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20:10:4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 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D )
A.白糖 B.白酒
C.白醋 D.花生油
2.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B )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C )
A.自来水 B.红糖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4.溶液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纯净物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二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D.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6.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B )
A.烧杯、试管、玻璃棒 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7.有一瓶密封保存长期放置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C.瓶底会有固体析出 D.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溶液浓稀程度相同,A、B错误;由于溶液是稳定的,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放多长时间,瓶底也不会有固体析出,C错误;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D正确。
8.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A.甲图表示称取7.5 g氯化钠 B.乙图表示量取42.5 mL水
C.丙图表示溶解氯化钠 D.丁图表示向试剂瓶中转移溶液
9.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结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则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 )
A.氢氧化钠 B.硝酸钾
C.氯化钠 D.硝酸铵
10.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变为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B )
A.50 g B.10 g
C.100 g D.40 g
11.关于水的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C )
A.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 B.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C.通过过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D.通过活性炭吸附部分有害物质
12.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将会( C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3.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两个实验均可以探究水的组成
B.实验②与a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
C.实验①中点燃氢气之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D.实验②中a、b两管上方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实验①中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实验②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两个实验均可以探究水的组成,A正确;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体积比为2∶1,根据图示可知,a、b两管上方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为2∶1,则a为负极,B错误;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氢气之前需要检验其纯度,C正确;根据图示可知,实验②中a、b两管上方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D正确。
14.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C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15.如图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C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用剩的食盐放回原试剂瓶 避免浪费
B 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 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
C 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 更加简便
D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
16.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可乐、雪碧、咖啡、牛奶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慎洒出少量,不会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静止不动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17. 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18.下表列出了20 ℃时NaCl溶解实验的一组数据: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NaCl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B.①②③所得溶液是20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C.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溶质都会使其浓度增大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 ℃时10 g水中最多形成13.6 g溶液,即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20 ℃时1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食盐,故①②所得溶液是20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A正确。③所得溶液中有0.4 g的氯化钠没有溶解,该溶液是20 ℃时NaCl的饱和溶液,B错误。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不一定都会使其浓度增大,若溶液是饱和溶液,加入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错误。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7%,D错误。
19.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像,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B )
A.所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到试剂瓶
所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错误;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B正确;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取用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错误;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到试剂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20.100 g 25%的NaCl溶液如图处理后,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x%,其中x的值是( A )
A.6.25 B.25
C.12.5 D.15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21.(4分)(1)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里得到一种紫红色溶液,该溶液叫作__碘__的__汽油__溶液。(均填物质名称)
(2)生理盐水中的溶质粒子是__Na+和Cl-__;医用酒精中的溶质粒子是__C2H5OH__。(均填粒子的符号)
22.(6分)如图,在A、B、C三只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 g、40 g、50 g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__C__中一定是饱和溶液,__A__一定不是饱和溶液,__B__中和__C__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如果将C图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1)__升高温度__,(2)__增加溶剂水__。
        
23.(4分)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有效复习。
(1)如图是有关溶液的部分思维导图,请在①__均一__,②__饱和溶液__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根据图中溶液特点判断下列混合物:①蔗糖水;②医用酒精;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的是__①②⑥__。
(3)小阳认为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她的观点不正确:__水(合理即可)__。
24.(8分)如图是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适用于分离__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__。
(2)过滤的操作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__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__,否则会__使过滤的速率变慢__。
(3)如果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其后果是__滤液浑浊__。
(4)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__内壁__,作用是__防止滤液迸溅__。
(5)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
(6)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承接滤液的烧杯中含有杂质(或滤纸破损或滤液高于滤纸边缘)__。(写一点即可)
25.(10分)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天宫”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
(1)在“水净化系统”中,活性炭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__吸附__性,属于活性炭的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在“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__正__(填“正”或“负”)极。若该电极产生5 mL氧气,则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是__10__mL。
(3)在“氢氧燃料电池系统”中有催化剂(通常作反应条件),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__化学__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氢气+氧气水__。
(4)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少量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很快整个水球变成蓝色。蓝色颜料能让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是因为颜料分子具有__不断运动__的特征。
(5)如图是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①②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②__(填“①”或“②”),从微观角度看,该过程中分子的种类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改变。
(6)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AC__。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水的净化
26.(6分)浩然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 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搅拌”的目的是__加快固体溶解__。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__用玻璃棒搅拌__。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__氢氧化钠__溶液,这是因为__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__。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__硝酸铵溶于水吸热__。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氯化钠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人类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室温下,某实验小组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按如图所示步骤操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计算:需Na2CO3粉末__5__g,水__45__mL(室温时,水的密度约为1.0 g/mL),量取水时应选用量筒规格为__50__mL。
(2)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所需的碳酸钠粉末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左,此时应__C__(填字母)。
A.调节天平平衡螺母 B.增加适量Na2CO3
C.减少适量Na2CO3
(3)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Na2CO3的烧杯中,用__玻璃棒__搅拌,其目的是__加快溶解的速率__,这样得到的溶液即是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4)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偏小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称量时若发现砝码生锈,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偏大__。
