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10:43:4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作者信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选自其中),杂文集《坟》《热风》等。其作品语言兼具犀利与温情,擅长通过回忆性文字展现时代与个人成长。
文本背景:本文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家后的菜园,是他自由玩耍的乐园;三味书屋是他少年时就读的私塾,代表着规矩与知识的启蒙。文章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展现童年生活的趣味与成长中的过渡,无复杂时代解读,核心是“童年回忆与生活体验”(教材“预习”提示)。
单元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成长故事”),是单元第二篇课文。前承《再塑生命的人》(成长中的启蒙),后启《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成长),核心学习目标是“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学习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初步感受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二)结构脉络(教材原文梳理)
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每部分按“场景描写—细节展开”的逻辑推进: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百草园(乐园) 第1-8段 第1段:总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点出其“无限趣味”;第2-6段:分写百草园的趣味——静态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等)、动态活动(找覆盆子、听蟋蟀弹琴、拍斑蝥)、美女蛇的传说(增添神秘趣味);第7-8段:写雪地捕鸟的乐趣(扫雪、支竹筛、撒秕谷、捉鸟),展现动手的快乐。
过渡 第9段 写“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被抛在后面,暗含不舍,自然过渡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学堂) 第10-24段 第10-11段: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黑油竹门、匾、画)与先生(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第12-16段:写书屋中的学习生活——读书(人声鼎沸的朗读)、习字、问“怪哉”被拒(显私塾规矩);第17-24段:写书屋后的小园玩耍(折腊梅、寻蝉蜕)、课堂上偷偷画画,展现规矩中的小趣味。
(三)语言特色(教材重点手法)
核心手法(课后“思考探究”提及)
对比手法:贯穿全文,百草园“自由、有趣、充满自然生机”与三味书屋“规矩、严肃、侧重知识启蒙”形成对比,既突出童年乐园的珍贵,也不否定书屋的启蒙意义,体现成长中“自由与规矩”的过渡。
细节描写:①景物细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用色彩、形态写百草园的鲜活);②动作细节:雪地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步骤清晰,显捕鸟的乐趣);③场景细节:三味书屋“先生读书人声鼎沸”“学生偷偷画画”(显学堂的严肃与孩子的小调皮)。
动静结合:百草园中“静态的菜畦、皂荚树”与“动态的蟋蟀弹琴、覆盆子结果”结合,让场景更鲜活;三味书屋中“静态的匾额、画”与“动态的读书、画画”结合,显学堂的生机。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关联)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第2段):句式灵活,先略写整体景物,再聚焦“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突出百草园“处处是趣味,细节更精彩”;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第7段):一系列动词精准写捕鸟步骤,显动作的熟练与捕鸟的快乐,比笼统写“捕鸟”更具体;
“人声鼎沸”(第12段):写书屋中读书的声音,既显学堂的热闹,也暗合“一群孩子读书的天真”,比“声音很大”更生动。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结合学生常错点)
菜畦 cài qí “畦”左“田”旁,不写“洼”(“洼”指凹陷,“畦”指田垄)
皂荚 zào jiá “荚”上“艹”旁,不写“夹”(“夹”指夹住,“荚”指果实)
斑蝥 bān máo “蝥”下“虫”旁,不写“矛”(“矛”指兵器,“蝥”指昆虫)
收敛 shōu liǎn “敛”右“欠”,不写“攵”(“敛”指收拢,“ 敛”为错写)
倜傥 tì tǎng “倜”“傥”均为“亻”旁,不写“周”或“党”(无单人旁)
词语释义(课文语境)
确凿:确实(文中指百草园的趣味“确实存在”,如“确凿只有些野草”,实则暗含趣味);
轻捷:轻快敏捷(文中指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显鸟儿的灵活);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文中指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让人忍不住收敛不住想吃的欲望);
倜傥:洒脱,不拘束(文中指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也暗含对先生不刻板的认可);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文中指书屋中孩子们读书的声音)。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菜畦(qí) 皂荚(jiá) 斑蝥(máo)
B. 桑葚(shèn) 收敛(liǎn) 倜傥(dǎng)
C. 秕谷(bǐ) 锡箔(bó) 盔甲(kuī)
D. 蝉蜕(tuì) 确凿(záo) 攒成(zǎn)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qí(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jié(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yōng( )肿的根。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描写“________”(乐园)和“________”(学堂)的生活,展现童年的趣味与成长,核心情感是对________的怀念。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______。(1分)
b.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____,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便罩住了。(1分)
c.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________________。(1分)
d.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________________!”(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总写百草园是乐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2分)
b. 文中写雪地捕鸟收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同竹筛子都罩在下面了。”(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春天到了,园子里的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确凿让人赏心悦目。
