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任务四:
感受奇特的想象,
根据阅读经验想开去
任务二:
品味丁香之美,
联系阅读内容想开去
任务六:
写一次变形经历,
由一种事物想开去
任务一:
感受草原之美,
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任务三:
欣赏古诗词里的自然风光,
从古诗词内容想开去
任务五:
领悟自然事物的非凡精神,
由自然之物想开去
触摸自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争当“想象小达人”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古诗词三首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任务三:欣赏古诗词里的自然风光,从古诗词内容想开去
◎活动一:朗读古诗词,读出韵味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活动三: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活动五:拓展读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第一课时
活动一:朗读古诗词,读出韵味
活动一:朗读古诗词,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bó kuàng qì jí chán dào máo shè xiàn
泊 旷 弃疾 蝉 稻 茅 社 见
活动一:朗读古诗词,读出韵味
2.哪位同学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自选一首古诗(词)。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你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吗?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
1.你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吗?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1.你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吗?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你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时间
地点
事件
2.这首诗的标题该怎么读?读完标题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同桌交流。
打翻了的墨水
乱跳的洒落的珠子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黄昏时分
4.小组合作,明诗意
出现
4.小组合作,明诗意
5.《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文章题目 表达的情感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
喜悦欢快之情。
活动三: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活动三: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你学会了哪些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
查阅资料
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
想象画面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朗读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朗读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朗读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要联系作者的闲适、喜悦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朗读丛书中《古诗词三首》(《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
第二课时
活动五:拓展读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活动五:拓展读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活动五:拓展读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2.哪位同学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自选一首古诗(词)。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说一说。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驱使
2.读完标题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旅途的夜晚
借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3.小组合作,把握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旅途的夜晚
借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著名
此时杜甫的境遇也是孤苦伶仃的,表达了他漂泊无依的孤寂感。
4.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窥视
5.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既写了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又有醇厚朴实的民俗风情。诗人的心情愉悦舒畅。
布置作业
1.小组内课下开展诗词朗诵会,把你最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然后说说你对这首诗(词)的理解。
2.查阅资料:纪伯伦的生平及《花之歌》的写作背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文章。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拓展资源】
丛书:《古诗词三首》(《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想象一下,一天,你的朋友孟浩然因为考试失败离开了家乡,他辗转来到吴越之地旅游……
另一位朋友苏轼,有一年被贬官到了杭州,在那年的六月二十七日,他来到西湖游览……
还有一位朋友,名叫辛弃疾,被贬官到了江西黄沙岭,这是个风景优美的村庄,辛弃疾被当地的田园风光深深吸引……
今天,让我们通过阅读他们写下的古诗词,去看看他们看过的自然美景,由他们的诗作想开去……
活动一:朗读古诗词,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初读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2.哪位同学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自选一首古诗(词)。
(指名学生朗读,了解自读效果,适时加以点拨。)
活动二: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你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吗?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2.接下来,让我们先跟随苏轼的笔墨,感受雨景。这首诗的标题该怎么读?读完标题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同桌交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们知道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提问,适时点拨“翻墨”“跳珠”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忽”字怎样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交流预设:
——从“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这时候天气一定是阴沉沉的,我仿佛还听到了闷雷的声音,不禁想,这阴沉沉的天气,一定快要下雨了,苏轼为什么要在阴雨天气出门呢?
——从“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白亮亮的雨点像散落的珠子一样纷纷跳入船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些雨点好像从高处倒下的珍珠,可以想见雨势之大。
——从“卷地风来忽吹散”这句诗中,我看到了湖水两旁的树枝因为狂风席卷而左右摇摆,转眼间天上的乌云也被风吹散,白雨也被风吹走,呜呜的风声说明天气变化很快,风来得很突然。
——从“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句诗中,我跟随诗人来到望湖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此时的西湖就像一幅水墨画。
小结: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我们在品读诗句时,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从这短短二十八字的诗中,我们读出了疾风骤雨的美、黑云翻墨的美、白雨跳珠的美,还读出了苏轼的情怀,以及他面对风浪、挫折,乐观从容的心态。不仅苏轼“醉”了,我们也要“醉”了。
刚刚我们跟着苏轼站在望湖楼上,亲眼见证了西湖雨中奇景,现在,让我们再走进另外两首和自然相关的诗词里,看看山水星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绽放出怎样不一样的光彩吧!
