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王国维研究,手定周制者,“实惟周公”。史谓,周公“敬天保民”,“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据此分析,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心点在于
天 B.血缘 C.人 D.法律
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区域文化认同具有较强延续性 B.各地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C.统一文字的改革措施彻底失败 D.文化专制政策引发民众反抗
《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明确的,作者直书其籍贯;声称出自某郡望的,如证实为攀附,作者直书其实际籍贯,如真伪难辨,作者注为“自云”。“自云”并不意味着攀附,只是存疑。这反映了北朝
政权频繁更迭 B.基层治理失序
C.家族不断迁徙 D.门第观念盛行
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 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19 世纪 60 年代,兵事、枪炮、轮船制造及边务、海防诸事务均被视为“洋务”。然至
80-90 年代,朝中普遍认为“近数十年来,吾国家柔怀远人与富国强兵之计,均目之曰‘洋务’,其称名已不正”。这一认识的改变反映出
A.“中体西用” 实践范畴缩小 B.传统 “天下观” 逐渐淡化 C.洋务运动重心转向民用企业 D.近代国家治理认知逐渐深化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 年,
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这一变化表明,清政府
A.向西方学习进入制度阶段 B.主动开埠以化解统治危机
C.将发展重点转向东北地区 D.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1.1922 年,中共党员在江西省安源煤矿建立补习学校,对工人开展宣传教育,课程内容除文化常识外,还向工人们讲述劳工辛苦做工却勉强糊口,而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却可以坐享其成。宣扬劳工神圣,渐次唤醒工人们的阶级意识。中共党员的这些活动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适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惊艳之姿进入全球视野,拿下了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其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引发了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成功
①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趋同 ②印证了优秀文化作品可跨越文化隔阂
③源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提升 ④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史载,从波斯帝国行政中心通往小亚细亚的御道总长约 2600 千米,每隔一定距离就
有帝国政府设置的驿馆。即便如此,公元前 401 年春,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出兵争夺王位,其军队到达两河流域时已是仲夏时节。这可用于探究波斯帝国
军队纪律的松弛 B.实现中央集权的艰难
C.自然环境的恶劣 D.防范地方叛乱的机制
学者研究指出:到了公元 7 世纪中叶左右,原先西罗马帝国土地上几乎没有人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了,人们都认为自己是法兰克人、西哥特人或伦巴德人,并认为罗马人已经是过去时代的人了。其观点意在强调
西欧各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民族迁徙造成新的文化认同 C.罗马文化随帝国灭亡而消亡 D.民族迁徙加剧民族文化冲突
15.19 世纪初,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使得英国官员分成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长期任职。据此可知,英国官制改革
A.延续了贵族政治传统 B.推动了责任制内阁形成
C.利于政策连续与稳定 D.减少了不同党派间纷争
16.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向世界贸易组织报备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 591 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 292 项,占比约为 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B.国际经济旧秩序濒临瓦解 C.区域集团化加剧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2 分)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先秦法律是中华法系的源头,其法律思想多未成体系,常散见于经籍史册中。法律多是带有习惯法性质的贵族集体记忆中的行为准则,载体以口传仪式(如盟誓)、典型判例及礼制规范为主。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秦乡里制度的变化。(4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简《法律问答》和《尉卒律》对研究秦基层治理的价值(8 分)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 13 世纪的阿拉伯文献中,硝(大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称作“巴鲁得”,因来自
中国,故又名“中国雪”。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拉伯地区。大约 14 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
——摘编自武斌《重回 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等
材料二
最晚到 17 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中国天鹅绒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美洲的广大市场。
——摘编自沈定平《“伟大相遇”与“对等较量”》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火药得以传播到欧洲的历史条件。(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天鹅绒远销海外的意义。(6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摘自《兴国土地法》(1929 年 4 月,兴国县革命委员会颁布)
材料三
苏区的农业生产,面临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广大农民努力恢 复与发展农业生产,苏区的农业生产在短短时间内,就达到或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水平。据统计 1933 年的农产,在赣南闽区域,比较 1932 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一成半)……兴国县在 80%的男子党红军以后,仍然增产 10%以上。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 1933 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拥有 60 个行政县、人口 450 余万、党员
约 13 万人,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傅金碧《论土地革命初期的两部土地法》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兴国土地法》在没收对象上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关键修正,并说明其目的。(6 分)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两部土地法颁布的历史意义。(8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著有“年代四部曲”,即《革命的年代: 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分别对应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议题。“四部曲”以叙事史学手法串联复杂历史进程,强调 经济结构、社会运动与思想变迁的关联性,呈现全球化进程的内在逻辑。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或重新选定阶段),提炼其核心议题,并就此展开论述。(要求:议题明确,不得直接采用材料中的年代名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哈三中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8 分)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12 分)
(1)变化:(4 分)
① 选拔机制:从依赖民间威望(“率敖”)转为程序化推选(“必里相推”)
② 任职资格:由注重才能、德望变为注重年龄和有无爵位(“年长无爵者”)
③ 权力来源:地方豪强自治色彩减弱,国家干预增强
(2)史料价值(8 分)
① 文献性质:作为秦代官方法律文书(一手史料、文献史料),其记载的里吏职能(户口、赋税、治安)具有高度真实性,可补正史之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 分)
② 内容价值:
反映战国至秦统一时期基层治理的演变,如“率敖”到“典、老”的称谓变化,揭示国家权力下沉的趋势。(2 分)
印证秦“以法治国”的实践,如里典与里老的职责分工体现严密户籍制度。(2 分)
③ 研究注意:需结合其他秦简(如《里耶秦简》)对比分析,避免孤立解读;其法律条文性质(政治性、时代性)可能掩盖实际执行中的偏差。(2 分)
18.(14分)
历史条件:火药制作技术的成熟;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阿拉伯作为贸易中介;蒙古西征的推动;欧洲内部的需求。(8 分)
意义:展现了中国高超的手工业技术;推动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推动了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 分)
19.(14 分)
没收对象调整:从没收一切土地变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不动农民原有土地,承认农民原有土地所有权)(2 分)
目的:缩小打击面,明确打击对象,保护中农和自耕农利益(2 分),集中打击地主阶级以巩固革命统一战线(2 分)。
历史意义:打破国民党封锁;(2 分)以立法形式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2 分)红军队伍不断地壮大,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2 分)是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有效探索,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为其他革命根据地
及后来苏区大规模土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2 分)
参考示例:
选取 1789-1848 年这一历史阶段,阶段核心议题:资本主义制度革命与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政治领域中,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人权宣言》,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原则,引发欧洲政治震荡。拿破仑战争与民族主义,战争扩散革命思想,催生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国家意识,封建制度加速瓦解。代议制确立,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完善
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联邦共和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主流。
经济领域,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蒸汽机推动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加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分化。重商主义转向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加剧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