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控制燃烧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控制燃烧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20:07:03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储存烟花的仓库中所贴的标志为( )
2.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①氢气 ②汽油蒸气 ③面粉粉尘 ④棉尘 ⑤天然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
3.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二氧化碳、氧气,不能将这两瓶气体区别开来的是( )
A.分别向集气瓶中滴加石蕊试液 B.分别向集气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C.分别向集气瓶中放入木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内
4.如图所示,实验室里有一套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大理石,分液漏斗里盛放稀盐酸,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B.制取氧气,若分液漏斗中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则锥形瓶中只能放二氧化锰
C.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了气泡,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D.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正放在实验台上
5.下图表示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6.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含有同种原子
B.性质:都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C.用途:一氧化碳可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D.转化: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8.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9.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试剂,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11.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使燃着的煤与空气隔绝
12.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和爆炸都属于化学反应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1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B.森林灭火时,建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用嘴吹灭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降低着火点
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14.森林发生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15.下列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是混合物 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C.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6.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 B.“金燧”的使用不受天气条件制约
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7.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血液”
B.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
C.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
18.下列对比实验不是以探究燃烧条件为目的的是( )
   
A.比较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
B.比较A、B两处红磷的燃烧情况
C.比较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的燃烧情况
D.比较火柴燃烧的剧烈程度
19.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 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 mL蒸馏水
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 ℃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
20.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21.(5分)请根据下列情景回答问题。
①消防员关闭液化气瓶阀门;②消防员用水来灭火;③往油锅里加水;④油锅中火焰飞溅
(1)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 __,②__ __。
(2)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 __,__ __,
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 __。
22.(6分)碳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工业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含碳化合物尿素[CO(NH2)2]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X,
其中X的化学式为__ __。
(4)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所示。当烟气流速相同时,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__ __。
23.(5分)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它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碳。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1)目前人类拥有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__ __。
(2)第②步中,碳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3)第③步通过化合反应得到甲醇(CH3OH),甲醇与乙醇一样有可燃性,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24.(6分)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怎样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迫在眉睫。
(1)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①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 __。
②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__ __。
③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__ __。
(2)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安全火柴,当火柴头与摩擦面摩擦时,产生热量点燃火柴头上的可燃物,使火柴梗着火。
①火柴头上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目的是__ __。
②火柴头湿水后不易擦燃的原因是__ __。
(3)从环保的角度讲,你认为此安全火柴安全吗?为什么?__ __。
25.(10分)燃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某项目小组的同学以“家用燃料”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项目一】燃烧是如何发生的
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燃烧的生成物有毒有害。
 
(1)图1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 __。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 __。利用图1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__ __。与图1装置相比,利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 __。
【项目二】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一)燃烧燃料为了取暖
(2)同学们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从前人们把煤制成蜂窝煤后燃烧会更加充分,请你从充分燃烧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__ __。
(3)在家庭中使用煤(含碳量95%左右)取暖时,由于烟囱通风不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成一氧化碳的原因__ __。
(二)燃烧燃料为了照明
中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如汉代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灯由衔鱼的雁首颈、雁身、两片灯罩及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
(4)灯点燃时,灯的雁首颈可将燃烧的烟雾引入体腔内的清水中。清水的作用是__ __(回答一点即可)。
(5)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__ __(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使燃料充分燃烧。
【项目三】建构家用燃料变迁示意图
―→―→―→―→―→
(6)通过研究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能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7)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是现代家庭的主要燃料,利用了CH4的__ __性。
26.(6分)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实验1
实验1: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火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__ __。
(2)依据实验1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 __。
实验2:用质软的塑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2
(3)向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为__ __。
(4)若取少量实验后液体滴加到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上,发现石蕊变红。
①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 __。
②请在该实验基础上补充实验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实验操作:__ __;实验现象:__ 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b__ __。
(2)实验室常用__ __和__ __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 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__ 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3)若用环保空塑料输液袋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时应将__ __放到 n导管口。
28.(8分)【科学探究】“取火有方,驭火有术。”学科兴趣小组对物质的燃烧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1)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40 ℃,在进行如图1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白烟产生,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 __。
(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请写出物质M、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3)将氧气浓度传感器插入如图2试管中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过量的白磷熄灭后,试管内的氧气并未耗尽(M已经完全反应完),氧气的浓度约为8.6%,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 __。
   