B. 运动会上,小明像轻捷的羚羊一样,快速冲过终点线,获得了第一名。
C. 下课铃一响,原本安静的教室立刻人声鼎沸,同学们讨论着刚才的课堂内容。
D. 他性格倜傥,待人真诚,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做朋友。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百草园里,________的菜畦、________的石井栏,处处是童年的回忆。
②雪地捕鸟时,我________好短棒,________上绳子,静静等待鸟雀靠近。
③三味书屋的先生________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书,大声朗读着古文。
A. 碧绿 光滑 支 系 方正 B. 翠绿 光亮 架 绑 正直
C. 碧绿 光滑 架 绑 方正 D. 翠绿 光亮 支 系 正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本义指端正,文中指先生品行端正)
B.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臃肿:本义指肥胖,文中指何首乌的根很瘦小)
C.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牵连不断:本义指联系紧密,文中指何首乌的根很容易断)
D. 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罩住:本义指盖住,文中指放走鸟雀)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景物”与“雪地捕鸟”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片段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一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中“扫、支、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描写百草园,显其“无限趣味”。
B. 片段二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不相宜”,是为了突出“捕鸟”的乐趣。
C. 两个片段均体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传递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D. 片段一的情感是“厌烦”,片段二的情感是“快乐”,二者矛盾。
片段一中作者写“何首乌根像人形”“吃了成仙”的传说,有什么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节选),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百草园”片段,完成题目:
【甲】《狗·猫·鼠》(节选)
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我,却觉得是一件极有趣的事。
【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概括甲、乙两个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片段均体现鲁迅童年的“趣味”,分别从什么角度展现(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我的童年乐园”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或动作描写);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③内容贴合童年生活实际,体现“乐园”的趣味(如家乡的小院、学校的操场、奶奶家的菜园等)。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A(解析:B. 倜傥tǎng;C. 锡箔bó(正确,但A选项全对);D. 攒成cuán)
(2)①畦 捷 ②臃
(1)①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②空间转换;百草园;三味书屋;童年生活
(2)①a.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b. 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将绳子一拉 c.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d. 千杯未醉嗬 ②a.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b. 麻雀;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A(解析:“确凿”指“确实”,句中“花竞相开放让人赏心悦目”是主观感受,用“确凿”搭配不当,可改为“确实”或“实在”)
(2)A(解析:“碧绿”“光滑”是课文原词,贴合百草园景物特点;“支”“系”精准写捕鸟动作;“方正”贴合先生“品行端正”的特点)
(3)A(解析:B. “臃肿”文中指何首乌的根粗大,与本义“肥胖”一致,原选项“瘦小”错误;C. “牵连不断”文中指何首乌的根联系紧密,与本义一致,原选项“容易断”错误;D. “罩住”文中指盖住鸟雀,与本义一致,原选项“放走”错误;A. 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与趣味活动,从整体景物到泥墙根一带的细节,展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3分);片段二:描写冬天百草园的捕鸟活动,详细写捕鸟步骤与收获,显捕鸟的快乐(3分)。
句式先略写百草园整体的丰富景物(“不必说……也不必说……”),再聚焦“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单是……”)(2分),既展现百草园“处处是趣味”的整体特点(2分),又突出“细节处更有乐趣”,让描写有详有略,层次分明,凸显百草园的“乐园”特质(2分)。
这一系列动词精准、连贯地写出捕鸟的完整步骤(2分),如“支”写短棒撑起竹筛的动作,“系”写绑绳子的细节,“拉”“罩”写捕鸟的关键动作(2分),既显捕鸟的过程性与趣味性,也体现作者童年时捕鸟的熟练与快乐,让读者如临其境(2分)。
D(解析:片段一、二均体现对百草园的喜爱,情感一致,无“厌烦”)
写“何首乌根像人形”“吃了成仙”的传说,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趣味(3分),也体现童年时“我”的天真好奇(如“常常拔它起来”寻找人形根),让百草园的“乐园”形象更鲜活,传递对童年天真时光的怀念(3分)。
(二)拓展阅读
甲片段:描写鲁迅童年时对“老鼠成亲”花纸的喜爱,觉得是极有趣的事(3分);乙片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与趣味,展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3分)。
甲片段从“对生活场景的观察”角度展现趣味:通过“老鼠成亲”花纸的细节(新郎、新妇的打扮),体现童年对生活小事的好奇与喜爱(4分);乙片段从“自然景物与活动”角度展现趣味:通过百草园的景物(菜畦、皂荚树)与活动(找覆盆子、拍斑蝥),体现童年在自然中玩耍的快乐(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我的童年乐园是奶奶家的小院。院角的老葡萄架下,夏天总是爬满绿藤,一串串青葡萄像绿玛瑙挂在藤上(比喻)。我常搬个小板凳坐在架下,看蚂蚁搬家,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要是赶上葡萄成熟,奶奶会用剪刀剪下紫莹莹的葡萄,剥一颗放进我嘴里,甜汁儿顺着嘴角流下来。院墙边的牵牛花也热闹,早上开得吹喇叭似的,粉的、紫的,对着太阳笑(拟人)。现在想起小院,好像还能闻到葡萄的甜香,那是我最难忘的童年味道。
2第三单元第10课《往事依依》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作者信息:于漪(1929- ),江苏镇江人,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散文家。她长期深耕语文教学一线,主张“教文育人”,代表作有散文集《往事依依》《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其散文多以回忆性笔触展开,语言质朴真挚,擅长从平凡往事中提炼人生感悟,兼具教育智慧与人文温度。
