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情 境 导 入
醉翁亭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历来有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今天,我们一起浏览一处名胜——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提起它,我们便会想到一位伟大的作家——欧阳修。
学 习 目 标
醉翁亭记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心。
2.掌握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全文。
3.梳理行文主线,体会写作手法。
学 习 目 标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1.初读感知课文,学习诵读技巧。
2.再读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现象。
预 习 检 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后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其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作者名片
醉翁亭记
预 习 检 查
知识助记
醉翁亭记
预 习 检 查
醉翁亭记
醉翁亭介绍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写 作 背 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
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醉翁亭记
新 课 探 究
醉翁亭记
初读课文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辄( ) 林霏( ) 晦明( )
伛偻( ) 酒洌( ) 弈者( )
觥筹( ) 阴翳( )
chú
hè
fēi
yì
liè
huì
lánɡ yá
yì
yǔ lǚ
ɡōnɡ chóu
zhé
读
准
字
音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读
准
节
奏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并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组: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语言特点: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体
会
语
气
第二组: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
表判断,语气肯定
表判断,语气肯定
表陈述,语气和缓
表陈述,语气和缓,有感叹意味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轻读,调整音节,句式整齐,语气舒缓
轻读,调整音节,句式整齐,语气舒缓
重读,表转折,有强调后者的意思
前一个轻读,调整音节;后一个重读,表转折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总 结:文言文中的虚词,不仅仅用于调节语气,而且在表意上也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也”和“而”贯穿全篇,毫无重复累赘之感,令人感到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
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 醉, 而 年又最高,
格外
茂盛的样子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沿着山路
介词,从
回环,曲折
像鸟张开翅膀
建造
命名
命名
介词,在
总是,就
表并列
情境导入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 不在酒,在 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情趣
于,在
寄托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环滁皆山(全景镜头)→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醉翁亭
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思路梳理:文章第1段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
课 堂 小 结
从文章第1段,我们了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是如何表现的?醉翁之“意”意在何处?我们下节课再分解。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记
作 业 设 计
1.根据文章写作的顺序,背诵第1段。
2.翻译第1段,巩固其中重要词语。
醉翁亭记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