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 编号 标准答案 客观题类型 满分 漏选单得分漏选非单得分 子科目 枚举内容 枚举分值 答案区间 题型 题库科目编号知识点编号知识点名称
A 001 D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2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3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4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5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6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7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8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09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0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1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2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3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4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5 D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6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7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8 D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19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0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1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2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3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4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5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6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7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8 D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29 D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0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1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2 C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3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4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5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6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7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8 A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39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
A 040 B 单选 1.5 0 0 无 ABCD清北:50
卓越:45
飞越:40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3.【答案】C【解析】八里桥遗址的次级中心聚落属性、功能区划完备(夯土建筑、手工业区、
墙垣道路)及高等级遗物(玉器、卜骨、冶铜遗存)表明其具备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等级
参考答案
制度,符合夏王朝时期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次级中心与二里头主中心的文化一致性,说明
一、选择题
夏王朝通过聚落等级体系实现区域控制,反映国家形态的扩展和制度化发展,故选C项;中
题号
1
3
4
8
9
10
央集权控制需要更成熟的行政体系(如官僚或军事手段),材料未提及此类直接控制证据,
答案
D
C
B
A
B
B
A
C
排除A项:城市营建制度需系统规划标准(如周代礼制),材料仅描述功能区划而非制度规
题号
11
12
14
16
17
18
0
场
范,排除B项: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遗址高等级遗物证明阶级已
答案
C
A
心
C
D
A
显著分化,排除D项。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答案】B【解析】距今1.1万年新疆细石器文化与华北、东北地区技术存在密切联系,5000
答案
A
A
B
B
B
B
D
D
A
年前通天洞遗址发现华北起源的参类作物,表明早期中华文明不同区域间存在技术交流与作
题号
32
3
35
36
37
38
39
40
物传播,体现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故选B项;和而不同强调文化差
答案
C
B
B
B
B
异中的和谐,但材料突出的是区城间直接联系与融合,未体现差异共存,排除A项;天人合
一指人与自然和谐,材料聚焦人类文化技术交流,未涉及自然或哲学层面,排除C项:苹故
1.【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陶寺古观象台用于确定季节、节气且测算精准,原始农耕生
鼎新意为创新变革,材料展示文化传播延续,非体现创新过程,排除D项。
产对季节、节气依赖大,其出现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这表明它与原始农耕经济联系紧密,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商代,周代根据邦君诸侯与周王室的
故选D项;传统农业定居生活在距今约1万年前就已出现,早于陶寺遗址时间,排除A项;
亲疏关系和职贡轻重将内外服制发展为五服,确立了诸侯与周王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出通
材料仅提及陶寺古观象台,未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无法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结论,
过西周分封制,周王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故选A项;“扩大了西周的疆城”不合题意,应
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观象确定节气服务农业生产,没有体现古人崇拜自然的观念,
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君主专制不断
排除C项。
加强”不合题意,君主专制制度起步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陶寺中期陶器特征变化并与石峁趋同,表明两地文明互动频繁,如陶器类
6.【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以同姓诸侯为主,对于异性
型与纹饰的相似性反映文化传播与技术交流,区域间联系深化,故进C项:石峁制陶技术取
诸侯测通过联姻的方式增强联系,说明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故选A
得突破缺乏史实依据,趋同源于相互影响而非单方技术进步,排除A项;陶器变化体现文化
项: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集图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B项:先秦历代
融合而非衰退,陶寺中期社会仍较稳定,排除B项: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未在材料中体现,
统治者都用神权雏护自己的统治,神职事务官属的设置,在先秦尤其是夏、商、西周的国家
陶器特征演变无关生产控制,排除D项。
机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材料未涉及神权思想,排除C项: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鼎盛时
答案第1页,共6项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历史答题纸
41。(共20分)
42.(共20分)
条形码粘贴处
(1)(6分)
(1)(8分)
姓
名
班
级
贴条形码区域
考
场
座位号
注
1.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
意
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8分)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项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填涂样例
(2)(12分)
正确填涂一错误填涂 以一中缺考标记口
1 AB]CD]
6A B画C
11A]B][C]D]
2A口B]C四D]
ABC
12A BI网D]
8ABCD
13A][BCD]
4ABCD
9ABC5
14A口B四D
5 AJLB][CD
10AB5]
15
16ABC]
21 [ABC5
26A口BCD
17A B]D]
22
27AB]CD1
18A]B]CD
23[AB
28A B D]
(3)(6分)
19AB四D
24
29A[BCLD]
20A B]D
25AB]0]D]
30A3C]D]
33ABC
38AB1C11
34AB四D
39A]BC5
35B]D]
40A B]0ID]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3
.八里桥遗址位于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咽喉,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被学者认为
是夏王朝的次级中心聚落。遗址面积 135 万平方米,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
区、墙垣、道路等设施,亦出土有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遗物。这有
2
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考试分值::100 分;命题教师:王巧灵
