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概况。
2.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实说明《马关条约》签订 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3.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念。
时空坐标
第 部分
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原因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说一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①战前的日本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在各种因素政策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日本大陆政策史》
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将军佩里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蒸汽船,闯入了日本横须贺港,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开港通商。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
日本
台湾
朝鲜
中国
亚洲
世界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①根本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②战前的清政府
材料一: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50万两(相当于购买三艘定远铁甲舰)。
——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今日若有让吾不欢者,吾必让彼一世都在这世间不得安生!。
材料二: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②主观原因:清政府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朝鲜
(东学党起义)
支 援
求 助
增 兵
进 攻
日本
中国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③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索)。
主要战役 战况战果 民族英雄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卫
战役
平壤陷落
丧失黄海
制海权
占旅顺大连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清军进军路线
清军撤退路线
日军进军路线
威海卫战役
辽东战役
黄海海战
平壤战役
丰岛海战
战争爆发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徐邦道
2、过程
阅读课本,梳理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完成表格
丰岛海战
正式宣战
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战争开始。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军进攻在朝鲜的中国军队,袭击清军运兵般,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是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进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取得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4天大屠杀,两万人被杀戮。全城只存活36人搬运尸体。
徐邦道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美国纽约《世界报》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本路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予绝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丁汝昌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伊藤博文
日方谈判代表
李鸿章
中方谈判代表
项目 主要内容 危害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自主学习】结合课文31页内容,完善下面表格。
破坏最大
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官兵,也拥有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为什么还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这些爱国官兵体现什么精神?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明治天皇发布诏敕:“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林怀秋等著《明治天皇》
主观原因:①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求和
②清政府封建专制制度腐败(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日本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
勇往直前、不畏强敌、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高尚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启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挡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
第 部分
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日本都行?我觉得我又可以了。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德国、法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三国政府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甚至以海军舰队相威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远东地区的势力均势。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漫画中渔夫代表日本,剪刀代表欧洲干预,鱼代表辽东
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时局图》
熊代表沙俄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2、发展:瓜分中国狂潮
“瓜分”狂潮: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表现: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时间:
内容:
影响:
1899年
3、继续:三国干涉还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主要精神: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第 部分
叁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2、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实业”即经济,“实业救国”的核心主张即实业为救国之本,发展实业可以使国富民强,可以御外侮、收利权。
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3、特点
纺织业
面粉业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材料: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景: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直接原因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征
三国干涉还辽
张謇兴办实业
课堂小结
1.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
课堂训练
2.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