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10: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从曹魏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从中认识到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情况,总结其对此后历朝的深远影响
3.把握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 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2)发展趋势: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家世 。
(3)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 的工具。
2.科举制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发展历程(请连线)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武则天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演变 职责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一体化趋势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重点研习
一 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提示:合理性: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提示: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素养解读】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到科举制形成了制度化的社会阶层流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因此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古代选官制度
演化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由中央掌控考试选拔的方式。
[跟踪训练]
1.有学者曾说,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且世袭,故A项错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与廉,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故D项正确。
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中国政治制度史》
图1 图2 图3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中朝官权力不断增大,并逐渐演变成三省六部制。
【素养解读】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秦朝时期设置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逐渐发展为三省六部制;随着皇帝不断地采取措施削弱丞相权力,中枢机构也不断地进行调整,最后从三公转变为三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重难归纳]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由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诏令,处理日常事务,这提高了工作效率。
[跟踪训练]
2.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朝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朝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C
解析: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属于科举制的意义,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并没有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