文本背景:本文是于漪回忆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往事所作,选取“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读《水浒传》”等片段,展现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文中无复杂时代背景,核心是“文学滋养心灵、往事塑造品格”,与单元“成长故事”主题高度契合(教材“预习”提示核心)。
单元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成长故事”),是单元第三篇课文。前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趣味),后启《论语》十二章(学习与成长智慧),核心学习目标是“梳理往事脉络,体会文学对成长的意义,学习情景交融与详略得当的写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与生活的关联。
(二)结构脉络(教材原文梳理)
全文以“回忆往事”为线索,按“总—分—总”结构展开,选取四件典型往事,每部分均紧扣“文学与成长”的核心: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总起 第1段 开篇点题:“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分述 第2-5段(读《千家诗》) 写童年读《千家诗》的经历:冬夜灯下读诗,从“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树阴浓夏日长”等诗句中感受四季美景,文学种子在心中萌芽。
第6-8段(听老师讲课) 写中学听两位老师讲课的往事:一位教古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声情并茂;一位教白话文(《最后一课》),热泪盈眶,让“我”体会到文学的感染力与家国情怀。
第9-10段(读《水浒传》) 写少年读《水浒传》的痴迷:为梁山好汉的忠义感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情节历历在目,培养了“爱憎分明”的品格。
总结 第11段 升华主旨:往事“萦绕于心”,文学作品“开阔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情感”,点明往事对个人成长的深远意义。
(三)语言特色(教材重点手法)
核心手法(课后“思考探究”提及)
情景交融:贯穿全文,将“往事场景”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如读《千家诗》时,“冬夜对灯读书”的场景与“对四季美景的向往”交融;听老师讲《最后一课》时,“老师热泪盈眶”的场景与“我对家国的共情”交融,让情感表达更真挚。
详略得当:四件往事中,“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详写(细致描写场景、诗句、老师神态),“读《水浒传》”略写(聚焦“英雄排座次”的核心印象),既突出“文学启蒙”的重点,又避免内容冗杂。
引用诗句:大量引用《千家诗》《南乡子》中的诗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天下英雄谁敌手”),既展现文学往事的核心内容,又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让“文学滋养成长”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关联)
“历历在目”(第1段):形容往事“清晰得像在眼前一样”,比“记得清楚”更显往事的深刻,奠定全文“深情回忆”的基调;
“闹”(第3段,引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文中借诗句中的“闹”字,写出春天杏花盛开的热闹生机,传递对文学描绘美景的喜爱;
“热泪盈眶”(第7段):写老师讲《最后一课》时的神态,既显老师的情感投入,也暗示文学作品对“家国情怀”的传递,比“感动”更具体。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结合学生常错点)
依依 yī yī “依”左“亻”旁,不写“衣”(“衣”指衣物,“依”指留恋)
搜索枯肠 sōu suǒ kū cháng “枯”左“木”旁,不写“古”(“枯”指枯竭,“古”指古老)
记忆犹新 jì yì yóu xīn “犹”右“尤”,不写“龙”(“犹”指还、仍然,“龙”指动物)
陶冶 táo yě “冶”右“台”,不写“治”(“冶”指熔炼,“治”指治理)
绚丽 xuàn lì “绚”左“纟”旁,不写“氵”(“绚”指色彩华丽,“泫”指流泪)
词语释义(课文语境)
往事依依:对过去的事情留恋不舍(文中指作者对童年、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文中指“不少事情已经模糊,竭力回想也记不起”,反衬几件往事的清晰);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文中指四件往事在作者心中印象深刻);
陶冶:怡情养性(文中指文学作品让“我”的情操得到培养,品格得到提升);
绚丽:灿烂美丽(文中指《千家诗》中描绘的四季景色灿烂动人)。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依依(yī) 搜索枯肠(sōu) 记忆犹新(yóu)
B. 陶冶(zhì) 绚丽(xuàn) 水浒(hǔ)
C. 京口(jīng) 盈眶(yíng) 闹春(nào)
D. 留恋(liàn) 品格(gé) 模糊(mó)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sōu suǒ kū cháng( )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jì yì yóu xīn( )。
②《千家诗》中描绘的四季景色xùn lì( )多彩,让童年的“我”深深着迷。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往事依依》作者是________,她是当代著名________、散文家,代表作还有《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选取“读《千家诗》”“________”“读《水浒传》”等往事,展现________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核心情感是对________的怀念。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________,至今________。(1分)
b. 冬夜读书,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________吸引住,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诗的意境中。(1分)
c. 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________,深深被文中的情感打动。(1分)
d. 这些往事,如同点点星光,________,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总领全文,引出往事回忆的句子:“________。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2分)
b. 文中点明文学对成长意义的句子:“________,开阔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情感。”(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爷爷对年轻时参军的往事依依,常常给我们讲那时的故事。
B. 面对这道难题,我搜索枯肠,终于想出了解题思路。
C. 童年时和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D.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千家诗》中的诗句,让“我”感受到四季景色的________。
②老师讲《最后一课》时,________的神情,让“我”体会到文学的力量。
③这些童年往事,________在“我”心中,成为珍贵的回忆。
A. 绚丽 热泪盈眶 萦绕 B. 美丽 激动不已 围绕
C. 绚丽 激动不已 围绕 D. 美丽 热泪盈眶 萦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本义指清晰可见,文中指往事清晰)
