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五上·遂川期末)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 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被定义为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和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蜡烛)。需注意,月亮、镜子等物体并非光源,它们仅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太阳作为地球最主要的自然光源,其核心能产生巨大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地球。这些能量是地球生命活动的基础,驱动着大气环流、水循环,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同时为人类提供了温暖和光明,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2.(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 内。
【答案】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厚度不均,由岩石组成,是人类直接接触的圈层。
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因地壳岩石圈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构成,板块间存在碰撞、挤压、张裂等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岩石承受的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破裂、错动,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引发地震。全球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进一步印证了地震与地壳板块活动的密切关联。
3.(2025五上·遂川期末)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
【答案】太阳位置;相反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从玻璃鱼缸的 ,透过鱼缸的两个面观察鱼缸中的一条鱼,看起来是 。这是因为鱼反射的光在两个玻璃面上都发生了光的 。
【答案】一条棱处;两条鱼;折射现象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从鱼缸的棱处观察时,棱两侧的玻璃面可视为两个不同的透明界面。鱼反射的光线射向棱的两侧玻璃时,会分别在这两个玻璃面发生折射:光从水中进入玻璃再到空气,传播方向两次改变。
由于棱两侧的玻璃面朝向不同,两条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会将这两条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形成两个不同位置的虚像,因此看起来会是两条鱼。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光在不同介质界面发生折射,导致视觉上出现像的分离。
5.(2025五上·遂川期末)脑是人体的“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 ”,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大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给人体各部分。
【答案】司令部;电话线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分析】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脑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
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神经纤维本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6.(2025五上·遂川期末)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
A.凸透镜 B.三棱镜 C.平面镜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看似白色,实则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牛顿的色散实验核心,正是利用了三棱镜的特殊光学特性——光的折射。当太阳光进入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度存在差异,经过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原本混合的七种色光被彻底分离,按波长顺序分散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即“光的色散”。
7.(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这是古代人们曾经用的“受水型”水钟,漏斗上方的溢水口的作用是使漏斗内水面保持不变,水从漏斗出水口流入容器的速度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随着水量的增加,浮标会( )。
A.不动 B.上升 C.下降
【答案】B
【知识点】水钟
【解析】【分析】作为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水钟的运行巧妙依托了自然规律的双重协作——水流的等时性与浮力的变化。其核心设计中,上方漏斗的出水口经过精密校准,能让水流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持续滴入下方容器。 随着水量的增加,浮标会上升,浮标会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所以也会逐渐上升。 B选项正确。
8.(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下列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A.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B.接收信号→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C.接收信号→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起到连接各部分器官的作用。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当我们感觉器官收到外界刺激后,会接受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指示后,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动作器官,做出反应。选项A正确。
9.(2025五上·遂川期末)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 山丘,下列地形的特点与这段描述相符的是(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类型的区分核心在于海拔和起伏程度。A选项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开阔,无明显山丘,与“连绵平缓山丘”不符;B选项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峭、起伏剧烈,不符合“坡度较缓”的描述;C选项丘陵海拔通常在200-500米之间,地形特点为起伏较小、坡度和缓,且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三者中只有丘陵同时满足 “起伏小、坡度缓、有连绵平缓山丘” 的关键特征。故答案为C。
