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草莓伊瓦什凯维奇(波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说明:
《草莓》是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散文佳篇,为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所作。它凝聚着作者提魂摄魄的感受,寄寓着激动人心的生活哲理。在文中,“草莓”是“触媒”,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触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慨叹,更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师可以此“触媒”为教学抓手,进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文中许多语段优美如诗,琅琅上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吟味,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难点: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教学内容。但教学不宜面面俱到。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上,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年期两个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的联想,均带有强烈的个体经验色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才能领悟。
高中学生多不具备这样的人生经验,如果过于注重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恐怕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论对“变化”的理解,循循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蕴。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作家档案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卡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字词积累葱茏 璀璨 槲树
盎然 硕大 韶华
禀赋 荒诞 馨香
沁人心脾 惴惴不安
Cōng lóngCuǐ cànhúàngshuòsháobǐng fùdànxīnqìn pízhuì词语注释[反常]?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疏落]?稀疏零落。[起眼]?课文中是显眼、引人注目的意思。[欢歌笑语]?欢乐地歌唱,快活地笑。形容十分高兴、非常欢喜的场面。[妖艳]?课文中指鲜艳,明丽。[兴味]?趣味、兴趣。[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硕大]?指非常大,超出一般。[稀世]?世上少有。[消逝]?消失。[察觉]?发觉,看出来。[色调]?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幻觉]?课文中指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原指在没有外在刺激的情况下而出现的不正常的知觉。幻觉有多种,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隐瞒]?课文中指否认、不承认。原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妙龄]?课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时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时期。[突变]?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心性]?课文中指性情、性格。[再造]?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剥夺]?课文中指强行夺去。通常还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馨香]?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同义词辨析(1)硕大??高大??巨大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很大的意思。主要区别:“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规模和水平,没有局限于高度、规模、数量等。“高大”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巨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本课例句:“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2)思绪??思路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思想的线索的意思。主要区别:“思绪”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即指情绪、心情。如:思绪不宁。本课例句:“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文题解读
文题中的“草莓”有两层含义:一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虚指青春,暗指流年似水,青春易逝。以“草莓”为题,既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又反映出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
一(1——3)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
1、夏意正浓的秋景和欢快的心情。(天气、树、天空、农村)
2、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回想六月。(过渡)
3、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
第1至3段的作用:一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二从行文思路看,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二(4——6)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4、5由季节更替联想出生命的演变。(这两段分别与第1、3段相照应)
6、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珍惜时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文?它表达了什么主旨?《草莓》是一篇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把握本文主旨,抓住文章关键句,如“直到那时……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等, 并作概括: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告诉人们要珍惜过往,正视未来。2、草莓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对草莓着墨并不多。在文中第二段,作者发现了一颗晚熟的草莓,这草莓的香甜引发了作者对于生活感受的回味与感悟,草莓起到了“触媒”的作用。在文末,再次提到六月草莓的馨香,象征美好的青春岁月。品读课文1—3段1、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由九月带到了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2、六月和九月的乡村有何不同?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 天空湛蓝 空气芬芳
九月:树木“绿→黄” 天空“蓝→灰” 果实芳香
3、是什么原因使得二者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是时间的不同。
4、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几乎是相同的景物,用意是什么?
——引导:强调。
追问:强调什么?
——强调自然景物看似“不变”实质在“变”。
用课文原话就是,“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不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是无法遏制的自然规律。
再追问:作家的想象力往往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
分析:作者是怎样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请大家找出几组相照应的句子深入感悟。 借助于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浓”,人置身于这样的景色,心境是“欢快”的。问题探究 1、第一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映出来的人的心境是如何的? 2、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蔚蓝也将成为灰色,借此突出“秋的气息”。 3.思考:能不能揣测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明确:“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以为一切都没有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一颗硕大的草莓”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九月:
夏意正浓 九月:
秋的气息 碧绿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绿—枯黄湛蓝
蓝宝石
晶莹璀璨蔚蓝—
灰惨惨果实芳香天气 树木 天空 农村反常的暖和欢歌笑语欢快的心田异常的温暖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1、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引发下文对生命的联想。 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4、5两段分别与1、3两段相照应。
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与第4段“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照应。
问题探究 4、文章的4、5两段分别与前文的哪两段想照应?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3段“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与第5段“ 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照应。
第3段“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与第5段“ 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照应。
问题探究 5、作者是否是一味的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呢?找文中原句回答。例如:
A、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问题探究 6、“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六月的气息”指青春年华。此段中,“六月的气息”“六月草莓”已经虚化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 它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的女子。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流年似水,青春一去不再回,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为“前面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办”。结尾这段话总结了全文,又充满理趣,引人深思,耐人寻味。7.人生的“变”到底是种怎样的“变”呢?作者在第5段中有一句话写的非常好,“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请大家结合文章感悟,“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明确:剥夺的是岁月(生命、青春),增添的是事业。
再追问:同学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来证明“剥夺与增添”之“变”?
——引导:①镭的微弱蓝光,剥夺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貌,却增添了她跨越百年的美丽。
②官场的争斗,剥夺了苏轼的仕途,却增添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8、面对“剥夺”与“增添”,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9、面对人生的“变”与“不变”,作者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引导:品读第5、6段(有过变化)。
“激动不安,……”
“虽然曾经“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追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青春虽然一去不复返,青春的岁月里虽然犹豫过、彷徨过,但更多的是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信念也永远没有改变。品味欣赏 【深意句】“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趁年轻时光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六
月九
月树木翠绿天空湛蓝花果芬芳联想青春期:如花似锦 韶华灿烂成年期:成熟、从容、理性、有经验时光易逝 时不我待绿-黄蓝-灰果实芳香回顾文章的结构草 莓主题理解 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产生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 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一寸光阴一寸金
珍惜时光 1、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情景相生, 真挚感人。写作技巧 2、托物言志的写法。 3、运用联想,前后照应。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延伸拓展明日歌
这首歌告诉我们很多人的时光在“待明日”中白白流逝,结果虚度一生,一事无成。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养成拖延的恶习,要爱惜年华,珍惜时间,否则会贻误终身。珍惜时间格言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3、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5、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7、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1、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莎士比亚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3、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朱德 4、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春天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高尔基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中国谚语6、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萧伯纳7、我宁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只要爬起来,就要有进无退 ——年轻张海迪青春格言练习一、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二、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三、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探讨题 关于时光,人们有许多比喻,如“流年似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那么,你将如何珍惜青春和生命呢?请写出你对此的感想。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