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过关训练)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设题方式
①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一般划一处或两处)
②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知识梳理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技巧点拨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收不停畅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hè) 朝而往(zhāo) 伛偻提携(1ǔ)
B.琅琊(xié) 弈者胜(yì) 山肴野蔌(sù)
C.辄醉(zhé) 酿泉(liàng) 树林阴翳(yì)
D.潺潺(chán) 颓然(tuí) 觥筹交错(gōng)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壑(hè) 蔚然(wèi) 晦明(huì)
B.潺潺(chán) 宴酣(hān) 觥筹(gōng)
C.伛偻(lǔ) 提携(xié) 野蔌(shù)
D.颓然(tuí) 辄醉(zhé) 环滁(chú)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4.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自号曰醉翁也 B.山间之朝暮也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归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四时之景不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二、句子默写
6.欧阳修《醉翁亭记》
(1)山水之乐, 。
(2)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前者呼,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
7.欧阳修《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亭记》中表明“醉翁”称号的由来的句子是“ , , ”。
(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是“ , ”。
(5)《醉翁亭记》中点明欣赏山水的乐趣与酒的关系的句子是“ , ”。
(6)《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 , , ”。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象的句子是“ , , ”。
(2)《醉翁亭记》中,“ ,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3)“‘万籁此都寂’,轻轻再轻轻!”这条提醒保持安静的标语嵌入了古诗文,别有情趣。请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选择句子,填入横线,完成下面这条提醒护花的标语。“
”,你怎么舍得她受伤?
(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 , ”。
9.根据提示默写。
(1)美国发动贸易战,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借关税手段打压中国向高精尖制造业强国升级,这一意图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义同。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春) ,(夏) ,(秋) ,(冬) ,山间之四时也”,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瞅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10.填空。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作者用“ , ”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三、填空题
1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自号 ,晚年又号 。宋代 家。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先介绍了“亭之概况”,接着描绘了“ ”,最后抒写了“ ”。
(3)本文在描写“亭中宴”的过程中,描绘了四个场景图,依次是:滁人游—— —— —— 。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 )
(2)翼然临于泉上( )
(3)名之者谁( )
(4)自号曰醉翁也( )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2)峰回路转 回: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5)日出而林霏开 霏:
(6)云归而岩穴暝 暝:
(7)野芳发而幽香 芳:
(8)伛偻提携 伛偻:
(9)泉香而酒洌 洌:
(10)山肴野蔌 蔌:
(11)杂然而前陈者 陈:
(12)宴酣之乐 酣:
(13)弈者胜 弈:
(14)觥筹交错 觥:
(15)树林阴翳 翳:
14.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 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1)环滁皆山也。( )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四、翻译
1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活用情况: 释义:
(2)杂然而前陈者
活用情况: 释义: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活用情况: 释义:
(4)名之者谁
活用情况: 释义:
(5)故自号曰醉翁也
活用情况: 释义:
(6)至于负者歌于途
活用情况: 释义:
16.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2)山行六七里( )
(3)翼然临于泉上( )(4)自号曰醉翁也( )
(5)杂然而前陈者(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野芳发而幽香( )(8)佳木秀而繁阴( )
(9)太守宴也( )
17.一词多义
(1)乐 山水之乐( ) 禽鸟乐也( )
(2)穷 乐亦无穷也( ) 欲穷其林( )
(3)归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4)秀 佳木秀而繁阴( ) 蔚然而深秀者( )
18.古今异义
(1)佳木秀而繁阴( ) (2)山间之四时也( )
(3)野芳发而幽香( )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19.古今异义
(1)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 今义:
(2)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 今义:
20.特殊句式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句式: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式:
21.重点字词
(1)环滁皆山也 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4)峰回路转 回:
(5)作亭者谁 作:
(6)名之者谁 名:
(7)太守自谓也 自谓:
(8)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11)云归而岩穴暝 暝:
(12)晦明变化者 晦:
(13)野芳发而幽香 芳:
(14)佳木秀而繁阴 秀:
(15)临溪而渔 渔:
(16)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1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18)树林阴翳 翳:
(19)太守谓谁 谓: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环滁皆山也 环:
(2)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4)临溪而渔 渔:
(5)树林阴翳 阴翳:
23.解释文言字词
(1)林壑尤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云归而岩穴暝
(7)杂然而前陈者 (8)宴酣之乐
(9)觥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11)树林阴翳 (12)太守谓谁
24.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谓
①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
(3)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4)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而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溪深而鱼肥
③朝而往,暮而归
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⑦而不知人之乐
25.句子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5·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 (2)弈: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滁皆山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二、对比阅读
(一)(2025·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2)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岁久敝漏 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7.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二)(2025·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2.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三)(2025·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午: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未:下午一点到三点。申:下午三点到五点。②夕春:夕阳。
13.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丝非竹 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不知人之乐 学而不思则罔
C.皆在朝日始出 皆指目陈胜 D.月景尤为清绝 哀转久绝
14.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安可为俗士道哉?
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与“伛偻提携”都指代老人和孩子。
B.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心旷神怡”都出自《醉翁亭记》。
C.【乙】文“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既写出了杭人游湖的时间,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湖景的描写。
D.【甲】【乙】两文都是游记散文,所选片段都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6.【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乐”,结合选文简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2025·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古诗文联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树林阴翳 (翳)遮盖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野芳发而幽香
C.行者休于树/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醒能述以文者/以光先帝遗德
19.下面对《山坡羊·撞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20.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1.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跳,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22.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2025·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24.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7.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中考模拟
一、课内阅读
(一)(2025·河南周口·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太守的“乐”情之中也隐含“悲”情,请结合原文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4.欧阳修似乎热衷于建亭命名,下面链接材料是他修建丰乐亭的事迹。请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说说你对他建亭命名的理解。
【链接材料】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①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②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③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④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⑥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诸:兼词,之于。②特:突出。③渝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④掇:拾取。⑤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⑥岁物:收成。
(二)(2025·湖南娄底·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自号曰醉翁也 B.吾视其/辙乱
C.人不知而/不愠 D.今齐地方/千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B.杂然而前陈者(而:连词,表转折)
C.山水之乐(之:结构助词,的)
D.伛偻提携(伛偻:指老人)
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醉”与“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文章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三)(2025·北京·校考三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喜从天降
B.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C.往来而不绝者/身怀绝技 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
D.渐闻水声潺潺/闻鸡起舞 而乐亦无穷也/理屈词穷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理解:醉翁亭位于距离滁州城六七里的琅琊山上的酿泉之上。
【乙】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翻译: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香甜,酒清亮。
理解:肥鱼、美酒和野味野菜,宴席丰盛,太守充分感受到了滁州百姓设宴招待他的热忱。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理解:看到滁州百姓过着安乐的日子,随从自己游山玩水,作者内心无比快乐。
12.根据《醉翁亭记》和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撷(xié):摘取。 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⑥中:内心。
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太守之乐”是① ,“子瞻之乐”是② ,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③ ”。
(四)(2025·广东广州·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山间之四时也/年与时驰
B.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
C.醒能述以文/策之不以其道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中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B.本文大量运用“也”字,如“众宾欢也”“太守醉也”洋溢着平和、从容、愉悦的情调。
C.通过对滁人游、太守宴的描述,体现出滁州的政治清明,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太守”一词多次出现,最后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开悬念,反问饶有兴味。
二、对比阅读
(一)(2025·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迂叟①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②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临高纵目,唯意所适③。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④焉、洋洋⑤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节选自司马光《独乐园记》)
【注释】①迂叟:作者自称。②纴:纺织。③适:闲适,舒畅。④踽踽:孤立行走。⑤洋洋:悠然自得。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中的“伛偻”本意是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B.“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这里指投壶,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C.“树林阴翳”中的“翳”是“树荫”的意思,这里指树林枝叶茂密、绿树成荫。
D.“悉为己有”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相同,翻译为“全,都”。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请简要分析甲文中“醉”与“乐”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的?
