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5 13: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波动性”末尾,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介绍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波动本质,并利用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Δx = Lλ/d 设计实验测量未知光波波长。该实验不仅是对前几节“光的干涉”“薄膜干涉”等知识的应用检验,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整个光学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波动基础知识,掌握了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及条件,初步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在数学方面,能够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和图像处理。但对光学实验仪器操作较为陌生,尤其是分光元件的调节精度要求高,易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可能对“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定量关系理解不深,动手过程中容易忽略光源稳定性、双缝垂直度等细节。因此需通过情境引导、小组协作与教师示范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实践信心。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双缝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形成的物理机制,掌握条纹间距与波长、缝屏距、双缝间距之间的定量关系 Δx = Lλ/d。
2. 能结合实验装置各部件功能(如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建立完整的光路模型,形成系统的实验认知框架。
科学思维
1. 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条纹清晰度的因素。
2. 通过对多组数据的处理与误差分析,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识别系统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建议。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完成实验装置的搭建、调试与测量,熟练使用刻度尺或测微目镜读取干涉条纹间距。
2.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明确,记录原始数据,计算待测光波波长,并撰写简要实验报告。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习惯,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数据,杜绝人为篡改结果。
2. 意识到精密光学测量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增强探索自然规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Δx = Lλ/d 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2. 正确组装并调试实验装置,确保获得清晰稳定的干涉图样。
难点
1. 准确调节单缝与双缝平行且共轴,保证干涉条纹亮度均匀、间距一致。
2. 利用测微目镜或标尺精确测量多个条纹总宽度后求平均值,减小读数误差。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双缝干涉仪套件(含光源、滤光片、单缝板、双缝板、遮光筒、毛玻璃屏)、直流电源、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测微目镜(可选)、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一、光影魔术引思考 (1)、播放视频片段: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夜空中激光穿过薄雾形成明亮光柱;肥皂泡表面流动着五彩斑斓的色彩;CD光盘在阳光下反射出彩虹般的光泽。随后画面定格在一个实验室场景——一道红光穿过狭缝,在远处屏幕上投射出一组明暗相间的条纹。
提问:“这些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共同的物理规律?为什么一束光穿过两个小缝,会在墙上变成一条条亮带和暗带?”
引导语:“正如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托马斯·杨,正是那个让我们看清光之波动本质的第一人。今天,我们就化身‘光的侦探’,亲手重现1801年的经典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2)、回顾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快速展示机械波干涉示意图(两列水波相遇形成稳定加强区与减弱区),提问:“谁能回忆起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必要条件?”预设学生回答“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接着过渡:“那么,如果我们将水波换成光波,能否也观察到类似现象?关键就在于——让同一光源发出的光‘一分为二’后再叠加。”
