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具体到本课,需落实以下目标:
通过诵读与鉴赏,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脉络;
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核,体会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如比喻、通感等),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篇目,属于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本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诗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与生命思考。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所作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诗人与琵琶女的邂逅,以“琵琶声”为线索,串联起“乐伎沦落”与“文人遭贬”两个故事,最终归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共鸣。诗歌兼具叙事、抒情与音乐描写的多重艺术特色:
叙事:情节完整(江头送客→闻琵琶声→邀见弹奏→听诉身世→同病相怜),人物形象鲜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身世凄苦;诗人的被贬愤懑、同理共情);
抒情:将个人遭际与琵琶女的命运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从“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好奇,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悲悯);
音乐描写: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运用大量比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等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诵读与基础赏析能力,但对以下内容可能存在困难:
长篇叙事诗的结构梳理:诗歌篇幅较长,情节与情感线索交织,学生可能难以快速理清叙事脉络;
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对“比喻”“通感”等手法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需结合具体诗句深入体会;
情感共鸣的深度挖掘: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意蕴(如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命运、社会底层女性的遭遇)缺乏生活体验,需教师引导联系背景与现实。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如“左迁”“明年”“铮铮然”“谪居”等)与特殊句式(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节奏与语气,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诗歌的叙事线索与情感脉络,概括琵琶女与诗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理解诗歌“以小见大”的现实主义表达。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精妙手法(比喻、通感、侧面烘托等),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
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琵琶演奏的场景与人物对话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唐社会背景(如宦官专权、文人遭贬的社会现实)与白居易的生平经历,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寄托;
体会古代文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感悟“人文关怀”的永恒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叙事脉络与情感线索;赏析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核。
难点: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如何服务于人物情感与主题表达;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沦落”背后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初读感知→精读品析→诵读升华);
问题引导法(通过关键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情境教学法(创设“江头夜遇”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
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音乐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对比等);
比较阅读法(联系《琵琶行》其他诗句或同类诗歌,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理脉络——整体感知与结构梳理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梳理叙事的基本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诗歌基本情节;
难点:理清“序”与正文的关系,明确叙事的时间与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提问:“如果你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突然听到一阵动人的琵琶声,你会怎么做?唐代诗人白居易就遇到了这样的场景,他的这次相遇,催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琵琶行》。”
背景铺垫:简介白居易生平(重点强调“被贬江州司马”的经历: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书请捕凶手,被诬“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政治失意,内心苦闷)。
文体说明:“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音节、格律自由,篇幅较长;“并序”指诗歌前附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
