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单元 我们我们的动物朋友
第 1课时 我喜欢的动物
本课问题 怎样把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你知道的动物种类有哪些?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3、你喜欢哪种动物?把它的外形、毛色、典型动作等描述给同学们听。
课前准备 动物图片或者玩偶(如小猫、小狗、小兔子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视频等) 学生绘画工具(彩笔、画纸等)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观察和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动物的美丽和多样性。 2.艺术表现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探究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认知能力。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在表现动物时融入个人创意,如设计动物的新形象、构想动物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传说故事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形成对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表达对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并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分析
《我喜欢的动物》一课作为本册书的第一课出现,内容丰富,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材中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导性问题“怎样把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你知道动物的种类有哪些?我国有哪些珍惜动物?”,紧扣主题,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相关信息,能按照动物的特征或者习性进行分类,并尝试模仿、表演动物,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猜谜语、展示动物图片PPT、尝试分类、自由交流,创编诗歌或者谜语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本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在实践活动中将对动物的保护和关心内化为美好的品德,培养保护动物、关心动物的责任心和爱心。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查找资料和收集整理资料,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使他们愿意去观察、了解动物。同时,由于他们接触动物的机会还不太多,对动物的认知还很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此外,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强,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 本课在教材设计和学情分析上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目标 知识掌握 :评价学生对动物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的了解程度。 能力发展 :评估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 :考察学生对动物的喜爱程度、保护动物的意识及环保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二、评价内容 (一)知识掌握 内容标准8 - 10 分5 - 7 分0 - 4 分动物识别(10 分)通过快速问答或测试,能准确识别并命名多种常见动物。能识别常见动物,但表述不够深入,举例较少。识别的动物较少特征描述(10 分)能完整、准确地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能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但不够准确。对这方面了解甚少,描述也不准确。生活习性(10 分)能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动物相关表达。能说出,但表述不够精准,。难以准确描述。
能力发展 内容标准8 - 10 分5 - 7分0 - 4 分观察力 (10 分)能细致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等特点,并准确描述。能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等特点,并简单描述。观察不够仔细,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10 分)能用清晰、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点。能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点。不愿介绍合作能力(10分)在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与他人有效合作。在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中,能参与,与他人合作。不愿参与课堂活动,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创新思维(10分)在创作与动物相关的作品时,能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力。在创作与动物相关的作品时,能展现创意和想象力。不愿动脑,作品无创意。
(三) 情感态度 内容标准8- 10分5- 7分0 - 4分喜爱动物的程度 (10 分)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评价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对动物的喜爱一般不喜欢动物保护动物意识(10 分)学生在了解动物后,能形成强烈的保护动物的意识。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觉得无所谓,与动物没啥关系。环保责任感(10分)认识到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非常愿意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在老师的引导下愿意做环保。不愿意参与环保活动。
三、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及作品,记录学生的进步和亮点。 口头评价 :在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具体的口头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实践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相关的实践展示,如模仿动物行走、叫声或者捕食动作等,通过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问卷调查 :设计简单的问卷,了解学生对动物的喜爱程度、保护动物的意识及环保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自我反思 :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四、评价反馈 即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阶段性反馈 :每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明确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个性化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环节一:动物的种类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课前任务: 请你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动物的种类以及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课堂活动一: 学生展示课前任务成果,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动物的种类和具体珍稀动物名称,并说一说是通过哪种途径来了解这些知识的(图书、网络、向长辈请教等) 课堂活动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珍稀动物或学生不常见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边展示边讲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观察家中的宠物(如猫、狗、鱼等),或者通过图书、网络等资源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填写任务单1 动物知多少动物种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课前任务,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二:我喜欢的动物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个人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拿着自己准备的小卡片或者图片和视频,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毛色、典型动作、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如“它的毛像学一样白”,“它跑起来像风一样快”。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引入绘画、手工等多种美术形式。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个动物主题(如“森林里的动物”、“水里的动物”、“天空中的动物”等)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分享和记录自己喜欢的该主题下的动物,并讨论这些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小组讨论时要每个人都发言,并且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和准备展示材料,学生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主研究和自主展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动物小博士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设立“动物小博士”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根据展示的动物图片或者声音,猜测动物的名称并简述其特点。 听声音猜一猜 播放一段动物叫声的音频,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些动物的声音。说说它们的声音有哪些特点。 看图片猜一猜 展示一系列部分被遮挡的图片,只露出动物的一部分特征(如耳朵、尾巴、爪子等),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动物,并且说明看出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鳄鱼 大象 斑马 狮子 企鹅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授予“动物小博士”称号,并给与小奖励。 学生总结听到的动物声音及外形特征: 常见动物的声音猫狗羊牛青蛙鸭子老鼠喵喵汪汪咩咩哞哞呱呱嘎嘎吱吱
动物的外形特征鳄鱼大象斑马狮子企鹅
设计意图:通过声音和部分被遮挡的图片,创设一种神秘和充满挑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增强他们的观察与推理能力,巩固与拓展动物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动物特征的了解。
环节四:动物小剧场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关于这个动物的小故事,或者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为角色添加个性化的台词或者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反思与分享: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演过程,包括角色准备、表演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 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体验,以及通过表演对动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观看并给予掌声鼓励。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动物小剧场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表演要求学生用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诠释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和模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增强对动物的认识和喜爱。
环节五:我与动物
教师活动5 学生活动5
引入话题 :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受到关爱或遭受虐待的图片、视频,引入“我们与动物的关系”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兴趣。 引导讨论 :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爱护动物的?”“你们见过哪些不文明对待动物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物?”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分享案例 : 分享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如动物救助故事、动物虐待事件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爱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 总结归纳 : 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爱护动物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保护动物建议。 分组讨论 :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 案例分享 : 学生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动物救助故事或动物虐待事件,增加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角色扮演 :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动物救助场景或宣传保护动物的活动,提高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制作宣传材料 : 学生可以制作宣传保护动物的海报、手抄报或视频等材料,向更多的人传递爱护动物的理念。 反思与行动 :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思考如何改进,并付诸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护动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不文明对待动物的现象,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动物建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与评价 本节课《我们的动物朋友》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动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能力和价值观。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正的动物保护小卫士。同时,我也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业设计 1、简单介绍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子技能为保护动物做些什么 2、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宠物或附近的动物,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板书设计
我们的动物朋友 认识的动物朋友: 动物朋友的特点:外形特征:毛色、体型、眼睛等 生活习性:食性、活动规律等 如何爱护动物:喂食、清洁、陪伴 不伤害、不打扰 不文明对待动物的现象:虐待、遗弃、非法捕捉 保护动物的建议:宣传保护动物知识 参与动物保护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们的动物朋友》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课后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亮点 活动设计富有创意 : 本节课通过引入话题、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特别是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的情感和需求,加深了对动物的理解和爱护之情。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动物知识的同时,通过“我喜欢的动物”、“动物小博士”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 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不文明对待动物的现象,以及提出保护动物的建议,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存在问题 时间分配不够均衡 :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均衡。例如,分组讨论环节由于学生讨论过于热烈,导致时间超时,影响了后续环节的进行。这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 尽管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现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生对动物知识了解不足,或者性格较为内向所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保护动物建议缺乏深度 : 在讨论如何保护动物时,虽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大多较为表面,缺乏深度和思考。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对动物保护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动物保护的问题,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 三、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规划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讨论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关注个体差异 : 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我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深化动物保护教育 :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我将引入更多的动物保护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也会积极寻求与动物保护组织的合作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动物保护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责任感。 总之,本节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