助于证明该时期(
)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
B. 城市营建形成制度
C.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4
5
6
.考古学研究表明,距今约 1.1 万年,新疆出现的细石器文化与华北及东北地区细石器技术存
一、选择题(共 40 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在密切联系。阿勒泰地区通天洞遗址距今约 5000 年,其中发现了起源于华北地区的黍类作
1
.距今约 4300—4000 年的陶寺遗址遗迹丰富,其中古观象台遗址在发掘中发现,它由 13 根夯
物。这说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A. 和而不同 B. 多元一体
)
土柱组成,呈半圆形,观测者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儿山日出方位,从而确定季节、
C. 天人合一
D. 革故鼎新
节气,测算结果较为精准。据此推断,陶寺古观象台的出现(
)
.有学者认为殷代的外服之“外”是邦外而非畿外,殷外服是臣服于殷的邦君诸侯,很少有血
缘关系,因此时常反叛;而周将这种内外服制发展为五服。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 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 中央集权新体制的建立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
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
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B.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 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 D. 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
A. 反映了传统农业定居生活出现
B. 表明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C. 说明古人具有崇拜自然的观念
D. 与原始农耕经济联系较紧密
7
8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
2
.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较其早
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同表明(
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
)
B.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D. 中央集权天下一统
A. 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 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C. 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 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进入新石器
第 1 页,共 2 页
时代,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特色,如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主要
特征,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特征,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等也各
13.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
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A. 先进性 B. 包容性 C. 开放性 D. 复杂性
14.“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
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C. 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D.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
9
.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寺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
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
A.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动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
C. 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
)
15.有诗云:“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李冰父
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诗中的“成都坝”是指战国时期的(
A. 三峡大坝 B. 大运河 C. 黄河大坝 D. 都江堰
A. 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B. 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
C. 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
D. 国家已经产生
1
0.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
16.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
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
“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
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A. 小农经济积累了丰富经验
C. 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
述现象表明(
)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A. 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 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D.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 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 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1
1.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
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由此可知,新兴的
士阶层(
17.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
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百亩
)
给一夫”。由此可知(
)
A. 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
B. 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认同观念
A. 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
B. 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
C. 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各自主张
D.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C. 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
D. 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1
2.中国人时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进
18.据记载,西周中期,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 1300 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价
入战国之后,这些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值 100 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土地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D. 世袭制开始代替了禅让制
A. 私有制开始出现
B. 抑商政策的弱化
C.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C. 分封制彻底崩溃
D. 井田制受到冲击
第 1 页,共 2 页
1
9.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
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C. 是秦朝实行仁政的表现
D. 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
)
25.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推动农业发展 B. 加强思想控制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确立中央集权
A. 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2
2
0.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提出“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位思想家是(
)
C.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 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2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三则史料,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1.秦统一后,拆除了六国之间人为设置的川防障碍,修建从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为防御匈奴,
“
“
“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秦修筑直道;征服南越后,开通新道;在西南边境修筑五尺道,与驰道相连。这些道路的修
