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我也会长大 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我也会长大 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6 09: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单元 有我喜欢我自己了趣的
第 1课时 我也会长大
本课问题 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后想从事哪种职业? 观察并说一说,各种职业的人工作时是怎样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成长主题的图片、简短视频、教师示范作品、彩色卡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超轻黏土等美术材料。 学生准备 :绘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想象,感知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情感体验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发现成长中的“美”。 2. 艺术表现 运用美术语言(线条、色彩、形状)和多种材料,表现对未来成长的想象,传递个性化的情感。 3. 创意实践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尝试用新颖的方式表达对成长的独特理解。 4. 文化理解 通过艺术活动理解成长的文化内涵,感悟生命教育的意义。结合欣赏艺术家表现“成长”的作品,体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我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在作品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探究与发现”,二是“表现与创意”。探究与发现:“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后想从事哪种职业?”通过展示不同职业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工作,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景来选择未来的职业。鼓励学生探索各种领域,开发自身的潜力,大胆设想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其中取得动力和热情。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材中选取了舞蹈演员、技术工人、宇航员和医生这四种职业,展现了职业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四种职业分别代表了艺术、技术、科学和医疗等不同领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职业选择,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图片不仅展示了这些职业的名称,还呈现了他们的工作场景和状态。直观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种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环境。 表现与创意:用拼贴画的形式表现自己长大后的样子。有相同理想的同学,也可以一起创作。这项活动内容几满足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想象和表达需求,又通过不同的创作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材通过“学生作品”展示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想象和创意表达,这种拼贴画的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和表达的自由。学生通过将自己的照片头像剪下并拼贴在想象的职业场景中的方式,展现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憧憬和期待。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长大”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事物,如身高变化、学本领的过程、喜爱的物品等。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通过多样化活动,如游戏、故事、动手实践保持课堂参与度。 学生对“长大”有模糊的期待感,他们想想变得更高、更厉害,但缺乏对成长过程的深入观察,需通过引导回忆和想象,激发表达欲望。 在绘画方面,学生已掌握基本线条、简单形状的运用,如圆形、方形,能表现简单的人物或场景,但对细节刻画,如五官、动态、比例,缺乏技巧,需简化要求,鼓励自由表达。 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容易受限于具象思维(如将“长大”等同于“变高”),需通过问题引导(如“长大后会做什么?”“学会哪些本领?”)拓宽创作思路。他们能较熟练使用彩笔、油画棒等工具,但对复杂材料,如剪贴、黏土,的操作需要教师示范和协助。 教学策略建议 : 直观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对比(如婴儿用品与成人用品),帮助学生理解“成长”的变化。 分层指导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用符号、色彩表达情绪(如用太阳代表“长大的快乐”)。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添加细节(如服装、动作、背景)丰富画面。 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以“观察—想象—表达”为主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美术实践,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创作,同时培养对生命成长的积极情感。