17.两篇选文都是以文记乐,但作者的志趣各不相同。甲文欧阳修通过写宴饮之乐、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传达出寄情山水, 的思想;乙文司马光通过对独乐园生活的描绘及园名由来,表现了自己生活闲适, 的生活情趣。(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二)(2025·广西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传
修始在滁洲,号醉翁,天资刚劲,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机阱:陷阱。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③便:安逸,安适。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 夕日欲颓 B.未尝及文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行者休于树 苟全性命于乱世 D.朝而往 杂然而前陈者
19.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醉翁”与“太守”两个称谓,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相映衬,揭示形象的多面性。
B.【甲】文多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乐谐美。
C.【乙】文中欧阳修虽然遭遇仕途坎坷,但仍能以百姓为本,尽力搞好政务,可见其堪称良臣。
D.【甲】文托物言志,处处洒脱豁达,令人神往;【乙】文叙事写人,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21.【甲】文每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2.欧阳修被贬后,短短两年就将滁州治理得太平兴盛,百姓和乐。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欧阳修政绩显著的原因。
(三)(2025·安徽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②荫:庇荫。
2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 芳:
②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③宴酣之乐 宴:
④乃日与除人仰而望山 乃: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5.“夫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甲】文画线句子和【乙】文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四)(2025·广东云浮·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唐)
太行①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②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③;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④,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⑤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太行:山名,在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②宅幽:境地幽静。③茹:吃。④维:系。这里指约束。⑤黜陟:官职的升降。
【疏通文意】
27.请直接或按照给出的相应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语 句 方 法 释 义
(1)名之者谁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濯清泉以自洁 联系课内: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4)升高而望远 字源推测法:
(5)刀锯不加 参考词典法:①放上;②施加;③增加;④副词,更加;⑤连词,加上。
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2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钓 于 水 鲜 可 食 起 居 无 时 惟 适 之 安
30.请根据材料与【甲】【乙】两篇选文,比较欧阳修与【乙】文这种人有什么异同?
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九:“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
(五)(2025·广东河源·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弈者胜
(2)颓然乎其间者
(3)太守谓谁
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乙】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①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②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①廨:官署,官舍。②拊循:抚慰,安抚。
3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次第举行
(2)期月户增至千
3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
35.【甲】文的欧阳修和【乙】文的于成龙在为官方面是否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
(六)(2025·山东济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注释】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图
C.泉香而酒冽 清
D.树林阴翳 遮盖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登轼而望之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和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曾巩同属于“唐宋八大家”。
B.[甲]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乙]文侧重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
《醉翁亭记》(过关训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hè) 朝而往(zhāo) 伛偻提携(1ǔ)
B.琅琊(xié) 弈者胜(yì) 山肴野蔌(sù)
C.辄醉(zhé) 酿泉(liàng) 树林阴翳(yì)
D.潺潺(chán) 颓然(tuí) 觥筹交错(gōng)
【答案】D
【详解】A.伛偻提携(1ǔ)—— lǚ ;
B.琅琊(xié)——yá;
C.酿泉(liàng)——niàng;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壑(hè) 蔚然(wèi) 晦明(huì)
B.潺潺(chán) 宴酣(hān) 觥筹(gōng)
C.伛偻(lǔ) 提携(xié) 野蔌(shù)
D.颓然(tuí) 辄醉(zhé) 环滁(chú)
【答案】C
【详解】C.伛偻( lǚ),野蔌(sù);故选C。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答案】B
【详解】B.应是“野花开放”,而不是“发现了野花”。故选B。
4.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自号曰醉翁也 B.山间之朝暮也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
A选项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平缓;
BCD三项中的“也”均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故选A。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归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四时之景不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答案】D
【详解】A.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B.谓:动词,命名/动词,是;
C.乐:名词,乐趣/形容词,欢乐;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二、句子默写
6.欧阳修《醉翁亭记》
(1)山水之乐, 。
(2)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前者呼,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
【答案】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洌
【详解】注意“寓、林霏、暝、繁阴、伛偻、携、洌”的正确书写。
7.欧阳修《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亭记》中表明“醉翁”称号的由来的句子是“ , , ”。
(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是“ , ”。
(5)《醉翁亭记》中点明欣赏山水的乐趣与酒的关系的句子是“ , ”。
(6)《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 , , ”。
【答案】 环滁皆山也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滁、辄、霏、暝、晦、阴、颓。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象的句子是“ , , ”。
(2)《醉翁亭记》中,“ ,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3)“‘万籁此都寂’,轻轻再轻轻!”这条提醒保持安静的标语嵌入了古诗文,别有情趣。请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选择句子,填入横线,完成下面这条提醒护花的标语。“ ”,你怎么舍得她受伤?
