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的愤怒与良知
情境导入:废墟与疑问
初读疏通:字词与朗读
精读赏析:文本探究
情感升华:良知与回响
历史回响:伤痛与崛起
练习拓展:巩固与延伸
目 录
CONTENTS
情境导入:废墟与疑问
01
观看视频
当珍宝被付之一炬:你会怎样
圆明园西洋楼复原图,两侧为十二生肖铜首
圆明园遗迹
如果心爱之物被抢走、毁掉,会是怎样的感受?
问题: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会如何评价本国军队的这场“远征”?
当珍宝被付之一炬:你会怎样
背景了解
本文的背景是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殖民特权。1860年,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后一路北上,于10月6日攻抵北京西郊,并占领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随后,联军士兵和军官在园内进行了长达数日的疯狂劫掠,无数珍贵文物、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为掩盖掠夺罪行并对清政府施加心理上的彻底打击,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伯爵于10月18日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连续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座凝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和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旷世杰作化为一片废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痕。
背景了解
本文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当时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匠,一位具有强烈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浪漫主义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此信时,他正因为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而被迫流亡海外。收信人巴特勒上尉则是一位参与了此次远征的法国军官。他致信雨果的意图并非真诚请教,而是希望凭借雨果的崇高声望,为其国家的侵略行为披上“文明”与“荣耀”的外衣,获取来自文化名流的公开赞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的回信展现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伟大良知。他并未迎合本国政府的立场,也未沉醉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毅然站在了人类文明与艺术价值的全局高度,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的谴责。他不仅以瑰丽的文字描绘了圆明园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更以“强盗”的比喻对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这使得这封信远远超出了一般私人通信的范畴,成为了一篇声讨殖民罪行的檄文、一份捍卫人类文化遗产的宣言,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彰显着正义与人性的光辉。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法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827年,逝世于1885年。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雨果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关心正义与人权。他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体知识——书信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一封完整的书信通常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写明对收信人的称谓,后加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正文:①开头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用礼貌用语,如 “你好”“您好” 等。 ②主体,详细说明你要谈论的事情或表达的情感。可以分段叙述,每段讲一层意思,做到条理清晰。 ③总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或表达希望、祝福等。如“盼望您的回信。”、“就此搁笔。”
结尾(祝愿语):在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此致” 后不加标点,另起一行顶格写 “敬礼!”。
署名: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
日期:在署名的下一行写上写信的具体年月日。
初读疏通:字词与框架
02
赃物( ) 琉璃( )
珐琅( ) 晨曦( )
惊骇( ) 瞥见( )
劫掠( ) 箱箧( )
给予( ) 制裁( )
眼花缭乱( )
zāng
liú lí
fà láng

hài
piē
jié
qiè

cái
liáo
读准字音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理解词义
朗读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精读赏析
03
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第 2 - 9 段):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一层(第 2 - 3 段):介绍圆明园,赞美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第二层(第 4 - 5 段):指出圆明园被劫掠、焚毁,是 “两个强盗” 的恶行,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第三层(第 6 - 9 段):具体描述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批判英法联军的罪恶,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 10 段):呼应开头,运用反语,旗帜鲜明地答复巴特勒的来信,再次强调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
精细研读
1、a.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从文章格式上看:它是“书信” (应用文体)。
从文章内容和功能上看:它是“议论文” (议论文体)
b.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核心论点: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强盗行径,应受到谴责。
主张: 希望未来法国能将战利品归还中国。
精细研读
2、请阐明作者的论证思路。
文章遵循了“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经典结构。
引论 (第1段): 摆出巴特勒的错误观点(“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明确回信的缘由。
本论 (第2-4段):
(第2段) 高度赞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确立批判的价值基础。
(第3-4段) 猛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驳斥“光荣”的谬论。
结论 (第5-6段): 表明自己的立场(抗议),并提出希望(归还财物),最终给出自己的全部“赞誉”——这是两次偷窃,有两个窃贼。
精细研读
3、雨果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他用了哪些方法突出圆明园的价值?
