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10: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安排了四首诗歌分别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四首诗歌体裁不一,《观沧海》是四言古体诗;《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元曲。
《观沧海》中曹操通过描绘宏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中王湾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表达羁旅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景表达对朋友左迁的复杂情感;《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远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之感。
这四首诗歌要求背诵并会默写。
学情分析:
学生小学已经学习了部分诗歌,但主要是朗读、背诵。初中诗歌的学习不仅要背诵,还需鉴赏。这四首诗歌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都不太了解,需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习。
教学设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的教学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四首诗歌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教读《观沧海》,引导学生在读出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概括景物的特点,结合背景理解曹操的政治胸襟、建功立业的理想。第二个环节,将《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联读,先赏析诗中的景物,再探析同是羁旅思乡,为何景物特点如此不同?第三个环节,赏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了解诗歌背景,读懂诗人情感。最后归纳诗歌的赏析技巧。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学习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沧海
一、诗画导入,引出诗题。
1.展示大海图片,出示诗句: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白居易《浪淘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53岁的曹操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呢?
二、初读诗歌,读出韵律美。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1)临 碣石山(jié) 澹澹(dàndàn,tán)
竦峙(zhì) 萧瑟
(2)四言诗:二二节奏
(3)韵脚:i(海、峙、起、里、志)
2.听读诗歌,感受声韵美。
3.齐读诗歌,读出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感受壮志美
1.自由诵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并尝试分析景物特点。
预设:
水:汹涌澎湃;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
日、月、星汉——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追问: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沧海的无边无际,吞吐日月、大气磅礴
2.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预设:
诗调:慷慨激昂、雄心勃勃
追问:曹操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补充资料:
(1)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后,曹操为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远征乌桓取得胜利,班师回朝,途径碣石山,写下《观沧海》。
(2)战争胜利,基本统一北方。
(3)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碣石山。
明确:
曹操借景抒怀,既表达了对沧海的赞美与敬畏,也暗喻自己包揽九州、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托物言志)
追问:诗歌中哪几句能读出作者的政治胸襟和建功立业的理想?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美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壮志美。
四、延伸拓展,积累诗句
1.展示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感受伟人情怀。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背诵《观沧海》,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