(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 , ”。
【答案】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霏、暝、晦、颓。
9.根据提示默写。
(1)美国发动贸易战,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借关税手段打压中国向高精尖制造业强国升级,这一意图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义同。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春) ,(夏) ,(秋) ,(冬) ,山间之四时也”,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瞅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答案】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详解】背诵默写及理解性默写。不仅要背诵所学的古诗文,还要对课内的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知晓诗句的内容、情感以及诗歌的主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不要出现多字、少字和错别字的情况。本题要注意“霏、穴暝、阴翳、觥筹、喧哗、颓”等字的写法。
10.填空。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作者用“ , ”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答案】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日出而林霏开”,描写的是早晨的景色,“云归而岩穴暝”,描写的是傍晚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佳木秀而繁阴”,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三、填空题
1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自号 ,晚年又号 。宋代 家。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先介绍了“亭之概况”,接着描绘了“ ”,最后抒写了“ ”。
(3)本文在描写“亭中宴”的过程中,描绘了四个场景图,依次是:滁人游—— —— —— 。
【答案】 (1)欧阳修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文学 (2)亭之美景 游亭之乐 (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文章“亭中宴”的过程中,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 )
(2)翼然临于泉上( )
(3)名之者谁( )
(4)自号曰醉翁也( )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意动用法,以……为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山”,名词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翼”,本义是“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鸟张开翅膀”;“名”,名词作状语,意为“取名、命名”;“号”,名词作状语,意为“取名,称呼”;“乐”, 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2)峰回路转 回: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5)日出而林霏开 霏:
(6)云归而岩穴暝 暝:
(7)野芳发而幽香 芳:
(8)伛偻提携 伛偻:
(9)泉香而酒洌 洌:
(10)山肴野蔌 蔌:
(11)杂然而前陈者 陈:
(12)宴酣之乐 酣:
(13)弈者胜 弈:
(14)觥筹交错 觥:
(15)树林阴翳 翳:
【答案】 (1)茂盛的样子 (2)曲折、回环 (3)居高面下 (4)意趣,情趣 (5)弥漫的云气 (6)昏暗 (7)花 (8)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9)清 (10)菜蔬 (11)陈列,摆开 (12)尽兴地喝酒 (13)下棋 (14)酒杯 (15)遮盖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蔚然”,形容词,“蔚”,意为“茂盛”,“然”,形容词的词尾,意为“……的样子”;“回”,古今异义,今义为“回去”,古义为“曲折、回环”;“临”, 古今异义,今义为“来临”,古义为“居高面下”; “意”, 古今异义,今义为“意思”,古义为“意趣,情趣”; “霏”,本义为雨雪很盛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弥漫的云气”;“暝”,本义即是“天色昏暗”;“芳”,古今异义,今义为“芳香”,古义为“花”;“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这里代指“老人”,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洌”,本义即是“清”; “蔌”, 本义为“高长的可食野菜”,这里用其引申义,意为“菜蔬”;“陈”,古今异义,今义为姓氏,古义为“陈列,摆开”; “酣”,本义即是“尽兴地喝酒”;“弈”,本义即是“下棋”;“觥”,本义即是“酒杯”; “翳”, 本义为“用羽毛做的华盖”,这里用其引申义,意为“遮盖”。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 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1)环滁皆山也。( )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答案】 (1)A (2)B (3)C (4)C (5)A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1)句意:环绕滁州城都是山。“也”表陈述语气;(2)句意: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也”肯定语气;(3)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间。“也”感叹语气;(4)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无穷无尽呀。“也”感叹语气;(5)句意:不久夕阳下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呀。“也”陈述语气;(6)句意:醉了能同百姓一同享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呀。“也”肯定语气。
四、翻译
1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活用情况: 释义:
(2)杂然而前陈者
活用情况: 释义: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活用情况: 释义:
(4)名之者谁
活用情况: 释义:
(5)故自号曰醉翁也
活用情况: 释义:
(6)至于负者歌于途
活用情况: 释义:
【答案】 名词作状语 沿着山路 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 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名词作动词 取别号 名词作动词 唱歌
【详解】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1)“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2)“杂然而前陈者”: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5)“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自号“醉翁”。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6)“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16.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2)山行六七里( )
(3)翼然临于泉上( )(4)自号曰醉翁也( )
(5)杂然而前陈者(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野芳发而幽香( )(8)佳木秀而繁阴( )
(9)太守宴也(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3)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名词用作动词,取号、起别号。 (5)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6)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7)名词用作动词,发出清幽的香味。 (8)名词用作动词,形成浓郁的绿荫。 (9)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详解】(1)句意:为它取名的是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句意:顺着山路走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3)句意: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句意:自己给自己取别号为醉翁。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号、起别号。
(5)句意: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6)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7)句意:野花开了,散发出幽香。幽香:名词用作动词,发出清幽的香味。
(8)句意: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繁阴,名词用作动词,形成浓郁的绿荫。
(9)句意: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7.一词多义
(1)乐 山水之乐( ) 禽鸟乐也( )
(2)穷 乐亦无穷也( ) 欲穷其林( )
(3)归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4)秀 佳木秀而繁阴( ) 蔚然而深秀者( )
【答案】(1)乐趣 欢乐 (2)尽 走到尽头 (3)聚拢 回家 (4)茂盛、繁茂 秀丽
【详解】(1)前一句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乐,乐趣。后一句句意:禽鸟非常欢乐。乐,欢乐。
(2)前一句句意:这种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穷,尽。后一句句意:欲要走完这片林子。穷,走到尽头。
(3)前一句句意:云雾聚拢来,山谷变得昏暗。归,聚拢。后一句句意: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归,回家。
(4)前一句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后一句句意: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秀丽。
18.古今异义
(1)佳木秀而繁阴( ) (2)山间之四时也( )
(3)野芳发而幽香( )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答案】 (1)古义:茂盛 今义:秀美。 (2)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3)古义:花 今义:香味。 (4)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理解。
(1)“佳木秀”意思是好的树木枝繁叶茂。故“秀”的古义是茂盛,今义是秀美。
(2)“四时”意思是四季。故“时”的古义是季节,今义是时间。
(3)“野芳”意思是野花。故“芳”的古义是花,今义是香味。
(4)“游人去”意思是游人离去。故“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19.古今异义
(1)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 今义:
(2)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 今义:
【答案】 季节 时间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射击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句意: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古义:四季。今义:时间。
(2)句意: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古义: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今义:射箭,射击。
20.特殊句式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句式: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式:
【答案】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详解】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本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本句为省略句,“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21.重点字词
(1)环滁皆山也 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4)峰回路转 回:
(5)作亭者谁 作:
(6)名之者谁 名:
(7)太守自谓也 自谓:
(8)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11)云归而岩穴暝 暝:
(12)晦明变化者 晦:
(13)野芳发而幽香 芳:
(14)佳木秀而繁阴 秀:
(15)临溪而渔 渔:
(16)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1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18)树林阴翳 翳:
(19)太守谓谁 谓:
【答案】 环绕 茂盛的样子 倾泻 曲折、回环 建造 命名 自称,此处为用自称来命名之意 意趣,情趣 寄托 散开 昏暗 昏暗 花 茂盛 钓鱼 交错的样子 倒下的样子 遮盖 为,是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环绕滁州的都是山。环:环绕。
(2)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3)句意: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泻:倾泻。
(4)句意: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回:曲折、回环。
(5)句意: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作:建造。
(6)句意: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命名。
(7)句意: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自谓:自称,此处为用自称来命名之意。
(8)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9)句意: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寓:寄托。
