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17: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三中 2025—2026 学年度
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
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创作方式与作品题材均有明显变化,从而对叙事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说作家把学识、修养融入创作之中,作品反思人生、批判社会的意识渐趋浓厚,同时也在艺术手法上求新求变。他们借鉴传统文学,主要是古文的叙事技巧,而又掺以戏曲手法,使小说叙事艺术取得多方面进展。
就创作而言,全篇采用新叙事模式的作品尚未出现,但作者有意尝试于局部者却颇有几部,而在一些小说修订本中,针对叙事模式的加工则更为明显,如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等,就理论批评而言,金圣叹的见解很值得研究。他明确把作者讲述成分同人物主观叙事区分开来,强调书写人物之叙事要“设身处地”,并提出了局限性叙事的“影灯漏月法”。在他对《水浒传》再加工时,这些理论观点都贯彻于实践之中了。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比较。容与堂本《水浒》二十七回“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佯饮了蒙汗药,作品写道:
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那妇人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见里边跳出两个蠢汉来,先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这妇人后来桌上,提了武松的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捏一捏看,约莫里面是些金银。那妇人欢喜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得这若干东西。”把包裹缠袋提了入去,却出来,看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那妇人一头说,一面先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在贯华堂本中,金圣叹把这段文字改写作:
武松也双眼紧闭,扑地仰倒在凳边,只听得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听得飞奔出两个蠢汉来,听他把两个公人先扛了进去。这妇人便来桌上提那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想是捏一捏,约莫里面已是金银。只听得他大笑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有这若干东西。”
听得把包裹缠袋提入去了。随听他出来,着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听他一头说,一
头想是脱那绿纱衫儿,解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两相对比,计有十处改动,而关键在于开头的一处。原文“把眼来虚闭紧了”,金氏改为“双眼紧闭”。依前者,似乎是武松眯缝着眼,故店中一切变故皆收眼底,未免近于儿戏。而“虚闭”且“紧”,也有些费解。详观全文,作者并不强调武松是否看到店中情景,下面的“只见里边”云云,是说书体的习用语,全知的叙述人以之引导读者的视线而已。金圣叹改作“双眼紧闭”,一则避免了上述费解、儿戏之弊,二则为自己提供了探索叙事角度的机会。金氏的改动强调店中的所有变故都是武松听到与猜想的。由于武松的“双眼紧闭”,叙事人的视线与读者的视线同时被切断。而武松的听觉与想象力仍然活跃,因而事态只能在“只听”与“想是”中叙述。于是,文章的叙事角度由全知的散漫多变状态集中固定到了武松身上,随武松的感知局限而调整叙事的内容、方式,成为比较典型的第三人称局限叙事。
叙事模式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艺术效果。局限叙事,叙述人的观察角度固定在作品
某人物身上,读者随此人见闻而见闻,很自然在想象中认同于叙述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知叙事,由于叙述人上帝般无所不能,使读者被动地居于“听故事者”的地位。而话本与说书体小说更由于说书人不断直接插入介绍、说明、议论等,使读者明确感到自己局外人的被动身份,拉大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随叙事角度的局限化,叙事的主观色彩增加,作品还可以产生“一喉两歌”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之,明清之际,由于白话小说叙事艺术多方面的发展,作品的表现能力与艺术品格都相应有所提高。
(摘编自期刊《博览群书》)
材料二: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外视角、内视角和交叉视角。外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发展,只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讲故事;内视角是叙述者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讲故事,叙事者参与或目睹故事情节;交叉视角就是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交叉。内视角的优点是对读者有亲切感,但内视角的叙事者不是故事的操纵者,其视角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常常能巧妙地丰富故事内容。外视角叙事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较为灵活,因此人们习惯将外视角称为全知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长文,如中长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如《水浒
