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理解字词,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朗读课文,明白作者写信的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分析揣摩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学习本文驳论的方法及效果,并能练习写作。2、过程与方法:深情朗读部分片段,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出现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分裂,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而蒋介石当然也不会明目张胆这么干,所以,两家关系依然没变,党内还是同志,但实存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廖仲恺(1877
~1925年),
字恩煦,广东
惠阳人,同盟
会的骨干, 孙
中山先生的亲
密故友。在中
国共产党提出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后,
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
他坚持“联俄、
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
为国民党右派所
不容,1925年
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 1926年6月灵柩由夫人何香凝运来南京,9月于此举行国葬。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妇女部部长。
在廖仲恺先生遇
难后,她继续团
结国民党左派与
右派进行斗争。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她已近古稀之年,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作
出了贡献,在
全国人民中享
有很高的声誉.
1972年9月1日
在北京逝世,
终年95岁,9
月6日灵柩运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蒋介石之子,浙江秦化人蒋经国1925年10月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亦称中山大学)、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受红色赤都洗礼,还是比较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挤中共的那套做法深为不满。“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蒋经国都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发表公开声明,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反革命举动,要求国民党回到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正确路线上来。背景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中共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82年蒋经国在台发表悼念蒋介石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初读感知1、生字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苟同gǒu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未雨绸缪chóumóu 难辞其咎jiū
同捐前嫌xián
2、字词积累
咫zhǐ 尺:比喻距离很近。
幼时同袍:形容当年很亲密。
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珍摄:保重身体。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诠quán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
悖bèi谬:荒谬,不合道理。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责任。咎,罪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苟gǒu同:随便地同意。
毋庸赘zhuì 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呀。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未雨绸缪mì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分析课文结构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
开头结尾情词恳切叙述友谊与交往,表达思念与渴望重逢愿望,中间诚恳劝说蒋经国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并中肯反驳错误言论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讨论并归纳:
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的: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再次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从忠孝角度劝说。
讨论:2、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
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态度:“余期期以为不可”
“实相悖谬”
“实难苟同”
“未免自欺欺人”
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3、反驳语言有何特点?4、课文中“愿弟慎思”“愿弟再思”“愿弟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第三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如果顺应历史面动,将受世人推崇,名留青史;如果逆历史潮流则将难辞其咎。何去何从希望经国谨慎思考。
第四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都给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经国先生负起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任。这也是事关国民党的兴亡绝续,希望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五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扩大为民族,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之人。
作者从两岸,及亚太局势谈起,再谈国共合作的历史及国民党的前途,最后谈到有关忠孝的问题。从大久落笔,最后落到个人,句句是为对方设想,内容上环环想扣,结构是以此作结,结构严谨。
5、 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6、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课后练习三)
???????? 局促东隅,终非大计
????????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讨论并归纳:
???????? 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希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 如果再犹豫不决,或者推到将来,这样不仅空生烦恼,你也将难以推卸应有的责任。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时间不多了,赶快行动起来,免得夜长梦多。
???????? 表达深切怀念,亲切关怀之意。
以上句子言简意赅,短句为主,表达急切之怀情。文言色彩浓厚,表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总结:
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全文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公开信发表以后: 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做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说理慎思再思三思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不统一的危害(反面假设)(正面劝说)劝说角度:结合蒋、廖两家的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涵的情感
1“经国吾弟”,“历历在目”,“此诚憾事”,“深为悬念”,“至盼”
2“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盼弟善为抉择”
3“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
4“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5“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
品读赏析1、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如:信旨“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最后用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方。
本文运用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实质就是先阐述正面观点,再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即先说后驳。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先说后驳的表达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观点阐述的较为清楚,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只要点出其要害就可以了。
2、文章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
如:本文第二点劝说,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是通过两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进行说理,然后从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进行反驳。
从内容上说,上段第一点的劝说,已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说明,本段又从国民党的兴亡利益来阐明信旨。这种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反驳错误言论,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如遇到此类需解劝的事情,在写信中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主题: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作者与蒋经国的友谊与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统一大业上的立场,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咎 咫尺 珍慑 悖谬 苟同
同捐前嫌 巧言令色 未雨绸缪
2三民主义是____ 、____ 、____ 。
3“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是什么? 民族、民权、民生。 一切有意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人、组织和团体。思考: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反驳语言有何特点?书信格式某某:
你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此致敬礼某某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