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气象观测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技术、工程与社会 二、学习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①学会使用气温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用语。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②举例说出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三、学业要求 1.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气象数据,描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2.能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使用仪器测量气象数据。 3.对天气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4.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常用工具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能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5.具有参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兴趣。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气象观测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第一个综合探究单元,包含了“地球系统”“技术、工程与社会”等领域的科学内容。本单元把“提出问题”作为单元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重点。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天气的变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学生从小就对天气的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学习目标上看,该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中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测量气温》《测量风向》《测量风力大小》《云量与降水量》《小小气象员》。前四课分别探究和学习气温、风向、风力、云量和降水量5个具体的天气要素,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的天气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测量工具,并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第5课《小小气象员》通过制作“天气预报播报稿”,一方面总结梳理所学气象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主题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的《变幻的天气》单元,对天气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加,三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观察上也有所提升,对各类天气现象已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喜欢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科学探究的习惯。对天气的变化既熟悉又陌生,能够从天气预报中粗略地了解一些天气信息,粗略地说一说天气相关内容。但对天气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知,对极端恶劣天气的认知也有待提高。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气温、风向、风力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认识气象观测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的意义。 科学思维:能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探究实践:能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制作并操作简易风向标观测风向和风力;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测量降水量;能收集天气信息制作天气预报播报稿。 态度责任:激发对气象现象的好奇心,养成主动观察天气的习惯;意识到准确气象数据的重要性,如台风预警对防灾的作用,培养环保与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关于气温的问题 通过对话引发出妙妙对“气温究竟是多少”的思考。 提问:关于气温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今天热还是凉快")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感性认知,建立科学知识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培养观察与提问能力。
任务2 名称:认识气温计 介绍温度与气温的概念。 出示气温计图片,介绍气温计结构。 设计意图:从"温度"到"气温"的递进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体系,通过实物观察和结构分析,让学生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任务3 名称:测量气温 介绍识读气温计的正确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一天中一段时间气温变化的活动,同时描述温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平视读数""选择测量点"等规范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测量方法;利用真实测量数据绘制图表,从现象中归纳"午后2时气温最高"的规律,培养实证意识。
任务4 名称:认识湿度计和百叶箱 介绍湿度计、百叶箱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湿度计和气温计的不同,明白百叶箱的原理,为后续学习气象观测站、天气预报等知识铺垫,构建知识网络。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关于风向的问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到底是哪个方向的风呢? 设计意图:通过"南风vs北风"的争议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关注"风向定义"的核心矛盾。
任务6 名称:学习风向与风向标 讲解风向、风向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利用风向标测量风向并完成风向记录表,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风向。 设计意图:通过对风向和风向标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明白风向是吹来的方向而不是吹去的方向,然后学习用风向标如何测量风向,亲自体会到风向如何表示。强调"10分钟测5次取多数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渗透科学测量中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任务7 名称:制作简易风向标并测定风向。 选择合适的材料,按步骤制作简易风向标。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既可以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风向标的结构和原理。在制作步骤中嵌入安全提示(如大头针使用规范),培养标准化实验操作习惯。