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对于叙事短文来说,要想情节动人,不如聚焦于一点。所谓聚焦于一点,也可以是聚焦于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聚焦于某个时间段乃至某个时间点。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把较多的内容、较长的过程压缩到一霎时间、一个场面中,这不仅使故事更集中,而且便于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使读者如临其境,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可以再现生活,又可以使人因小见大。让人难忘的细节总是凝聚着人物(或作者)强烈的感情,人们的感情活动总是和事情的具象、生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水浒传》中写武松杀完张都监等人,“见桌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盅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盅,便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这一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一个浑身是胆的大丈夫形象站起来了。
(摘编自钱春《叙事如何引人入胜》)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明清白话小说的长足发展,是作家学识修养在作品中的直观体现,也是传统叙事艺术魅力的再现。
金圣叹将“只见里边跳出”改为“只听得飞奔出”,能让读者更“设身处地”主动地 “听故事”。
叙事短文“聚焦于一点”可将复杂情节压缩于某个场面或时间段,如《促织》中“抓促织”“变促织”等场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细致动作的描写,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材料一从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发展的背景出发,阐明小说叙事艺术有了新因素的介入。
材料二将叙事长文与叙事短文对比,突出表现叙事长文在吸引读者方面更具优势。
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叙事视角”,且都提到了材料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情感表达效果。
两则材料均以《水浒传》为例证,材料一侧重论证叙事视角的创新,材料二侧重论证情节设计与细节描写的价值。
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白话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的明清之变
“局限叙事”的艺术效果及价值
金圣叹修订《水浒》背后的叙事技巧
明清白话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突破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宋江的外室)意外发现梁山头领晁盖给宋江的答谢信和金子,想以此要挟宋江;已外出的宋江也发现这些东西遗落在阎婆惜处,赶紧返回讨要。此时婆子(阎婆惜的母亲)已在一楼床上躺了,阎婆惜仍在楼上闺房内: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a.婆子问道:“是谁?”b.宋
江道:“是我。”c.婆子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和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d.宋江也不回话,一径奔上楼来。那婆娘听得是 e.宋江回来……
请运用材料一中金圣叹的改法,从画线处任选两处进行修改,并说明改动原因。(4 分)
中学生写记叙文常存在“流水账”式写法,无筛选、无重点、不生动、不动人。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节选)
曹雪芹
至晚饭后,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庚辰双行夹批:毕真。〕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
一径出来,凤姐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
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
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庚辰双行夹批:写阿凤心灰意懒,且避祸,后时迥又是一个人矣。〕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是正经。”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庚辰双行夹批:一处一样。〕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
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辰双行夹批:奇极!此曰甄家事。〕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闲批:小小探春,竟有圣哲之言!〕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
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
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
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 “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闲批:好个三姑娘!〕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
