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外研社八上Unit2教学设计
设计者
课型 Unit 2 Getting along Developing ideas Reading for writing
课时介绍 本课时为 “人际交往与读写结合” 课型,围绕 “邻里友善与包容理解” 主题展开。以安徽桐城 “六尺巷” 故事为核心语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观察预测故事、阅读文本验证猜想,掌握 “argue over”“reach agreement” 等主题词汇与叙事类语篇结构,提升 “信息提取 — 主题分析 — 创意写作” 能力,深化对 “包容与友善促进人际和谐” 的认知。
语篇分析 语篇一: Reading for writing 【What】该语篇为叙事类文本,讲述清代安徽桐城张氏与吴氏两家人因房屋分界线争执,张氏族人张英(朝廷高官)以诗劝和,两家人互让三尺形成 “六尺巷” 的故事,包含 “问题产生 — 寻求帮助 — 得到建议 — 双方妥协 — 传承影响” 的完整叙事链,融入 “kindness”“give up” 等核心词汇与诗歌元素。 【Why】通过历史故事传递 “包容谦让” 的人际交往理念,帮助学生理解 “友善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的道理,同时为写作提供 “人物 — 场景 — 冲突 — 解决 — 启示” 的叙事框架,积累主题相关词汇与表达。 【How】以时间为线索,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篇介绍六尺巷的特殊性,中间详细叙述故事经过(争执 — 写信 — 得诗 — 互让),结尾点明故事的传承意义;通过对话暗示(如张家人写信求助)、诗歌引用(张英的劝和诗)推动情节发展,语言兼具叙事的生动性与道理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 学生能观察图片并结合提示词汇(neighbour, argue over, kindness 等)预测故事内容,理解 “六尺巷” 故事的主要情节,掌握 “dividing line”“reach agreement”“give up” 等核心词汇,能用简单语言复述故事关键环节(如争执原因、解决方式)。(学习理解) 学生能分析故事中诗歌的含义(如 “三尺让邻” 的寓意),完成 “故事要素梳理”(时间、地点、人物、问题、解决办法)任务,理解 “引用诗歌” 对凸显主题的作用,运用 “First... Then... Finally...” 等句式梳理叙事逻辑。(应用实践) 3. 学生能结合 “六尺巷” 故事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的短篇故事,运用课文学到的词汇与叙事结构,明确故事传递的人际交往道理(如包容、坦诚)。(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六尺巷” 故事的情节发展,提取时间、人物、冲突、解决办法等关键信息,掌握 “argue over”“reach agreement” 等主题词汇,能用连贯语言梳理故事脉络。 难点:帮助学生分析诗歌在故事中的作用(如推动情节、点明主题),将 “六尺巷” 的叙事结构与主题思想迁移到原创写作中,确保故事要素完整且能传递明确的人际交往道理。
学情分析 学习经验:学生对 “邻里相处”“矛盾解决” 有生活体验(如与同学、家人的小摩擦),具备基础的叙事类文本阅读能力(如识别时间、地点、人物),但对 “通过历史故事理解深层主题”“分析文本中特殊元素(如诗歌)的作用” 缺乏系统训练。 语言水平:能识别 “friend”“help”“happy” 等基础人际交往词汇,但对 “dividing line”“reach agreement”“kindness” 等抽象或场景化主题词汇理解不足;能简单描述事件经过,但运用 “First... Then... Finally...” 等句式梳理逻辑、用 “argue over” 等短语准确表达冲突的能力欠缺。 主题熟悉度:“人际理解与包容” 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但对 “如何通过历史故事提炼道理并迁移到写作” 的方法掌握较浅,需教师通过图片引导、问题支架、写作模板帮助其建立 “阅读 — 分析 — 创作” 的关联。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1. 观察图片预测,激活主题认知,掌握基础词汇。(学习理解) 1. 图片导入(Look and predict): (1)教师展示 “六尺巷” 相关图片(如窄巷、古代房屋),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Do you think it’s a common lane Why or why not ” 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并猜测巷子的特殊性。 (2)呈现提示词汇(neighbour, argue over, dividing line, reach agreement, kindness),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Try to make a simple prediction with the given words.” 每组推选代表分享预测(如 “We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two neighbours arguing over the dividing line, and finally they reach agreement with kindness.”)。 2. 词汇预热:教师结合学生预测,讲解核心词汇(如用 “Two families argue over the dividing line” 举例解释 “argue over”;用 “They decide to give up some space” 解释 “give up”),通过 “单词配对” 游戏(将词汇与英文释义匹配)帮助学生巩固。 1. 通过 “故事要素表” 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故事基础信息的提取能力; 2. 观察学生用 “First... Then...” 句式复述的流畅度与准确性,判断其对叙事逻辑的梳理能力; 3. 通过学生对诗歌含义与作用的分析,检查其对文本深层信息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 “六尺巷” 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预测,一方面借助视觉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对 “邻里互动” 类故事的背景认知;另一方面,以开放性问题 + 词汇辅助的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语境中初步感知核心词汇与故事主题,为后续文本学习搭建认知脚手架。
