清晰地阐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感受课文神奇的地方和触动你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导学: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神话人物,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坚持不懈的精卫,以及为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普罗米修斯。这些神话人物展示了他们的善良、勇敢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责任、使命和担当。今天,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个神话人物——女娲。
提问:关于女娲的传说有很多,你在课外搜集了哪些与女娲相关的故事 (学生分享他们课前搜集的故事。)
预设:
故事1:据说女娲能用泥土捏造人类,她用一根藤条蘸泥浆甩到地上,地上便诞生了许多人,由此创造了人类社会。
故事2:据说女娲是礼仪之神,她将甘露变为美酒,赐予人们。人们感激涕零,用酒来敬奉女娲,这种敬酒行为逐渐成为一种礼仪。
故事3:女娲创造乐器的故事。女娲制作了一个形状似凤凰尾巴、有十三根管子的乐器,命名为“笙簧”,并赠与人们。后来,笙簧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乐器之一。
二、导读引领,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同学们都很擅长讲故事。关于女娲,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之前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讲故事的技巧,例如在《盘古开天地》中,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在《精卫填海》中,我们可以通过注释来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在《普罗米修斯》中,我们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本节课我们需要讲述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并且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使故事更加生动!
首先,让我们阅读课题《女娲补天》。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她是如何补天的 补天的结果如何 掌握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出示: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起因)
女娲是如何补天的 (经过)
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 (结果)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相关段落,然后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讲述一遍。
三、深入探讨,明确要点
明确语文要素之一 :讲述女娲补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利用动词,清晰表达故事起因
描述故事起因的关键段落位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多次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标出能够明确说明故事起因的几个关键动词。掌握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清楚地表达故事的起因,试试看吧!
出示:不料有一年,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2.运用想象力,生动表达故事起因
提问:天地被撞出一个大洞,这会引发什么后果呢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带领我们感受这一恐怖场景。如果用四字词语来描述这段话所描绘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天地间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洪水泛滥,野兽横行,人类遭受极大的苦难。
为了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在叙述时,我们可以扩展想象,增添情节。文中有这样一句描述:
出示: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人们惊慌失措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他们到处逃窜,究竟逃往哪里
他们面临的将是什么样的危机
课文中并未详细描述这些场景,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情节具体化。我们还可以使用以下句式来条理地表达我们的想象,现在请你尝试写一写:
出示:
人们惊慌失措,到处逃窜,有的();有的();还有的() ……整个世界沉浸在一片混乱与恐惧之中。
学生利用表格,发挥想象,进行课堂练习。
预设:人们惊慌失措,到处逃窜,有的(奔向山区,却在半路被洪水吞没);有的(惊恐地爬上树木,尖叫求救,却因树枝被火焰吞噬而坠入深渊);还有的(在野兽的追逐下,边奔跑边哭泣地寻求生路) ……整个世界沉浸在一片混乱与恐惧之中。
过渡:这是何等恐怖的场景!在《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当时的情景有如此描述,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配乐男声朗读)
出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燃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小结:在这个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环境中,人类显得如此弱小与无助,谁将成为人类的救星呢 此刻,女娲登场了,她在人类最需要的时刻出现了
提问:女娲为了救助苍生于危难之中,她决定做什么
预设:她决定修复天地,让人类重新享受幸福的生活。
3.串联情节,完整叙述故事经过
这就是女娲,勇敢的女娲、伟大的女娲、神奇的女娲。女娲修补天地的神奇之处尤其体现在她的修复过程中。
提问:补天,这是一项巨大且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女娲需要做哪些事情 请你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简洁地总结女娲所做的几件事情。
出示: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
学生默读课文,总结事件,小组内交流结果。
预设:炼彩石补天、断龟足撑天、杀黑龙驱兽、烧芦苇堵缝。
提问:为了清晰表达这些事件,作者还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你能在文中找出并圈画这些词吗 我们将使用这些连接词,通过古今对比,详细、完整地叙述女娲补天的过程。
学生利用连接词,通过古今对比,自由练习叙述女娲补天的过程。
预设: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
总结: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随处可见女娲的雕像,她的美丽与善良,她的无私奉献,将被世人代代传颂。
出示:女娲在各地的雕像图片
四、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落实语文要素二:创编情节,详细描述女娲拾石的过程。
1.借助句式创编情节
神话总是充满魔力,感人的传说能够流传久远。在课文中,作者仅用一句话概述了女娲寻找彩石的过程,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提问:女娲是如何找到这五种彩石的呢 课文并未详细描述,请你发挥想象力,将女娲从各地拾起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描述得更加清晰、生动。
