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新课导入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1.知人论世,梳理文章脉络。
2.概括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感受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对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理解送还日本遗孤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学习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 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
木刻版画《百团大战收复井陉煤矿》1941年彦涵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井陉煤矿破袭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
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背景链接
《南京照相馆》片段
知识链接——“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体说,回忆录可以指关于一系列时间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也可以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回忆录有两个写作特点:一是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二是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
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
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
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作
用
题目解读
井陉( xíng ) 殒命(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颠簸( diān bǒ ) 襁褓( qiǎng bǎo )
幡然( fān ) 无辜(gū)
读准字音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作为回忆录,一共回忆了几件事?
救助女孩的背景和原因
和女孩在指挥所相处的情形
送女孩回去并给日本军队写信
美穗子来中国探访聂帅
根据这几件事,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根据这几件事,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部分(第2—10段)“插曲”故事原委:回忆战火中照顾日本小姑娘并派人送回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 1— 14段)“插曲”的影响: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战后美穗子探访聂帅以及美穗子事件对中日关系友好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第四部分(第14—15段)照应开头,点明写作主旨。
整体感知
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是如何叙述“救助孤女”这一插曲的?叙述上有何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10段)
第三部分(第1 1— 14段)
第四部分(第14—15段)
倒叙
顺叙+插叙
顺叙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顺叙: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插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整体感知
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第3段)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第8段)
文本研读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无罪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受害者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文本研读
聂荣臻元帅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要求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抱起受伤的婴儿
嘱咐医生和警卫员
洗梨子给孩子吃
用勺子给孩子喂稀饭
询问孩子姓名
安排挑子送她们
担心她们在路上哭,堆了许多梨子
聂荣臻与美穗子(1940年)
对日本孩子的关爱,细心周到,无微不至。这种爱不仅有始有终,而且是善始善终。
聂荣臻喂美穗子吃稀饭
中国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
文本研读
为什么聂帅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战事吃紧;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自身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小姑娘角度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文本研读
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文本研读
不好,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1940年8月25日,坐在
老乡担子里吃梨的美穗子
文本研读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文本研读
仔细阅读聂荣臻元帅写给日本人的信,分析聂帅的信包含几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对敌进行政治工作的需要,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宣传教育,“长征是宣传队” 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文本研读
3. 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
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文本分析
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1)这是一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反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2)中西被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感化,愿意留下为我军的抗战做一些工作。这个故事侧面说明了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深得人心。彰显了我军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
(3)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文本研读
“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01
聂荣臻做这件事表明了我军愿意缔结中日友谊。
02
体现了聂帅对日本士兵遗孤和人民的友善、真诚,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03
这些举动感化了日本军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军将领高尚的情怀,以及中国人民主张世界和平的决心。
总结归纳
篇目 句式与用词 材料的组织 语体特征
《大战中的插曲》
①以第一人称讲述,语言浅白,在句式上主要以散句、短句为主。
②还用“啊、啪、嗒”“讲妥了”等拟声词和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①如实地再现事情的经过。聂荣臻对战争中的一些小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如救助小姑娘的过程,以及在考虑两个孩子究竟该怎么办的时候,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心理活动的再现,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①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会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
②《大战中的插曲》题目本身以比喻的手法,把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语言特色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①真实,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忆录的三个特点——
结合文本分析回忆录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
文体特征
①真实叙述。
②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
聂荣臻真实的叙述救助小姑娘的过程。
叙述救日本女孩事件,与的百团大战背景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宏大主题。
③突出聂荣臻的革命情怀。
通过回忆在大战之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一件小事,表现革命家重情义、有情怀,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写一封信给日本官兵这一细节表现革命家运筹帷幄、胸怀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体特征
行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
语言质朴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
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作者选取了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遗孤这样件小事来写,体现了我国军人拯教日本普通士兵和无辜百姓的事情并不少见,美穗子被救只是其中的一件,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本文通过对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女孩这一故事的回忆,以及对战后这一事件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产生的巨大反响的叙述,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在战争中对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坚守,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情感,充分反映了革命的人道主义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良好祝愿。
主旨小结
①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
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中国革命精神是指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精神传统,特别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等。
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传承这样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革命人道主义,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我们身边有哪些行为体现了跨越民族、国家的大爱精神?——
传承人道精神
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
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
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
黄皮肤汉子的执著,
让黑皮肤的兄弟,
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
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杨华德
【基础作业】假设你是“校园和平纪念馆”的讲解员,请根据课文内容,为《大战中的插曲》展板撰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解说词。
【拓展作业】美穗子四十多年后致信聂帅或前来中国探望时,可能会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以美穗子的口吻写一段文字(或模拟一段视频台词),表达她的感激与对和平的祝愿。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