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08: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能正确认读“塘、脑、袋、灰、甩、披、鼓”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审美创造.会写“两、条、哪、宽、那”5个字。 3思维能力.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借助课后习题第二题,按顺序排列图片。 4文化自信.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短语,了解“披、鼓、露、甩”4个动词的意思,能仿照例子说话。 教学重难点: 1语言运用.能正确认读“塘、脑、袋、灰、甩、披、鼓”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审美创造.会写“两、条、哪、宽、那”5个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二年级的语文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借助拼音读准题目。教师指名拼读“蝌蚪”,全班齐读课题。 3.教师小结:蝌蚪是青蛙的幼体,他们的妈妈是青蛙。(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图片之间预留一段距离。)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他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赶紧去读读课文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 1.尝试朗读课文,拼读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拼读词语,相机指导:读准“塘”的后鼻音,“袋”在“脑袋”一词中读轻声。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认读。 3.学习多音字“教”。①(出示文中短句: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教”在这个句子里怎么读?(jiāo)②读“jiāo”时,“教”这个字还可以组什么词语?学生交流。(预设:教书、教唱歌、教画画……)③这个“教”字还有什么读音?相应地可以组什么词语?同桌交流,齐读读音和词语。 4.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 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结读好长句子的方法:①注意在标点符号处稍停顿。②使用内容分解法。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板块三 随文识字,学会运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提问:小蝌蚪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池塘图片)借助图片识记生字“塘”,交流识字方法。 3.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的样子的句子。师生交流。 4.指导学习生字“脑、袋、灰、甩”。 (1)(出示词语卡片“脑袋”)交流识记方法:换一换、加一加等。 (2)(出示“灰”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引导观察:怎么记住这个字呢?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灰”是一个会意字,可以用手拿的火之意。本义为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后引申为粉尘、草木烧透后的颜色、无热量的、寂灭的、无生机的等含义。 (3)指导学习“甩”。①对比形近字“甩”和“用”。②动作演示“甩”。 板块四 研读变化,感悟表达 1.读一读课文第2~6自然段,画出小蝌蚪的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学生交流。(预设:①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②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③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④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引导思考。观察句子,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小蝌蚪一直在发生变化。) 3.(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按照顺序给它们排排队。 4.引导交流:你能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吗?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5.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又是什么样子呢?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学生交流。(预设: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6.指导学习“披、鼓、露、甩”。 (1)(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读一读,体会“披、鼓、露、甩”这4个动词是怎样生动地写出了青蛙的外形特点。 (2)谁能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3)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谁还能用“披、鼓、露、甩”这4个动词来说说句子? (4)课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比一比,看谁找得多、找得准。 板块五 指导书写,评价练习 1.观察比较,练写“两、条、哪、宽、那”。引导交流:观察这几个字,你觉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字的结构。 提示:“哪、那”字形相近,“那”+“口”=“哪”。“宽”是上下结构,要写得匀称、紧凑。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