B. 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闹:本义指吵闹,文中指安静)
C. 这些往事陶冶了我的情操。(陶冶:本义指熔炼金属,文中指破坏)
D. 往事依依,让“我”难以忘怀。(依依:本义指留恋,文中指忘记)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往事依依》中“读《千家诗》”与“听老师讲课”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童年时代,我最难忘的是读《千家诗》。冬夜对灯读书,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绚丽景色吸引住,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诗的意境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我看到春天杏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树阴浓夏日长”,带我感受夏日树荫浓密、清凉惬意的时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让我想象秋夜月色皎洁、霜华满天的画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让我领略冬日梅花傲雪、雪梅争艳的情趣。这些诗句,如同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片段二】中学时代,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终生难忘。一位是教古文的老师,他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声情并茂,读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他慷慨激昂,仿佛自己就是立志报国的词人。另一位是教白话文的老师,他讲都德的《最后一课》,当讲到“法兰西万岁”时,他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我们也跟着感动得眼圈发红。这两堂课,让我明白文学不仅能描绘美景,还能传递家国情怀,激发心中的责任感。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一中引用“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中“声情并茂”“热泪盈眶”等词语描写老师的神态与动作,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通过引用诗句,展现《千家诗》对“我”童年的文学启蒙。
B. 片段二写两位老师的讲课,体现文学对“家国情怀”的传递。
C. 两个片段均体现“往事对成长的影响”,情感真挚。
D. 片段一的情感是“厌烦”,片段二的情感是“感动”,二者矛盾。
片段一中“这些诗句,如同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于漪《往事依依》(另一节选),对比“听老师讲课”片段,完成题目:
【甲】后来,我走上了语文教学之路,常常想起当年老师讲课的情景。他们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让文学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文字的温度。
【乙】中学时代,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终生难忘。一位是教古文的老师,他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声情并茂,读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他慷慨激昂,仿佛自己就是立志报国的词人。另一位是教白话文的老师,他讲都德的《最后一课》,当讲到“法兰西万岁”时,他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我们也跟着感动得眼圈发红。
概括甲、乙两个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片段均与“老师”相关,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与影响(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一件影响我的小事”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细节描写”(场景或人物神态描写);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③内容贴合生活实际,体现“小事对成长的影响”(如读书、老师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等)。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A(解析:B. 陶冶yě;C. 京口jīng(正确,但A选项全对);D. 模糊mó(正确,无错误),A选项无错误)
(2)①搜索枯肠 记忆犹新 ②绚丽
(1)①于漪;语文教育家;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②回忆往事;听老师讲课;文学作品;童年与少年往事
(2)①a.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b. 绚丽景色 c. 入迷 d. 萦绕于心 ②a. 年华似流水 b. 文学作品
(1)A(解析:“往事依依”指“对往事留恋”,句中“爷爷对往事依依”搭配不当,可改为“爷爷对往事念念不忘”)
(2)A(解析:“绚丽”贴合《千家诗》中景色的华丽;“热泪盈眶”是课文原词,贴合老师讲课的神态;“萦绕”指“在心中盘旋”,贴合往事的深刻,比“围绕”更具情感)
(3)A(解析:B. “闹”文中指“热闹生机”,与本义“吵闹”不同,但此处是诗句中的语境义,原选项“安静”错误;C. “陶冶”文中指“怡情养性”,与本义“熔炼”不同,原选项“破坏”错误;D. “依依”文中指“留恋”,与本义一致,原选项“忘记”错误;A. 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写童年读《千家诗》的经历,通过引用诗句展现诗中四季美景,体现《千家诗》对“我”的文学启蒙(3分);片段二:写中学听两位老师讲课的往事,一位讲古文慷慨激昂,一位讲白话文热泪盈眶,让“我”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与家国情怀(3分)。
引用诗句既展现《千家诗》的核心内容(2分),又具体呈现诗中描绘的四季景色(如“红杏闹春”“绿树夏日”)(2分),让“文学启蒙”的主题更具说服力,同时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传递对文学的喜爱(2分)。
“声情并茂”写出教古文老师讲课的投入(2分),“热泪盈眶”写出教白话文老师讲课的动情(2分),既展现老师的教学态度,也暗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为下文“我”受影响、体会文学意义做铺垫(2分)。
D(解析:片段一、二均体现对往事的喜爱与怀念,情感一致,无“厌烦”)
运用比喻修辞(2分),将“诗句”比作“色彩鲜明的图画”(2分),形象写出诗句描绘的景色鲜活生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文学的画面感,凸显“我”对诗句的喜爱与记忆深刻(2分)。
(二)拓展阅读
甲片段:写于漪成为语文老师后,受当年老师影响,用情感带领学生感受文学(3分);乙片段:写中学时两位老师讲课的情景,一位慷慨激昂,一位热泪盈眶,让“我”难忘(3分)。
甲片段体现“感恩与传承”:于漪感恩老师当年的启发,将老师的教学理念传承到自己的课堂,显老师对“我”职业道路的影响(4分);乙片段体现“感动与启蒙”:老师讲课的神态与情感,让“我”体会到文学的力量,显老师对“我”文学认知与家国情怀的启蒙(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小学时,语文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至今影响着我。那次我写的作文被评为“差”,趴在桌上难过,老师轻轻拍我的肩:“别灰心,你的文字像刚发芽的小苗,只要多浇水(多修改),一定能长高。”(比喻)她拿起红笔,逐字逐句帮我修改,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温柔的鼓励。后来我的作文慢慢变好,也敢主动分享想法了。现在想起那句话,还觉得心里暖暖的——原来一句小小的鼓励,真能像阳光一样,照亮成长的路。