4.小组合作,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大意。
教师适时点拨:
——日暮:黄昏时分。
——见:读xiàn,出现。
5.《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交流预设:
——从注释中能知道“建德江”是一段江流,“宿”指的是过夜,也就是说诗人在建德江上的小舟中过夜。写这首诗时,诗人孟浩然正仕途失意,他离开家乡,来到吴越之地游玩。他孤身一人来到这迷蒙的江中小洲,产生了羁旅之思,心情无比惆怅。
——在《宿建德江》中,作者看到了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夜晚非常寂静,只听到一些小虫子的鸣叫声和流水声。作者的内心应该是孤独、冷清的。
——《宿建德江》诗中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空旷寂寥的环境将诗人的惆怅表现了出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富有画面感、充满情趣的词语,以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句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轻松愉悦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情感。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年道出了诗人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你学会了哪些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
——查阅资料
——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
——想象画面
活动四: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引导学生紧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在把握每一首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再读古诗词,读出意境。
教师点拨:
——《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朗读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要联系作者的闲适、喜悦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在三首古诗词里“漫步”,仿佛跟着诗人的脚步,经历了三段不同的自然之旅。这三首诗词,写的都是自然景色,却各有各的味道。诗人把自己的心情藏在风雨、星月、蛙声里,让我们透过文字,既能看到风景,也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希望大家以后读到描写自然的诗词时,也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词大意,透过文字体会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朗读丛书中《古诗词三首》(《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苏轼看了一场“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夏日急雨,在建德江边感受到了孟浩然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还陪辛弃疾在乡村夏夜听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蛙鸣。今天,让我们带着已经学会的“明诗意、诗悟情”的本领,拓展阅读三首古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活动五:拓展读诗词,发现更多自然之美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初读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2.哪位同学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自选一首古诗(词)。
(指名学生朗读,了解自读效果,适时加以点拨。)
活动六:迁移运用,明诗意,悟诗情
1.从《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点拨:
——驱,驱使。
——疾风驱使着大雨,倾倒下来洒向城楼;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震撼大地。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远去了,眼前万物清新,池塘水溢,青草滴翠,嘈杂的蛙鸣不绝于耳。
2.读完《旅夜书怀》这首诗的标题,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旅夜书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从题目中我知道诗人是在旅途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书怀”说明作者想借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旅夜书怀》写作背景:《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写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此时杜甫已近54岁,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生活漂泊不定。这一年,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他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长江东下,途中夜宿江上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孤舟漂泊之景,正是他当时无依无靠、辗转流浪生活的真实写照。
3.小组合作,把握《旅夜书怀》这首诗的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旅夜书怀》这首诗写了细草、微风、江岸、小舟、星星、旷野、明月、江流。这首诗写于秋天的旅途中,此时杜甫的境遇也是孤苦伶仃的。整首诗借旅夜所见之景,表达了他漂泊无依的孤寂感。
4.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读完《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后,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读完《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这首词,我仿佛可以看到词人骑马从柳树边疾驰而过,树枝上的露水落在行人身上,衣衫被打湿了,所以变重了。一只白鹭眯着眼睛向沙滩窥视,身影轻轻摇晃着,一定是鱼虾出现在它的梦中。宁静的深夜,月明星稀,光辉照着溪山,年轻貌美的女子在溪边浣纱,月光将她们轻盈的身影照在水中。村舍门前的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女子笑着背对行人,匆匆走了。
5.作者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既有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又有醇厚朴实的民俗风情,“笑背行人去”一句给这份夜色增添了不少生活情味。可见诗人的心情也是非常愉悦舒畅的。
小结:同学们,杜甫在《旅夜书怀》里,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画出了一幅辽阔的江上夜景,可这壮丽景色里也藏着他像“天地一沙鸥”般的漂泊孤独;刘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像一场精彩的自然戏剧,“风驱急雨”的猛烈过后,是“一池草色万蛙鸣”的生机盎然,让我们看到了风雨过后的活力;而辛弃疾的《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则用“一川明月疏星”和“门前稚子啼声”,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带着暖意的旅途画面,有自然的静美,也有生活的烟火气。
这节课,我们触摸自然,由诗句想开去,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诗人身边,见诗人所见,想诗人所想,在情景交融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万物对话,这真是一次难忘的诗词之旅啊!
布置作业:
1.小组内课下开展诗词朗诵会,把你最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然后说说你对这首诗(词)的理解。
2.查阅资料:纪伯伦的生平及《花之歌》的写作背景。