2. 初读正音,积累字词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注释中的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梳理以下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明年(第二年)、铮铮然(形容声音清脆)、倡女(歌女)、善才(唐代对琵琶师的尊称)、委身(托身,指嫁人)、贾人(商人)、悯然(忧郁的样子)、转徙(辗转迁移)、出官(京官外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迁谪(贬官)、湓浦口(湓水入江口)、铮铮(形容琵琶声清脆)、铁骑(披铁甲的骑兵)、呕哑(形容声音嘈杂)、嘲哳(形容声音繁杂细碎)、青衫(唐代八九品文官的服色,此处指地位低微)。
特殊句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
教师检查:通过PPT展示易错字音(如“铮铮(zhēng)”“贾(gǔ)人”“悯(mǐn)然”),并提问2-3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3. 读“序”明因,梳理框架
任务:学生默读小序(正文前的文字),思考:小序写了哪些内容?与正文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概括(教师引导总结):
内容:时间(元和十年秋)、地点(湓浦口)、事件(送客闻琵琶声→邀见琵琶女→听其弹奏与身世→作诗并命名《琵琶行》);
作用:交代写作缘由(“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概括主要内容(琵琶女的身世与诗人的遭遇),奠定情感基调(“谪居卧病”“伤感”)。
教师补充:小序是诗歌的“浓缩版”,正文是对小序的展开与深化。
4. 初读正文,理清脉络
任务:听教师范读(或音频范读),要求学生标注:诗歌按照什么顺序展开?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学生活动:
自主梳理情节(教师用PPT提示关键词引导):
送客遇琵琶(江头送客→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邀见琵琶女(移船相近邀相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女弹奏(转轴拨弦→弦弦掩抑→曲终收拨)→琵琶女诉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老大嫁作商人妇)→诗人诉谪情(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小组合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景的核心内容(示例:①江头送客,闻声动心;②邀见弹奏,技艺惊艳;③倾听身世,感慨沦落;④同诉悲情,泪湿青衫)。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诗以“琵琶声”为线索,通过“诗人”与“琵琶女”的邂逅,串联起两个“沦落人”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探究琵琶女的形象、音乐描写的妙处,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内涵。
6.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基础作业: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如“感斯人言”“因为长句”);
阅读作业:熟读诗歌正文,尝试划分诗歌的情感层次(标注自己最有感触的诗句);
思考作业: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精读·赏技艺——人物形象与音乐描写
(一)教学目标
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形象特点,把握其“沦落”的具体表现;
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音乐描写的精妙手法(比喻、通感、侧面烘托);
难点:理解琵琶女与诗人“沦落”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形象的典型性。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诗歌的主要情节,谁能简要概括诗歌的叙事线索?(明确:以“琵琶声”为线索,围绕“相遇—听曲—诉情—共鸣”展开)
过渡:这首诗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场“音乐与心灵的对话”。琵琶女的演奏为何能让诗人“泪湿青衫”?本节课我们将聚焦琵琶女的形象与音乐描写,探寻答案。
2. 赏析琵琶女形象:从“演奏”到“诉说”
任务:学生精读“琵琶女弹奏”与“诉身世”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思考: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沦落”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描写琵琶女的语句(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分析其形象特点;
教师引导分层概括:
技艺高超:通过正面描写(比喻)与侧面烘托(“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展现。
示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比喻大弦与小弦的音色与节奏,突出声音的清脆圆润、错落有致(比喻+听觉转视觉)。
示例:“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比喻音乐的激昂澎湃,“裂帛”比喻曲终的戛然而止,展现音乐的强烈张力(比喻+动态画面)。
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环境与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无声胜有声)。
身世凄苦:通过自述(“自言本是京城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展现。
曾经:京城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少成名,风光无限(对比铺垫)。
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年老色衰,委身商人,独守空船,孤独凄凉(对比突出沦落)。
教师总结:琵琶女是一个“才艺出众却命运坎坷”的女性形象,她的“沦落”是从“繁华”到“落寞”的人生巨变,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艺人的普遍遭遇。
3. 聚焦诗人形象:从“同情”到“共鸣”
任务:学生阅读“诗人诉谪情”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呕哑嘲哳难为听”),思考:诗人的“沦落”与琵琶女有何异同?
