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乌云飘 雨点落 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1 乌云飘 雨点落 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6 09:5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单元 有雨来啦雨来了趣的
第 1课时 乌云飘 雨点落
本课问题 雨天会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雨是怎么样的?下雨时身边的环境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观察大雨、小雨的雨线有什么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乌云、雨滴的图片和视频)、范画、绘画工具(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或蜡笔。) 学生准备 :绘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 通过观察和描绘乌云、雨点的形态与色彩,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雨景的独特美感,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感知能力。 体会雨天带来的宁静、清新与生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意境感知。 艺术表现 :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基本元素来表现乌云和雨点的特征,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法来表现雨景的氛围,通过点滴状的笔触表现雨点的动态感。 创意实践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乌云、雨点等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运用长短、疏密不同的先画出不同形态的雨。 文化理解 : 通过讲解雨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雨水象征生命之源、清洁与净化等,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结合雨水的生态作用,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乌云、雨滴等自然元素的表现方法,能用点或线画出不同形态的雨。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在作品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雨来啦”的第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乌云和雨点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利用美术手段表达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通过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还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 探究与发现:雨是什么样的?下雨时身边的环境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对比下雨前后环境的变化,鼓励学生细致观察雨天的特征,如雨滴形态、落地声音、空气味道等,又如地面湿润、植物反应、行人行为等,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好奇心。同时雨天探究活动可以自然地融入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整合学习,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教材的16页还出示了安全提示:“雷雨天气要注意安全避雨,防止雷电伤害”。教会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应采取的正确防范措施,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教材设计了方法指导,学生可以通过长短线、调整线的疏密、改变线的模样来表现各种不同的雨的状态。课本中选用的学生作品富有活力和情趣,学生用密集的短线表现出雨的状态和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点与线在表现雨的多样形态时所展现出的生动魅力。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较差。他们喜欢动手实践,但绘画技巧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乌云和雨点有一定的观察和感知,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的了解。他们可能能够简单描绘出乌云和雨点的轮廓,但在色彩运用和细节表现上还需要提升。学生渴望通过美术课程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他们希望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对乌云和雨点的理解和想象。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学习难点与障碍方面:存在观察力不足,学生可能难以细致观察乌云和雨点的形态变化,导致绘画作品缺乏细节和生动性。绘画技巧有限,一年级学生的绘画技巧尚不成熟,可能难以准确表达乌云和雨点的形态和色彩。针对这些难点和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观察素材、进行细致的示范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克服。 本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重点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目标 1、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点,以及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这些自然现象的基本绘画技巧。 2、评估学生在观察、讨论和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考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以及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探究新知(30 分)知识的理解与表达知道雨是一种天气现象,了解乌云和雨点的特征,感知雨天的自然美景,细致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环境变化(25 - 30 分)知识掌握一般,能了解一部分相关知识(18 - 24 分)不能认真听讲,对新知一知半解(0 - 17 分)方法掌握(20 分)练习长短、疏密的线条能够熟练画出长短、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出鱼的不同形态(16 - 20 分)基本能够掌握线条规律(10 - 15 分)画面杂乱(0 - 9 分)绘画技能(30 分)线条表现、造型能力等作品能够准确表现出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点。线条流畅、色彩运用得当能够营造出乌云压境、雨点纷飞的氛围。(25 - 30 分)基本能表现出乌云和雨点,画面效果一般(18 - 24 分)画面效果很差(0 - 17分)学习态度(10 分)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主动探索(8 - 10 分)能参与课堂,较认真完成作业(5 - 7 分)课堂参与度低,作业敷衍(0 - 4 分)创新与独特性(10 分)作品是否有独特视角、新颖表现手法视角独特,表现手法新颖,给人深刻印象(8 - 10 分)有一定独特之处,表现手法有新意(5 - 7 分)缺乏创新,表现手法常规(0 - 4 分)
三、评价方法 1、 作品展示与评价 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描述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以及自认为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伴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意、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创意表达和情感投入,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2、 观察记录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创新思维,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等。根据观察记录,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和提升这些能力。 3、 口头表达与评价 在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以及对他人作品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 四、评价标准 1、作品能够准确表现出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点。线条流畅,色彩运用得当,能够营造出乌云压境、雨点纷飞的氛围。 2、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讨论和实践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能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并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3、学生对自然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美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具有感染力。
环节一:视频导入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下雨天的视频或图片(如暴雨前厚重的乌云、细雨时轻薄的乌云),以及雨声的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那你们喜欢雨天吗?为什么?雨天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验和感受。 学生活动 : 聆听雨落的声音,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分享自己对雨天的感受和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雨天的特点,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环节二:讲授新知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二、观察与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乌云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乌云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提问:“同学们看这些乌云,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 继续展示图片,聚焦乌云的颜色和质感,提问:“再看看乌云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它们看起来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呢?” 播放一段乌云飘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乌云的动态。展示雨点的图片,提问:“现在我们来看看雨点,它们都一样大吗?是直直地落下来,有没不同方向的呢?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观察大雨、小雨的雨线有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图片和视频,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乌云的形状和颜色,完成任务单。 观察与发现乌云形状颜色质感雨点大小疏密方向
