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一中高二级历史科周测1(2015、9、19)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陈素秋
审题人:陈素秋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越名教而任自然
3.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
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
8.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9.“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0.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右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
D.四书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11.学习了解儒家思想后,有位爱思考的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假如你是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主要从哪一角度分析其原因
A.思想内容的变化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1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3、下列史实中,所列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史实发生在下图所示时期的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B.儒家学者积极复兴儒家思想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
D.出现了进步的民主启蒙思想
14.
古代有人向当朝统治者提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的建议,此人最有可能是(
)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15.《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在此,朱熹
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16.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17.
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18.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19.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
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20.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强调“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试图把“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观臆断的干扰,韩非子还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甚至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商鞅看到了仅靠监督来防止官吏腐败的局限性,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从秦代开始,中国传统政法体制设置就贯穿着浓厚的监督制约色彩。
材料二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这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孔子主张“欲而不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张扬“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这种内省不疚、无愧于
心的精神满足感,是为官者严格自律的内在动力。
材料三
西方把权力视作“利维坦”
。为了防止权力失控,防止腐败,西方素有分权、法治的传统,
形成了遏制和防范权力腐败的制度和文化,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标杆或参考。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就高度推崇法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
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
仍不能实现法
治。
”经过历史的沉淀,法治深入人心。为了防范公职人员腐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比如韩国有《公务员道德法》
,法国有《政治生活财务透明度法》等,在这些制度得到很好执行的国
家,政治就相对清明,腐败现象较为轻微。西方国家大多建立了反腐败专门机构,一般直属议会,
例如,英国领导反腐败机关的总检察长直接对议会负责。对于公职人员违反法律以权谋私的行为,
很多国家的公务员法都规定了明确的惩戒措施,秉承零容忍的执法态度。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被
称为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
,是民间社会系统的信息通道。
——以上材料摘自《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需汲取中外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家和儒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基本主张。(6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防止腐败的措施有哪些 (10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4分
江门一中高二级历史科周测1(2015、9、19)
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1-5
ADABA
6-10
CBBDA
11-15
BABCD
16-20
BBBCD
材料题:
21.
(1)法家:以“法”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4分)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2分)
(2)信奉法律,力求法治,完善制度,细节防腐,设立机构,专司反腐,严格执法,铁腕惩腐。舆论监督。第四权力。(每点2分,满分10分)
(3)反腐败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反腐败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