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
颠颠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 “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有删节)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晴雯“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一倒”的行为,既体现对抄检的激烈反抗,也暗含对自身清白的自信,展现了她刚烈不屈的性格。
凤姐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是因为薛家是贾府亲戚,按封建礼法“亲戚不抄检”,这一决定暗含对封建伦理的虚伪维护。
王善保家的因探春“庶出”而轻视,“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这一行为不仅是
对主子的冒犯,更暴露了封建等级制度下“奴才欺主”的荒诞现实。
凤姐对探春“陪笑”“起身告辞”,对王善保家的却“喝着出去”,这种态度差异既因探春“素日与众不同”,也暗含对邢夫人势力的微妙制衡。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选段以“抄检”为线索,“从上夜的婆子处”到“怡红院”“秋爽斋”的空间转换,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通过场景变化形成“平静—冲突—高潮”的叙事节奏。
脂批“小小探春,竟有圣哲之言”既肯定探春“百足之虫”论述的深刻,也暗示作者借探春之口预言封建家族“自杀自灭”的历史规律。
“角门皆上锁”的细节描写,与《祝福》中“天色愈阴暗了”的环境描写,均以场景氛围烘托紧张心理,为后文冲突爆发做铺垫。
选段语言“文白夹杂”,既有“狗仗人势”“一败涂地”等口语化表达,也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等书面语引用,兼具生活化与文学性。
脂砚斋评点探春“可谓人杰”(庚辰双行夹批)。请结合选段中探春的言行及脂批,分析其“人杰”的特质(4 分)
选段中多次出现“笑”的描写(如凤姐“陪笑”、探春“冷笑”、王善保家的“嘻嘻笑”),高中教材《阿 Q 正传》中也有众人对阿 Q“哄笑”的描写,请比较分析“笑”在小说叙事功能上的异同。(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居 有间
平公 又问
祁黄羊曰
国无尉
其谁 可而为之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不与其子而授舜”与《论语·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含义相同。 B.“国人称善焉”与《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善”含义不同。
C.“诛暴而私之”的“暴”与《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的“泣”用法不同。 D.“居官无私”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含义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材料一以尧舜禅让传贤不传子,厨师调和五味不敢私食,论证了王伯之君当贵公去私。
祁黄羊举贤才,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一心为国,受孔子称赞,人臣做事应出于公心。
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会安定,那么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
材料二通过一系列对比,说明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君臣坚守公心,国家要法治严明。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
两则材料都探讨了“公私之分”的重要性,但论证角度的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题流沟寺古松
【唐】白居易
烟叶葱茏①苍麈尾②,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
废寺古松③
【唐】杜甫
乱后松犹在,僧稀寺已荒。蠹皮留虎迹,秃干挂蛛网。落日悲风起,空堂野鼠藏。何年香火续,苔蚀旧经床。
【注】①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②麈(zhǔ)尾:即拂尘。③考据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流寓秦州时。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白诗着眼于古松形色,摹写古松茂密飘逸,风霜侵蚀后的斑驳纹路。 B.杜诗描写树皮被虫蛀蚀,残留猛虎爪印,以野兽踪迹反衬人烟绝迹。 C.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眼前寺院破败而古松犹存的景象。
D.两首诗均借古松抒情,但白诗直接抒发感叹,杜诗以青苔之景作结。 16.两位诗人面对眼前的古松之景,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木工师傅教导徒弟时说: 就像《劝学》里讲的“ , ”,
木材经过矫正才能变直, 人也要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
校长在教师节致辞中说:“ 教师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正如《师说》所言‘ , ’”。
在“ 自然与人生”主题班会上,班长引用《赤壁赋》中“ , ”来形容江水的浩渺与人生的短暂。
摄影社团拍摄日出时,社长用《登泰山记》中“ , ”形容天际色彩变幻的奇幻景象。
语文课上讨论“ 梦的虚幻性”,老师要求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梦境突然消失的句子作答: , 。
在校园艺术节点评琵琶演奏时,可引用《琵琶行》中“ , ”形容乐声从流畅到滞涩的转变。
诗词大会上, 主持人用曹操《短歌行》中“ , ”引出关于古代“ 宴客” 文化的讨论。