任务8 名称:阅读 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的“风向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风向标”,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风力、风力等级、风力计 讲解风力的概念、及蒲福风级表。 讲解风杯式风力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利用风力计测量风力完成记录表。 设计意图:通过蒲福风级表,将抽象的风力等级具象化为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在演示风杯式风力计的原理及操作规范后引导学生亲自测量风力,深化学生对风力的理解,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任务10 名称:自制简易风力计 根据步骤制作简易风力计,并学会用简易风力计测量风力的大小。 拓展:天气预报中的风力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简易风力计,既可以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如何测量风力的大小,接着将课堂知识延伸至实际生活(如天气预报)和社会应用领域,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
第4课时 任务11 名称:云量及降雨量 阅读教材,学习云量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阅读教材,学习降雨量的概念、降雨强度等级表,认识雨量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云量、云量和天气的关系、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等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在资料中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任务12 名称:制作简易雨量器 引导学生在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用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雨量。并让学生了解要以24小时为测量周期,所以每天测量完要倒掉雨量器里的水。 设计意图: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连续测量一周的降雨情况并记录,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任务13 名称:暴雨预警信号 阅读教材,认识暴雨预警信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清晰介绍暴雨预警信号的四级分类(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及各级别对应的降雨量标准与持续情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暴雨预警知识,识别不同等级预警信号,进而掌握相应防御措施,提升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
第5课时 任务14 名称:提出问题 通过观看天气预报,提出问题“如何清晰、准确地播报天气”,根据问题,讨论需要做的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天气预报,感受天气预报是如何播报的,同时为学习播报做准备。
任务15 名称:认识天气符号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气象信息。会制作天气预报播报稿。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大家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气象信息,学会自制天气预报,感受天气预报都包含哪些内容。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测量气温 1.掌握气温计的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 2.能够使用气温计测量并描述某地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 3.能根据气温记录表绘制校园气温变化图,并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第2课时:测量风向 1.知道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2.知道风向标是测定风向的科学仪器。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风向标的制作。 4.能够用自制的简易风向标测定风向,并记录观测结果。 第3课时:测定风力大小 1.知道风力是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 2.知道可以用风力大小来描述风,能够根据户外物体的状态估测风力的大小。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风力计的制作。 第4课时:云量和降水量 1.知道云量是指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衡量某地降水多少的数据。 2.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 3.知道可以用云量和降水量来描述天气。 第5课时:小小气象员 1.知道如何清晰、准确地播报天气。 2.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并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气象信息。 3.会制作天气预报播报稿,并进行天气播报。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测量气温 1.知道温度、气温的概念、单位;认识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科学仪器,了解其基本构造。(科学观念) 2.通过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数据的记录与分析,能归纳出一天中白天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科学思维) 3.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柱状统计图,分析气温规律。(探究实践) 4.在测量气温活动中,能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态度责任) 第2课时:测量风向 1.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理解风向标箭头指向风的来向这一科学原理。(科学观念) 2.通过对风向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根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判断风向。(科学思维) 3.学会正确使用风向标测量风向,并能按照规范流程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测量;能根据测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多次测量风向并准确记录数据。(探究实践) 4.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乐于与同学分享测量结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使用工具可以使测量更准确、便捷,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态度责任) 第3课时:测定风力大小 1.知道风力是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科学观念) 2.能够根据风力等级对照表,感受风力的大小。(科学思维) 3.学会正确使用风力计测量风力大小;能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探究实践) 4.通过观察自然、动手实验,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第4课时:云量和降水量 1.