(10)句意: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开:散开。
(11)句意: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 :昏暗。
(12)句意: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晦:昏暗。
(13)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14)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15)句意:到溪边钓鱼。 渔:钓鱼。
(16)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 杂然:交错的样子。
(17)句意: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的。颓然:倒下的样子。
(18)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19)句意:太守是谁呢? 谓:为,是。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环滁皆山也 环:
(2)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4)临溪而渔 渔:
(5)树林阴翳 阴翳:
【答案】 环绕 茂盛的样子 意趣,情趣 捕鱼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环:环绕。
(2)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3)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意:意趣,情趣。
(4)句意:到溪边来钓鱼。渔:捕鱼、钓鱼。
(5)句意:树林茂密荫蔽。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23.解释文言字词
(1)林壑尤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云归而岩穴暝
(7)杂然而前陈者 (8)宴酣之乐
(9)觥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11)树林阴翳 (12)太守谓谁
【答案】(1)山谷(2)茂盛的样子(3)居高面下(4)就(5)兴趣,情趣 (6)昏暗(7)摆开(8)尽兴地喝酒(9)酒杯和酒筹(10)原指精神不振,这里指醉态。(11)遮蔽(12)为,是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壑,本义,山谷。蔚然,本义,茂盛的样子。临,本义,居高临下。辄,本义,就。意,本义,兴趣,情趣。瞑,本义,昏暗。陈,一词多义,摆开。酣,本义,尽兴的喝酒。觥筹,本义,酒杯和酒筹。颓然,本义,原指精神不振,这里指醉态。翳,一词多义,遮蔽。谓,一词多义,为,是。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4.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谓
①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
(3)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4)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而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溪深而鱼肥
③朝而往,暮而归
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⑦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 聚拢 回家 用……来命名 为,是 居高面下 靠近 欢乐 以……为快乐 乐趣 表递进 表并列 表修饰 表修饰 表承接 表承接 表转折,但是,却
【详解】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归:聚拢;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归:回家。
(2)谓
①“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谓 :用……来命名;
②“太守谓谁”:太守是谁呢? 谓: 为,是。
(3)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②“临溪而渔”:到溪边钓鱼。临:靠近。
(4)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乐:欢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快乐;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乐:乐趣。
(5)而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而:表递进;
②“溪深而鱼肥”: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而:表并列;
③“朝而往,暮而归”:清晨前往,黄昏归来。而:表修饰;
④“杂然而前陈者”: 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 。而:表修饰;
⑤“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而:表承接;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而:表承接;
⑦“而不知人之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 表转折,但是,却。
25.句子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案】(1)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6)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7)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8)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9)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
(1)蔚然:茂盛的样子。
(2)回:曲折、回环;临:居高面下。
(3)意:意趣、情趣。
(4)寓:寄托。
(5)霏:弥漫的云气;暝:昏暗。
(6)芳:花;秀:茂盛。
(7)酣:尽兴地喝酒。
(8)苍颜:容颜苍老;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9)述:记述;以:用。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5·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 (2)弈: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滁皆山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1.(1)曲折、回环(2)下棋 2.(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2)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峰回路转,句意是: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2)弈者胜,句意是:下棋的人赢了。弈:下棋。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重点词:
(1)环:环绕;皆:都;也:表判断。
(2)四时:四季;穷:尽。
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第②段“山间之朝暮也”和“山间之四时也”,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主要是写景为主;第③段从“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可知,主要写人的活动;第④段写“太守归”“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禽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写宾客乐、太守与民同乐,都在写“乐”。
【点睛】参考译文
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2 醉翁亭记
(2025·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C.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D.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的使用有关。
3.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2025·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 (2)弈: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滁皆山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025·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往来而不绝者 绝:灭绝 D.颓然乎其间者 乎:在
8.翻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9.你认为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2025·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2)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岁久敝漏 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025·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8.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025·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19.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2.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2025·安徽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②荫:庇荫。
2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 芳:
②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③宴酣之乐 宴:
④乃日与除人仰而望山 乃: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5.“夫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甲】文画线句子和【乙】文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2025·广东河源·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弈者胜
(2)颓然乎其间者
(3)太守谓谁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乙】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①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②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①廨:官署,官舍。②拊循:抚慰,安抚。
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次第举行
(2)期月户增至千
3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
31.【甲】文的欧阳修和【乙】文的于成龙在为官方面是否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
(2025·辽宁大连·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即墨①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北泉山②人,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邪台,北观芝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芝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注释】①即墨:地名,今山东省即墨市。文中的老山、朐(qú)山、瑯邪台、芝罘(fú)山,皆在山东。②北泉山人:作者自称。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自谓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皆未有若劳山者也
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人人知之/不知所言(《出师表》)
D.山川且然/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34.(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B.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C.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D.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6.(甲)(乙)两文开篇的写法各具特色,但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甲)文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层层推进,先写 ,后写 ,再写泉水潺潺,最后“峰回路转”推出醉翁亭。(乙)文从即墨“东南百里皆山”起笔,由远及近写劳山、 、 ,文笔简练。
(2025·江苏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以罪废①,无所归……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桥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②”。访诸旧老,云钱氏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③,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于北,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释】①废:被贬为庶人。②亏蔽:环绕遮蔽。③胜势:地势。
3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日出而林霏开
(2)伛偻提携
(3)东趋数百步
(4)其益阔
3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2)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39.甲文中“太守”因何而“醉”?