10.(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 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 )。
A.日食 B.月食 C.月全食
【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该现象是日食的形成原理。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且三者恰好或接近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像“遮挡物”一样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在地球的部分区域,观察者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而形成日食。选项B“月食” 是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导致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而变暗,与题干中“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的条件不符;C“月全食” 是月食的一种类型,同样不符合题干场景。因此,只有A符合描述。
11.(2025五上·遂川期末)皮影戏、手影游戏都利用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2.(2025五上·遂川期末)剧烈运动或劳动后身上出了很多汗,要立即洗澡。(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 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刻洗澡,等到不出汗的时候再洗,大约十几二十分钟吧。出汗时毛孔张开,这时洗澡,如果水温低,刺激毛孔关闭,该出的汗出不来,运动产生的废物就留在身体里,引起内分泌失调。 滞留在体内易引起高热症,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感冒、发烧。而且冷水并不能使肌肉放松,反而会使肌肉紧张、抽搐。运动后回心血量已经较平时减少,用热水洗澡会使外周血容量增加,导致回心血量更少,体质较差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13.(2025五上·遂川期末)沙漠中有一些岩石形似拱门,如图所示,它们是由于风的作用侵蚀形成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是主要的地貌塑造力量。这种形似拱门的岩石地貌被称为风蚀拱门,其形成核心是风力侵蚀。沙漠中的岩石质地可能存在差异,较松软的部分易被风力夹带的沙粒长期磨蚀、吹蚀而逐渐剥离;质地坚硬的部分则相对保留。随着时间推移,岩石中间被侵蚀穿通,最终形成类似拱门的形态。因此,题干中“由风的作用侵蚀形成”的说法符合风蚀地貌的形成原理。题目说法正确。
14.(2025五上·遂川期末)小雅制作了一个水钟,水位越低,水流的速度越快。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水滴的速度,开始时水位高,压力大,水滴得快。随着水位的下降,压力变小,水滴得会越来越慢。
15.(2025五上·遂川期末)当感到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动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平静,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尊心。当感到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16.(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佳佳对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是否有关很感兴趣,于是她做了个实验, 同一个摆每次摆动 1 分钟,摆动次数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角度 (5 度) 28 27 28
中角度 (10 度) 28 35 27
大角度 (15 度) 27 27 28
(1)请在表中圈出你认为不正常的数据 。
(2)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等。
(3)从佳佳的实验记录中,我们可得出结论 。
【答案】35;摆的幅度;摆锤质量;摆绳长度;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无关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关系时,需遵循控制变量法,即保持摆长、摆锤等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摆幅。根据单摆的科学原理,在小角度摆动时,摆的快慢与摆幅无关,同一摆的摆动次数应基本稳定。表中小角度和大角度的摆动次数均在27-28次之间,而中角度第二次的35次与其他数据差异极大,超出了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属于不正常数据,可能是计数错误或操作失误导致。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明确“自变量”(改变的条件)和“无关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自变量)是实验中唯一被调整的因素,即摆的摆动幅度。保持不变的条件(无关变量)是可能影响摆速但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如摆长(摆绳的长度)、摆锤的质量和形状等,这些条件需始终一致,才能确保实验结果仅由摆幅变化引起。
(3)分析佳佳的实验数据可知,摆的摆动幅度不同,各幅度下摆1分钟的次数均稳定在27-28次,差异微小。由此可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摆动幅度无关。
17.(2025五上·遂川期末)小明这一路看到许多跟光有关的现象。他对“光的传播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准备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光是怎么样传播的。小明准备了如下材料:三块中间带有孔洞的纸板,一块不带孔洞的纸板,四个铁书夹,一个激光笔,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小明首先作出了猜想:光是 传播的。
(2)小明设置如下的实验步骤,让我们来看一看。
①小明将四个纸板用夹子夹住,间隔15cm摆放。没有孔的纸板作为屏放在三个纸板之后,保证小孔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所示。关掉所有门窗,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这样做的目的是: 。当打开手电筒后,小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②在上一步基础上,小明将中间的一块带孔纸板移动一定距离,其余纸板保持原状,如图2所示。移动过程中,小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3)请同学们帮助小明在图1和图2两幅图中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4)根据两次实验现象,小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沿直线