某乡村文旅宣传片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 , ”描述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
某中学“ 致敬英雄” 演讲比赛上, 选手引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 , ”赞颂周瑜的儒将风范。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讲述南北朝时, 画外音吟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展现刘裕北伐的雄姿。
七夕晚会上主持人说: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或借花草寄托相思, 或以诗词诉说爱意, 正如古人描写爱情或相思的诗句:“ , ”。
( 12 ) 小周秋天在公园看到满地枯叶, 想起唐宋名家描写秋景的句子: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饮料要“0 糖”,主食要粗粮。抗糖,这个备受年轻人追捧的风潮,如今吹进了社交领域——人际交往也要“抗糖”,彼此之间不过分甜腻的“零糖社交”悄然兴起。
“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和高强度的社会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倍感压力,导致(甲),不愿意在发展建立人际关系时投入
过多时间和精力。而“零糖社交”实际上让社交系变得轻松简单,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
和精力,从而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
“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精装朋友圈”的行为让一些人的“毛胚人生”被社交平台所关注、放大,催生出与他人攀比、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等“社交焦虑”的症状。“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内
心世界的丰盈与提升生活质量,从而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在社交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交偏好千差万别。有人偏爱浓烈,有人衷情于淡泊;有人喜欢(乙)、有人亲睐向内求索。“零糖”或许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甜度”需求,但它的出现确实为我们探索社交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启示。“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保持自我并非与世隔绝。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文本的最后两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3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与提升生活质量,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零糖社交”通过减轻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与提升生活质量。
“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根据文段内容,请为“零糖社交”下定义,不超过 40 个字。(4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世界上有很多条路,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那一条。只有收回目光,将注意力集中
在自己身上,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打磨自己,你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哈三中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答案(教师版)
【答案】A 【解析】材料一指出明清白话小说发展是“小说作家把学识、修养融入创作之中”且“借鉴传统文学,主要是古文的叙事技巧,而又掺以戏曲手法”的结果,并非“直观体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二第 2 段比较叙事长文与短文的情节处理,仅为“客观说明不同文体的适配性叙事策略”——长文因篇幅长需“情节曲折”抓读者,短文因篇幅短需“聚焦一点”显深度,并未对二者“吸引读者的优越性”做比较。
【答案】D 【解析】A 项,材料一只有第 1 段涉及到“题材变化”,其余段落未涉及,材料一重点论述的 “叙事艺术发展”“金圣叹的理论与实践”“叙事模式的艺术效果” 等核心内容,故不选。
B 项,围绕材料一第 7—8 段 “第三人称局限叙事” 展开,未覆盖“明清时期”的时间背景、“白话小说”的论述范畴及“叙事艺术多方面进展”的整体脉络,太片面,故不选。 C 项,仅聚焦材料一的局部案例(金圣叹修订《水浒传》),未涵盖材料一开篇 “明清白话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变化对叙事艺术的推动”、结尾 “明清叙事艺术发展提升作品品格”等核心内容,太片面,故不选。
D 项,既包含材料一的时间范围(明清)、论述对象(白话小说叙事艺术),又涵盖 “发展突破”(创作与题材变化推动叙事进步、理论批评探索),全面匹配材料一“梳理明清白话小说叙事艺术进展及典型案例”的核心主旨,故选 D。
【参考答案】:①将 a 处“婆子问道”改为“床上问道”,b 处“宋江道”改为“门前道”,
c 处“婆子道”改为“床上道”,d 处“宋江也不回话”改为“这边也不回话”,e 处“宋江回来”改为 “宋江了”;②改后更能强调楼下所有的情景只从阎婆惜的局限视角听得;③使叙事角度从散漫多变的状态集中于阎婆惜,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耐人寻味。(改动 1 处 1 分,