2第三单元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作者信息: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19个月后因疾病失去视力和听力,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读写、掌握多门语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本文节选自《我的生活》),其作品以“顽强抗争、感恩成长”为核心,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文本背景:本文记录海伦·凯勒童年时期,在莎莉文老师的启蒙下,第一次认识“水”的经历,以及从“迷茫痛苦”到“理解语言、感知世界”的转变。文中无复杂时代背景,核心是“教育改变命运、师爱点亮生命”,与单元“成长故事”主题高度契合(教材“预习”提示核心)。
单元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成长故事”),是单元开篇课文。前承第二单元“亲情之美”,后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趣味),核心学习目标是“梳理‘认识水’的关键情节,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智慧与师爱,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情感与成长的写法”,引导学生感受成长中“启蒙与蜕变”的力量。
(二)结构脉络(教材原文梳理)
全文以“海伦的情感与认知变化”为线索,按“迷茫—启蒙—蜕变”的逻辑展开,核心情节聚焦“认识水”的过程: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迷茫痛苦(铺垫) 第1-3段 写海伦失明失聪后“处于黑暗而寂静的世界”,对一切感到迷茫、愤怒,“脾气变得暴躁”,渴望理解却无从下手,为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做铺垫。
启蒙相遇(转折) 第4-5段 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身边,“轻轻把我搂在怀里”,用“布娃娃”“拼写‘doll’”开启海伦的语言启蒙,虽有困惑(混淆“布娃娃”与“水”),但为后续理解埋下伏笔。
蜕变关键(高潮) 第6-13段 写“认识水”的核心情节:莎莉文老师带海伦到井房,“把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水流过手心,同时拼写“water”,海伦瞬间理解“水”是“流过手心的清凉东西”,突破认知障碍,“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成长感悟(结尾) 第14段 写海伦理解语言后的变化:开始主动认识世界(“了解每一样东西的名称”),体会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感恩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恩情。
(三)语言特色(教材重点手法)
核心手法(课后“思考探究”提及)
细节描写(贯穿全文):①动作细节:莎莉文老师“把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手上拼写‘water’”(精准写启蒙过程,显老师的耐心与智慧);海伦“使劲摔碎布娃娃”“突然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写从暴躁到顿悟的转变);②神态/心理细节:“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写理解语言后的心理变化,显成长的喜悦)。
对比手法:海伦“认识水”前后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之前“迷茫、愤怒、对世界无知”(如“摔碎布娃娃”),之后“求知欲强烈、主动认识世界”(如“急切地问各种东西的名称”),突出“认识水”是“再塑生命”的关键,也凸显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力量。
情感直抒:文中直接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如“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莉文老师”),不回避真挚情感,让“师爱与成长”的主题更鲜明。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关联)
“迷茫”(第1段):写海伦失明失聪后的状态,比“困惑”更显内心的无助,为后续“蜕变”做反衬;
“激荡”(第10段):写海伦理解“水”时“神奇的感觉在脑中激荡”,比“激动”更显认知突破的强烈,凸显“再塑生命”的震撼;
“油然而生”(第11段):写“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比“产生”更显欲望的自然与强烈,体现理解语言后对世界的渴望。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结合学生常错点)
感慨 gǎn kǎi “慨”右“既”,不写“即”(“慨”指感慨,“即”指立即)
搓捻 cuō niǎn “搓”左“扌”旁,不写“差”;“捻”左“扌”旁,不写“念”(均与动作相关)
奥秘 ào mì “奥”上“米”,不写“采”(“奥”指深奥,“采”指采摘)
拼凑 pīn còu “凑”左“冫”旁,不写“氵”(“凑”指聚集,“湊”为错写)
油然而生 yóu rán ér shēng “油”左“氵”旁,不写“阝”(“油然”指自然产生,与“油水”无关)
词语释义(课文语境)
搓捻:用手指揉搓(文中指莎莉文老师在海伦手上拼写单词的动作);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文中指海伦理解“水”后,发现“世界万物都有名称”的奥秘);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文中指海伦理解“水”时的激动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文中指海伦理解语言后,求知的欲望自然产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文中指海伦在水流过手心时,突然理解“水”的含义)。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感慨(kǎi) 搓捻(cuō) 奥秘(ào)
B. 拼凑(zòu) 油然而生(yóu) 恍然大悟(huǎng)
C. 譬如(bì) 走廊(láng) 截然不同(jié)
D. 争执(zhí) 混为一谈(hùn) 停滞(dài)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莎莉文老师在我手上cuō niǎn( )着,拼写“doll”这个词,我慢慢学会了用手指感受字母的形状。
②理解“水”的含义后,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求知的欲望yóu rán ér shēng( )。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她在________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读写,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为核心情节,展现海伦从“________”到“理解语言、感知世界”的转变,核心情感是对莎莉文老师“________”的感恩,点明“________”的主题。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________——莎莉文老师。(1分)
b.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________。(1分)
c.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________。(1分)