建有利于(
)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①
③
巩固中央集权
保障政令传输
②加强内地和边疆联系
④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
A. 三公九卿制度 B. 皇帝制度
7.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建长城,建造宫殿、陵墓。秦能够修建大型工
程的主要因素是(
C. 内外朝制度
D. 禅让制度
2
2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
2.秦朝规定政令要上通下达,各郡、县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秦始皇规定自己每天要看多少重量
的公文,这些都需要下面逐级上报,如果各地送不上来,他再勤政也不会有效果。修驰道,
就保证了统治范围里建的四十多个郡的治所到首都咸阳都有道路可通。由此可知,驰道的修
A. 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C.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D. 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建(
)
A. 适应了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
B. 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
C. 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消除了来自地方的反抗力量
2
2
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与县 (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2
9.统一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法律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推行;将秦国过去使用的文字进一步简
A. 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化整理,普遍推行;废除六国旧币,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
C. 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 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铸造;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到全国。这些做法(
)
4.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 220 年至公元前 218 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
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
A. 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 B. 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
A. 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政令通达
B. 强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
C. 旨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发展了秦朝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 1 页,共 2 页
3
3
0.《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
括(
A. 战乱频繁
C.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
35.中国古代的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
B. 徭役繁重
C. 刑罚残酷
D. 赋税沉重
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这得益于(
A. 西汉出现的文景之治
)
1.巡视制度是中国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方“汉代巡视制度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负责官员及级别 巡视对象 巡视内容(部分)
C.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 唐太宗的开放政策
3
6.公元前 2 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国与亚欧大陆间的商业贸易之路。此后的 1700
多年间,我国丝绸大量通过此路运往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誉为“丝绸
之路”。它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据此可
刺史(州)
督邮(郡)
廷掾(县)
郡国
县
纠察强宗豪族“田宅逾制”;纠察郡国官员不法行为
劝课农桑;平反冤狱;考核官吏;宣传教化;选拔人才
劝课农桑;缉捕盗贼
乡
知,丝绸之路(
)
A. 刺史巡视的对象仅限于各郡
B. 汉代建立了多层级的巡视系统
A. 仅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通道
B. 是认知西方世界的重要途径
C. 巡视官员品级低且权力不大
D. 汉代各级巡视的内容基本一致
C. 主要途经欧亚大陆南部地区
D. 自西汉起路线未曾有大变化
3
3
2.西汉初延续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使行政中枢权力转移到亲信手中;东汉将原
3
7.从公元前 105 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
来中朝的尚书独立为尚书台,掌控行政中枢。这折射出两汉行政制度的演变(
)
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
A. 以巩固大一统为目的
B. 扩大了行政中枢的职权
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C. 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
D. 注重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A.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3.公元前 140—前 88 年,汉武帝不仅在政治上采取建立中朝、推恩令等政策,在经济上也进行
一系列的改革,称为新经济政策。通过统一币制、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等措施,
打击豪强商贾势力,驱民归本,增强了中央政府经济实力。汉武帝这些举措(
C.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3
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
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
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
)
A.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是黄老无为思想在治国上的体现
C. 取决于汉武帝个人的胆识和魄力
D. 为西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含着(
)
3
4.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的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
A. 家国天下的情怀
B. 耕读传家的理想
于宣扬仁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
C. 勤劳勇敢的品质
D. 无为而治的理念
的是(
)
3
9.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
A. 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
B. 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第 1 页,共 2 页
A. 皇帝幼龄即位 B. 宦官外戚专权 C. 黄巾军大起义 D. 地方军阀割据
材料三
后世学者传承了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载的“为天地
4
0.汉武帝时期,积极开拓疆域,经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同时又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些措施(
)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A. 确定了中国古代的疆域
B.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有利于东亚文化圈形成
D. 加强了江南与中原的联系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6 分)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41 题 20 分,42 题 20 分,共 40 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4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
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
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
这一中心。
4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
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
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
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
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第 1 页,共 2 页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
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一
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
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8 分)
(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2 分)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