学生活动:
圈画诗人自述的语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其处境与心境;
对比总结:
相同点:都从“繁华”跌落至“落寞”(琵琶女:京城名伎→江湖商妇;诗人:京城官员→江州司马);都有“孤独寂寞”的情感(琵琶女:独守空船;诗人:谪居卧病)。
不同点:琵琶女的沦落源于“年老色衰”的个人命运;诗人的沦落源于“政治遭贬”的社会原因(“同是天涯沦落人”中的“同”,更多是情感层面的共鸣)。
教师引导:诗人的“沦落”不仅是个人仕途的挫折,更是对时代黑暗(如宦官专权、小人当道)的无奈,因此他对琵琶女的同情,本质上是对所有“被命运抛弃者”的共情。
4. 赏析音乐描写:艺术的巅峰
任务:聚焦“琵琶女弹奏”的段落(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思考:诗人如何描写抽象的音乐?这些描写有何妙处?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从修辞手法、感官角度、描写技巧等角度分析(教师提供支架):
比喻(核心手法):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裂帛”),使读者通过熟悉的画面感知音乐的特点(清脆、婉转、激昂、戛然而止)。
通感(感官转换):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大珠小珠落玉盘”)、触觉(“银瓶乍破”的冲击感、“铁骑突出”的紧张感),增强音乐的立体感。
侧面烘托:通过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环境的静谧,反衬音乐的感染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细节刻画:演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收拨当心画”)、节奏的变化(“弦弦掩抑声声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展现琵琶女技艺的精湛与情感的投入。
教师总结:这段音乐描写是全诗的精华,既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又为后文的“同病相怜”埋下伏笔——音乐的“悲”正是人物内心的“悲”的外化。
5.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琵琶女与诗人,一个是“曾经辉煌如今落寞”的艺伎,一个是“曾经得志如今遭贬”的文人,他们的相遇,是“沦落人”的心灵碰撞。而诗歌中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让这种情感共鸣有了最动人的载体。
6.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基础作业: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描写部分);
探究作业:对比阅读《李凭箜篌引》(李贺)中的音乐描写,分析两者在手法与情感上的异同(提示:李诗更侧重神话色彩与夸张想象,白诗更侧重现实情感与细腻刻画);
写作作业:以“如果我是琵琶女/诗人”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独白(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体现人物情感)。
第三课时:深读·悟共鸣——主题探究与情感升华
(一)教学目标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内涵,体会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联系时代背景与现实生活,感悟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多重意蕴;
难点:理解诗歌“以个人遭遇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价值。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问题激趣:“‘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千古名句,但‘同’的仅仅是‘沦落’的经历吗?为什么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能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
过渡: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这句诗背后的思想情感,理解《琵琶行》超越时代的意义。
2.探究主题:从“个人”到“社会”
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每组聚焦一个问题):
问题1:“同是天涯沦落人”中的“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琵琶女与诗人的经历分析)
问题2:为什么诗人说“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共鸣”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诗歌仅仅是在写两个人的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组汇报与教师总结:
“同”的内涵:
表层:都经历了从“繁华”到“落寞”的巨大落差(琵琶女:京城名伎→江湖商妇;诗人:京城官员→江州司马);
深层:都有“孤独寂寞”的情感(琵琶女:独守空船,无人倾诉;诗人:谪居卧病,无人理解);都有“怀才不遇”的悲愤(琵琶女:技艺高超却被岁月淘汰;诗人:正直敢言却被贬谪)。
“何必曾相识”的原因:超越身份与过往,基于共同的情感体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对人间冷暖的体悟)。
社会现实的反映:琵琶女的遭遇折射了封建社会中底层女性(尤其是艺人)的卑微地位与悲惨命运;诗人的遭贬揭示了中唐时期政治黑暗(如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对文人的摧残。诗歌通过个人故事,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3.情感升华:跨越时空的共鸣
任务: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是否依然存在?我们可以从诗歌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示例: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边缘群体”(如失业者、留守儿童、异乡打拼者),他们可能面临孤独、挫折与不被理解的困境;诗歌提醒我们,要对他人保持共情与善意,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有“沦落”的时刻)。
教师总结:《琵琶行》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在困境中渴望被理解,在孤独中寻找共鸣。白居易用一支笔,让两个陌生人的相遇,化作照亮千古的温暖光芒。
4.诵读升华
学生配乐诵读全诗(重点段落:序言、音乐描写、最后四句“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要求读出情感的变化(从好奇→惊叹→同情→悲悯)。
教师总结诵读要点:序言部分平静叙述;音乐描写部分根据节奏与情感起伏(如激昂处加快语速,低沉处放缓语气);最后四句要读出深沉的悲慨(“江州司马青衫湿”语调低沉,语气沉重)。
5.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基础作业: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习题;
拓展作业:选择诗歌中最打动你的一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分析其情感与艺术效果);
实践作业:以“现代版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主题,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相遇与共鸣”的故事(如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七、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线索:琵琶声→ 相遇 → 听曲 → 诉情 → 共鸣
人物:
琵琶女:技艺高超→ 年老沦落(对比)
诗人:仕途得意→ 谪居江州(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