知道云量是指云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衡量某地降水多少的数据。(科学观念) 2.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云量。(科学思维) 3.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能够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使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探究实践) 4.对制作简易降雨量的活动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 第5课时:小小气象员 1.巩固对天气的理解,知道如何清晰、准确地播报天气。(科学观念) 2.能够对收集到的气象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气象与生活的关系。(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天气预报播报稿》,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实践)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气象、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星期天,我们测量气温时,一般选择( ) A.阳光直射的地方 B.室外避风的地方 C.室外通风的地方 2.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和我们挂在室内的温度计上测量的气温( ) A.应该是一样的 B.室内温度一般比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高 C.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通常与室外温度是不同的 3.下列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ABC B. CAB C. BAC 4.测量气温,我们通常用符号( )表示。 A.℃ B.F C.C 5.少云天气,云量不超过整个天空的八分之( ) A.二 B.四 C.八 6.在观察气温计的时候,下列哪个观察方法是正确的 ( ) A.从上往下看 B.平着看 C.从下往上看 7.我们用温度计测量当天14时的气温为35℃,那么由此可知现在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8.下列不属于降水形式的是( ) A.冰雹 B.台风 C.暴雨 9.三个月不下雨最有可能引发的灾难现象是( ) A.洪水 B.地震 C.干旱 10.下列哪个词语不能用来描述天气( ) A. 电闪雷鸣 B.晴空万里 C.四季分明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天气和气候是不一样的#。( ) 2.表示雨夹雪。( ) 3.气温的变化会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 ) 5.雷雨天气可以跑到大树下避雨。( ) 6.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不可以直接放在太阳底下。( ) 7.可以用湿抹布擦家电。( ) 8.我们看到轻烟随风偏,可以判断此时是2级风。( ) 9.西北风是从东南向西北吹的风。( ) 10.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户外物体的状态来估测风力的大小。( ) 三、连一连,风力级别的认识。 小树随风摇 二级 屋顶瓦片动 五级 轻风拂脸面 六级 举伞有困难 八级 风吹树枝断 九级 四、简答题 1.写一写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 2.你看到《云量和降水量》这一课题时,你想知道什么?有问题提出来。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连一连,风力级别的认识。 小树随风摇 二级 屋顶瓦片动 五级 轻风拂脸面 六级 举伞有困难 八级 风吹树枝断 九级 四、简答题 1.答:(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地步正好和杯子内侧地步对齐;(5)用粘贴刻度纸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2.答:云量与天气有什么关系?(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云量与降水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云量和降水量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大象版三年级科学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变化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天气概念,如晴、阴、雨等,并能够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三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对天气变化充满好奇心,对于能够亲身体验和记录的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认识云量的类型及划分标准,理解降水量的科学概念及常用单位,能区分小雨、中雨、大雨的不同特征,了解云量与降水量对天气的指示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不同云量的图片、分析降水量数据,初步学会对比、分类的科学方法。 探究实践:掌握云量观测的基本方法,能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准确记录数据。 态度责任:在气象观测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爱护观测工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云量是指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衡量某地降水多少的数据。 难点: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云量的类型及划分标准会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描述天气。能基本能不能认识降水量及降雨强度等级表理解降水量的科学概念及单位;掌握降雨强度等级表。能基本能不能 认识雨量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能基本能不能自制简易雨量器。能通过步骤自制简易雨量器。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与假设教师活动1 一、视频导入 1.课件出示视频 师问:你们注意过天空中的云量和下雨的情况吗?它们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2.揭示主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云量和雨量。 课件板书:云量与降水量 二、问题与假设 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能判断今天是晴天还是多云吗? 课件出示图片 师:怎么知道下了多少雨呢?学生活动1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从晴转多云再到多云转雨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见过天空中有的时候有很多云 生2:当天空中是乌云的时候就容易下雨 ...... 了解本课主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态天气变化视频,构建"晴-多云-雨"的真实气象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现象观察与科学概念间的联结。环节二:探究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2 1、认识云量 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多少来判断云量,所以云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叫云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来描述天气。 