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维度与标准 1、能用简单的线条、形状表现人物动态;结合拼贴、绘画等材料表达职业特征。 2、积极参与观察、讨论与创作;能尝试不同材料组合(如卡纸+黏土)。 3、作品体现个性化想象(如虚构职业、超现实场景);用色彩或动态传递情感(如快乐、勇敢)。 4、对创作充满兴趣,自信分享作品;尊重同伴的创意,乐于合作交流。 二、评价工具与实施 形式 :发放“成长星星卡”,每颗星星代表一个进步点(观察星、创意星、合作星)。 标准 : 观察星 :能准确说出职业特征(如“消防员有水管和头盔”)。 创意星 :提出独特想法(如“我想当会飞的图书管理员”)。 合作星 :主动分享材料或帮助同伴。 记录 :教师实时贴星,课后兑换“成长勋章”(纸质贴纸),增强即时激励。 三、评价原则 1、 正向激励为主 :用“发现闪光点+建议”替代批评(如“你的颜色很明亮!如果人物画大些会更突出哦”)。 2、 尊重个体差异 :避免横向比较,强调自我进步(如“比上次多用了两种材料,真勇敢!”)。 3、 趣味化表达 :用学生熟悉的符号(星星、表情贴纸)传递评价信息,降低理解门槛。 通过多元化评价设计,既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习得,更重视想象力、合作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长看得见”。 四、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探究新知(30 分)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用简单的线条形状表现人物动态;结合拼贴、绘画等材料表达职业特征。能用圆形获方形概括人物 ,能表现动态(如弯曲的腿),添加职业工具细节。(25 - 30 分)能简单的表现人物的职业特征(18 - 24 分)不能表现人物动态(0 - 17 分)材料运用(20 分)至少使用两种材料(如绘画+拼贴)能尝试不同材料的组合,如卡纸+黏土(16 - 20 分),材料单一(10 - 15 分),不能完成作业。(0 - 9 分)绘画技能(30 分)线条表现、造型能力等能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职业的独特设计,背景体现场景联想,如太空、海底、森林等。(25 - 30 分)画面效果一般(18 - 24 分)画面效果很差(0 - 17分)学习态度(10 分)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对创作充满兴趣,自信分享作品;尊重同伴的创意,乐于合作交流。(8 - 10 分)能参与课堂,较认真完成作业(5 - 7 分)课堂参与度低,作业敷衍(0 - 4 分)创新与独特性(10 分)作品是否有独特视角、新颖表现手法作品体现个性化理想(如虚构职业、超现实场景:用色彩和动态传递快乐、勇敢等感情)(8 - 10 分)有一定独特之处,表现手法有新意(5 - 7 分)缺乏创新,表现手法常规(0 - 4 分)

环节一:视频导入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展示情境 提前准备班级学生婴儿时期的照片(征得家长同意),制作成课件或打印展示。 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如《童年回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提问引导 指着一张婴儿照片问:“猜一猜,这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 继续追问:“你们是怎么认出他/她的?和小时候相比,现在的他/她有什么变化?” 引出课题 总结学生的回答:“大家的眼睛真厉害!小时候的我们脸蛋圆圆的,个子小小的,现在长高了,还会画画、跳绳啦!今天我们要用美术课来画一画——‘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观察与猜测 兴奋地观察屏幕上或实物照片,积极举手猜测同学身份,并说出依据(如眼睛形状、笑容特点)。 分享成长变化 结合自身经历,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和小时候的不同(如“我以前不会系鞋带,现在会了”“我的头发变长了”)。 初步联想未来 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思考“未来的自己”可能的外貌或职业(如“我想当警察,会穿帅气的制服”)。
设计意图 :通过“猜照片”游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真实照片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快速吸引注意力。 建立新旧知识联结 ,从已知的“过去(婴儿)”和“现在(一年级)”过渡到“未来”,帮助学生理解“成长”的时间线概念,为后续创作铺垫认知基础。
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问题激趣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老师小时候想当画家,把世界画成彩虹色。你们的理想是什么?长大后想做什么?”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用简单语言描述职业名称(如医生、消防员、宇航员、厨师)。 观察与引导 展示职业工作场景图片 (如医生手术、消防员灭火、农民种地、画家创作),重点提问: 服装特征 :“医生的白大褂和听诊器有什么作用?” 动作特点 :“消防员灭火时身体是直立的还是弯腰的?手臂怎么动?” 工具与环境 :“画家的调色盘和画笔是什么颜色?周围有什么?” 对比与总结 : 用简笔画在黑板上概括职业特征(如医生的“+”标志、消防员的头盔和水管)。 职业特征+标志医生白大褂、听诊器警察警服、警徽消防员消防服、灭火器画家调色盘、画笔
自由表达理想 举手分享自己的职业理想,用简单句子描述: “我想当厨师,做出彩虹蛋糕!” “我想当警察,抓坏人保护大家。” 观察与描述职业特征 根据图片和教师示范,说出职业的典型特征: 服装 :“宇航员戴着头盔,衣服鼓鼓的像气球!” 动作 :“农民弯腰种地,手里拿着小铲子。” 工具 :“消防员的水管喷出大水花!”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真实职业图片,帮助学生从服装、动作、工具等细节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为后续绘画提供具体素材。 激发个性化表达与创造力, 鼓励学生突破常见职业的局限,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创造独特的职业形象(如“恐龙保育员”),培养创新思维。
环节三:模仿与想想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角色扮演 : 教师模仿不同职业的动作(如厨师炒菜、教师写板书),请学生猜职业名称。 提问:“如果你是这个职业的人,你会怎么工作?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 启发创作联想(2分钟) 开放性问题 : “除了这些职业,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职业?”(如宇航员、海洋科学家、甜品师) “如果让你创造一个世界上没有的职业,你会设计什么?”(如“恐龙保育员”“云朵建筑师”) 模仿与想象 模仿教师或同伴的动作,体验职业工作状态(如假装拿听诊器检查同学心跳)。 讨论“虚构职业”的可能性,例如: “我想当魔法园丁,种出会唱歌的花!”