原因 2 分)
【解析】遵循材料一“金氏的改动强调店中的所有变故都是武松听到与猜想的”,将阎婆惜在楼上的感知限定为听觉,用“床上”“门前”“这边”等模糊指代替代明确的人物称谓,贴合其无法直接目睹楼下情景的局限。材料一指出金圣叹修改使叙事“由全知的散漫多变状态集中固定到了武松身上”,此处修改同理。楼下情景通过“听得”呈现,“床上”“门前”等词强调一切信息均来自阎婆惜的听觉判断,让所有情景严格限定在她的局限视角内。
材料一提到“叙述人的观察角度固定在作品某人物身上……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修改后叙事角度从全知集中于阎婆惜,读者随其听觉感受紧张氛围,增强代入感,让情节更显真实耐品。
【参考答案】:①选择“内视角聚焦”,强化真实体验,拉进读者距离;②增加情节起伏,
保证详略得当,避免无差别平铺直叙;③挖掘细节,以小见大,增强真实感、现场感和情感表达;④融入真实体验,结合学识修养,深刻作品情感内涵。(每点 2 分,写满三点即可)
【解析】由材料二第 1 段“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
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内视角(从故事中人物角度叙事)具有亲切感,且能通过限定视角筛选有效内容”。且题干中明确 “流水账” 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全知视角 下无差别罗列事件,可知中学生写作可切换为内视角,聚焦自身或特定人物的真实体验,筛选有价值的内容。由材料二第 2 段“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把较多的内容、较长的过程压缩到一霎时间、一个场面中,这不仅使故事更集中,而且便于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可知,写作时注重真实性还要注意聚焦细节,以小见大,压缩到具体场景;材料二指出 “叙事短文需聚焦一点(人物侧面、时间点),避免散乱”。“流水账” 常因 “贪多求全” 导致重点模糊(如 “从早到晚记录一天琐事”),中学生写作可选取 “小切口”,对关键场景详写,次要内容略写。由材料二第 3 段“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使读者如临其境,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可以再现生活,又可以使人因小见大。”“让人难忘的细节总是凝聚着人物(或作者)强烈的感情,人们的感情活动总是和事情的具象、生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由材料一第 1 段“小说作家把学识、修养融入创作之中,作品反思人生、批判社会的意识渐趋浓厚,同时也在艺术手法上求新求变。”“流水账” 缺乏情感真实体验,可结合具体体验,让情感自然流露,内涵深刻。
【答案】B 【解析】“暗含对封建伦理的虚伪维护”错误。根据选段,凤姐与王善保家的
对话明确强调“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岂有抄起亲戚家来”,核心是遵循“亲戚不抄检”的封建伦理规范,属于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礼法逻辑,而非“虚伪维护”。选段中未提及凤姐此举有“表里不一”的动机,此选项将“正常礼法回避”过度解读为“虚伪”,偏离了文本客观内容。
【答案】A 【解析】A“平静—冲突—高潮”的叙事节奏分析错误。选段开篇抄检婆子处
已暗藏紧张(“喝命上锁”),至探春掌掴王善保家的达到高潮,整体节奏是“紧张—激化—爆发”,并非从“平静”开始。
【参考答案】①清醒的危机意识:提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
灭”,直指家族衰亡源于内部矛盾;
②刚烈的反抗精神:掌掴王善保家的并怒斥“狗仗人势”,以“亲自解衣卸裙”维护人格尊
严,反抗等级压迫;
③理性的批判态度:反对抄检的集体猜忌,指出“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预见礼教崩塌的必然性。(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处即可,如果其他答案可酌情参考,意思对即可)
9【参考答案】
相同点:揭示社会矛盾:均借“笑”暴露群体问题——《红楼梦》反映家族内斗与主奴异化,
《阿 Q 正传》揭示国民愚昧与精神麻木。强化悲剧氛围:《红楼梦》的“笑”暗含权力倾轧的悲凉,《阿 Q 正传》的“笑”加剧个体被侮辱的悲剧性。
不同点:人物塑造:《红楼梦》的“笑”是个体性格外化(如凤姐“陪笑”显圆滑);《阿 Q
正传》的“笑”是群体性符号(未庄人“哄笑”代表国民劣根性)。
情节作用:《红楼梦》的“笑”直接推动冲突(如王善保家的“嘻嘻笑”引发探春掌掴);《阿 Q 正传》的“笑”是环境背景,强化讽刺基调。(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BEF
【翻译】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参考答案】A(A.错误。两个“与”含义不同,前者为“给予、赠与”,后者为“赞同”。B.正确。两个“善”含义不同,前者是形容词“好”,后者是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善行”。C.正确。“暴”和“泣”的用法不同,“暴”形容词用作名词,“泣”使动用法。D.正确。两个“居”含义不同,前者是“做、担任”的意思,后者是“停留”的意思。)
【参考答案】 C.(“那么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错,曲解文意,根据“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可知,原文中肯定公义,否定私义,并未将两者排序。)
【参考答案】
明君的处事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
(采分点:道:处事原则;分:区别;明:彰明;去:舍弃。每个采分点 1 分。)
赏罚分明,百姓就能拼死;百姓拼死,兵力就会强盛,君主就会尊贵。
(采分点:赏刑:赏赐和刑罚,或者赏罚;明:分明、明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转译为拼死,尽死力;尊:尊贵、变得尊贵,或者翻译为“被尊重”都可以。每个采分点 1 分。)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侧重强调公正无私的品德在治国理政