课件出示图片 师:用一个圆代表天气,将圆平均分成10份,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比例将圆涂上颜色,以描述不同的天气。 课件出示图片 师: 2、认识降雨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云量,下面我们来认识降雨量 课件出示图片 师:降雨量是指一定时段内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没有蒸发、渗漏、流失而积聚的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师: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某地一年中的降雨量与雪、冰雹等统统熔化为水的量之和,就是该地一年的降水量。 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都知道,雨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划分,所以不同的雨,它的降雨量也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降雨强度等级表 课件出示 师:你会发现,当是小雨的时候降雨量是很小的,可是到了特大暴雨,降雨量可以达到250毫米,也就是2厘米多,甚至更多,所以是很危险的。 师问:那降雨量是怎样衡量出来的呢?有没有一种科学仪器可以直接测量出降雨量呢? 课件出示 师:雨量器是测定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通常安装在室外空旷位置的支架上。器口保持水平且距地面70厘米。一般每日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时,将储水瓶中的水导入量雨杯中量出降水量。 课件出示 师提示:读数时要注意,视线与液面平行。 师:认识了雨量器,我们就可以利用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了。 连续测量记录几天当地的降雨量,并对照降雨强度等级表确定降雨强度等级。 我们可以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记录表中 课件出示 3、反思与评价 师: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表,观察到某地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情况,那如果是一年呢,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呢? 有一种图示,叫条形统计图,就是把具体情况用一条一条地在坐标轴上表示出来。 下面我们就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一下降水量吧 师:根据某地一年的降水量季节分布情况表,画出该地区降水量季节分布条形统计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 下面我们把表中的信息填入条形统计图中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2 通过图片及云量的概念,了解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的多少来判断云量 通过理解图片,感受用十等分的圆如何表示云量的多少,从而理解晴天、少云、多云和阴天的不同。 了解什么是降雨量 通过图片,感受降水的形式除了雨,还有雪、冰雹等。 理解降雨强度等级表,感受雨的不同,降雨量也会随着变化。 生齐答:有,雨量器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图示,理解雨量器的构成和使用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夏季降水量最多 生2:我发现冬季降水量最少 生3:春季和秋季差不多呀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云量涂色圆盘→降水强度等级表→雨量器结构"的递进展示,完成"现象→概念→工具"的知识链条建构。设计"模拟观测→真实数据比对→统计图转化"的探究路径,培养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环节三:应用与迁移教师活动3 1、自制简易雨量器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呢? 师:制作之前,我们还是先来选择一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吧 课件出示 制作过程: 第一步:准备一个高约20厘米、平底直筒的透明杯子。 第二步:将直尺粘贴在杯子外壁上,0刻度线对准杯子内侧底部。 第三步:将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的地方,测量一段时间的降雨量并记录下来。 2、暴雨预警信号 课件出示图片 师:气象部门通常把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红色暴雨预警信号为最高等级。不同等级的暴雨应该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 暴雨蓝色预警: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措施:学校需 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学生和幼儿安全,如调整户外活动安排 。 暴雨黄色预警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措施:学校可延迟上下学时间,确保学生安全;危险区域单位应停课、停业。 暴雨橙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措施:学校可延迟上下学,途中学生就近避险;危险地带单位停课、停业。 暴雨红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措施:学校等场所应停课、停业,确保人员安全。学生活动3 生齐答:想 通过图片感受暴雨的样子 通过图片和讲解,认识暴雨的四级预警信号及相应的措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自制简易雨量器的完整流程(材料选择→制作→校准→实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任务,培养学生"设计-制作-优化"的工程思维链。再通过讲解暴雨预警信号分级,构建"预警标准-灾害风险-防御措施"的三维认知框架。通过对比不同预警级别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基于数据决策的防灾素养。
7.板书设计 云量与降水量 云量:云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 晴、少云、多云、阴天 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器:自制雨量器 暴雨预警信号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降雨量的单位用( )来表示。 A . 气温 B . 质量 C . 降雨量 2.用雨量器进行测量时,要把雨量器放在( )。 A . 窗台上 B . 屋檐下 C . 户外露天的地方 3 . 关于云量和降雨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降水的形式通常有雨和雪两种。 B . 云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叫云量。 C . 雨量器是测定降水量的仪器,其中器口保持水平且距地面70厘米 二、判断题 1.冰雹不属于降水形式。 ( ) 2.暴雨会导致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 ) 3.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时,每天测量完要倒掉雨量器里的水。( ) 4.制作简易雨量器时,将直尺粘贴在杯子外壁上,0刻度线对准杯子外侧底部。 ( ) 5.测量降水量,读数时,眼睛可以不平视液面。 ( ) 【参考答案】 一、1.C 2.C 3.A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利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课下在家里自己也制作一个雨量器,找一个下雨的日子,可以测量一下院子里的降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