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谢缵泰创作的《时局图》中,熊、虎、鹰等猛兽环伺,这正是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甲午战后的中国已然如狂风中的危楼,摇摇欲坠!此前,地主阶级洋务派怀着“自强”“求富”的理想,兴办工厂、创建海军,试图扭转中国衰败的局势,可甲午海战的炮火,无情地击碎了这一切,洋务运动最终黯然落幕。在这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是哪一阶层挺身而出,又将以何种方式点燃救国的希望之火?让我们一同走进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
核心素养目标
0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02
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03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划分势力范围
①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西方技术不足已救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领导人:
康有为
(1858-1927)
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
(1873-1929)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封建专制政体,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维
新
派
wéi
xīn
pài
【释义】
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3.概况:
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3.概况: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时间
人物
主张
1895年
康有为
梁启超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
贰·维新运动的开展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
1891广州万木草堂
1895上海强学会
1895北京强学会
1895北京《万国公报》
1896上海《时务报》
1897长沙时务学堂
1897天津《国闻报》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居南北舆论领导地位
《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南/上海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北/天津
1897年
严复 译《天演论》书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梁启超
(1873—1929)
严复
(1854—1921)
观点:变法图强。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1.创办学会报刊:
贰·维新运动的开展
2.特点:
梁启超
(1873—1929)
严复
(1854—1921)
维新派认为应该向西方学什么?这与洋务派观点有何不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学制度
学技术(器物)
贰·维新运动的开展
戊戌变法
叁·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叁·百日维新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康有为
光绪帝
“如果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则不能立国。所以应该现在尽革旧俗,制定宪法,走日本和俄国的改革之路,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叁·百日维新
3.内容:
根据教材P30,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成以下表格填写。并思考每一措施的影响。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叁·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内容 类别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八股,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lù)营,
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
农民
读书人
绿营八旗兵
官僚、贵族
全国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威胁顽固派利益
(旧官僚、旧文人、旧贵族)
3.内容:
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叁·百日维新
4.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囚禁于北京瀛台
逃亡海外
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慈禧
叁·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殉难图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结果: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5.失败原因:
叁·百日维新
结合材料,说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
“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狠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启发:
①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②变法要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脱离了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
6.意义:
叁·百日维新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对象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知识拓展:
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序幕
发展
三、结果
公车上书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过程
高潮
背景
过程
结果
1.(2025 陕西)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2.康有为评价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己,非变法也”。由此材料可知,康有为( )
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
B.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
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
C
D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救亡”探索的代表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洋务运动 D.百日维新
4.“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尽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不过言须增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这一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 )
A.宣扬优胜劣汰的理念 B.秉持痛除积弊的决心
C.采取改革财政的措施 D.遭到顽固势力的阻碍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