板书课题: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并标注核心公式 Δx = Lλ/d 的雏形。 1. 观看视频,感受光学现象的奇妙。
2. 回忆机械波干涉条件,尝试类比迁移。
3. 思考光能否发生干涉,激发探究兴趣。
4. 明确实验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原理联想:☆☆☆
问题提出:☆☆☆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知识经验,构建“光具有波动性”的心理预期。引用牛顿名言增强科学史厚重感,赋予学生“科学家”角色身份,提升课堂代入感与探究动机。
建构模型,解析原理
【10分钟】 一、拆解装置,逐层剖析 (1)、展示实物与结构图。
教师手持双缝干涉仪组件逐一展示:白炽灯泡(或LED光源)、红色滤光片、带有窄缝的金属片(单缝)、刻有两条平行细缝的金属片(双缝)、黑色遮光筒、末端带毛玻璃的观察屏。同步在PPT上投影完整光路示意图:
光源 → 滤光片 → 单缝S → 双缝S 、S → 遮光筒 → 屏幕
强调:“每一个部件都不是多余的。滤光片是为了获得单色光,避免复色光造成条纹重叠模糊;单缝的作用是使光先发生一次衍射,形成线光源,这样才能照亮后面的双缝;双缝才是真正实现‘一光两束’的关键。”
(2)、动画模拟,动态呈现。
播放Flash动画:从光源出发的光线经过单缝后展开为柱面波,覆盖双缝位置;双缝各自成为新的子波源,向空间发射球面波;两列波在传播过程中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亮纹),某些区域始终抵消(暗纹)。特别标注中央亮纹的位置,并用虚线连接双缝中心至屏幕某点P,形成三角形几何关系。
讲解公式推导思路:“当L远大于d时,可近似认为两束光到达P点的路径差为 δ = d·sinθ ≈ d·(x/L)。当δ = kλ时出现明纹,相邻明纹对应k变化1,故Δx = Lλ/d。”
(3)、明确变量含义,强化记忆。
教师指着公式 Δx = Lλ/d 提问:“在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哪些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哪个是我们要求解的?”组织学生集体回答:
Δx:相邻亮(或暗)条纹中心间距,单位mm;
L:双缝到屏幕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单位m;
d:双缝间距,通常由厂家提供或用游标卡尺测量,单位m;
λ:待测光波波长,即实验目标,单位m(常换算为nm)。
提醒:“记住这个公式就像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重要——它是连接宏观可见条纹与微观不可见波长的桥梁。” 1. 观察实验器材,认识各部件名称与功能。
2. 观看动画,理解光波叠加形成干涉条纹的过程。
3. 参与公式解读,明确各物理量意义与测量方式。
4. 建立“装置—现象—公式”三位一体的认知结构。
评价任务 部件识别:☆☆☆
过程描述:☆☆☆
公式理解:☆☆☆
设计意图 采用“实物+图示+动画”三维融合方式,突破抽象思维障碍。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现。强调公式中每个符号的实际意义,防止机械套用,奠定后续精准操作的基础。
实战演练,分步操作
【18分钟】 一、教师示范,规范流程 (1)、安全提示与操作规范。
教师严肃强调:“所有光学元件表面严禁用手触摸!指纹油污会严重影响透光效果。调节螺丝时动作要轻缓,防止损坏精密狭缝。电源电压不得超过规定值。”随后演示如何正确拿取双缝板(捏住边缘非透光区),并用镜头纸轻轻擦拭毛玻璃屏。
(2)、逐步安装,边讲边做。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完整组装过程:
第一步:将光源固定于遮光筒一端,接入6V直流电源;
第二步:依次插入滤光片(红)、单缝板,调整高度使光线居中;
第三步:插入双缝板,注意方向标记,确保双缝竖直;
第四步:盖上遮光筒,接上观察屏。
重点演示“共轴调节”技巧:打开光源,先不放双缝,仅保留单缝,观察屏上应出现一条竖直亮线;再插入双缝,缓慢左右微调双缝板位置,直到屏上出现清晰对称的干涉条纹。若条纹倾斜,则需旋转单缝板直至条纹水平。
(3)、测量示范,精确到位。
教师邀请一名学生协助读数。使用毫米刻度尺贴近屏幕,测量n=10个条纹的总宽度W,则 Δx = W/10。演示如何避开边缘模糊区域,选择中间最清晰的一段进行测量。同时说明:“若配备测微目镜,可通过旋钮移动十字叉丝对准条纹中心,直接读取坐标差,精度更高。”
记录示例数据:L = 1.200 m,d = 0.20 mm = 2.0×10 m,W = 18.6 mm → Δx = 1.86 mm = 1.86×10 m。
代入公式计算:λ = (Δx × d) / L = (1.86×10 × 2.0×10 ) / 1.200 ≈ 3.10×10 m = 620 nm。
对比标准值(红光约630~700nm),分析偏差原因:“可能是d标称值不准、L测量未对齐中心、Δx估读误差等。”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1)、分组安排,明确分工。
全班分为8个实验小组,每组4人。指定角色:操作员(负责调节装置)、观测员(负责观察条纹质量)、记录员(填写数据表)、计算员(处理数据)。发放统一格式的实验记录单,包含L、d、n、W、Δx、λ、备注栏。
(2)、巡回指导,及时纠偏。
教师巡视各组,重点关注:
① 是否出现“无条纹”情况——检查单缝是否被堵、双缝方向是否颠倒;
② 条纹是否断续或亮度不均——提示重新调节单缝宽度(不宜过宽);
③ 测量时是否以条纹中心为基准——纠正学生误将亮带边缘作为测量点;
④ 数据记录是否真实——禁止抄袭他人结果,鼓励重复测量取平均。
对于进展顺利的小组,提出挑战性问题:“如果改用绿色滤光片,条纹间距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预测吗?”