(2)防止有其他光线来扰乱实验;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纸屏上没有出现光斑
(3)
(4)光沿着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激光束的直束形态、小孔成像等,都直观地表现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行进的特征。这些经验现象是小明提出 “光是沿直线传播” 猜想的重要依据,也是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时最符合直觉和日常观察的初步假设。
(2)实验中关闭门窗并以激光笔为唯一光源,是为了避免环境中其他光线掩盖激光的传播路径和屏上的光斑,确保能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由于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激光会沿直线依次穿过小孔,最终在屏上形成亮斑。
(3)当中间带孔纸板移动时,三块纸板的小孔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激光无法绕过偏移的小孔继续传播,因此无法到达光屏,导致亮斑消失或变暗。只有当移动后小孔重新恢复对齐在一条直线上,激光才能再次沿直线穿过所有小孔,在屏上重新形成亮斑。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3)当三块纸板的小孔处于同一直线时,光能够沿直线完整通过所有小孔,因此可以画出光从光源到光屏的全部传播路径;若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仅能沿直线传播至第一个偏移的小孔处,无法继续向前,故只能画出这部分的传播路径。
(4)当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激光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光屏上形成亮斑,说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了完整路径;当中间纸板移动导致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激光无法绕过错位的小孔到达光屏,仅能传播至首个偏移小孔处。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明确体现了光的传播具有沿直线进行的特性,由此可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5)当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激光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光屏上形成亮斑,说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了完整路径;当中间纸板移动导致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激光无法绕过错位的小孔到达光屏,仅能传播至首个偏移小孔处。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明确体现了光的传播具有沿直线进行的特性。
(1)猜测也叫假设,它是有依据的猜测,其依据往往来自己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小明可以作出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关掉所有门窗,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这样为了防止有其他光线来扰乱实验,确保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我们可以看到光直接穿过小孔,在最后的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因为此时的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当小明将中间的一块带孔纸板移动一定距离时,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在最后的纸屏上就没有出现光斑。
(3)当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光沿着直线传播,可以画出全部路径。当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画出沿直线传播的部分路径。
(4)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当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后的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当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最后的纸屏上就没有出现光斑。所以,光沿着直线传播。
18.(2025五上·遂川期末)下面是小强跳绳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数据,请观察比较,回答下面的问题。
运动状态 平静时 跳动3分钟后 停止1分钟后 停止3分钟后 停止5分钟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2 60 50 35 25
每分钟心跳次数 80 130 120 100 85
(1)跳动 3 分钟后与平静时相比 ,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运动后,人体需要更多的 。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的次数是怎样变化的? 会一直这样变化吗?
(3)如果小强是一个不爱运动的同学,请你推测一下,一个经常运动和锻炼的同学运动后 的呼吸和心跳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
【答案】(1)增加;氧气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不再变化。
(3)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增加,停止运动后,他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使心跳和呼吸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知识点】呼吸次数;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1)平静时人体代谢速率较低,对氧气和能量需求少,呼吸和心跳次数维持在较低水平。跳绳3分钟属于剧烈运动,肌肉收缩需要大量能量,而能量的释放依赖有氧呼吸,这就需要更多氧气参与。为满足需求,呼吸次数增加可吸入更多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心跳次数增加能加快血液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更快输送到全身组织,因此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次数均显著上升。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逐步向平静时水平恢复:心跳从130 次/分依次降至120、100、85次/分;呼吸从60 次/分依次降至50、35、25次/分。这一变化不会一直持续。当心跳和呼吸次数接近或恢复到平静时的正常水平后,就会停止下降并保持稳定。因为运动停止后,肌肉活动减弱,人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减少,代谢速率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和心跳便无需维持高频次,最终稳定在适应平静状态的水平。