①给予了极高评价: 称其为“世界奇迹”,与巴特农神庙类比,将其置于东方艺术的顶峰。
②运用了三个修辞手法
△比喻华丽: 用“恍若月宫的建筑”、“用瓷器建造一个梦”、“《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等比喻,极写其梦幻、瑰丽、神奇的特质。
△排比铺陈: “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 运用排比句式,磅礴有力地展现出圆明园建筑的丰富、材料的珍贵和设计的精巧。
△对比衬托: 将其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世界级奇迹并列,强调其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地位。
③历史评价: 指出它“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世世代代的结晶”,属于“各国人民”和“全人类”。
精细研读
4、第4段“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深意?
①结构上: 承上启下。上一段极尽赞美之能事,此句陡然一转,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和转折,引出下文的批判。
②情感上: 语言极其平淡,但蕴含了无比沉痛、惋惜、愤怒的复杂情感。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却像一声沉重的叹息,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③内容上: 宣告了一个巨大悲剧的发生,为下文的“强盗”叙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精细研读
5、雨果为什么称英法联军为“强盗”?他是如何具体描绘“强盗”形象的?
原因: 因为他们的行为就是抢劫和纵火,这与强盗的行径毫无二致。
描绘手法:
①叙述行为: “闯进”、“洗劫财物”、“放火”、“劫掠”、“均分赃物”——系列动词准确勾勒出他们的犯罪过程。
②生动细节: “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胜利者毫无愧疚、得意洋洋的丑态,将其无耻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精细研读
6、如何理解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
①这是尖锐的反语和讽刺。 雨果正是在用“文明人”的自诩来对比他们“野蛮”的暴行。
②揭示了侵略者的虚伪逻辑: 自封“文明”,却干着最野蛮的勾当;将受害者污名化为“野蛮”,从而为自己的暴行寻找借口。
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文明”与“野蛮”的身份和行为完全颠倒,产生了巨大的反讽效果,强烈控诉了所谓的“欧洲文明”在殖民扩张中的残酷与虚伪。
精细研读
7、第7段“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体现了雨果怎样的思想?
①体现了雨果清醒的阶级立场和深刻的人民观。 他能清晰地将发动战争的政府(统治者) 和普通的人民区分开来。
②表明了他的批判矛头: 他谴责的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政治领袖,而非两国的人民。这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③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他相信人民的良知和正义感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精细研读
8、文章结尾“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赞誉”是反语,表面上像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称赞,实际上是对英法联军侵略、掠夺中国行径的辛辣讽刺与批判。以这种看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表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精细研读
9、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说明。
对比论证:
①圆明园的美好崇高 vs. 侵略行为的丑恶卑鄙。
②欧洲自诩的“文明” vs. 在中国表现的“野蛮”。
③希腊、埃及等国的艺术奇迹被保护 vs. 东方的艺术奇迹被毁灭。
通过这些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增强了说服力。
精细研读
9、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说明。
☆驳论:属于论证方式而非具体论证方法 ,其本质是通过反驳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来确立己方观点的逻辑手段。
文章开头先树靶子(巴特勒的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批驳,最终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并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精细研读
10、这篇文章超越了时代和国家,至今读来仍震撼人心,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①正义的宣言: 它代表人类的良知,对不义之战和野蛮暴行进行了最直接的审判。
②文明的守望: 它捍卫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表明真正的文明是创造与守护,而非破坏与掠夺。