      
活动二:探究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4)点燃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将金属导管的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 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的温度/℃ 燃烧时的火焰情况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火焰产生
铁 1 535 2 750 约1 800 无火焰产生
钠 97.8 883 约1 400 —
(5)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 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__ 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6)“天宫课堂”第4季演示了空间站蜡烛燃烧的火焰呈近似球形、颜色为蓝色,如图4所示。请分析空间站蜡烛燃烧火焰与地面不同的原因:__ 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9.为测定某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4.0 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将40.0 g该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0 2.0 1.0 0.6
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4.0 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 __g。
(2)求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储存烟花的仓库中所贴的标志为( A )
2.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A )
①氢气 ②汽油蒸气 ③面粉粉尘 ④棉尘 ⑤天然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
3.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二氧化碳、氧气,不能将这两瓶气体区别开来的是( C )
A.分别向集气瓶中滴加石蕊试液 B.分别向集气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C.分别向集气瓶中放入木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内
4.如图所示,实验室里有一套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大理石,分液漏斗里盛放稀盐酸,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B.制取氧气,若分液漏斗中盛放过氧化氢溶液,则锥形瓶中只能放二氧化锰
C.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了气泡,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D.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正放在实验台上
5.下图表示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6.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B )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含有同种原子
B.性质:都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C.用途:一氧化碳可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D.转化: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8.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D )
  
9.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试剂,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C )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D )
A.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11.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B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使燃着的煤与空气隔绝
12.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C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和爆炸都属于化学反应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A错误;燃烧属于化学反应,但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反应,如自行车车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C正确;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如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D错误。
1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B.森林灭火时,建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用嘴吹灭洒落在实验桌上燃着的酒精——降低着火点
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14.森林发生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B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15.下列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天然气是混合物 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C.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6.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 B.“金燧”的使用不受天气条件制约
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木燧”是钻木取火,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木燧”不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A错误;“金燧”是聚焦太阳光取火,使用受天气条件制约,B错误;“石燧”是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不是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引燃时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正确。
17.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血液”
B.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
C.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
18.下列对比实验不是以探究燃烧条件为目的的是( D )
   
A.比较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
B.比较A、B两处红磷的燃烧情况
C.比较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的燃烧情况
D.比较火柴燃烧的剧烈程度
19.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 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 mL蒸馏水
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 ℃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
曲线①中ab段压强迅速增大,是因为迅速注入蒸馏水的缘故,A正确;c点到e点压强明显减小,通过振荡操作使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所以使得压强明显减小,B正确;曲线③加入水后压强上升最小,说明进入水的体积最小,100~150 s曲线3减小压强最少,是因为注入的水最少,是20 mL,C不正确;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 ℃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D正确。
20.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21.(5分)请根据下列情景回答问题。
①消防员关闭液化气瓶阀门;②消防员用水来灭火;③往油锅里加水;④油锅中火焰飞溅
(1)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隔离可燃物__,②__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__。
(2)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水的密度比油大,油会浮在水面上,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__,__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__,
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盖上锅盖(或加大量青菜)__。
22.(6分)碳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6CO2+6H2OC6H12O6+6O2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
(3)工业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含碳化合物尿素[CO(NH2)2]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X,
其中X的化学式为__H2O__。
(4)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所示。当烟气流速相同时,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__氨基乙酸钾__。
23.(5分)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它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碳。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1)目前人类拥有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__天然气__。
(2)第②步中,碳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C+H2O(气)CO+H2__。
(3)第③步通过化合反应得到甲醇(CH3OH),甲醇与乙醇一样有可燃性,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C2H5OH+3O22CO2+3H2O__。
(1)目前人类拥有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2)碳和水蒸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C+H2O(气)CO+H2。
(3)CH3OH+2O2CO2+2H2O
         44   36
生成的CO2与H2O的质量比是44∶36=11∶9;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2CO2+3H2O。
24.(6分)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怎样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迫在眉睫。
(1)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①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隔绝氧气或空气接触__。
②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__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
③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__用水浇灭燃着的草垛__。
(2)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安全火柴,当火柴头与摩擦面摩擦时,产生热量点燃火柴头上的可燃物,使火柴梗着火。
①火柴头上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目的是__迅速产生氧气__。
②火柴头湿水后不易擦燃的原因是__温度不易达到其着火点以上__。
(3)从环保的角度讲,你认为此安全火柴安全吗?为什么?__不安全,产生的气体污染空气__。
25.(10分)燃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某项目小组的同学以“家用燃料”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项目一】燃烧是如何发生的
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燃烧的生成物有毒有害。
 