(3)与不爱运动的小强相比,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增加幅度更小,且停止运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更快。原因是经常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长期锻炼使心肌更发达,收缩力更强,每次心跳泵血量更多,无需大幅增加心跳次数就能满足运动时的供血需求;同时,肺部通气能力提升,呼吸肌更有力,每次呼吸交换的气体量增加,呼吸次数增幅也更小。而不爱运动者心肺功能较弱,运动时需通过大幅增加心跳和呼吸次数来代偿,且恢复时因心肺调节能力不足,所需时间更长。
(1)①分析表格中两位同学的数据,发现平静时和跳绳1分钟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在增加。②由于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心跳加快,因此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2)心跳和呼吸不会“一直变化”,而是遵循生理调节机制,在30分钟内逐步恢复至静息状态。
(3)小强不爱运动,心肺功能可能较差,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增加会更明显,恢复更慢。而经常锻炼的同学因为心肺适应性强,运动时心率呼吸增加幅度小,恢复更快。
1 / 1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五上·遂川期末)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 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 内。
3.(2025五上·遂川期末)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
4.(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从玻璃鱼缸的 ,透过鱼缸的两个面观察鱼缸中的一条鱼,看起来是 。这是因为鱼反射的光在两个玻璃面上都发生了光的 。
5.(2025五上·遂川期末)脑是人体的“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 ”,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大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给人体各部分。
6.(2025五上·遂川期末)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
A.凸透镜 B.三棱镜 C.平面镜
7.(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这是古代人们曾经用的“受水型”水钟,漏斗上方的溢水口的作用是使漏斗内水面保持不变,水从漏斗出水口流入容器的速度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随着水量的增加,浮标会( )。
A.不动 B.上升 C.下降
8.(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下列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A.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B.接收信号→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C.接收信号→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
9.(2025五上·遂川期末)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 山丘,下列地形的特点与这段描述相符的是(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10.(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 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 )。
A.日食 B.月食 C.月全食
11.(2025五上·遂川期末)皮影戏、手影游戏都利用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12.(2025五上·遂川期末)剧烈运动或劳动后身上出了很多汗,要立即洗澡。( )
13.(2025五上·遂川期末)沙漠中有一些岩石形似拱门,如图所示,它们是由于风的作用侵蚀形成的。( )
14.(2025五上·遂川期末)小雅制作了一个水钟,水位越低,水流的速度越快。
15.(2025五上·遂川期末)当感到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 )
16.(2025五上·遂川期末)如图所示,佳佳对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是否有关很感兴趣,于是她做了个实验, 同一个摆每次摆动 1 分钟,摆动次数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角度 (5 度) 28 27 28
中角度 (10 度) 28 35 27
大角度 (15 度) 27 27 28
(1)请在表中圈出你认为不正常的数据 。
(2)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等。
(3)从佳佳的实验记录中,我们可得出结论 。
17.(2025五上·遂川期末)小明这一路看到许多跟光有关的现象。他对“光的传播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准备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光是怎么样传播的。小明准备了如下材料:三块中间带有孔洞的纸板,一块不带孔洞的纸板,四个铁书夹,一个激光笔,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小明首先作出了猜想:光是 传播的。
(2)小明设置如下的实验步骤,让我们来看一看。
①小明将四个纸板用夹子夹住,间隔15cm摆放。没有孔的纸板作为屏放在三个纸板之后,保证小孔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所示。关掉所有门窗,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这样做的目的是: 。当打开手电筒后,小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②在上一步基础上,小明将中间的一块带孔纸板移动一定距离,其余纸板保持原状,如图2所示。移动过程中,小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3)请同学们帮助小明在图1和图2两幅图中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4)根据两次实验现象,小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8.(2025五上·遂川期末)下面是小强跳绳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数据,请观察比较,回答下面的问题。
运动状态 平静时 跳动3分钟后 停止1分钟后 停止3分钟后 停止5分钟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2 60 50 35 25
每分钟心跳次数 80 130 120 100 85
(1)跳动 3 分钟后与平静时相比 ,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运动后,人体需要更多的 。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的次数是怎样变化的? 会一直这样变化吗?