2. 阅读文本验证,提取关键信息,梳理叙事逻辑。(应用实践) 1. 第一遍阅读(Check predictions): (1)学生快速阅读 “六尺巷” 故事,核对之前的预测是否正确,教师提问:“Was your prediction right What’s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thought ” 引导学生修正预测,初步感知故事大意。 (2)完成 “故事要素表”(时间:Qing Dynasty;地点:Tongcheng, Anhui;人物:the Zhangs, the Wus, Zhang Ying;问题:argue over the dividing line),同桌互查,教师针对易错点(如 “Tongcheng” 的拼写)讲解。 2. 第二遍阅读(Analyze details): (1)学生精读故事,回答问题:① What did the Zhang family do when they couldn’t reach agreement ② What was in Zhang Ying’s reply ③ How did the two families solve the problem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勾划关键句(如 “They wrote him a letter, asking for advice.”)。 (2)小组合作梳理叙事逻辑,用 “First... Then... Next... Finally...” 的句式复述故事(如 “First, the Zhangs and the Wus argued over the dividing line. Then, the Zhangs wrote to Zhang Ying for advice...”),教师巡视指导逻辑连贯性。 3. 诗歌分析:教师呈现张英的诗,提问:“What does ‘Three chi to your neighbour as a gift’ mean Why did the Zhang family feel ashamed after reading the poem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谦让” 的寓意,明确诗歌对推动情节(张家人退让)、凸显主题(kindness encourages kindness)的作用。 通过 “故事要素表” 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故事基础信息的提取能力; 观察学生用 “First... Then...” 句式复述的流畅度与准确性,判断其对叙事逻辑的梳理能力; 3. 通过学生对诗歌含义与作用的分析,检查其对文本深层信息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第一遍快速阅读(Check predictions):以 “验证预测 + 完成故事要素表” 为任务,引导学生快速抓取故事核心框架(时间、地点、人物、核心矛盾),培养略读(skimming)能力;同时通过 “修正预测” 的互动,强化学生对故事大意的初步感知,为后续精读铺垫认知基础。 第二遍精读(Analyze details):围绕 “张家的行为、张英的建议、问题解决方式” 等细节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关键信息,培养精读(scanning)与信息提取能力;再通过 “First... Then... Next... Finally...” 的小组复述任务,助力学生梳理叙事逻辑,提升口语表达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3. 迁移故事启示,完成创意写作,深化主题认知。(迁移创新) 1. 写作思路梳理: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六尺巷” 故事的启示:“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the story How can kindness help people get along ” 学生分享观点(如 “Kindness can solve conflicts.”“We should think about others.”)。 (2)呈现写作步骤表(When Where Who What problem How to solve What to teach ),以 “同学因书桌空间争执” 为例,示范填写表格(如 When: last week; Where: classroom; Problem: two classmates argued over the desk space),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框架。 2. 创意写作实践: (1)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历(如与朋友的矛盾、邻里小事),填写表格并完成短篇故事写作,要求运用课文学到的词汇(argue over, reach agreement, kindness)与句式(First... Then...),明确故事传递的人际交往道理。 (2)写作完成后,学生对照 “检查清单”(① 包含人物、场景、事件;② 运用目标词汇;③ 点明主题道理)自查,随后同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如 “Add ‘They reached agreement at last’ to make the ending clear.”)。 3. 成果分享与总结: (1)推选 2-3 篇优秀作品,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故事是否生动”“道理是否明确”; (2)教师总结:“Just like the Six-chi Lane story, our stories also show that understanding and kindness help people get along. Remember to use what we’ve learned in reading to write better stories.” 通过写作表格的填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写作框架的掌握程度; 检查学生作文中目标词汇、句式的运用及主题道理的明确性,判断其知识迁移与创意写作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互评与分享,观察其对 “人际理解” 主题的深化认知程度。
【Summary&Homework】
1.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核心内容(“六尺巷” 故事情节与启示、核心词汇 argue over/reach agreement、叙事类写作框架)、阅读技巧(提取要素、分析文本元素作用)、写作要点(完整要素 + 明确道理)。 布置作业: 修改课堂作文,补充细节(如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使故事更生动; (2)与家人分享 “六尺巷” 故事,记录家人的感受与看法,下节课交流。 1.观察学生能否参与总结,准确复述核心知识点,评估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2. 通过作业批改(作文修改、家人看法记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迁移能力,评估主题认知的深化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 “六尺巷” 故事的启示(如 “友善化解冲突”),提炼核心主题认知;再以 “写作步骤表(When/Where/Who/Problem 等要素)+ 生活实例示范(同学书桌空间争执)” 的方式,为学生明确创意写作的框架逻辑,帮助学生从 “故事理解” 顺利过渡到 “自主创作”,解决 “写什么”“怎么写” 的核心问题。
板书设计
Unit 2 Getting along Developing ideas(Reading for writing) 一、核心词汇(Key Vocabulary) 矛盾与解决:argue over(争论)、reach agreement(达成一致)、dividing line(分界线)、give up(放弃) 品质与情感:kindness(友善)、ashamed(羞愧的)、moved(感动的) 二、叙事逻辑(Narrative Logic)First...(问题产生)→ Then...(寻求办法)→ Next...(解决过程)→ Finally...(结果与启示) 三、写作框架(Writing Framework) When Where Who → What problem → How to solve → What to t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