(1)图1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与氧气接触__。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4P+5O22P2O5__。利用图1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__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__。与图1装置相比,利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可以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生成物逸散到空气中__。
【项目二】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一)燃烧燃料为了取暖
(2)同学们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从前人们把煤制成蜂窝煤后燃烧会更加充分,请你从充分燃烧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__蜂窝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__。
(3)在家庭中使用煤(含碳量95%左右)取暖时,由于烟囱通风不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成一氧化碳的原因__2C+O22CO__。
(二)燃烧燃料为了照明
中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如汉代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灯由衔鱼的雁首颈、雁身、两片灯罩及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
(4)灯点燃时,灯的雁首颈可将燃烧的烟雾引入体腔内的清水中。清水的作用是__吸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或降低温度)__(回答一点即可)。
(5)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__扩大__(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使燃料充分燃烧。
【项目三】建构家用燃料变迁示意图
―→―→―→―→―→
(6)通过研究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能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2H2O__。
(7)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是现代家庭的主要燃料,利用了CH4的__可燃__性。
26.(6分)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实验1
实验1: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火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__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__。
(2)依据实验1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二氧化碳用于灭火__。
实验2:用质软的塑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2
(3)向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为__塑料瓶变瘪__。
(4)若取少量实验后液体滴加到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上,发现石蕊变红。
①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碳酸__。
②请在该实验基础上补充实验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实验操作:__将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放到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__;实验现象:__纸花不变色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b__锥形瓶__。
(2)实验室常用__石灰石(或大理石)__和__稀盐酸__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B(或C)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__E(或G)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3)若用环保空塑料输液袋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时应将__燃着的木条__放到 n导管口。
(1)由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或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装置E或G;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3)若用环保空塑料输液袋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从m端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n导管口。
28.(8分)【科学探究】“取火有方,驭火有术。”学科兴趣小组对物质的燃烧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1)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40 ℃,在进行如图1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白烟产生,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温度要达到着火点__。
(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请写出物质M、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H2O22H2O+O2↑__。
(3)将氧气浓度传感器插入如图2试管中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过量的白磷熄灭后,试管内的氧气并未耗尽(M已经完全反应完),氧气的浓度约为8.6%,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__。
   
      
活动二:探究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4)点燃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将金属导管的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气态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的温度/℃ 燃烧时的火焰情况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火焰产生
铁 1 535 2 750 约1 800 无火焰产生
钠 97.8 883 约1 400 —
(5)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沸点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__有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6)“天宫课堂”第4季演示了空间站蜡烛燃烧的火焰呈近似球形、颜色为蓝色,如图4所示。请分析空间站蜡烛燃烧火焰与地面不同的原因:__微重力环境燃烧后的气体几乎消除了对流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9.为测定某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4.0 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将40.0 g该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3.0 2.0 1.0 0.6
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4.0 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3.4__g。
(2)求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10.0 g稀盐酸能与1.0 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0 g x

x=0.73 g
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答: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第一次加入的10.0 g稀盐酸能与4.0 g-3.0 g=1.0 g碳酸钙完全反应;第二次加入的10.0 g稀盐酸能与3.0 g-2.0 g=1.0 g碳酸钙完全反应;第三次加入的10.0 g稀盐酸能与2.0 g-1.0 g=1.0 g碳酸钙完全反应;第四次加入的10.0 g稀盐酸只能与1.0 g-0.6 g=0.4 g碳酸钙反应,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最终剩余的0.6 g固体为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4.0 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4.0 g-0.6 g=3.4 g。(2)10.0 g稀盐酸能与1.0 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一步可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