40.结合下面的链接内容,简析乙文中苏舜钦修筑沧浪亭的复杂心绪。
【链接】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4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杂然而前陈”与乙文“草树郁然”两处加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
B.甲文画线句借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表达作者珍惜光阴的人生态度。
C.乙文“相亏蔽”与甲文“秀而繁阴”都描绘了花草树木枝繁叶茂、暗香浮动的景象。
D.从句式看,甲文比乙文更多使用骈句,读来更感觉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朗朗上口。
(2025·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
(2)觥筹交错( )
(3)太守之乐其乐也( )
4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②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③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③优游:悠闲自得。④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4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醉且劳矣
(2)而名之以见其实
4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6.【乙】中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欧阳修这样做的快乐,曾巩认为能理解解释。曾巩认为【甲】中欧阳修“乐”在何处,请你联系《醒心亭记》,试着分析一下欧阳修之“乐”。
(2025·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实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①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②,见辄除去。
(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释】①矧(shěn):况且。②盥(guàn)涤(dí):洗涤。
4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B.有亭亦然临于泉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夕日欲颓
D.太守谓谁/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8.把文本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9.文章第1段在交代醉翁亭地理位置时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0.甲文段和乙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乐趣?欧阳修和白居易的“乐”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02 醉翁亭记
(2025·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B.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C.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D.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的使用有关。
3.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答案】1.D 2.B 3.①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著名的《醉翁亭记》。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D.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第一个“乐”,以……为乐。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者……”,第④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第①段“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结合第③段“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结合第④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025·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 (2)弈: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滁皆山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4.(1)曲折、回环(2)下棋 5.(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2)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峰回路转,句意是: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2)弈者胜,句意是:下棋的人赢了。弈:下棋。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重点词:
(1)环:环绕;皆:都;也:表判断。
(2)四时:四季;穷:尽。
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第②段“山间之朝暮也”和“山间之四时也”,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主要是写景为主;第③段从“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可知,主要写人的活动;第④段写“太守归”“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禽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写宾客乐、太守与民同乐,都在写“乐”。
(2025·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往来而不绝者 绝:灭绝 D.颓然乎其间者 乎:在
8.翻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9.你认为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7.C 8.又如(至于)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9.①不胜酒力;②与民同乐;③陶醉山水;④为自己的政绩而陶醉(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C.“往来而不绝者”的意思是: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绝:断。不是“灭绝”。
故选C。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霏(雾气)、归(聚拢)、暝(昏暗)、晦明(阴暗明亮)”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太守欧阳修醉心于山水美景,因山水而醉;
结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太守欧阳修因喝酒而醉;
结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太守欧阳修因与民同乐而醉,因治理滁州让老百姓快乐而陶醉。
据此概括作答。
(2025·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2)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岁久敝漏 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10.季,季节 ② 破,破旧,破烂 1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2.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13.“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解析】10.考查词语释义。
(1)四时更替:四季更替。时,季,季节。四时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不同。
(2)句意:南园距离城市有二里多。去,距离。故选②。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敝,破,破旧,破烂。岁久敝漏:年代久远,破旧漏风。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野芳,野花。发,开放。而,表顺承,就。秀,美好。繁阴,繁茂成阴。
12.考查句子理解。
题目中给出的标点方式与原句相比,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两个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写西南诸峰之美,这是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聚集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这是点。由面到点,层次分明。
13.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第一段中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根据乙文中的“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可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参考译文】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杂堆积,因为应酬而劳苦。老母在堂,出于礼法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在南园内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市二里多,没有别的树木,有三百株柏树,松树只有五颗,计算它们种下的时间,才四十年就已经长成了林子。松树和柏树之间,有一座草庐,年代久远,破旧漏风,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己只能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盖,左右开窗,前后开了门,疏朗空洞,落日后还能看清蝇头小字。中间挂了一块匾,用“后知轩”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一定在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居住在四面通明的地方叫做轩,谁说这个名称与性情不相符呢?
(2025·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8.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案】14.A 15.C 16.(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7.自豪、自得 18.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以……为乐”的意思;
B.为,是/认为;
C.所以/原因,缘故;
D.对待、相待/遇到;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
B.代词,他们/表反问语气,难道;
C.代词,代指百姓/代词,代指愚公;都可翻译为“他,他们”;
D.治理/对、向;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乐:欢乐;述:记述;以:用。
(2)饥寒:指遭受饥寒;哀:感到哀伤;悲:感到伤悲。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前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却能够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能够与百姓共同饮酒作乐,同时还能够在清醒后用自己的文字记述这件事。文章全篇只在结尾处采用设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太守就是自己,表明其补单陶醉于山水美景、宴酣之乐,更沉醉于自己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感。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遭到贬谪后,以民为本,使得滁州政事修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外出游玩,其中他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根据乙文“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可知,乙文认为要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根据“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可知,乙文提出治国者对待子民,要如同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般,对百姓的饥寒与劳苦感同身受。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2025·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19.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2.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答案】19.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20.B 21.①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②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 22.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醉翁亭记》中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处理政事不废驰。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意思对即可)
【解析】19.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的意思是: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而”表示转折标志性词语,“何也”,有疑而问。据此断句为: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数量词,几个/动词,计算
B.介词,把/介词,把
C.名词,害处/形容词,败,疲困
D.形容词,简明/动词,挑选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l)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往来:来来往往;绝:断。
(2)无:没有;遗:消遣;因:因此;取:拿;旧案:以前的案件、档案;反覆:反复;观:察看。
2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文章侧重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从政理念。