(3)、鼓励创新,拓展延伸。
允许部分能力强的小组尝试更换不同d值的双缝板,比较条纹疏密变化,验证d与Δx成反比的关系。也可让学生自行测量d值(用游标卡尺测双缝外框间距减去单缝宽),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1. 分组领取器材,按角色分工协作。
2. 按照步骤组装装置,反复调试直至出现清晰条纹。
3. 使用刻度尺测量多条纹总宽,计算Δx。
4. 代入公式求出λ,填写报告并与理论值比较。
评价任务 装置搭建:☆☆☆
条纹清晰:☆☆☆
数据准确:☆☆☆
设计意图 遵循“示范—模仿—实践”认知规律,降低初学者的操作焦虑。通过角色分工促进团队协作,确保每位学生深度参与。教师巡视为个性化问题提供即时支持,将常见错误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设置进阶任务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成果展示,交流反思
【7分钟】 一、数据汇总,对比分析 (1)、收集结果,绘制分布图。
教师将各组测得的波长值写在黑板上:610nm、625nm、608nm、632nm、619nm、640nm、622nm、615nm。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集中在哪个范围?与红光典型波长650nm相比,整体偏大还是偏小?”引导学生发现多数结果略低于标准值,讨论可能原因:
- 双缝实际间距大于标称值(制造误差);
- L测量起点未从双缝平面算起;
- Δx测量时包含了半条纹宽度。
(2)、误差分类,深化认识。
区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仪器本身不准(如d值偏差)、理论近似(L d未完全满足);
偶然误差:读数估读不准、环境震动导致条纹晃动。
强调:“科学研究不怕误差,怕的是不知道误差从何而来。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是通往真理路上的垫脚石。”
二、开放提问,思维升华 (1)、联系前沿,拓宽视野。
提问:“你们知道这项技术现在用在哪里吗?”介绍:现代天文望远镜利用干涉原理提高分辨率;光纤通信依赖精确波长控制;甚至DNA测序也用到了类似思想。“我们今天做的,不只是一个课本实验,而是通向未来科技的大门钥匙。”
(2)、情感激励,价值引领。
总结道:“一百多年前,杨氏用极其简陋的设备挑战了牛顿的粒子说,捍卫了光的波动性。今天,你们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这一伟大发现。科学的精神,就是敢于质疑、勇于实证、忠于事实。愿你们永远保持这份好奇与执着,做照亮未知世界的那一束光。” 1. 报告实验数据,参与集体分析。
2. 讨论误差来源,区分误差类型。
3. 思考实验应用,拓展科学视野。
4. 感悟科学精神,树立探究信念。
评价任务 数据分析:☆☆☆
误差解释:☆☆☆
观点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集体数据可视化增强统计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将误差分析上升到科学方法论层面,超越单纯技能训练。链接现代科技应用,彰显物理学科的时代价值。结尾以科学史与哲学语言收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 (1)、梳理主线,凝练要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主线:“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构建双缝干涉模型→解析条纹间距公式→动手实验验证→分析误差改进→展望科技应用。这条路径,正是科学研究的经典范式。”
再次强调三个核心:
① 干涉条件:同源、同频、同向、恒相差;
② 关键公式:Δx = Lλ/d;
③ 实验精髓:精细调节、准确测量、诚实记录。
二、激励性结语 (2)、诗意升华,寄予厚望。
“同学们,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它穿越宇宙,携带信息,连接过去与未来。而你们,正站在巨人的肩头,用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去丈量那看不见的波长。也许今天的测量还有几分偏差,但请相信,只要心中有光,手中有尺,脚下有路,终有一天,你们会揭开更多自然的秘密。让我们铭记:真正的科学,不在书本里,而在一次次专注的凝视、一次次耐心的调节、一次次真实的记录之中。愿你们永远保有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做追光的人,也成为发光的人。” 1. 跟随教师回顾实验全流程。