d. 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________,把它拼凑起来。(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写海伦失明失聪后迷茫痛苦的句子:“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________。”(2分)
b. 文中点明“认识水”是蜕变关键的句子:“________,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看到多年未见的老友,他心中感慨万千,有太多话想说。
B.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C. 他把不同的知识点混为一谈,导致做题时频频出错。
D. 面对困难,他油然而生地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让大家很失望。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莎莉文老师________地教海伦拼写单词,用耐心开启她的语言世界。
②海伦理解“水”的含义后,对世界的________被彻底点燃,开始主动探索。
③这个看似简单的经历,对海伦来说,却是________生命的关键转折。
A. 细致 求知欲 重塑 B. 细心 好奇心 改造
C. 细致 好奇心 改造 D. 细心 求知欲 重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油然而生一种对未来的渴望。(油然而生:本义指自然产生,文中指突然产生)
B. 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众不同,有自己的奥秘。(奥秘:本义指深奥的秘密,文中指独特的想法)
C.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海伦的生活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截然不同:本义指完全不同,文中指变化很大)
D. 他不可名状地兴奋,手舞足蹈地分享自己的发现。(不可名状:本义指不能用语言形容,文中指无法理解)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再塑生命的人》中“认识水”的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了。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片段二】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一中“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的细节描写(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中“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通过动作细节,展现莎莉文老师“体验式教学”的智慧。
B. 片段二写海伦“悔恨莫及”,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之前摔碎布娃娃的行为不对。
C. 两个片段均体现“认识水”对海伦的重大意义,情感真挚。
D. 片段一的情感是“迷茫”,片段二的情感是“喜悦”,二者矛盾。
结合片段,说说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对比“认识水”片段,完成题目:
【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
【乙】《再塑生命的人》(节选)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了。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概括甲、乙两个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片段均体现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情感,分别从什么角度展现(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一次难忘的启蒙”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或心理描写);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③内容贴合生活实际,体现“启蒙对成长的影响”(如老师的一句话、一次耐心的讲解、朋友的帮助等)。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A(解析:B. 拼凑còu;C. 譬如pì;D. 停滞zhì)
(2)①搓捻 ②油然而生
(1)①美国;海伦·凯勒;莎莉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②认识水;迷茫痛苦;再塑生命;教育改变命运(或“师爱点亮生命”)
(2)①a. 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b. 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 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d. 我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 ②a. 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b.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1)D(解析:“油然而生”指“自然产生积极情感”,句中“放弃的念头”是消极的,用词不当,可改为“不由自主”)
(2)D(解析:“细心”贴合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态度;“求知欲”是课文原词,贴合海伦理解语言后的状态;“重塑”与“再塑生命”呼应,比“改造”更具情感)
(3)C(解析:A. “油然而生”文中也指“自然产生”,与本义一致,原选项“突然产生”错误;B. “奥秘”文中指“语言的秘密”,与本义“深奥的秘密”一致,原选项“独特的想法”错误;D. “不可名状”文中指“无法用语言形容”,与本义一致,原选项“无法理解”错误;C. 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莎莉文老师带海伦到井房,让水流过她的手并拼写“water”,海伦突然理解“水”的含义(3分);片段二:海伦理解“水”后,求知欲被点燃,开始用新眼光看待世界,并为之前摔碎布娃娃感到悔恨(3分)。
这一细节描写通过“放”(老师的动作)、“流过”(水的状态)、“清凉”(海伦的触觉)(2分),展现莎莉文老师“让海伦通过体验理解语言”的教育智慧(2分),为海伦“恍然大悟”做铺垫,也体现老师对海伦的耐心与关爱(2分)。
“水”不仅是海伦认识的第一个具体事物(2分),更让她突破“黑暗寂静”的认知障碍,理解“语言是连接世界的桥梁”(2分),从此摆脱迷茫,获得探索世界的勇气与希望,所以说“唤醒灵魂、给予光明”(2分)。
D(解析:片段一的情感是“顿悟的喜悦”,片段二是“求知的渴望与悔恨”,均体现成长中的积极变化,无“迷茫”,情感一致)
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有智慧、有耐心、充满爱心的老师(2分):她用“体验式教学”(让海伦摸水学字)开启海伦的认知,显智慧;慢慢拼写单词、带海伦到井房,显耐心;主动拥抱海伦、帮助她理解世界,显爱心(4分)。
(二)拓展阅读
甲片段:海伦希望在“假如有三天光明”时,长久凝视莎莉文老师的面庞,感恩老师的启蒙(3分);乙片段:莎莉文老师通过“摸水学字”,帮助海伦理解“水”的含义,开启她的语言世界(3分)。
甲片段从“感恩与珍视”角度:通过“希望凝视老师面庞、研究老师容貌”,体现海伦对老师的深切感恩,以及对老师付出的珍视(4分);乙片段从“启蒙与转变”角度:通过老师“教海伦认水”的过程,体现老师对海伦“再塑生命”的关键作用,以及海伦对老师教育方法的认可(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小学时,数学老师帮我解开了“鸡兔同笼”的难题,那次启蒙至今难忘。我对着题目哭了好久,老师走过来,蹲在我身边,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你看,把兔子的腿当成鸡的腿,就像给兔子‘穿小鞋’,多出来的腿就是兔子的‘小鞋’呀!”(比喻)她边画边算,手指在纸上轻轻点着,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慢。当我终于算出答案时,她笑着摸我的头:“你看,只要找对方法,难题就像纸老虎。”那句话像一盏灯,让我不再怕难题,也学会了耐心思考。
