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
本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典故出自春秋时楚庄王的故事。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



原指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数代都互相通婚以结盟好。后泛指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
春秋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出土文物图片及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2.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3.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壹:
春秋时期
的经济发展
前1046
前771
前770
前476
前475
前221
西 周
东 周
武王定都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犬戎攻陷镐京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得名
因西汉刘向编撰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得名
我国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我国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
秦统一中国
前256
时空坐标
1.农业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耒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笨重,使用不方便
轻便,但硬度不够,不够锋利不耐用
虽硬,但韧性不好,易断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生产工具革新——
铁制农具(春秋后期出现)
(2)耕作方式改进——
牛耕(春秋后期出现)
春秋牛耕画像砖
春秋牺 (xī)尊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任务2】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作用)?
人力
畜力
影响: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灰陶将军盔(制盐工具)
勾践剑与夫差矛
(2)手工业
铸铜业
玉柄铁剑
煮盐业
方领套头长服
漆木有柄鼓
纺织业
冶铁业
漆器制作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商业:
钱币分布图
城市交易市场
各地经济得到发展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土地国有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晋语》
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春秋公羊传注疏》
百姓不耕公田
承认土地私有
农民有自己土地了,不帮我义务耕地了,我底下还有卿大夫等着我给封地,我都没多少收入咯!
那就不要再往下封了呗,咱可派人管,地还是咱们的。而且还可以向农民征税嘞!
思考: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贰:
王室衰微
周王
诸侯
“授民授疆土”
进贡、服从调兵
层层分封
诸侯国不再把新土地
分封给卿大夫
设置县、郡直接管理
职位不再世袭
(1)分封制逐渐瓦解
二、王室衰微
二、王室衰微
(1)周天子权威衰弱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20次。
春秋列国形势图
虽然我还小,但是我仍然还是你们的“老大”。
由于缺乏经济、军事实力,周王室权威逐渐削弱,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思考:从西周到春秋初期周天子统治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二、王室衰微
叁:
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概况
春秋列国形势图
旗号:
“尊王攘夷”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攘夷”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保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
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国、越国。
秦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材料二】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材料一】
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1)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2)
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
(3)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晋文公)


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表面上整天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实际上是在观察局势,等待时机。三年后,楚国遭遇大饥荒,外部敌对势力趁机进攻。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楚庄王决定出手,带领楚国军队攻打 庸国,成功解除了外部危机。同时,楚庄王在暗中培养势力,辨别朝中大臣的忠奸贤愚,等到大权在握,才开始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楚国与北方霸主晋国会战于邲,大胜全胜,促成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由此遂称霸中原。
晋楚争霸
三、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勾践剑
夫差矛
成语典故: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吴王阖闾因伤逝世。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
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会盟内部空虚之时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三、诸侯争霸
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影响(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三、诸侯争霸
材料二: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统编版《中国历史》
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
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启示: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
王室衰微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分封制逐步瓦解
旗号:
霸主:
“尊王攘夷”
积极
消极
促进局部统一、民族交融
给人民带来灾难
影响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提升,井田制遭到破坏,私有制开始出现
奴隶制开始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课堂小结
2.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
A .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 .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 .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D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实战演练
3.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4.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B
A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