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6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2
3
4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C
AB
B
B
C
C
A
D
B
C
A
1.A出处:吕利亚《从张四墩遗址看薛家岗文化的去向》
【解析】薛家岗文化与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有些相同,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特征明显,属于一
种新的文化类型”说明薛家岗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有自己的新发展,故选A;“万邦时代”中国
大地上邦国林立,材料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不选B;材料陈述的重点是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内
容,不选C;“月明星稀”的格局常指以中原文明为核心,周边区域文明相对分散且发展不均衡的早期
文明分布状态,不选D。
2.A出处:张国华《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与“人治”》
【解析】韩非在“法治”之外又重“术治”,“术治”指君主审核和驾驭官吏的方法和手段,即“人治”,
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民为邦本的内容,不选B;韩非批评单纯法治,但并未提及德治,不选C;“礼崩乐坏”
反映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崩解,与材料无直接关联,不选D。
3.D出处:武转蓉《晋武帝“不纳”与西晋弊政的滋生、发展》
【解析】曹魏时期的多数官员和西晋时期后来崛起的势力之间的矛盾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故选D;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与政治集团内部争斗有一些有限的关联,都不是根本因素;B项“直
接”表述有误;材料所述现象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4.C出处:王文龙《宋元时期书院的地理分布研究》
【解析】根据材料“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亦惟荣辱升沉”等可知中央官学成为追逐功利的
工具,故选C;“理学思想”“崇文抑武国策”“书院发展方向”在材料中均未充分体现。
5.A出处:李晶晶等《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疫情的特征分析—地理因素与疾病谱》
【解析】通货膨胀、赋税加重等国家治理状况的恶化与明清政权更迭时间高度重合,且两者逻辑上密切
相关,故选A;赋税制度改革、人地矛盾、取消人丁税在材料中没有有效体现。
6.B出处:牛绍娜《晚清民初家训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解析】“人生决不能随俗浮沉,要立志”“困境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等为自强立身,“为国担当”
和时代“困境”反映报国之志,故选B;职守、两性并进、民主共和在材料中并未有效呈现。
7.B出处:王路佳《晚清科举“以策论代时文”的文体改革及其困境》
【解析】“应诏而陈政”和“已无法应对当下的实际问题”倒逼的改革反映文体改革服务现实政治的特
征,选B;学堂选官、满清政府的崩溃瓦解材料未能充分体现,不选A和D;C项“保障了”表述有误。
8.B出处:国家统计局网站《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长期稳定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
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九》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效带动了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到“一五”
结束的1957年,全国就业人员达到23771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5689万人,年均增长3.5%,故选择B;
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不选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成效渐显,不选C;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一2035年)》,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才基本实现,不选D。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