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20: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理解词作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词。
2. 思维目标:通过对比分析,把握两首词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上的异同,提升归纳与思辨能力。
3. 审美目标:品味“明月”与“风雨”的意象之美,感受苏轼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旷达超脱的审美风格。
4. 文化目标:深刻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在逆境中保持从容、在遗憾中寻求超脱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词的核心意象与关键语句,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明月”与“风雨”的象征意义,以及二者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
评价任务
(一)朗读理解
1. 有感情朗读《水调歌头》,标注重音节奏。
2. 解释"琼楼玉宇""萧瑟"等关键词含义。
(二)意象赏析
3. 分析"明月""风雨"意象的象征意义。
4. 赏析"弄""任"等字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分析
5. 从创作背景、核心意象、人生态度等维度对比两词异同。
6. 说明两词表现旷达情怀的不同方式。
(四)感悟运用
7. 结合词句,谈苏轼人生态度对青少年的启示。
8. 选择最有感触的词句写一段读后感。
评价标准:
1.能准确理解词意(10分);2.能深入分析意象手法(10分);
2.能准确对比异同(10分);4.能联系实际谈感悟(10分)。
5.总分40分,32分优秀,24分合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学生任务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走近东坡
教师活动:以“人生困境与心灵选择”为话题,引出苏轼。
语言设计:“同学们,人生并非总是晴空万里。当遭遇‘风雨’、面对‘圆缺’,我们该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从一轮明月和一场雨中,寻找大文豪苏轼给出的答案。”
学生活动:聆听,进入学习情境。
(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朗读指导: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如“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诘问)。
2. 疏通词意: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词的大意。教师点拨关键词句。
《水调歌头》:“琼楼玉宇”、“不胜寒”、“何似”、“绮户”、“婵娟”。
3. 内容概括:
《水调歌头》:上阕问天,下阕怀人,由矛盾苦闷到达观豁达。
(三)精读品析,聚焦《水调歌头》
链接材料: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39岁,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此时,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请外放,已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聚。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豪兴畅饮。政治上的失意、对朝廷的复杂心情,与对胞弟的深切思念交织在一起。他借问天问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1.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篇即问,表达词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2. 赏析“又恐琼楼玉宇”
“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深刻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重点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画面描述: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耀着无眠的诗人
炼字赏析:“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4. 重点赏析“起舞弄清影”
“弄”字是欣赏的意思,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清影”意为月光之下自己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之情
5. 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修辞角度:拟人、反问。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看似无理地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语气角度:反诘、埋怨,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思亲之切
6. 哲理句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揭示了人生和自然界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
7.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终于从“千里共婵娟”的想象中得到了慰藉
是作者对天下离人最美好的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8. 总结《水调歌头》
词人与明月对话,探讨人生意义,富有哲理,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语言如行云流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
(四) 对比探究,表格比较
设计对比表格,从不同维度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比较维度 《水调歌头》 《定风波》
创作背景 中秋思弟,欢饮达旦 途中遇雨,雨具先去
核心意象 明月、酒、青天 风雨、竹杖、芒鞋
情感变化 矛盾→思亲→悟理→豁达 突遇风雨→从容应对→超然领悟
关键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手法 浪漫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白描手法、即景生情、寓理于景
人生态度 认识规律,接纳遗憾的达观 无畏困难,顺应自然的旷达
艺术风格 豪放飘逸,富有浪漫色彩 洒脱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链接材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当时苏轼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第三年。
这首词虽写于贬谪期间,却未见消沉。词前小序记载了创作缘起:他与友人春日出游,途中遇雨,雨具未备,同行皆狼狈,唯独他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对比探究,我们发现:一轮明月,一场风雨,看似是苏轼经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却共同书写了他统一而强大的精神内核。《水调歌头》是于静观沉思中悟出的宇宙人生规律,是理性的达观;《定风波》则是在动态行进中展现出面对苦难的从容姿态,是实践的旷达。一静一动,一内省一外显,共同抵达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这启示我们,真正的乐观旷达,既需要洞察世事的智慧,更需要身体力行的勇气。
(五) 拓展延伸,对话经典
写作小练笔(二选一):
1. 如果苏轼有朋友圈,他在写《水调歌头》和《定风波》时,会分别配什么文字?请为他设计两条图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六) 课堂小结与作业
1. 教师总结:一轮明月,一场风雨,展现了苏轼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同一颗心——一颗在顺境中能清醒、在逆境中能旷达的强大的心。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2.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实践作业:选择一首词,为其绘制一幅插图,并配一段100字的赏析文字。
拓展作业(选做):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相关章节,写一篇读书札记。
板书设计
苏轼词二首:旷达人生
《水调歌头》·月境 《定风波》·雨境
(理性的达观) (实践的旷达)
「乐观、超脱、旷达」
(认识规律,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