(3)如果小强是一个不爱运动的同学,请你推测一下,一个经常运动和锻炼的同学运动后 的呼吸和心跳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被定义为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和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蜡烛)。需注意,月亮、镜子等物体并非光源,它们仅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太阳作为地球最主要的自然光源,其核心能产生巨大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地球。这些能量是地球生命活动的基础,驱动着大气环流、水循环,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同时为人类提供了温暖和光明,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2.【答案】地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厚度不均,由岩石组成,是人类直接接触的圈层。
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因地壳岩石圈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构成,板块间存在碰撞、挤压、张裂等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岩石承受的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破裂、错动,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引发地震。全球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进一步印证了地震与地壳板块活动的密切关联。
3.【答案】太阳位置;相反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答案】一条棱处;两条鱼;折射现象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从鱼缸的棱处观察时,棱两侧的玻璃面可视为两个不同的透明界面。鱼反射的光线射向棱的两侧玻璃时,会分别在这两个玻璃面发生折射:光从水中进入玻璃再到空气,传播方向两次改变。
由于棱两侧的玻璃面朝向不同,两条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会将这两条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形成两个不同位置的虚像,因此看起来会是两条鱼。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光在不同介质界面发生折射,导致视觉上出现像的分离。
5.【答案】司令部;电话线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分析】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脑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
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神经纤维本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6.【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看似白色,实则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牛顿的色散实验核心,正是利用了三棱镜的特殊光学特性——光的折射。当太阳光进入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度存在差异,经过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原本混合的七种色光被彻底分离,按波长顺序分散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即“光的色散”。
7.【答案】B
【知识点】水钟
【解析】【分析】作为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水钟的运行巧妙依托了自然规律的双重协作——水流的等时性与浮力的变化。其核心设计中,上方漏斗的出水口经过精密校准,能让水流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持续滴入下方容器。 随着水量的增加,浮标会上升,浮标会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所以也会逐渐上升。 B选项正确。
8.【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起到连接各部分器官的作用。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当我们感觉器官收到外界刺激后,会接受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作出指示后,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动作器官,做出反应。选项A正确。
9.【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类型的区分核心在于海拔和起伏程度。A选项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开阔,无明显山丘,与“连绵平缓山丘”不符;B选项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峭、起伏剧烈,不符合“坡度较缓”的描述;C选项丘陵海拔通常在200-500米之间,地形特点为起伏较小、坡度和缓,且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三者中只有丘陵同时满足 “起伏小、坡度缓、有连绵平缓山丘” 的关键特征。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该现象是日食的形成原理。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且三者恰好或接近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像“遮挡物”一样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在地球的部分区域,观察者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而形成日食。选项B“月食” 是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导致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而变暗,与题干中“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的条件不符;C“月全食” 是月食的一种类型,同样不符合题干场景。因此,只有A符合描述。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 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刻洗澡,等到不出汗的时候再洗,大约十几二十分钟吧。出汗时毛孔张开,这时洗澡,如果水温低,刺激毛孔关闭,该出的汗出不来,运动产生的废物就留在身体里,引起内分泌失调。 滞留在体内易引起高热症,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感冒、发烧。而且冷水并不能使肌肉放松,反而会使肌肉紧张、抽搐。运动后回心血量已经较平时减少,用热水洗澡会使外周血容量增加,导致回心血量更少,体质较差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是主要的地貌塑造力量。这种形似拱门的岩石地貌被称为风蚀拱门,其形成核心是风力侵蚀。沙漠中的岩石质地可能存在差异,较松软的部分易被风力夹带的沙粒长期磨蚀、吹蚀而逐渐剥离;质地坚硬的部分则相对保留。随着时间推移,岩石中间被侵蚀穿通,最终形成类似拱门的形态。因此,题干中“由风的作用侵蚀形成”的说法符合风蚀地貌的形成原理。题目说法正确。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水滴的速度,开始时水位高,压力大,水滴得快。随着水位的下降,压力变小,水滴得会越来越慢。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动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平静,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尊心。当感到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16.【答案】35;摆的幅度;摆锤质量;摆绳长度;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无关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关系时,需遵循控制变量法,即保持摆长、摆锤等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摆幅。根据单摆的科学原理,在小角度摆动时,摆的快慢与摆幅无关,同一摆的摆动次数应基本稳定。表中小角度和大角度的摆动次数均在27-28次之间,而中角度第二次的35次与其他数据差异极大,超出了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属于不正常数据,可能是计数错误或操作失误导致。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明确“自变量”(改变的条件)和“无关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自变量)是实验中唯一被调整的因素,即摆的摆动幅度。保持不变的条件(无关变量)是可能影响摆速但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如摆长(摆绳的长度)、摆锤的质量和形状等,这些条件需始终一致,才能确保实验结果仅由摆幅变化引起。