2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论语》基本信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全书共20篇,本课选自《学而》《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先进》《子张》等篇,是七年级接触的第一部儒家经典(教材“预习”重点提示)。
孔子信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核心思想)、“礼”,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对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影响深远(教材注释明确内容)。
单元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成长故事”),是单元收官课。前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学习生活)、《再塑生命的人》(成长启蒙),核心学习目标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修身做人的论述,初步感受儒家文化精髓”,为后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内容脉络(按“学习+修身”分类梳理,贴合教材注释)
本课12章内容可分为“学习态度与方法”“修身做人”“道德修养”三类,每章核心含义均提炼自教材注释,无过度解读:
类别 章节 (教材顺序) 原文(教材呈现) 核心含义(教材注释提炼)
学习态度与方法 1(《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后按时温习,与朋友相聚,他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这是君子的表现(强调学习乐趣与豁达心态)。
2(《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强调自我反思)。
4(《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当老师(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5(《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会疑惑(强调学思结合)。
11(《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改变,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强调志向的坚定,间接关联学习需有志向)。
修身做人 6(《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安贫乐道,住简陋小巷却不改变学习的快乐,是贤德之人(强调安贫乐道的修身态度)。
7(《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强调以学习为乐的修身境界)。
8(《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冷水、弯臂当枕,乐趣也在其中;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自己来说像浮云(强调安贫守义)。
9(《子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人同行,必定有可做自己老师的人,选择优点学习,看到缺点就改正(强调谦虚好学、取长补短)。
道德修养 3(《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成长: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身,四十岁不疑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听意见顺心,七十岁随心而不越规矩(强调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
10(《先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感叹时光像流水,日夜不停(强调珍惜时间,关联道德修养需及时)。
12(《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恳切提问且思考当前之事,“仁”就在其中(强调道德修养与学习、思考结合)。
(三)语言特色(教材重点文言知识+手法)
核心文言知识(课后“积累拓展”重点)
通假字(教材注释明确):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课文例句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课文例句
时习 按时温习 时常复习(含义相近,侧重“按时”) 学而时习之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含义相近,侧重“志向相同”) 有朋自远方来
可以 可以凭借 能愿动词“可以” 可以为师矣
疏食 粗粮 稀疏的食物 饭疏食,饮水
重点虚词:
“而”:①表顺承(“学而时习之”,学习后温习);②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他人不了解却不恼怒);③表修饰(“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之”:①代词,代指“所学的知识”(“学而时习之”);②结构助词,“的”(“君子之交”,文中无直接出现,可关联“与朋友交”);③语气助词,无实义(“逝者如斯夫”,“夫”为语气词)。
写作手法(贴合七年级理解)
语录体:语言简洁凝练,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直接对话,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复杂情节,便于记忆与传播。
对比手法: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的对比,突出“以学为乐”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学与思”的对比,强调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教材注释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句子 字音 字形提醒(结合学生常错点)
不亦说乎 yuè “说”通“悦”,不读shuō;注意与“说话”的“说”区分
愠怒 yùn “愠”左“忄”旁,不写“氵”(与情绪相关)
三省吾身 xǐng “省”表“反省”读xǐng,不读shěng(节省)
罔殆 wǎng dài “罔”不写“惘”(“惘”是“迷茫”,“罔”是“迷惑”);“殆”右“台”,不写“厶”
箪食瓢饮 dān shí piáo yǐn “箪”上“竹”字头(与器具相关),不写“单”;“瓢”左“瓜”,不写“爪”
曲肱 gōng “肱”左“月”旁(与身体部位相关),不写“弓”
文言实词释义(课文语境)
习:温习(“学而时习之”);
愠:生气,恼怒(“人不知而不愠”);
省:自我检查,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信: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传不习乎”);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而不思则罔”);
殆:疑惑(“思而不学则殆”);
堪:能忍受(“人不堪其忧”);
夺:改变(“匹夫不可夺志也”);
逾矩:越过法度(“不逾矩”,“逾”是“越过”,“矩”是“法度”)。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不亦说乎(shuō) 愠怒(yùn) 三省吾身(xǐng)
B. 罔殆(wǎng dài) 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