设计意图 :培养社会情感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体验职业的辛劳与价值,初步建立对劳动者的尊重与感恩。
环节四:创作指导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分步骤示范 步骤1:构思与草图 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示范“未来的自己”基础造型:“先画一个圆圆的头,再画长方形的身体,最后加上四肢。” 提问:“如果当宇航员,头部需要加什么(引导画出头盔、氧气面罩) 步骤2:材料组合与装饰 演示拼贴与绘画结合的方法:用彩色卡纸剪出职业服装(如医生的白大褂、警察的帽子),粘贴在身体轮廓上。 用水彩笔添加细节(如纽扣、徽章、表情)。 示范动态设计:“想让未来的你跑起来吗?把腿画成弯曲的线!” 分层指导与个性化建议 基础层 (能力较弱学生):提供简笔画模板(如头、身体、四肢的分解图),辅助拼贴组合。建议用单一材料(如只用绘画)表现职业特征。 进阶层 (能力较强学生):鼓励混合材料:用超轻黏土制作立体工具(如消防员的灭火器、画家的画笔)。 提示添加场景:“你的未来是在太空站,还是花田里?用背景色块表现。” 实践操作 根据教师示范,尝试用卡纸剪贴或绘画完成“未来自己”的主体造型。 自主选择材料装饰细节:用杂志图片剪贴职业工具(如厨师的锅铲、科学家的试管)。用黏土捏出星星、花朵等背景元素。 个性化创作 在教师引导下添加创意元素:动态设计:“我的未来自己在跳舞,手臂举得高高的!”超现实想象:“我给未来的自己画了一对翅膀,可以飞到月亮上!” 安全与创意提示 强调工具使用规范:“剪刀传递时尖端朝下,胶棒用完要盖紧。”激发想象:“除了常见职业,可以创造神奇职业,比如‘彩虹守护者’!”
设计意图:降低创作门槛,提升成功率 ,通过分步骤示范和简笔画分解,将复杂的人物造型简化为 基本形状组合 (圆形+长方形),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造型基础,避免因“画不像”而畏难。
环节五:展示与评价
教师活动5 学生活动5
组织趣味展示 将作品贴在“成长梦想墙”背景板(提前绘制大树、云朵等图案)。 设计游戏化展示:“未来职业猜猜猜”——学生用动作模仿自己画中的职业,其他人猜测。 引导多维评价 自评引导 :“你最满意哪个部分?为什么?” 互评提问 :“你觉得谁的作品颜色最神奇?哪个动态最有创意?” 教师点评 : 突出亮点:“小明的消防员喷出彩虹火焰,突破常规太棒了!” 建议提升:“下次可以试试把人物画得更大,效果会更震撼哦!” 总结升华 情感共鸣:“每个小朋友的未来都独一无二,只要努力,这些梦想都可能实现!” 延伸思考:“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作品展示与表达 轮流指着作品介绍:“这是我的未来——恐龙医生!它用爱心治愈恐龙。” 用动作表演职业特点(如模仿厨师颠勺、画家挥笔)。 参与评价与反思 自评:“我喜欢自己画的彩虹翅膀,像天使一样!” 互评:“小红的宇航员头盔有星星贴纸,我也想试试!”
设计意图 :升表达与自信心 ,通过“介绍作品+动作表演”,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表现能力,强化“我的创作值得被看见”的积极心理。 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在观察他人作品时,学会用美术语言(如“颜色对比”“动态线条”)描述感受,初步建立审美评价标准。
总结与评价 教学总结 1. 课程内容总结 成长认知与艺术表达结合 :通过观察“成长变化”、想象“未来职业”,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美术符号(如动态线条、职业工具),完成从生活经验到艺术创作的转化。 分层创作与个性发展 :通过拼贴、绘画、立体材料等多元表现方式,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既保障基础造型技能的学习,又为想象力提供自由空间(如“彩虹翅膀”“太空种花”)。 情感价值观渗透 :在创作与展示中传递“成长充满可能”“职业无分贵贱”的积极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自信心。 2. 学生成果亮点 创意表达 :学生突破常见职业框架,涌现“恐龙医生”“云朵建筑师”等超现实形象,体现大胆想象力。 材料运用 :能自主结合剪贴与绘画,部分学生尝试用锡纸、黏土等增加作品立体感。 语言表达 :在作品介绍中初步使用美术语言(如“我用弯曲的线表现跑步”“蓝色背景像太空”)。 教学评价 1. 教学亮点 游戏化情境设计 :通过“猜猜婴儿照”“职业模仿秀”等活动,将美术知识与趣味互动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课堂参与度达90%以上。 多元评价机制 :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结合,既关注作品效果(如色彩、创意),也重视创作过程(如材料尝试、合作分享)。 跨学科融合 :关联生活(成长照片)、语言表达(职业描述)、科学(宇航员服装功能),丰富课程内涵。 2. 学生能力提升 美术技能 :85%学生能运用基本形状(圆形头、长方形身体)表现人物,60%尝试动态设计(弯曲四肢、倾斜身体)。 