2.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范式。
3. 感受物理之美与科学之魂。
4. 树立投身科学探索的志向。
评价任务 脉络清晰:☆☆☆
要点掌握:☆☆☆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复合总结方式,既巩固知识体系,又激发内在动力。将实验过程提炼为科学方法论模型,提升元认知水平。结尾用诗性语言唤起情感共鸣,将物理学习升华为生命成长的隐喻,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层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绿光照射,则干涉条纹间距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次实验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1.000m,双缝间距d=0.25mm,用刻度尺测得5个条纹总宽度为8.2mm,则相邻条纹间距Δx=______mm,计算所用光的波长λ=______nm。
3. 下列哪些操作有助于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多选)
A. 加宽单缝宽度
B. 确保单缝与双缝平行
C. 在明亮教室进行实验
D. 使用高强度单色光源
E. 缓慢微调双缝位置
二、拓展探究题
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 若实验中使用的不是单色光而是白光,屏幕上会看到怎样的干涉图样?请画出示意图并解释成因。
2. 现代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如何利用干涉原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举例说明其在引力波探测中的应用。
3. 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假如你是托马斯·杨,生活在1801年,请以第一人称叙述你设计并完成双缝干涉实验的心路历程。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变小;绿光波长小于红光波长,由Δx = Lλ/d可知,λ减小时Δx减小。
2. Δx = 8.2 mm ÷ 5 = 1.64 mm;λ = (Δx × d)/L = (1.64×10 × 2.5×10 )/1.000 = 4.1×10 m = 656 nm。
3. B、D、E
二、拓展探究题
1. 白光干涉图样中央为白色亮纹,两侧出现彩色条纹,内紫外红。因不同色光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各异,叠加后形成色散。
2. 迈克耳孙干涉仪将一束光分成两路,经不同路径反射后再汇合产生干涉。当某臂长发生微小变化(如引力波引起时空畸变),光程差改变,干涉条纹移动。LIGO利用此原理成功探测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3. (略,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核心公式:
Δx = Lλ/d
↑ ↑ ↑ ↑
条纹间距 波长
(mm) (nm)
装置光路:
光源 → 滤光片 → 单缝 → 双缝 → 屏幕
↓ ↓ ↓
单色光 线光源 分束干涉
关键操作:
共轴调节:单缝亮线→双缝条纹
精细测量:多条纹总宽÷数量
误差分析:系统 vs 偶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追光者”为主线贯穿全课,赋予实验探究强烈的角色代入感与使命感,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热情。
2. 采用“教师示范+小组轮动”模式,有效解决了高密度实验课时间紧张的问题,确保人人动手、过程可控。
3. 将误差分析上升到科学哲学层面,引导学生正视实验不确定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因初次接触光学仪器,调试耗时较长,导致数据采集仓促,影响精度。
2. 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公式变形与单位换算仍存在困难,个别组计算结果偏离过大。
3. 未能为所有小组配备测微目镜,限制了测量精度的整体提升。
改进方向:下次可提前录制微课指导装置调试技巧;增设“计算帮扶岗”,由教师助理定点支援;争取配备更多高精度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