观察雨点的图片,用手指在空中比划雨点的形状,感受雨点的大小、疏密和坠落角度。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准确捕捉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点,为后续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环节三:方法指导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三、绘画示范与练习 教师示范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乌云和雨滴。强调乌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以及雨滴的透明感和动态表现。 线条的魅力 :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或大白纸上用不同长短、疏密的线条演示雨的不同形态。例如,用短而密集的线条表现细雨绵绵,用长而稀疏的线条表现倾盆大雨,用曲折的线条表现风中的雨丝。 讲解要点 : 细雨 :线条短而细,排列紧密,可以轻轻描绘,营造出轻柔细腻的感觉。 中雨 :线条适中,既不过于密集也不过于稀疏,表现出雨势适中的状态。 大雨 :线条长而粗,间隔较大,可以用力描绘,表现出雨势猛烈、急促的感觉。 风中的雨 :线条呈曲线或波浪状,表现出雨丝被风吹动的效果。 示范实践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雨的不同形态,并给予即时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观看教师的演示,理解线条在表现雨景中的作用。 尝试在练习纸上模仿教师的线条,感受不同线条带来的视觉差异。积极参与上台实践,体验线条表现的乐趣。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乌云和雨滴的描绘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环节四:表现创意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四、实践作业:用点或线画一画不同形态的雨。 作业要求 : 使用点或线(或两者结合)来表现不同形态的雨。 可以是细雨、中雨、大雨,也可以是风中的雨、雨后的水洼等。 鼓励创意表达,可以添加其他元素如乌云、闪电、彩虹、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根据作业要求,开始创作自己的雨景画。 运用所学的点和线表现方法,尝试表现不同形态的雨。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实际创作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富有个性的雨景作品。
环节五:展示与评价
教师活动5 学生活动5
五、展示与评价 在展示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画面的创意性、雨景的表现力(如线条的长短、疏密是否恰当地表现了雨的形态)、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构图是否合理等。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优秀作品的要素,也能在评价他人作品时更加有据可依。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乌云和雨滴的描绘方法以及雨天场景的表现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乌云和雨滴,雨天还有哪些元素可以表现?你能想到哪些创意来表现雨天?”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灵感、所用技法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小故事。这样的展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欣赏 。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从同伴的作品中发现优点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互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与评价 经过这一堂充满创意与想象的美术课,我们共同探索了“乌云飘,雨点落”的奇妙世界。今天,你们用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点、线这些简单的元素,赋予了生命与情感,绘制出一幅幅生动而独特的雨景画。 我看到,你们在观察乌云时那份专注的眼神,仿佛能够穿透云层,窥见雨滴即将落下的瞬间;在创作过程中,你们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将细雨绵绵、大雨滂沱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滴雨,每一条线,都凝聚着你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特别令我欣慰的是,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你们勇敢地站上讲台,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同时也不吝啬地给予同伴真诚的赞美和建设性的建议。这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正是我们课堂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成长的路上总免不了挑战与不足。有的同学在时间的把握上稍显紧张,有的同学在点、线的运用上还有待提高。但请记住,每一次尝试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每一次不足都是前进的动力源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定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是你们让这堂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收获,继续前行,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更多未知的美丽。 期待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再次见证你们的成长与蜕变!
作业设计 1、绘画作业 任务 :以“雨景”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画面需包含乌云、雨点以及雨中的其他元素(如人物、动物、景物等),要求构图合理,主体突出,色彩搭配恰当。 要求 :使用水彩笔、油画棒或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注意线条的流畅性和色彩的对比性,通过画面表现雨天的氛围和情绪。 2、 手工制作作业 任务 :利用彩纸、皱纹纸、黏土等材料,制作与雨景相关的创意作品,如纸雕雨滴、黏土乌云等。 要求 :发挥想象力,将材料特性与创作意图完美结合,制作出具有表现力和创意的作品。同时,注意作品的细节处理和整体美观性。作业可以二选一完成。
板书设计
形状 大小 乌云:颜色 雨点: 形状 质感 疏密 动态 掉落轨迹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现雨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观察乌云和雨点的特征,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作品中进行了较好的表现。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一、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通过直观演示,我向学生展示了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认识。小组讨论环节则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实践操作环节则让学生动手创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二、学生表现与反馈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和创作。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细腻精致,有的大胆创新,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然而,也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对美术缺乏兴趣或者对创作感到困惑。针对这些情况,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时间分配问题 :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我发现实践操作环节的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为实践操作环节留出更多的时间。 个别学生缺乏兴趣 :针对少数对美术缺乏兴趣的学生,我需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引入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创作主题,或者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 作品评价标准不明确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我发现自己对于作品评价标准的把握不够明确,导致评价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作品评价标准,以便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品。 四、总结与展望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乌云和雨点的形态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现雨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采取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同时,我也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