社会情感 :通过角色扮演与同伴互评,学会尊重他人梦想,合作共享材料。 批判性思维 :在讨论“虚构职业”时,部分学生能解释设计逻辑(如“魔法园丁需要阳光水壶和彩虹种子”)。 3. 反思与改进 时间分配优化 :部分学生在拼贴环节耗时较长,下次可提前准备半成品材料(如预剪服装轮廓)。 个性化指导深化 :对想象力薄弱的学生,可提供“职业特征思维导图”(服装+工具+动作)作为支架。 技术融合尝试 :条件允许时,可引入AI绘画工具(如简单涂鸦生成职业形象),激发数字艺术兴趣。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与形式 1. 基础性作业(必做) 题目 :画一画《未来的我》 要求 :用A4纸或彩色卡纸,画出“未来自己”的职业形象或理想状态。 至少包含: 动态设计 (如奔跑、飞翔)、 职业工具 (如画笔、听诊器)、 背景场景 (如太空、森林)。 材料建议 : 可用水彩笔、蜡笔绘画,或用家里废旧材料(如纽扣、布片)拼贴装饰。 2. 拓展性作业(选做) 题目 :做一做《成长时光机》 形式 (二选一): 选项A:亲子手工 与家长一起制作“成长对比图”:左边贴一张自己的婴儿照片(或画婴儿形象),右边用黏土或剪纸表现“未来的自己”。 用纸盒、瓶盖等废旧材料制作立体模型(如“未来太空站”“魔法学校”)。 选项B:观察记录 观察家中长辈(如父母、爷爷奶奶)不同年龄段的照片,用简笔画记录他们的变化(如发型、眼镜、皱纹)。写/画一句话:“我发现的成长秘密是: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成功经验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通过“猜婴儿照”“职业模仿秀”等游戏化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90%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未来梦想,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例 :一名内向学生受“彩虹翅膀”示范启发,大胆画出“会飞的图书管理员”,体现情境代入对表达的促进作用。 2、 分层指导保障全员参与 简笔画模板帮助能力较弱学生完成基础造型,超轻黏土、锡纸等材料的引入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创意,作品呈现多样性。 例 :一名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剪贴卡纸完成“厨师形象”,获得成就感后主动尝试添加黏土食材。 3、 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 结合科学(宇航员服装功能)、语言表达(职业描述)等学科,学生能从多角度解释创作逻辑。 例 :学生解释“恐龙医生”设计:“恐龙需要大号听诊器,因为它们的心脏比人类大!” 二、存在问题 1、 时间分配需优化 拼贴环节耗时较长,部分学生因剪裁精细度不足导致进度滞后,压缩了展示评价时间。 例 :5名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背景添加,作品展示时缺乏完整表达。 2、 想象力引导不均衡 约20%学生受教师示范影响,模仿“宇航员”“医生”等常见职业,未充分展开个性化想象。 例 :多名学生作品出现雷同的“白大褂+听诊器”医生形象,缺乏创新细节。 3、 材料使用安全性 剪刀传递时个别学生未遵守“尖端朝下”规则,出现短暂混乱,需加强课堂管理。 三、改进方向 1、 细化时间管理策略 预剪材料包 :提前准备常见职业服装、工具的卡纸轮廓(如头盔、听诊器),缩短拼贴时间。 倒计时提示 :创作环节用可视化计时器(如沙漏、电子倒计时)帮助学生掌握进度。 2、 深化想象力引导 头脑风暴游戏 :增设“职业魔法箱”环节,学生随机抽取道具卡(如“彩虹宝石”“时间机器”),结合道具设计虚构职业。 问题链启发 :追问“如果你的职业在海底/太空,工具会有什么不同?”“你的职业能解决什么问题?”,推动深度思考。 3、 强化安全与规则意识 安全儿歌强化 :创编工具使用口诀(如“剪刀传,尖朝下;胶棒涂,轻轻刮”),通过朗读加深记忆。 小组监督员 :每组选一名“安全小卫士”,负责提醒同伴规范操作。 四、反思启示 美术即“看见” :低年级学生创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法精准,而在于通过艺术被“看见”内心世界。教师需减少干预,多用开放式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替代直接修改建议。 成长教育契机 :职业主题创作可自然关联德育,如讨论“职业需要哪些品质?”(医生要细心、消防员要勇敢),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 技术赋能创新 :尝试引入简易数字工具(如平板涂鸦软件生成动态背景),让传统美术与科技结合,提升时代吸引力。 本课以“成长”为纽带,将美术表达与生命教育融合,但在想象力激发与课堂管理细节上仍需精进。未来可尝试“主题式长周期创作”(如两周完成“未来城市”立体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度体验艺术与成长的联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