出示:五彩石的图片
这些便是传说中的五彩石,这些石头可能隐藏在哪些地方呢 它们可能深藏在野兽横行的密林高山,或许位于险峻的悬崖峭壁,亦或深藏在神秘莫测的海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想象:
女娲分别在哪些地方找到这些石头的
女娲在拾石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掌握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将句子具体化,我们将刚才提出的问题融入句式中思考:“女娲补天需要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为了找到(哪种颜色 )石,她来到了(哪里 ),(寻找的过程 遇到的困难 如何克服困难 ),最终(在哪里找到石头 )。”
请你根据以上的句式,讲述女娲找到五种颜色石头的经过。
学生自由练习表达,教师进行点评。
预设:女娲补天需要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为了找到(黄)石,她来到了(荒凉无生命的大沙漠),(女娲知道黄石藏在沙漠中的一口清泉里,但在茫茫沙漠中,寒风刺骨,黄沙漫天,寻找这口清泉极为困难!女娲虽然疲惫又口渴,在沙漠中寻找了许久),最终(在沙漠深处发现了那口清泉,黄石静静地躺在泉水中 )。
2.借助连环画创编情节
1957年,张令涛和胡丁文两位画家将女娲补天的故事绘制成了一本连环画,其中有三幅画描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请你发挥想象,为这几幅画配上解说词。
出示:连环画中女娃寻找五彩石过程的三幅图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幅画,为画配上文字描述。
预设:女娲知道黑石藏在山顶,她爬上山顶,先用双手移开巨石,然后用石铲挖.……连续几个日夜,山顶被挖出了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她不停地挖掘,最终在地下十多米的岩层中找到了黑石。
青石藏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女娲冒着随时可能坠入深谷的风险,攀援着峭壁上的藤蔓,一步步向上攀登,凶猛的老鹰在她头顶盘旋,碎石不断落入深谷,她紧握岩石上的青藤,继续寻找,最终在乱石峰顶找到了青石。
白石藏匿在深海之底,女娲深吸一口气潜入海底,四周一片漆黑,仅能辨识出微弱的光线。女娲轻轻挥动手臂,珊瑚立刻散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整个海底;水草摇曳生姿,为女娲让出一条道路;成群的鱼儿围绕在女娲周围,协助她寻找白石。在众生的共同努力下,女娲最终在海沟深处的裂缝中发现了闪烁着光芒的白石。
3.加入角色创编情节
同学们,在编写情节时,我们还可以引入更多的角色,并设想他们之间的对话,使故事更加神奇、生动。看,这位同学在故事中引入了“恶犬”和“大鲨鱼”两个角色,通过细致的语言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女娲获取石头的艰难过程。
请阅读以下两段对话:
出示:
为了获取赤石,女娲前往一座火山,那里有一条凶猛的恶犬守护着赤石。
恶犬对女娲说:“你若想得到赤色石头,可以!但需用你身上的骨头作为交换,这可能会导致你失血致死,你愿意吗 ”女娲毫不迟疑地回答:"为了人类,我愿意!"
女娲忍受着剧痛,从身上取出一根骨头,递给了恶犬。恶犬接过骨头,将赤石交给了女娲。
为了获取青石,女娲下潜到海底,青石被藏在大鲨鱼的肚中。女娲找到了大鲨鱼。
大鲨鱼说:“你若想得到青石,可以!但必须回答我的三个问题,答对了你就可以带着青石离开,答错了就成为我的食物,你愿意吗 ”
女娲坚定地说:"为了人类,我不会退缩!请提出你的问题吧!"
女娲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答了大鲨鱼提出的三个问题,大鲨鱼随后从口中吐出青石,交给了女娲。
过渡:那么,当女娲继续寻找其他颜色的石头时,她又将遇到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课后请你继续编写下去!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通过关注关键词语和发挥想象力的方法,讲述了女娲补天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体验了故事中的奇妙想象,并且掌握了三种创编情节的技巧:借助句式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加入角色创编情节。
五、作业布置
1.课后,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创编情节技巧,将本单元的神话《精卫填海》中描述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表达得更加清晰、生动。
2.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神话故事犹如一朵绚烂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情感丰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在《中国神话故事集》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中国神话故事,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阅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第15课 女娲补天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认识“洪、措”等生字,体会课文夸张语言的用法,感受故事的神奇。能根据已学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丰富语言经验。
2
思维能力: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3
审美创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4
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远古中华女性先祖英勇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你在课外搜集了哪些与女娲相关的故事?
故事1:
据说女娲能用泥土捏造人类,她用一根藤条蘸泥浆甩到地上,地上便诞生了许多人,由此创造了人类社会。
故事2:
据说女娲是礼仪之神,她将甘露变为美酒,赐予人们。人们感激涕零,用酒来敬奉女娲,这种敬酒行为逐渐成为一种礼仪。
故事3:
女娲创造乐器的故事。女娲制作了一个形状似凤凰尾巴、有十三根管子的乐器,命名为“笙簧”,并赠与人们。后来,笙簧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乐器之一。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jīng huāng shī cuò
hùn luàn
xiàng mù
xī miè
tān tā
shā hài
chuán sòng
gōng jì
惊慌失措
混乱
项目
熄灭
坍塌
杀害
传颂
功绩
jiāng
石浆
二、导读引领,整体感知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起因)
女娲是如何补天的?(经过)
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结果)
二、导读引领,整体感知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关键信息串起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起 因
经 过
结 果
天破地裂
拣五彩石补天—杀龟撑天—杀死黑龙—用芦灰堵塞洪水
天地恢复平静
三、深入探讨,明确要点
不料有一年,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人们惊慌失措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他们到处逃窜,究竟逃往哪里?