从【乙】文“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知,欧阳修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态度。可知,欧阳修以民为本,侧重宽简的从政理念。
【参考译文】
【乙】文:欧阳修生性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凡是去做过官的几个地方,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安逸生活。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而让人民受害。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2025·安徽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②荫:庇荫。
2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 芳:
②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③宴酣之乐 宴:
④乃日与除人仰而望山 乃: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5.“夫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甲】文画线句子和【乙】文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答案】23. 花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于是,就 24.①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②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5.作者身为刺史,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这表现了他的尽忠思想;同时,这句话也是作者的无奈之语,自己被贬到此地,还仍要这么做,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26.同:语言简洁;借四季美景,抒“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情。异:[甲]文一句一季景色,且抓住每个季节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直接描写四季景色之美。[乙]文一句两季景色,且分别通过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侧面突出四季景色之美。
【解析】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2)句意为: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3)句意为:宴会喝酒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
(4)句意为: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乃:于是,就。
24.本题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之间。
②重点词:丰成,丰收成熟;喜,乐意。
2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乙文“夫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可知,作者认为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根据选文内容及背景资料可知,作者是被皇帝贬到这偏远的地方的,但他作为刺史,不能忘记“宣上恩德”,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分内之事,这体现了作者的尽忠职守;但作者的“乐”也并非真的快乐,他的“乐”是因为看到人民快乐,他完成好了自己的任务。作者想到自己的尽职尽责、再想到自己不被皇帝重用,内心不免有愤懑不平和无可奈何之感。
26.本题考查写景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根据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及乙文“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乙文“以与民共乐”可知,两篇文章都描写了自然之景,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体现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及与人民相处的快乐。
甲文中写自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了四季之景:春天重在写嗅觉感受,夏天表现树木的繁盛,秋天以霜突出其高洁,冬天写水位的下落,一句描写一个季节的景色,而且突出表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将四季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乙文中写自然之景的句子是“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也是写的四季之景,主要突出夏天树木的繁盛,秋天的风霜。一句描写两个季节的景色,根据“掇”“荫”“无不可爱”可知,本句主要描写了人在与景物接触时的动作及心理,体现出了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从侧面展现了这里的四季之美。
【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2025·广东河源·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弈者胜
(2)颓然乎其间者
(3)太守谓谁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乙】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①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②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①廨:官署,官舍。②拊循:抚慰,安抚。
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次第举行
(2)期月户增至千
3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
31.【甲】文的欧阳修和【乙】文的于成龙在为官方面是否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
【答案】27.(1)下棋 (2)倒下的样子 (3)为,是 28.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9.(1)依次,按照顺序 (2)满一个月 30.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 31.两者都是积极施政、造福百姓的好官。【甲】的欧阳修,带着滁州老百姓出游同乐。【乙】的于文龙在罗城采取严惩盗贼、宽免徭役等方法,使罗城摆脱混乱,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他以政绩卓异著称;在四川合州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改变民生。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 :下棋的下赢了。弈:下棋。
(2)句意为:醉倒在众人中间的。颓然:倒下的样子。
(3)句意为:太守是谁呢?谓:是。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词语:若夫:句首语气词,至于;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1)句意为: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次第:按次序。
(2)句意为: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期月:满一个月。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句意为: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
“成龙到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于成龙已经到任,应和后文断开;“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两个是并列的谓语句,二者之间应断开,“盗发即时捕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甲】文中“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句可知,百姓在滁州游玩宴饮,十分快乐,可见滁州在欧阳修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
由【乙】文中“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可知,于成龙的做法为:到任缉捕盗贼,百姓安居乐业,之后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罗城得以政治修明,局势安定。这两个人都是地方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政绩显著。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遍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
(2025·辽宁大连·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即墨①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北泉山②人,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邪台,北观芝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芝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注释】①即墨:地名,今山东省即墨市。文中的老山、朐(qú)山、瑯邪台、芝罘(fú)山,皆在山东。②北泉山人:作者自称。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自谓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皆未有若劳山者也
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人人知之/不知所言(《出师表》)
D.山川且然/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34.(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B.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C.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D.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6.(甲)(乙)两文开篇的写法各具特色,但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甲)文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层层推进,先写 ,后写 ,再写泉水潺潺,最后“峰回路转”推出醉翁亭。(乙)文从即墨“东南百里皆山”起笔,由远及近写劳山、 、 ,文笔简练。
【答案】32.(1)命名(2)意趣,情趣(3)及,比得上 33.C 34.B 35.(1)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2)不是有喜爱泉石癖好的人,也不能够到达。 36. 西南峰壑之美 琅琊山草木之秀 巨峰 白云洞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谓:命名。
(2)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3)句意:都没有比得上劳山的。若:及,比得上。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欣赏,领会/获得,得到;
B.开放/起,指任用;
C.都是“知道”的意思;
D.尚且/和;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即使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看清眼前的景物,霎时又会被云封雾锁,就又变得无影无踪不知在哪里了。“虽当晴昼”在句中开头作时间状语,可放一处,“云气蓊郁”是主谓短语,应划分为一处,“则咫尺不可辩”是一处完整的短句,形容云雾缭绕,离得很近也看不清,“则”表顺承,在其前也应断开,故断句为: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故选B。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思;而:表转折;归:聚拢;暝:昏暗;
(2)重点词:非有:不是;之:结构助词,的;癖:癖好;至:到达。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可知,文章开头写“环滁皆山也”,接着写西南山峰的美丽,还写了琅琊山上的幽深的草木。据此可知第①空可概括为:西南峰壑之美;第②空可概括为:琅琊山草木之秀。
结合乙文“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可知由远及近写劳山、巨峰、白云洞。据此第③空可概括为:巨峰;第④空可概括为:白云洞。
【参考译文】
乙文:即墨的东南方向,绵延百里都是山。有一座最高大的山,叫做劳山。劳山的群峰中最高的那座山峰,叫做巨峰。在巨峰的山顶,有一个山洞,叫做白云洞。白云洞洞深而且明亮,洞旁有泉水,可以引泉水来漱洗,这是巨峰山最奇特的风景。即使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看清眼前的景物,霎时又被云封雾锁,就又变得无影无踪不知在哪里了。但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又经常刮猛烈的风,不是体质强健者,不敢过久地停留。要登上这里,就要沿着悬崖攀着藤萝,崎岖几十里的山路,不是有喜爱泉石的癖好的人,也不能够到达。
我在海上游历,往南寻访过朐山,登过琅邪台,往北观赏过芝罘山,雄壮秀美突出,都没有比得上劳山的。《齐山》说:“泰山虽然如云天高,但却比不上东海的劳山。”这是因为劳山的高度,比泰山更高。然而劳山在偏僻的海边,名字没被天下人听说,但朐山、琅邪山、芝罘山,因为秦始皇到过游览,人人都知道这些山。唉!山被人知道与不被人知道,也有幸运不幸运的存在啊!山川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2025·江苏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以罪废①,无所归……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桥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②”。访诸旧老,云钱氏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③,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于北,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释】①废:被贬为庶人。②亏蔽:环绕遮蔽。③胜势:地势。
3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日出而林霏开
(2)伛偻提携
(3)东趋数百步
(4)其益阔
3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2)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39.甲文中“太守”因何而“醉”?