28.(8分)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平放在实验桌上。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处__从右往左__依次变红。
(3)组内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浓氨水和酚酞溶液加反了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浓氨水__具有挥发性,属于该物质的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实验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2所示。
(4)该实验说明的分子性质有__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__。
(5)改进后共同设计了图3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__a__(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改进后的优点是__装置密闭,不污染空气(合理即可)__(答出一点即可)。(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9.(6分)50 ℃时,将12 g硝酸钾完全溶解到48 g水中,将所得溶液分为两等份。请计算:
(1)取第一份溶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的质量;
(2)取第二份溶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倍,需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
(1)将12 g硝酸钾完全溶解到48 g水中,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0%=10% x=30 g
答:需要加水的质量为30 g。
(2)设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y。
×100%=40% y=10 g
答: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10 g。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 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白糖 B.白酒
C.白醋 D.花生油
2.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红糖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4.溶液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纯净物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二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D.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6.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试管、玻璃棒 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7.有一瓶密封保存长期放置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C.瓶底会有固体析出 D.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
8.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称取7.5 g氯化钠 B.乙图表示量取42.5 mL水
C.丙图表示溶解氯化钠 D.丁图表示向试剂瓶中转移溶液
9.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结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则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钾
C.氯化钠 D.硝酸铵
10.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变为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A.50 g B.10 g
C.100 g D.40 g
11.关于水的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 B.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C.通过过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D.通过活性炭吸附部分有害物质
12.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将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3.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均可以探究水的组成
B.实验②与a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
C.实验①中点燃氢气之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D.实验②中a、b两管上方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14.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15.如图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用剩的食盐放回原试剂瓶 避免浪费
B 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 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
C 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 更加简便
D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
16.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乐、雪碧、咖啡、牛奶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慎洒出少量,不会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静止不动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17. 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18.下表列出了20 ℃时NaCl溶解实验的一组数据: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所加NaCl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B.①②③所得溶液是20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
C.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溶质都会使其浓度增大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19.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像,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所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到试剂瓶
20.100 g 25%的NaCl溶液如图处理后,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x%,其中x的值是( )
A.6.25 B.25
C.12.5 D.15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21.(4分)(1)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里得到一种紫红色溶液,该溶液叫作__ __的__ __溶液。(均填物质名称)
(2)生理盐水中的溶质粒子是__ __;医用酒精中的溶质粒子是__ __。(均填粒子的符号)
22.(6分)如图,在A、B、C三只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 g、40 g、50 g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__ __中一定是饱和溶液,__ __一定不是饱和溶液,__ __中和__ __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如果将C图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1)__ __,(2)__ __。
        
23.(4分)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有效复习。
(1)如图是有关溶液的部分思维导图,请在①__ __,②__ __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根据图中溶液特点判断下列混合物:①蔗糖水;②医用酒精;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的是__ __。
(3)小阳认为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她的观点不正确:__ __。
24.(8分)如图是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适用于分离__ __。
(2)过滤的操作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__ __,否则会__ __。
(3)如果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其后果是__ __。
(4)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__ __,作用是__ __。
(5)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 __。
(6)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 __。(写一点即可)
25.(10分)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天宫”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
(1)在“水净化系统”中,活性炭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__ __性,属于活性炭的__ 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在“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__ __(填“正”或“负”)极。若该电极产生5 mL氧气,则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是__ __mL。
(3)在“氢氧燃料电池系统”中有催化剂(通常作反应条件),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__ __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 __。
(4)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少量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很快整个水球变成蓝色。蓝色颜料能让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是因为颜料分子具有__ __的特征。
(5)如图是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①②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 __(填“①”或“②”),从微观角度看,该过程中分子的种类__ __(填“会”或“不会”)改变。
(6)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 __。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水的净化
26.(6分)浩然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他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 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搅拌”的目的是__ __。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__ __。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__ __溶液,这是因为__ __。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__ __。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 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人类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室温下,某实验小组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按如图所示步骤操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计算:需Na2CO3粉末__ __g,水__ __mL(室温时,水的密度约为1.0 g/mL),量取水时应选用量筒规格为__ __mL。
(2)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所需的碳酸钠粉末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左,此时应__ __(填字母)。
A.调节天平平衡螺母 B.增加适量Na2CO3
C.减少适量Na2CO3
(3)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Na2CO3的烧杯中,用__ __搅拌,其目的是__ __,这样得到的溶液即是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4)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 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称量时若发现砝码生锈,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 __。
28.(8分)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平放在实验桌上。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 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处__ __依次变红。
(3)组内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 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 __具有挥发性,属于该物质的__ 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实验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2所示。
(4)该实验说明的分子性质有__ __。
(5)改进后共同设计了图3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__ __(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改进后的优点是__ __(答出一点即可)。(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9.(6分)50 ℃时,将12 g硝酸钾完全溶解到48 g水中,将所得溶液分为两等份。请计算:
(1)取第一份溶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的质量;
(2)取第二份溶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倍,需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