③人性的光辉: 它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不媚权、不狭隘、敢于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和博大胸怀。雨果站在了人类的立场,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这种精神无比高贵。
艺术特色
1、对比鲜明,震撼强烈
美与毁的对比: 极尽笔墨描绘圆明园如梦似幻的艺术之美,与其骤然毁灭的悲剧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情感冲击力。
文明与野蛮的对比: 将欧洲自诩的“文明”与其“野蛮”的掠夺行径对比,辛辣揭露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本质。
2、反语犀利,讽刺辛辣
全文运用反语作为核心批判武器。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全部赞誉”等,表面是称赞,实则是极致的轻蔑与讽刺,使批判更为深刻有力,入木三分。
艺术特色
3、语言磅礴,情感奔涌
浪漫主义笔法: 运用丰富的比喻(如“月宫”、“一千零一个梦”)和排比(“用…用…用…”),铺陈渲染,语言华丽磅礴,充满激情和想象力。
爱憎分明: 对圆明园的赞美饱含深情,对侵略者的抨击则充满愤怒与鄙夷,强烈的抒彩贯穿始终,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4、结构严谨,驳立结合
以书信体为外壳,以议论文为内核,采用“树立靶子—批驳论点—得出结论”的驳论结构,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先“立”(确立圆明园的无价),后“破”(粉碎“远征”光荣的谎言),层层推进,无可辩驳。
情感升华:良知与回响
04
文化价值
情感深化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始建: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名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也”之意。
特点: 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花园是其精华所在,开阔疏朗,自然典雅。
地位: 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称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范杰作。
拙政园俯拍
万园之园:辉煌与伤痕
拙政园 就像是一本精装的、唯美的抒情诗集。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古代一位文人士大夫的个人情怀、审美趣味和哲学思考。我们欣赏它,是在品味一首精致的诗。
而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则是一部包罗万象、气势恢宏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有中式园林,还融合了西方建筑(西洋楼)、图书馆(文源阁)、博物馆、科技馆(水法喷泉)、甚至是一个小型的“世界之窗”。它承载的是整个中华帝国在鼎盛时期的全部智慧、财富、气度和想象力。
圆明园的毁灭,意味着什么?
我们失去了一座“活的”文化宝库:
圆明园里不只有亭台楼阁,更有无数历代收藏的奇珍异宝、古籍书画、钟鼎彝器。它的被毁,相当于一整座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被同时劫掠并焚毁。无数能证明我们文明高度的实物证据,从此消失或流落异乡。
我们被斩断了一段文明的记忆:
这座园林是清朝五代皇帝,用150年时间倾力打造的。它的每一处设计、每一座建筑,都记录着当时的工艺水平、艺术审美甚至科学技术(如大型喷泉的水利技术)。它的毁灭,使我们文明传承的链条中,永久性地缺失了辉煌的一环。
我们被强行上了一堂“落后就要挨打”的课:
英法联军摧毁圆明园,不是为了赢得战争(当时战争事实上已经结束),而是为了摧毁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尊严。他们选择烧掉皇帝最心爱的园林,就是要打掉你的骄傲,让你从精神上彻底屈服。雨果说这是“两个强盗的胜利”,他看得清清楚楚。
历史回响:伤痛与崛起
05
我们今天痛惜圆明园,不仅仅是在痛惜一片消失的美景,而是在痛惜一段被暴力中断的文明,痛惜无数无法再现的人类智慧结晶,痛惜我们的民族曾经被迫承受的屈辱与创伤。
这座“万园之园”的废墟,就像一个永恒的警示牌,告诉我们:文明极其珍贵,但也极其脆弱。守护文明,需要强大的国力,更需要一代代人对其价值的深刻理解和珍视。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铭记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意义。
铭记历史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转化为建设祖国的持续动力。
理性爱国:记住与超越
自信激发
今日中国:崛起与自信
致敬雨果:胸怀比天空更阔
雨果的伟大,在于他拥有一颗超越民族与时代的人类之心。当同胞为劫掠胜利而狂欢时,他却以笔为剑,毅然站在人类文明和正义的一边,愤怒控诉暴行,深情声援遥远而陌生的中国。这份不受立场束缚的良知、不向强权低头的勇气和跨越山海的正直,使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人类精神史上永不黯淡的明灯。
练习拓展:巩固与延伸
06
写给雨果的回信任务
300字书信写作:以中国中学生身份感谢雨果的正义之声,简述今日中国面貌,表达传承其精神、守护和平的决心,要求使用至少两种修辞。
写作任务
THANK
感谢大家观看
汇报时间:2025/09/05
YOU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