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聂荣臻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导入新课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导入新课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
体悟战争中的人性美。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聂荣臻回忆录》书影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
▲彭总指挥百团大战
课前预习
第一阶段
百团大战3个阶段
1940.8.20~1940.9.10
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第二阶段
1940.9.22~1940.10月上旬
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第三阶段
1940.10月上旬~1941.1.24
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课前预习
百团大战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百团大战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井陉煤矿破袭战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井陉煤矿破袭战
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在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下,八路军解放了3000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资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百团大战”的部队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日军为了阻止我们的部队继续前进,不顾他们的侨民还没有撤退,就打了好多带着燃烧弹的迫击炮弹,整个矿区成了一片火海。
小女孩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一片废墟中听见了呼救声和婴儿的啼哭声,然后就奋不顾身进去,救出两个孩子。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1)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2)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井陉 殒命 兵戎相见
辗转 孤苦伶仃 颠簸
襁褓 幡然 无辜
xíng
yǔn
róng
zhǎn
líng dīng
diān bǒ
qiǎng bǎo
fān
gū
读一读:理解词义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刀光剑影:
孤苦伶仃:
翻山越岭:
背井离乡:
兵荒马乱:
来龙去脉:
化干戈为玉帛:
兵戎相见: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学 ·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
“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拯救日本小姑娘对于残酷的战争来说,就是“插曲”。这插曲,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源于作者的善良,更是源于作者以及共产党八路军身上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阅读全文,概括内容。
初读文本,思考这篇回忆录回忆了哪几件事?
救助日本小女孩的背景和原因
和小女孩相处的情形
把日本幼女交给日军并给日本军队写信
美穗子来中国探访聂元帅
美穗子探望聂元帅
概述这篇回忆录的主要内容?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回日本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帅的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中的插曲”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学 ·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写作者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找人妥善护送她们返乡,并交代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6段)
第四部分(第7-10段)
第五部分(第11-15段)
交代写信的原因。
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在记叙的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顺叙: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插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精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括文中的“插曲”指什么。从中看出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思考】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
明确:“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
鉴赏句子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明确: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鉴赏句子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任务:寻找“插曲”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具体指什么内容?
老乡们受聂荣臻所托,挑着担子把美穗子和美馏子送到日军驻地。
任务:寻找“插曲”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任务:寻找“插曲”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无罪
受害者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任务:寻找“插曲”
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体现出怎样的情感?
任务:寻找“插曲”
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询问孩子姓名;
大一点的孩子拽聂帅马裤腿;
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挑子送小姑娘。
任务:寻找“插曲”
(1)八路军对日本小女孩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体现出中国人民伟大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对日本小女孩的关怀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日本侵华的“三光”政策正好形成对比,体现出残酷的战争不仅是中国群众遭受苦难,而且日本人民也没有幸免于难。这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控诉。
“想来想去”为哪般?
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都做了哪些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战事激烈 孤苦伶仃
环境艰苦 异国他乡 留下伤感
扫荡频繁 未来痛苦
经常转移 亲戚照应
深思熟虑,用心良苦,反映出聂荣臻元帅对两个日本女孩极端负责任的态度,也展现出中国人民军队指挥员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元帅为什么要救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孩子是无罪的”,“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日本侵略军不同,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利于对一部分日本人进行工作,促进反战联盟的形成。
聂荣臻司令与美穗子
1940年8月25日,坐在老乡担子里吃梨的美穗子。
老乡们受聂荣臻所托,挑着担子把美穗子和美馏子送到日军驻地。
出于什么原因,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自身角度
小姑娘角度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拓展发散
深入探究
仔细阅读聂荣臻元帅写给日本人的信,分析聂帅的用意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
“一个日军中佐一手提着指挥刀,一手抓起—个刚出生几天的中国婴儿剁成碎块,扔进磨盘里,令其士兵推磨洒水。在婴儿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叫声中,将婴儿磨成了肉酱!还有一群日本兵把一个中国孕妇拖进猪栏里,一阵惨不忍睹的蹂躏之后,猪栏里传出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日本兵却拍手大笑‘大大地好!’” ——《杨成武回忆录》
当时聂司令员的前线指挥部驻地洪河槽村里的老百姓听说捉来了两个“小日本”,群情激奋,都想来为受害的亲人出一口气。没有想到的是聂司令请医生给日本女孩疗伤,找奶妈喂养,还亲手削雪花梨让“小日本”解渴。最后还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让八路军战士封奇书和民兵李化堂肩挑荆筐,头顶烈日,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把戴着遮阳帽的美穗子小姐妹送回正在与之交战中的日方军营。——《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30日 第十六版)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
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
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第三层
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体现出怎样的情感?
(1)查看伤口包扎,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了送小姑娘。
体现出聂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借以表现出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作者在讲述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时插入致日本军人的信,信的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
①这封信件既交代了对两名日本孤女的转交和安置,又谴责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残酷迫害,更传达出中国军民爱好和平、善待无辜日本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信件全文的收入,真实全面地还原事件原貌,使叙述更加严谨,也使这篇文章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
深入探究
聂荣臻司令与美穗子
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
2005年8月24日,聂荣臻之女聂力(右二)向当年在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和聂荣臻司令员救护过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左)赠送字幅。
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1.插叙中西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不得人心的,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
2、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3、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
仔细品味下列语言,说说有什么含义。
深入探究
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深入探究
聂荣臻元帅的形象特征
镜头下的儿童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语言浅白,口语化。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记叙清晰准确。聂帅的回忆文章记叙准确,不仅把收留日本小女孩的前因后果准确说明,还回忆了很多细节,比如救助小女孩时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和小女孩相处的种种细节等。表现出聂帅对小女孩真诚的关系与爱护。
征引材料,感情充沛。在聂帅的回忆中,还征引了一系列材料,比如《人民日报》的记载,比如当时写给日本的信件等。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行文特点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艺术特色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写一篇文章,说明你的理由。
联系现实
请结合具体实际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联系现实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日本)松下幸之助
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
——(古罗马)西塞罗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美国)富兰克林
素材积累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