中的重要性;②材料二,则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强调明君要分清公私,严明法制。(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担任县令,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
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谁可以担任军 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都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举荐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如果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 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如果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们的财产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
材料二:
明君的处事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有令必行,有禁 必止,是君主的公义;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赏赐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这是臣子的私义。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会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区别的。臣子有私心,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私,是臣子的公义;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就去私心行公义;昏君在上,臣子就去公义行私心。所以君臣不一条心,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靠的是算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至于臣子面临危难一定拼死,竭尽才智和力量,是法度造成的。所以先王明定赏赐来加以勉励,严定刑罚来加以威慑。赏罚分明,百姓就能拼死;百姓拼死,兵力就会强盛,君主就会尊贵。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力弱小,君主卑下。所以先王贤臣都竭力尽心。所以说,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察,先王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参考答案】C 【解析】:白诗将松比喻为麈尾、紫龙麟,杜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参考答案】:①白诗将古松的苍劲长存与人的短暂生命作对比(答出诗中的对比表述 1分,不侧重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慨叹。(答出情感 2 分)②杜诗描绘了战乱后残破的古松和荒废的古寺(答出图景特征 1 分),表达了对国家动乱后民间凋敝破败的悲悯和忧虑。(答出情感 2 分)
【参考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6)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9)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0)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②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其他答案合理即可)诗歌参考资料:
白诗译文:
松叶如烟般繁茂,枝干似麈尾苍劲舒展;风霜剥蚀的树皮,露出龙鳞般的紫纹。若问松龄几何? 且看尘封的寺壁题诗; 当年题诗之人, 如今几存于世?( 译文
参考《白居易诗歌选译》中华书局)
名家点评:通过“物是人非”的典型场景,表达对生命局限性的哲学思考(《白
居易与佛教思想》)“烟叶葱茏”“霜皮剥落”以松之苍劲写时光流逝, 尘壁题诗暗扣人事无常, 禅意与哲思并重。( 现代辑录《全唐诗评注》) 陈寅恪曾评此诗“以小见大, 由松及人, 折射中唐士人对生命长度的焦虑”(《元白诗笺证稿》补遗)。
杜诗译文:
战乱后古松依然挺立, 僧人离散寺庙已成荒墟。
蛀蚀的树皮上留着虎爪痕迹,枯秃的枝干挂满蛛网。夕阳下悲风呼啸, 空荡的佛堂中野鼠躲藏。
何时能重续香火? 青苔早已爬满诵经的旧台。
名家点评:以“松存寺废”对比,写战乱之惨烈,“虎迹蛛网”具象化荒凉,实为民生凋敝之叹。(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诗咏物必含家国之忧, 废寺松蠹实写安史乱后唐室倾颓。( 仇兆鳌《杜诗详注》) 分析诗中“松”的意象与杜甫晚期“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关联。( 莫砺锋《杜甫评传》)
【参考答案】甲:他们“社交体力”流失/下降 乙:向外探寻 (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胚——坯(毛坯);衷——钟(钟情);亲——青(青睐)
【参考答案】:D。
【解析】“降低”应改为“减少(或“减轻”)”;“提升生活质量”应改为“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应改为“而非”。
【参考答案】:“零糖社交”指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1 分),节约社交成本,避免社交焦虑(1 分)的一种社交方式(1 分)。(单句形式 1 分,几个要点大意符合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