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唐山大地震》钱刚学习目标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二 钱钢 (1953 - ) 原为解放军记者,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为救灾队员之一, 目睹地震灾情及亲身与灾民接触
1986年重访唐山,采访大地震后的死难者家属及幸存者, 真实地报导大地震的面貌197619862003中国大型报告文学的典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作品《海葬》、《蓝军司令》等 本文节录自《唐山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 属报告文学何谓「报告文学」?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色;
所记述的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
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访问,再通过艺术的 表现手法,渗入作者个人的所感,将事实报导 出来。报告文学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 唐山大地震小資料发生日期:1976年7月28日
发生时间:凌晨3:42
地震级数:黎克特制7.8級
死伤数字: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 重伤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崭新(zhǎn) 坚硬(yìng) 倒塌(tā)
茫然(máng) 挪动(nuó) 黑魆魆(xū)
磋商(cuō) 焦灼(zhuó)
2.词语辨析
(1)羡慕·仰慕
两者都是动词。
“羡慕”指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如:我羡慕别人的童年幸福甜美。
“仰慕”指敬仰思慕。如:久闻大名,不胜仰慕。
(2)茫然·懵懂
两者都是形容词。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如:茫然不知。
“懵懂”指不明事理,糊涂。如: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3)偶尔·偶然
“偶尔”指情况并非经常出现。如:课余我偶尔也写点文章。
“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如:偶然相遇。
第一部分:概括表述唐山大地震的惨烈和灾难带给人的心灵震撼。1.“第一次”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第一次”表现灾难是空前的、史无前例的,表明“唐山大地震”不仅是唐山人民的灾难,也是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灾难。
2.“一切属于人的品质都包容了”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暗写灾难不仅给人们造成伤害,同时也是对人类的考验,引出下文对灾难中的人们的表现的描写。
3.“一连串急促的枪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渲染紧张的气氛,说明有重大的事情要发生。
4.这句话表现了战士怎样的品质?
提示:表现了大难来临时幸存的战士们忠于职守的品格。
5.描写“铁门”“岗楼”的内容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提示:白描手法,表现地震破坏的程度之强。
6.“不复存在”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说明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很强,带来的损失很大。
7.这个比喻句体现了怎样的情况?有何作用?
提示:表现呼救声之高、求救人数之多,为下文囚犯救人埋下伏笔。
8.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欲扬先抑。看似囚犯们的一个阴谋,实则是他们准备救人。
9.作者在“看守所”一节中为什么要细致描写囚犯救人的内容?
提示:震后的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分,安静地站在警戒线内,到后来在三人请求下,被看守员批准一同救人。
在灾场上,他们和其他普通人一样,努力救人,他们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急,已忘记自己囚犯的身份,只是一心一意地去救人,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焦急。
作者这样写,目的在于表现在大灾面前,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最善良的部分——人性。
跑回家去抢救自己的父母姐妹了。其中两名,在处理完家事之后又主动地到公安局自首,返回了看守所。还有一个正在他家的废墟上忙碌,公安局的摩托车到了。
层解:在大难面前所有的人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第二部分:看守所的囚犯们主动请求救人、奋力抢险的场景。
第三部分:盲人们奋力抢险并用音乐鼓舞人们与灾难斗争。
1.囚犯们没有一个逃跑的说明了什么?
提示:约束囚犯的不是法规、枪械,而是囚犯们心中存在的道德防线和人性的光辉。
2.“沉静”“冷峻”两个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体现盲人的品格,表现出他们的冷静、刚毅,为下文他们的抢险、用音乐鼓舞人们的描写埋下伏笔。
3.资希圣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资希圣出现在无边的废墟上,突出了灾难的严重性,令人感到刻骨的悲凉之感。
4.这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出盲人们对灾难的感受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坚强表现。
5.对乐器的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表现盲人们对破败不堪的乐器的珍惜,表现在大灾面前盲人的坚强性格,他们想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鼓舞人们重新振作起来,共同面对灾难。
6.该段中的几个“力”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指不畏灾难的坚强、从容,抗震救灾的勇气和信念等。
7.“透风的小棚竟变得那样温暖”是否矛盾?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透风”指灾难之后搭起的小棚的状态,以此体现灾后人们的艰难生活;“温暖”指灾后人们在困难面前的生死相依精神。
第四部分:叙写“大户”由聚到散的过程,表现“大户”中的人们团结友爱、同甘共苦的生活状态。1.“主心骨”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大家的精神支柱。震灾之后大家显得十分无助,热心、有主见的“五室婶”成了大家的精神依靠。
2.人们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灾难让人们痛苦不堪,生存艰难,但相互帮助又使每个人都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大家在一起感觉到十分融洽。
3.“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解体?
提示:“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些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
自主探究1.请简要解说“我仿佛第一次从灾难的角度来观察我的民族、我的同胞、我的星球”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第一次”表现唐山大地震是空前的、是史无前例的。这句话不仅表明“唐山大地震”是唐山人民的灾难,也是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灾难,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2.简要解说“一切属于人的品质都包容了”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案】 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伤害,同时也是对人类的考验。以此引出下文对灾难中的人们的描写。
3、?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4. “那些日子是苦涩的,也是温馨的”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灾难使人痛苦不堪、生存艰难,但相互的帮助也使每个人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5、?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指导:(1)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因此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2)融情于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合作探究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导: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
小结????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1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们人间奇迹的!?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绷(bēng)带 羡(xiàn)慕 权衡(hén)
残(cán)酷 断肠(cháng)
B.凌(líng)晨 警(jǐng)告 引擎(qíng)
急促(cù) 呻吟(yín)
C.惊醒(xǐng) 茫(máng)然 血痕(hén)
凄(qī)凉 吞噬(shè)
D.嘶(sī)哑 菜谱(pǔ) 改锥(zuī)
摇(yáo)晃 疏(shū)远
B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赎罪 呼萧 断壁残垣
B.骄阳 暄闹 辨认 影影绰绰
C.骚动 沙哑 焦灼 有条不紊
D.盗窃 忙禄 冷峻 惨不忍睹
C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记者调查发现这四条河流都存在私自挖沙的行为,部分河段河道支离破碎,河流两边的植被、良田遭到毁灭性破坏。
B.法国总理27日在巴黎表示,政府将竭尽全力在一年内明显改善就业状况,降低财政赤字,实现经济增长。
C.说到香奈儿5号这支香水,所有人都应该不陌生,不光是它的香味,还有它的历史都让女子们为此手忙脚乱。
D.此次展览为期一周,共展出123张图片,反映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伟大历程。
【解析】 A项,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B项,竭尽全力:用尽全部力量。C项,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应改为“神魂颠倒”。D项,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完善人才的任用、培养、激励、评价机制,着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B.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按计划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
C.“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D.红十字会接连陷入信用危机,问题在于我们的慈善机构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整个慈善业制度存在缺陷造成的。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任用、培养、激励、评价机制”改为“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C项,搭配不当。“推销”不能与“人”搭配。D项,句式杂糅。“原因还是……造成的”杂糅。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________,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________,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得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
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
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飞动如闪电”,以视觉形象沟通听觉形象;“高亢如天风”,从听觉角度写声调高。“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跟前两句交叉衔接。“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承前面短句“北平郊外”,形成“短短——长长”的节奏,亦与下文的节奏相应。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