他们面临的将是什么样的危机?
思考:
人们惊慌失措,到处逃窜,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整个世界沉浸在一片混乱与恐惧之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提问:女娲为了救助苍生于危难之中,她决定做什么?
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
提问:补天,这是一项巨大且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女娲需要做哪些事情?请你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简洁地总结女娲所做的几件事情。
天空---------
地 ---------
洪水-----------
山林-----------
人们-----------
露出
裂开
喷涌
跑出来
四处
哪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复述故事内容。
(深沟)
(受灾)
(野兽)
(奔逃)
(窟窿)
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
提问:
为了清晰表达这些事件,作者还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你能在文中找出并圈画这些词吗?我们将使用这些连接词,通过古今对比,详细、完整地叙述女娲补天的过程。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
四、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提问:
女娲是如何找到这五种彩石的呢?课文并未详细描述,请你发挥想象力,将女娲从各地拾起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描述得更加清晰、生动。
提问:
女娲分别在哪些地方找到这些石头的?
女娲在拾石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思考:“女娲补天需要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为了找到(哪种颜色?)石,她来到了(哪里?),(寻找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在哪里找到石头?)。”
请你根据以上的句式,讲述女娲找到五种颜色石头的经过。
发挥想象,为这几幅画配上解说词。
为了获取赤石,女娲前往一座火山,那里有一条凶猛的恶犬守护着赤石。
恶犬对女娲说:“你若想得到赤色石头,可以!但需用你身上的骨头作为交换,这可能会导致你失血致死,你愿意吗?”女娲毫不迟疑地回答:“为了人类,我愿意!”
女娲忍受着剧痛,从身上取出一根骨头,递给了恶犬。恶犬接过骨头,将赤石交给了女娲。
为了获取青石,女娲下潜到海底,青石被藏在大鲨鱼的肚中。女娲找到了大鲨鱼。
大鲨鱼说:“你若想得到青石,可以!但必须回答我的三个问题,答对了你就可以带着青石离开,答错了就成为我的食物,你愿意吗?”
女娲坚定地说:“为了人类,我不会退缩!请提出你的问题吧!”
女娲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答了大鲨鱼提出的三个问题,大鲨鱼随后从口中吐出青石,交给了女娲。
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
……
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生活,先历尽艰难去寻找五种颜色的石头炼石补天,然后斩乌龟、杀黑龙、用芦灰堵塞洪水,成功拯救人类的故事。塑造了勇敢、智慧、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
课堂总结
课后,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创编情节技巧,将本单元的神话《精卫填海》中描述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表达得更加清晰、生动。
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神话故事犹如一朵绚烂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情感丰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在《中国神话故事集》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中国神话故事,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阅读。
布置作业
再 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5.女娲补天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15.女娲补天 一、为了做好“女娲补天”团扇,明明梳理了故事情节,请完成练习 起因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流窜,人们惊慌失措,世界陷入混乱。经过为救人类,女娲寻找石头,炼石浆补天,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结果天地恢复平静,人类获得新生,人们世代传颂女娲的功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塌地裂(tān) 洪水(hóng) B.流窜(chuàn) 惊慌失措(cuò) 2.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做了哪些事情?结合课文内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 ①烧芦苇堵地缝 ②斩龟足撑天 ③杀死黑龙 为救人类,女娲寻找石头,炼石浆补天,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3.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女娲拣五色石中的赤色石的过程,补全下面的句子。 女娲来到被熔岩炙烤得通红的火焰山。她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找到了赤色石。 二、明明计划在展示“女娲造人”团扇时附上故事来吸引同学,请你品读。 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一点儿生气都没有。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儿的形状。 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的,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作“人”。就这样,她用黄泥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没过多久,世界上有了很多人,非常热闹。 1.结合短文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联系短文和课文内容,下列对女娲形象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甘于奉献 B.懒惰懈怠 C.富有爱心 D.聪慧机智态度的表达。 3.展开想象,将女娲用藤条造人的过程写清楚、写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② ③ ① 3.示例:双脚踩在滚烫的地面上,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弯着腰,双手不停地在成千上万的石头中翻找 二、1. 2.B 3.示例:女娲找来一根长长的藤条。那藤条柔韧光滑,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灵性。女娲将藤条浸入泥浆之中,待藤条沾满浓稠的泥浆后,她高高举起,用力地挥舞起来。藤条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泥浆如细密的雨点儿般纷纷洒落。每一滴泥浆落到地上,瞬间就幻化成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人儿。他们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