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之后显示了空前的辐射力。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导入新课
隋唐制度的

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唐代 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局部
第7课
变化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罚
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问题1:贵族的话反映西周时期是怎样官员选拔制度?
问题2:刘邦及其汉朝的继任者们采取了怎样的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贵族
平民
材料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
中央任命
中正官(士族)
评定人才等级
任命官职
标准:家世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一)九品中正制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材料3:次凝之,仕左将军。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
问题3:根据材料3,指出王凝之是凭借什么取得这样的官职的?
问题4:根据材料3和材料4,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贵族特权的工具
材料4: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晋书·刘毅传》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二)隋唐科举制度
1.演进历程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新之处
选官权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材范围
问题5: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中正官
中央政府
推举
考试
士族、庶族
世家大族为主
考试成绩(分科考试)
门第
材料5: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开放性
集权性
公开性
公平性
(二)隋唐科举制度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3.影响
材料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材料6:此制的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6:据材料6并结合“学思之窗”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阶层流动;不利科技进步。
方式公开公平、获得上升渠道、向学风气浓厚;束缚思想个性。
小结: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德才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标准:渐趋科学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从地方到中央
范围:从贵族到平民
时间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唐
制度 三公九卿 中朝、外朝 尚书令-尚书台
1.形成
三省制形成
三省制正式确立
三省制完善
2.职权
(草拟诏令)
(审议/驳回)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系统
行政系统
(执 行 )
政事堂
(三省的一体化)
二、中央官制:宰相和皇帝的较量
3.特点与意义
材料7: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7:据材料7概括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特点
意义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节制君权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二、中央官制:宰相和皇帝的较量
三分相权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中书、
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六部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小结:
国家
人民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财政收入:赋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租庸调制
租、调、庸
两税法
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阅读教材P40,完成下列表格。从魏晋到唐代时期的赋税制度各是什么?其征税标准各是什么?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思考7:结合“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
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原则:
征税对象: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时间:分夏秋两次征收
征税标准和种类: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背景: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时间
要求:自主完成下列表格,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整合
九品中正制
三省制
均田制
租调制
魏晋南北朝
创新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
辐射
制度构建
泽被后世
宋元至今
课堂总结
奠定大唐盛世基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李小珊
探究: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怎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结合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立足国情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它规定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选择,注定其结局。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与时俱进
适时创新
以民为本
社会公平
治理效能
学习借鉴
探究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