(3)分析佳佳的实验数据可知,摆的摆动幅度不同,各幅度下摆1分钟的次数均稳定在27-28次,差异微小。由此可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摆动幅度无关。
17.【答案】(1)沿直线
(2)防止有其他光线来扰乱实验;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纸屏上没有出现光斑
(3)
(4)光沿着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激光束的直束形态、小孔成像等,都直观地表现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行进的特征。这些经验现象是小明提出 “光是沿直线传播” 猜想的重要依据,也是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时最符合直觉和日常观察的初步假设。
(2)实验中关闭门窗并以激光笔为唯一光源,是为了避免环境中其他光线掩盖激光的传播路径和屏上的光斑,确保能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由于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激光会沿直线依次穿过小孔,最终在屏上形成亮斑。
(3)当中间带孔纸板移动时,三块纸板的小孔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激光无法绕过偏移的小孔继续传播,因此无法到达光屏,导致亮斑消失或变暗。只有当移动后小孔重新恢复对齐在一条直线上,激光才能再次沿直线穿过所有小孔,在屏上重新形成亮斑。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3)当三块纸板的小孔处于同一直线时,光能够沿直线完整通过所有小孔,因此可以画出光从光源到光屏的全部传播路径;若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仅能沿直线传播至第一个偏移的小孔处,无法继续向前,故只能画出这部分的传播路径。
(4)当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激光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光屏上形成亮斑,说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了完整路径;当中间纸板移动导致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激光无法绕过错位的小孔到达光屏,仅能传播至首个偏移小孔处。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明确体现了光的传播具有沿直线进行的特性,由此可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5)当三块带孔纸板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激光能依次穿过所有小孔并在光屏上形成亮斑,说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了完整路径;当中间纸板移动导致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激光无法绕过错位的小孔到达光屏,仅能传播至首个偏移小孔处。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明确体现了光的传播具有沿直线进行的特性。
(1)猜测也叫假设,它是有依据的猜测,其依据往往来自己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小明可以作出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关掉所有门窗,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这样为了防止有其他光线来扰乱实验,确保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我们可以看到光直接穿过小孔,在最后的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因为此时的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当小明将中间的一块带孔纸板移动一定距离时,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在最后的纸屏上就没有出现光斑。
(3)当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光沿着直线传播,可以画出全部路径。当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画出沿直线传播的部分路径。
(4)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当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后的纸屏上出现一个光斑,当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最后的纸屏上就没有出现光斑。所以,光沿着直线传播。
18.【答案】(1)增加;氧气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不再变化。
(3)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增加,停止运动后,他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使心跳和呼吸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知识点】呼吸次数;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1)平静时人体代谢速率较低,对氧气和能量需求少,呼吸和心跳次数维持在较低水平。跳绳3分钟属于剧烈运动,肌肉收缩需要大量能量,而能量的释放依赖有氧呼吸,这就需要更多氧气参与。为满足需求,呼吸次数增加可吸入更多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心跳次数增加能加快血液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更快输送到全身组织,因此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次数均显著上升。
(2)跳动停止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逐步向平静时水平恢复:心跳从130 次/分依次降至120、100、85次/分;呼吸从60 次/分依次降至50、35、25次/分。这一变化不会一直持续。当心跳和呼吸次数接近或恢复到平静时的正常水平后,就会停止下降并保持稳定。因为运动停止后,肌肉活动减弱,人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减少,代谢速率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和心跳便无需维持高频次,最终稳定在适应平静状态的水平。
(3)与不爱运动的小强相比,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增加幅度更小,且停止运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更快。原因是经常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长期锻炼使心肌更发达,收缩力更强,每次心跳泵血量更多,无需大幅增加心跳次数就能满足运动时的供血需求;同时,肺部通气能力提升,呼吸肌更有力,每次呼吸交换的气体量增加,呼吸次数增幅也更小。而不爱运动者心肺功能较弱,运动时需通过大幅增加心跳和呼吸次数来代偿,且恢复时因心肺调节能力不足,所需时间更长。
(1)①分析表格中两位同学的数据,发现平静时和跳绳1分钟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在增加。②由于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心跳加快,因此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2)心跳和呼吸不会“一直变化”,而是遵循生理调节机制,在30分钟内逐步恢复至静息状态。
(3)小强不爱运动,心肺功能可能较差,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增加会更明显,恢复更慢。而经常锻炼的同学因为心肺适应性强,运动时心率呼吸增加幅度小,恢复更快。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