C. 瓢饮(piáo) 疏食(shū) 不逾矩(yú)
D. 笃志(dǔ) 切问(qiè) 逝者如斯夫(fū)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
2. 文学常识与文言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论语〉十二章》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春秋末期鲁国人,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主张“________”的核心思想。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传不习乎?”(1分)
b. 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1分)
c. 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1分)
d. 子在川上曰:“________,不舍昼夜。”(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2分)
b. 文中体现“安贫乐道”的句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2分)
3. 文言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B. 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怒)
C. 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
D. 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 B. 曲肱而枕之 C. 不义而富且贵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B.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C. 饭疏食,饮水(疏食:古义“粗粮”,今义“稀疏的食物”)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古义“几个人”,今义“数字三”)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论语〉十二章》中“学习态度”与“修身”相关章节,完成题目:
【片段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片段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一中三章均与“学习”相关,分别从哪些角度阐述学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二中“贤哉,回也!”的反复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是学习方法的核心。
B. 片段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强调“以学习为乐”是最高的学习境界。
C. 两个片段均体现孔子对“学习”与“修身”的重视,语言简洁凝练。
D. 片段一侧重“修身”,片段二侧重“学习”,主题错位。
结合片段二,说说孔子推崇的修身态度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论语·学而》另一章,完成题目:
【甲】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敏于事:做事勤勉;就有道:靠近有道德的人;正:匡正自己)
解释下列加点词(6分)
(1)食无求饱(食:________) (2)居无求安(安:________) (3)慎于言(慎: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与《〈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章观点相近?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学习中的收获”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至少一句名言;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或排比);③内容贴合学习生活实际,体现“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B(解析:A. 不亦说乎yuè;C. 不逾矩jǔ;D. 逝者如斯夫fú)
(2)①说;通“悦”,愉快 ②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①论语;儒 ②丘;仲尼;儒;仁
(2)①a.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可以为师矣 c. 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 d. 逝者如斯夫 ②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C(解析:“殆”是“疑惑”,不是“危险”)
(2)C(解析:“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A. 表顺承;B. 表修饰;C. 表转折;D. 表顺承)
(3)C(解析:“疏食”古今义均为“粗粮”,“稀疏的食物”是错误解释)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1)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罔”译“迷茫”,“殆”译“疑惑”,3分);
(2)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善者”译“优点”,“从”译“学习”,3分)。
第一章从“学习乐趣”(学习后温习、与朋友相聚)和“豁达心态”(他人不了解不恼怒)阐述(2分);第二章从“学习方法”(温习旧知识得新发现)阐述(2分);第三章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思结合)阐述(2分)。
“贤哉,回也!”反复出现两次(2分),强调颜回“安贫乐道”的贤德(2分),突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赏,让情感表达更强烈,也让读者更易记住颜回的品格(2分)。
D(解析:片段一侧重“学习”,片段二侧重“修身与学习结合”,主题一致,无错位)
孔子推崇的修身态度是“安贫乐道”(如颜回住陋巷却不改学习乐趣)和“谦虚好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择优点学习、改正缺点)(6分)。
(二)拓展阅读
(1)吃饭 (2)安逸 (3)谨慎(每空2分)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敏”译“勤勉”,“慎”译“谨慎”,“正”译“匡正”,3分)
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观点相近(2分);两章均强调“君子不追求物质享受,注重道德修养与学习”,前者侧重“做事勤勉、靠近有道之人”,后者侧重“安贫守义”,核心均为“修身重于物质”(4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学习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驶向远方(比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前我只刷题不思考,成绩总上不去,后来试着边学边总结,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数学公式,用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成绩慢慢有了进步。现在我更明白,学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温习旧知识时发现新思路,比做新题更有收获。这就是学习给我的启示: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成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