40.结合下面的链接内容,简析乙文中苏舜钦修筑沧浪亭的复杂心绪。
【链接】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4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杂然而前陈”与乙文“草树郁然”两处加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
B.甲文画线句借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表达作者珍惜光阴的人生态度。
C.乙文“相亏蔽”与甲文“秀而繁阴”都描绘了花草树木枝繁叶茂、暗香浮动的景象。
D.从句式看,甲文比乙文更多使用骈句,读来更感觉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朗朗上口。
【答案】37.散开。儿童。向东走。更加。 38.①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②高高低低的地势,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39.因赏朝暮与四时之景的“乐亦无穷”;因“滁人游”的安居乐业;因“太守宴”“众宾欢”的与民同乐。 40.一是表达自己远离政事享受僻静胜景的惬意与畅达;二是也包含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志向难酬的苦闷与惆怅。 41.D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开,散开。
(2)句意: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提携,儿童。
(3)句意:向东走几百步。东趋,向东走。
(4)句意: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益,更加。
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酣,尽情的喝酒。之。的。非,不是。“丝”与“竹”,指音乐。弈者,下棋的人。
(2)坳隆胜势,高高低低的地势。尚,滑。存,存留。
39.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甲文中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得:因赏朝暮与四时之景的“乐亦无穷”。
根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得:因“滁人游”的安居乐业。
根据“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得:因“太守宴”“众宾欢”的与民同乐。
40.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乙文中的“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可知,沧浪亭所处之地僻静优美,作者于此可享无边岁月。于此地建亭,可表达自己远离世事,享受自然美景,悠闲恬淡的惬意与内心的豁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意为: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 这是作者对“壮年”的追问,充满着愤慨不平之气,词人其实并不“潇洒”,并不超脱。心中充满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惆怅与悲愤之情。
41.考查内容理解。
A.甲文“杂然而前陈”表现了太守宴的随意,可见太守的平易近人。乙文“草树郁然”表现了植被的茂盛,突出了此地的清幽偏僻。两者表达的意思并不相似;
B.甲文画线句借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表现了山中景色的美好,并不是表达作者珍惜光阴的人生态度;
C.乙文“相亏蔽”与甲文“秀而繁阴”都描绘了花草树木枝繁叶茂,并无“暗香浮动”;
故选D。
【参考译文】
【乙】我因为获罪而遭贬,没有地方可去。……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的近戚孙承右的池苑馆舍。”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略微可以看出当年的意味。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在曲折的河堤北面建了亭子,叫“沧浪亭”。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2025·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
(2)觥筹交错( )
(3)太守之乐其乐也( )
4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②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③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③优游:悠闲自得。④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4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醉且劳矣(2)而名之以见其实
4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6.【乙】中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欧阳修这样做的快乐,曾巩认为能理解解释。曾巩认为【甲】中欧阳修“乐”在何处,请你联系《醒心亭记》,试着分析一下欧阳修之“乐”。
【答案】42. (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酒杯; (3)以……为乐。 43.(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44.(1)有人 (2)取名,命名 45.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6.《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在山水,在与民同乐,表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醒心亭记》写道:“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欧阳修被贬滁州,处江湖之远,却忧其君;关心百姓温饱富足,关心有才之人。曾巩此文中认为欧阳修的快乐是关心君主,与民同乐。欧阳修并未因贬谪而消沉。
【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2)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3)句意为: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4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苍: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在。……者,……也:表判断。
(2)重点词语:乐:快乐。述:记述。以:用。
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或:有人。
(2)句意为: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4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意思是: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因此断句为: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醒心亭记》③段“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可知,曾巩此文中认为欧阳修处江湖之远,却忧其君;关心百姓温饱富足,关心有才之人,可见他的快乐是关心君主,与民同乐;结合《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与民同乐正是欧阳修的追求。
【参考译文】
【乙】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并自己作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向丰乐亭东面走了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中的宾客来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他们)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他们)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并且山泉岩石秀丽,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声音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多留一会儿,忘记了回去。所以根据这个缘故为它取名,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中的句子。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我是能说出的。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
(2025·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实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①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②,见辄除去。
(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释】①矧(shěn):况且。②盥(guàn)涤(dí):洗涤。
4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B.有亭亦然临于泉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夕日欲颓
D.太守谓谁/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8.把文本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9.文章第1段在交代醉翁亭地理位置时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0.甲文段和乙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乐趣?欧阳修和白居易的“乐”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7.C 48.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49.移步换景的写法,由“环滁皆山也”总起,逐层拉近,最终定格醉翁亭的位置。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50.甲文段的乐趣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乙文段的乐趣体现在:人在亭中的形体之乐、心神之乐。甲文段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有百姓;乙文段中的“乐”表现为沉醉于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带来的乐趣。
【解析】47.考查一词多义。
A.命名\出名,有名;
B.高踞\临近;
C.太阳\太阳;
D.是\认为;
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之:的。得:领会。寓:寄托。也:表判断。
49.考查写作手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知识汇总
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文题解释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其短小,又称“山水小品”。
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记……事:古代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创作背景
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庆历五年,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原文呈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字音字形
环滁(chú) 琅琊(yá) 林壑(hè) 若夫(fú) 林霏(fēi)
蔚然(wèi) 酿泉(niàng) 酒洌(liè) 晦明(huì) 岩穴(xué)
翼然(yì) 宴酣(hān) 颓然(tuí) 饮少辄醉(zhé) 弈者(yì)
提携(xié) 朝暮(zhāo) 伛(yǔ)偻 阴翳(yì) 山肴(yáo)野蔌(sù)
觥(gōng)筹交错 水声潺潺(chán)
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1.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其西南诸峰 其:代词,指滁州。诸:众、各。
3.林壑尤美 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4.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秀:秀美。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6.名之者谁? 名:命名。
7.太守自谓也 谓:命名。
8.饮少辄醉 辄:就。
9.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10.山水之乐 乐:快乐,乐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12.日出而林霏开 霏:原指雨、雾纷飞,此指雾气。开:消散。
13.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岩穴:山谷。暝:昏暗。
14.晦明变化者 晦:阴暗。明:明亮。
1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发:开放。幽香:这里作动词,散发出幽香。
16.佳木秀而繁阴秀: 繁:繁密,浓郁。阴:树阴。
17.而乐亦无穷也 而:因而。穷:穷尽。
18.负者歌于途 负:背负。
19.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年人。提携:指小孩子。
20.往来而不绝者 绝:断。
21.临溪而渔 临:来到
2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的水。为:酿造。
23.泉香而酒洌 洌:清澈。
24.山肴野蔌 山肴:野味。野蔌:野菜。
25.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交错的样子。陈:摆放。
26.宴酣之乐 酣:酒喝得畅快。
27.非丝非竹 丝竹:泛指音乐。
28.射者中 射:投壶,古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中:投中。
29.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3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乎:相当于“于”,在。其:代词,指宾客们。
31.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不久。
32.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33.鸣声上下 上下:这里是“到处” 的意思。
3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离开。
35.禽鸟知山林之乐 知:懂得。
3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以……为乐,因为……而感到快乐。后一个“乐”:感到快乐的事情。
(二)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者,……也”,
2.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
全文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重点提示
1.文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2.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二者皆有虽被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以古仁人的“不以已悲”来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多少含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来排遣谪居的苦闷。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的秀美环境、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特色
1.语言精当,凝练传神。
首先,文章很注意词语的形象和准确。如开头的“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既精练又准确。另外, 从文章中的一些动词的选用也可看出作者语言的精妙。如“峰 回路转”“有亭翼然”等,既简洁又形象,“峰”和“路”都是静物,但 作者用“回”和“转”使它们活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 径的曲折蜿蜒之状;“翼”本是名词,作者却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 无不精确熨帖。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 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2.构思精巧,环环相扣。
这篇散文的艺术构思也很精巧。文章开始,用层层缩小叙写范围的写法来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这两个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就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这几层安排也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先写醉翁亭四周的景色,再写滁州人民的游乐,以后写他和宾客们的宴游,前者对后者显然有描绘背景和映衬的作用。末段写归途,采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那就更为明显了。整篇文章,一环紧扣一环,结构非常严谨。
理解默写
1.《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4.《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的是山间晨昏晦明变化之美,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美景之乐。
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是: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7.《醉翁亭记》中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太守在宴会上酣畅醉态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1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两句写出“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
11.《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树木茂盛山色秀丽的句子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2.《醉翁亭记》中写滁州老人小孩出游来往不断的热闹场景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1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传达真正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4.读《醉翁亭记》,从“醉能同其乐,醍能述以文者”可知欧阳修的政治理想。
1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把欣赏山水的乐趣寄托酒上的感慨。
16.《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1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醉翁亭记》中与它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其居心用《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来形容恰如其分。
知识拓展
一、本文成语
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尽欢的情形。
5.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
二、“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名号的来历: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三、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文题解读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醉翁”是欧阳修的别号,他常在此亭宴请宾客,寄情山水,并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记”。题目点明 “记”的对象——醉翁亭,交代了文体。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其短小,又称“山水小品”。
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记……事:古代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写作背景
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庆历五年,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字音字形
环滁(chú) 琅琊(yá) 林壑(hè) 若夫(fú) 林霏(fēi) 蔚然(wèi) 酿泉(niàng) 酒洌(liè) 晦明(huì) 岩穴(xué) 翼然(yì) 宴酣(hān) 颓然(tuí) 饮少辄醉(zhé) 弈者(yì) 提携(xié) 朝暮(zhāo) 伛(yǔ)偻 阴翳(yì) 山肴(yáo)野蔌(sù) 觥(gōng)筹交错 水声潺潺(chán)
朗读节奏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 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解读
1.【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注释】环:环绕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皆:副词,都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句解:总领全文,点出滁州地理环境的总特征。
2.【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 (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注释】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hè):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繁盛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译文】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句解:由全景到局部特写,由远及近,引出琅琊山。
3.【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注释】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chán):流水声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
句解:点出酿泉。移步换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酿泉,两峰之静与酿泉之动相映成趣。“泻”字形象地描绘出山泉自上而下倾泻飞流的美感。
4.【原文】峰回/ 路转,有亭/ 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注释】回:曲折、回环,曲折环绕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然:……的样子 临:居高面下 于:在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句解:于“峰回路转”出推出主景——醉翁亭。点明醉翁亭坐落的位置,强调其建筑构建的精妙。
5.【原文】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
【注释】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译文】建造亭子的是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句解:设问 悬念:两个设问句,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点出“太守”,却不言明是谁,设置悬念。
6.【原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注释】辄(zhé):就,总是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意:意趣,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译文】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作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啊。
句解:本句为全文的核心,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核心。
7.【原文】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句解:醉翁之醉,并非因为饮酒,而是因为欣赏美景,酒不醉人人自醉。本句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宴饮之中,为下文做铺垫。
段解: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山水之乐”是全文的主线。
8.【原文】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注释】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昏暗 晦:昏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译文】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色,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句解: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写“朝”,“云归”写“暮”。形成对偶,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
9.【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注释】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发:开放
秀:茂盛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译文】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句解:山间四季景色有不同的特点,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10.【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注释】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句解: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段解: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色的迥然不同。
11.【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注释】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伛偻(yǔ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
句解: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政治的清明,在太守看来,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12.【原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注释】临:来到 渔:捕鱼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洌(liè):清 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 蔌,菜蔬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开,陈列
【译文】到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造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开在前面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呀。
句解:写宴饮之乐。鱼、酒、肴、蔌皆取于当地,简朴而别有滋味。
13.【原文】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注释】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 觥(gōng):酒杯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译文】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
句解:众宾宴饮之欢,不在丝竹,不在菜肴,而在于一起玩乐。
14.【原文】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注释】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倒下的样子
【译文】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总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呀。
句解:写太守醉。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可谓醉在其中,乐亦在其中,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段解:写滁州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15.【原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注释】已而:随后,不久 归:返回,回家
【译文】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之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去,众宾客随行。
句解: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淡雅而有情致。
16.【原文】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注释】翳(yì):遮盖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译文】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
句解:写禽鸟之乐。人去山空,禽鸟归巢,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17.【原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注释】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译文】可是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却不知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句解:写游人之乐。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和谐。
18.【原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注释】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译文】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句解:主旨句:写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省之思。这句话总结上文,深化主旨,道出作者的心声。
19.【原文】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谓:为,是 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句解:点出姓名,解开悬念,收束全文,
段解:写日暮醉归。归结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第五段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的秀美环境、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特色
1.语言精当,凝练传神。
首先,文章很注意词语的形象和准确。如开头的“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既精练又准确。另外, 从文章中的一些动词的选用也可看出作者语言的精妙。如“峰 回路转”“有亭翼然”等,既简洁又形象,“峰”和“路”都是静物,但 作者用“回”和“转”使它们活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 径的曲折蜿蜒之状;“翼”本是名词,作者却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 无不精确熨帖。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 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2.构思精巧,环环相扣。
这篇散文的艺术构思也很精巧。文章开始,用层层缩小叙写范围的写法来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这两个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就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这几层安排也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先写醉翁亭四周的景色,再写滁州人民的游乐,以后写他和宾客们的宴游,前者对后者显然有描绘背景和映衬的作用。末段写归途,采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那就更为明显了。整篇文章,一环紧扣一环,结构非常严谨。
重点提示
1.文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2.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二者皆有虽被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以古仁人的“不以已悲”来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多少含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来排遣谪居的苦闷。
重点积累
(一)加点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批评指责。
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尽头。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二)通假字
1.百废具兴 (通“俱”,都、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三)古今异义词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3.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4.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四)词类活用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2.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3. 北通巫峡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五)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形容词)
春和景明(和煦 形容词)
2.通: 政通人和(顺利 形容词)
北通巫峡(通向 动词)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动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名词)
4.空: 浊浪排空(天空 名词)
长烟一空(消散 动词)
5.一: 一碧万顷(一 数量词)
长烟一空(全、都 副词)
6.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动词)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副词)
此乐何极(穷尽 动词)
7.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集,动词)
会宾客大宴 (适逢,副词)
8.国: 去国怀乡 国都,名词
死国可乎 国家,名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名词
9.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副词
或以为亡 有人,代词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副词
10.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连词)
(六)、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即“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3. 倒装句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为后置状语,应在“刻”字的前面,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为前置宾语,应在“与”的后面,即“微斯人,吾与谁归”。)
文中成语
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思维导图
醉翁亭记
醉翁亭
山景图
宴游图
晚归图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周边环境
亭名由来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禽鸟乐
友人乐
太守乐
宴酣之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